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花大师--关山月作品鉴赏

 鸿墨轩3dec 2012-04-23

(2011-09-05 08:26:07)
分类: 经典珍藏

  关山月,1912年生,卒于2000年,广东阳江人。1933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后随高剑父学画入春睡画院。1949年先后任职于华南文艺学院、中南美专、广州艺术学院。曾为广州美院教授、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从以上的简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成就与美术界的地位。在艺术界是以艺术水准和行为道德标准来衡量艺术家的,其成就必须是二者的统一,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否则不可能达到艺术的高峰。古人云:“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没有好的品格,其作品的格调不会太高。社会的认知度也不会太高。关山月在现当代艺术领域里是屈指可数的。他和其他几位优秀的画家一样,为推动中国画艺术发展不懈努力,积极探索,推陈出新,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成为二十世纪美术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

    市场经济让关山月的梅花如坐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只要有艺术市场的地方就有关山月的“红梅”。关山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非也,都是市场经济惹的祸。人们非常喜受关山月的红梅,而真的数量太少,为了供求关系的平衡,有人就打起了歪主意,从中牟取了利益。由于科技的进步,仿品如印刷机一样快,非常精到,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

    前几日一位朋友拿来一张关山月的《梅花》(图1),乍一看能唬很多人,整个气势有些相妨,定眼一看区别不少。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1 赝品《梅花》

    首先树干的用墨,墨多处,非浓墨厚重,而是虚的发死。枝干被雪掩而无边,小枝末梢柔而弱,枝干乱而无度,花无正反相背层次差,落款柔弱无力。书法无1980年后书写之规律。画梅花看似简单,实则难矣。它与写书法有同工之妙,没有一定的功夫是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的。古人画梅花有成就者都是很有造诣的画家或学者。他们集一生之力体会梅花精神,表现梅花气概,正如元代王冕所说:“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把人的品格物化了。关山月也是把品格物化了的人。

  关山月出生的村里种有红梅和白梅,附近又有一片老梅林,他常随父亲一起到梅园灌溉、写生,领略了“暗香浮动”和“疏影横斜”的意境,体会了傲寒的品格和沁人心脾的清香,梅花“凌厉冻霜节愈坚”的性格和“神清骨冷无尘俗”的气质。他从小就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悉心的观察,反复写生,将梅花的形态与特征印在脑海里,梅花的生命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在他笔下,梅花万种风姿,鲜红的花瓣与浓淡勾勒的枝干相互映衬,那白雪压枝与生机盎然的冲天新枝形成了强烈反差。或疏朗瘦健,俊俏孤傲;或明艳繁茂,坦荡大气。关山月善于吸收古人画梅之经验,象王冕、陈淳、徐渭、八大、石涛、金农等的笔法或思想无不对他有所帮助。“画有古意,未必不新”,他学古而不泥,愈到晚年技艺更加纯熟,境界更加深远。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是他70年代以后所创作的梅花。“文革”期间,关山月因画梅枝向下遭来了批斗,被诬陷为“攻击社会主义倒霉(倒梅)”,下放到干校,不准作画四五年之久。70年代初幸运的关山月被“解放”了,并指定为外事活动作礼品画。重拾画笔的关山月学得聪明起来,把以前的墨梅改为红梅,枝繁花茂,冲天怒放,以示社会主义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之意。此时年届六十,所作之梅热闹不流俗,繁富而高洁,得到画界的肯定,著名作家端木蕻良曾说:“看关山月的梅花,便觉有一股大热的生机扑人眉宇。”具有“革命精神”。

    关山月于1974年完成梅花力作《俏不争春》(图2)。此作立意是受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词意影响。对“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理解透彻了,用夸张的手法把梅花写得繁密而灿烂,几乎布满整个画面,但并不使人感到挤迫,反而给人以无限生机之感。梅枝坚挺向上,用彩鲜艳、绚丽夺目,凸显了梅的俏丽,又以其俏烘托出整个春天,充分体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词境。此画一出,被日本《读卖新闻》评为世界名画,并在该报的整版篇幅刊登在世界名画专版上,赢来了一片喝彩。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2 关山月 《俏不争春》 作于1974年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3 关山月 《国香赞》 6.72×300厘米 作于1987年

