明代床榻又分架子床、拔步床、罗汉床三种。 架子床:因床上有顶架而得名,一般四角安立柱,床面两侧和后面半月有围栏。上端四面装横楣板,顶上有盖,俗名“承尘”,围栏常用小木块作榫拼接成各式几何图样。也有的在正面床沿上多安两根立柱,两边各装方形栏板一块,名曰:“门围子”。正中是上床的门户。床屉分两层,用棕绳和藤皮编织而成,下层为棕屉,上层为藤席,棕屉起保护藤度和辅助藤席承重的作用。藤席统编为胡椒眼形。 ![]() 拔步床:是一种造型奇特的床,好像把架子床安放在一个木制平台上,平台前沿长出床的前沿两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镶安木制围栏。还有的在两边安上窗户,使床前形成一个廊子,床前的两侧还可以放置桌,凳等小家具,用以放置杂物。 ![]() 罗汉床: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榻。他是由汉代的榻逐渐演变而来的。榻,本是专门的坐具,经过五代和宋元时期的发展,形体由小变大,成为可供数人同坐大榻。已经具备了坐和卧两种功能。罗汉床,是专指左,右及后面装有围栏的一种床。这类床形制有大有小,通常把较大的叫“罗汉床”,较小的叫“榻”,又称“弥勒榻”这种罗汉床不仅可以做卧具,也可以用为坐具。一般正中放一炕几,两边铺设坐垫,隐枕,放在厅堂待客,作用相当于现代的沙发。 ![]() 作者:胡德生,书楼寻踪馆编辑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