    1987年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巨幅国画《国香赞》(图3),在672×300厘米的画面上,巨画的确不易,很难把握。没有雄韬伟略之才难于经营。关山月善于谋篇构图。老梅横斜,枝干粗壮,墨色浓淡相宜,厚重润泽;梅枝铮铮铁骨,坚韧无比。错落有致,避让得当,红梅与黄梅交相辉映。两边的高山流水更衬托出一种宏阔的大气势,能激励、鼓动人。题款行草书“铁骨傲冰雪,幽香透国魂”。他认为“画梅须同梅性情,写梅须具梅骨气”。在画梅时完全将自己的生命融入梅花之中。关山月不论画巨幅还是画小品、不论为国家还是为朋友作画,都非常认真,二三十年来创作梅花无数,为人们认可和称道。然而市场经济一开,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在喜爱关梅的藏家、爱好者没有研究透关梅时,满天红梅片片飞舞,真赝一时难辨,现介绍几幅以辨伪。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4 赝品 《红梅》 102×33厘米

    《红梅》(图4)102×33厘米,梅的躯干交待不清,层次混乱,梅枝弱而乏力,缺少关梅铁骨铮铮,用笔为描不是写。关梅有篆籕遗韵,中锋行笔,韵致十足。此梅色彩红中偏粉紫,关梅以朱砂、大红稍偏浅黄。总之每幅色彩并非一样,花开有前后左右,梅开有大小,开时有长短,受光有明暗等等因素,故而色彩变化多端,关键看精神。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5 仿品 《清香铁骨梅傲雪》97×62厘米

    《清香铁骨梅傲雪》(图5)97×62厘米,此作曾有出版《关山月画集》中。该幅是照原样描摹,左下躯干交待不清,枯笔乱皴无秩,墨色呆滞,枝干描象明显,底色发灰,淡墨为之,关先生很少有此涂抹。落款“丁卯岁冬”与其它字关系不协调。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6 赝品 《红梅》 136×69厘米

    《红梅》(图6)136×69厘米,四尺宣横式。此件作品没有原型,故画来有些乱,与关山月红梅距离较大。首先梅躯干非常乱,左下两个大黑疙瘩不知怎么画成。其次右下长枝上方附以淡墨断断续续不知何意,看不出是雪景,而在转折处再度淡墨笔画,使人费解。梅枝仅左边两条有点姿态,其余枝条有王雪涛飘洒姿态。整幅作品作旧处理,题款书法信手写来,全是作伪者本人手迹,没有一笔与关山月相近的。此幅作品是借关山月大名一用。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7 伪品《老梅又报一年春》 68×44厘米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8 伪品《梅竹图》 89×34cm

  《老梅又报一年春》(图7)68×44厘米,梅干墨色单调,梅枝屈伸无度,尤其是上部分左抹右拐,有失法度。梅花色彩不艳,嫩枝软而乏力,书法侧锋迅急不稳。《梅竹图》(图8)89×34cm,此图纵势梅花向上,竹枝向下,相互连接,构图于半圆,从构图原则与视觉效果都不妥。梅干局促。梅枝束而不放,仅一枝长而弱,竹枝缺乏关山月肥粗枝叶。变得细粹而修长,与关竹相去甚远。题款的书法较差,尤其是左上的“竹韵幽香系梅魂”谈不上笔墨精神。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9 关山月《红棉喜鹊》 140.5×70厘米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10 伪品 《喜上眉梢》 136×43厘米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11 关山月《丹荔图》 137×46厘米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12 伪品 《荔枝》83×35厘米

  关山月喜爱画梅有关的植物就是红棉树,在他的家乡红棉盛开的季节不亚于红梅的强烈,关先生的红棉树也成了他一大特色,如《红棉》、《红棉飞花》、《岭南春色》、《九十年代第一春》。后两件作品是以红棉衬春色。《红棉翠竹》、《春暖南粤》写出了红棉花的火热,也写出了岭南特有的精神。他画的《红棉喜鹊》(图9)140.5×70厘米,却被人复制了,如(图10)《喜上眉梢》,尺寸变为136×43厘米,文不对题,眉的谐音为梅花,并非红棉花。所题书款细而弱,非关山月字也。另有岭南佳景《丹荔图》(图11)137×46厘米,也被复制了,改名为《荔枝》(图12)83×35厘米。除了题款内容没变,其他都变了。

  我们分析真伪,辨别是非,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关山月及其作品,不能让伪品蒙住我们的眼睛,让经典离我们贴近的生活。体会大师的人格魅力和其对艺术的探索精神,正如他在《赏梅》中写到:“写梅每忆少年时,疏影暗香最费思。冒雨赏花诚乐事,新枝老树令人痴。”对梅花精神的扑捉煞费苦心,为之痴狂。1976年他在《关于画梅》一文中说道:“题材愈老愈要创新,所作愈多愈要创新。我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突出个人风格和表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今天的中国文人画,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这又何止厚望于画梅花!”其实,他说的是包括所有的国画创作题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创新。他的山水画创作就是按照此原则进行的。既具有时代精神,又突出的个性风格,他的艺术境界为一般画家所不能达到的。

  “笔墨当随时代”是文艺界守恒规律,只有记录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才能为人们所接受,才能流传至广,才能作为历史的记录,否则就是昙花一现。画家们开始学习时都是从传统入手。关山月也不例外,他1912年出生于广东阳江乡村的小学教师家庭。从小随父读书,父亲能诗会画,常替乡人写对联、帐楣,画扇面。受父影响,对绘画充满兴趣,临摹香烟盒小画片、门神图等。买不起颜料,就用植物汁自制;没有画谱,就在生活中寻找题材。从小就养成写生的习惯。16岁考取广东阳江师范学院(初中),19岁考取广州市立师范学校,课余和假日,流连于广州文德路、西湖路、第十甫等处的裱画铺中,偷偷观赏刚上墙的名家原作。也常奔走各美术场所,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各种养汁。1933年得到岭南画派鼻祖高剑父的赏识,收为弟子,入春睡画院学习,改泽霈为山月。并在同年与李小平结婚。完成了人生两件大事,开始新的生活。

  在高剑父的悉心调教下,关山月临习了大量珍藏古画,为日后打下了基础。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攻占广州,他与妻子离散。辗转40天到澳门才与高剑父团聚。一路上日寇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触目惊心,真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千村万户生荆杞”的荒凉惨况,激发了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他以传统的笔墨描写现实,揭露日军暴行,激励广大民众抗日。在《从城市撤退》的六屏巨幅上题记:“……当时途中避寇之苦,凡所遇所见所闻所感,无不悲惨绝伦……余不敏,愧乏燕许大手笔,举倭寇之祸,笔之书,以昭示来兹,毋忘国耻!聊以斯画纪其事……”1939年关山月在澳门濠光中学举办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画展——抗战画展,展出了一年来关山月的所见所感,他的笔下真实地记录着日寇的笔笔罪行,其中有《中山难民》、《渔民之劫》、《三灶岛外所见》、《敌机去后》、《铁蹄下的孤寡》等百余幅。在澳门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在张光宇先生的建议下,展览移至香港,香港《大公报》、《今日中国》画报、《星岛日报》等分别特刊,发表了著名作家、画家端木蕻良、徐迟、叶灵凤,黄绳、任真汉等人的评介文章,称关山月是“岭南画界升起的新星”。这次创作展览是关山月艺术历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岭南画派最具影响力的创作之一,正是靠这样的一批抗战写实作品,岭南画派在中国画坛的地位才迅速崛起。以中国画的形式刻画民族灾难,揭露侵略暴行,这本身就是一场革命。虽说关山月的作品还缺娴熟的技法,艺术上还有不足,但却掩盖不住它们在中国画革新史上的意义。这是“笔墨当随当代”的最好注脚。

  “不动,我便没有画”,“不受大地的刺激,我便没有画”,“天气变异的刺激更富于诱惑性,异域的人物风土的刺激使画稿不致离开人间,这些刺激,就是我的‘画因’”。“创作是生活的升华,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画的不是技术,画的是实实在在的、真挚的感情,而画家的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以上都是关山月语。在他的抗日画展取得圆满成功后,他携带展览向大后方宣传抗日,用自己的画笔投身于抗战,从韶关到桂林、贵阳、昆明、成都、重庆等一路巡展出,同时对每一处新环境进行深入了解,细心体察,抓紧写生,为创作积累素材。

面对“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后刻了“天渊万类皆吾师”、“领略古法生新奇”两方闲章。他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踏遍了桂林山水,根据写生其对桂林山水的理解,创作了历史以来的漓江为主体的山水图画最长卷《漓江百里图》长2900×39厘米。并举行了“桂林新作展”。当时在桂林文化城的社会名流夏衍、欧阳予倩、黄新波、余所亚、阳太阳、尹瘦石和美术界人士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路走,一路写生,一路交友,写生是他创作的积累,交友是他人生的积累,他先后结识了赵望云、马思聪、吴作人、庞薰琹、郭沫若、叶浅予、陶行知、老舍、刘开渠等。这些朋友对他人生发展有很大改变。1943年时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的陈树人,主动向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荐举关山月为教授,被关蜿蜒谢绝。与赵望云,张振铎及妻子一同出塞探胜西域、探胜敦煌、探胜艺道。“1943年,经河西走廊,出嘉峪关,入祁连山而探胜敦煌。像我这样一个南方人,从来未见过塞外风光,大戈壁啦、雪山啦、冰河啦、骆驼队与马队啦。一望无际的草原,平沙无垠的荒漠,都使我觉得入仙境,这些景物,古画看不见,时人画得很少,我是非把这些丰富多彩的素材如饥似渴地搜索,分秒必争地整理——把草图构思,为创作准备不可的。这是使我一生受用不尽的绘画财富,也使我进一步坚信生活是创作的宝贵源泉”。在敦煌他日夜不停地临摹,画稿近百幅。这一路走来写生画稿颇丰,创作也进入佳境。1943至1945三年间,在重庆、成都举办了“西北风景写生展”、“西北写生画展”三个展览,除部分临摹壁画,其余都是这次西北之行的成果,代表作有《黄河冰桥》、《蒙民迁徙图》、《鞭马图》、《祁连放牧》、《塞外驼铃》等。郭沫若为《塞外驼铃》题跋诗六首,附言赞曰:“关君山月屡游西北,于边疆生活多的研究,纯以写生之法出之,力破陋习,国画之曙光,吾于此喜见之。”在郭沫若眼里,关山月写西域大漠是开一代之风气。

    关山月走到那里,画到那里,他面对是大自然和活生生人物环境。他用自己的毛笔记录着山光水色、风土人情。1947年他远游南洋,先后到达泰国曼谷、槟榔屿、吉隆坡、新加坡等地,这次写生和创作了一批反映热带风光的作品,如《泰国佛塔》、《椰林集市》、《曼谷风情》、《印度姑娘》、《椰风》、《水市》等,并在泰国与广东画家王兰若联合举办了画展。解放后,关山月在学校和美术界担任各种职务,却从没放下手中的笔。1956年在应邀访问波兰和前苏联时,还写生六十余幅,在北京举办了“关山月、刘蒙天访问波兰写生展”,带来了国画的异国风情。1958年是热血沸腾的年代,是人民向往新生活的年代,画家关山月用他特有的方法记录着这热火朝天、大干社会主义场面,如《武钢工地》(图13)、《山村跃进图》等,这是写实,也是写情。任何人处于那个时代都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更何况艺术家。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13 关山月《武钢工地》作于1958年

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刚刚竣工的人民大会堂进入装修,需要一幅中国画巨制,并以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词意为题材,主题是“江山如此多娇”,尺寸是900×650厘米。如此巨大的画幅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的,只有四个月创作时间,国务院把这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傅抱石和关山月。他们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草图数次易稿,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关山月的细致柔和与傅抱石的激情豪放互为补充,融为一体。他们将中国的壮丽山河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传统绘画的方法将四季山川绘制于一图,一轮红日高照着长城、黄河、江南沃土和喜马拉雅山,正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为此画作题。此画一出,得到了普遍好评,画作抒情多于写景,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14 关山月《煤都》 作于1961年

  1961年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关山月与付抱石到东北三省旅行写生,且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派了一个摄制组跟随摄。他们登长白山之巅,览天池之胜;畅游图们江、牡丹江、镜泊湖;走访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地名胜古迹,描绘煤都钢城,历时三个月。以山水实景和社会主义建设现状及作者的理解和技法的结合,创作了一批新意盎然的佳作,如《林海》、《煤都》、《镜泊湖集木场》等。

在北京与傅抱石举办了“东北写生展”,并给集出版了《东北写生集》。《煤都》(图14)是抚顺露天煤矿。热烈的劳动场面和壮观的生产景象使关山月感受至深。整个矿区既无名山大川,又无奇岩古树,只有煤层,繁杂的通道和车辆的穿梭,这些很难用原有的中国画技法予以表现。面对新的内容,必须探索新的形式。在不断实践中,找到了线条与色彩的交织,把枯燥的煤都画得雄浑而壮观,观者如身临其境。他把写实与情感、表现与抒情结合起来,产生一个主题,歌颂社会主义伟大时代。后来他总结说“法度随时变,江山教我图。”

  造化无变化,心情随时变。造化是大自然的恩赐,任何人都可以面对它,它是个实实在在的物体。而心情却是主观的,各人在面对同一事物时,看法都不会一致,即使同一人在不同时期面对同一事物时,其看法也有差异,这就是心情不一样的结果。关山月两次画漓江,就有两种的感受,两种结果。“我在40年代初画《漓江百里图》和90年代所作的《漓江百里春》,同是一个景色,同是一个题材,在新旧两个不同社会里,画面上流露出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漓江百里图》表达了一种山河破碎的惆怅与苍凉;而《漓江百里春》是喜看大地换新颜时的怡悦,是对祖国大地山灵水秀的赞美。”这是关山月的艺海经历和心得体会。“师造化”是学习对象、学习过程,写景抒情既要表现实现,又要强调主观能动性,加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关山月是善于融合二者的高手。

  关山月一生致力于山水画创作,并且获得很高的荣誉。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重要公共场所收藏、悬挂,山水画送人的不多,故而在市面流传不多。近来一些商人为牟取利益,从画册或其他渠道找到原稿进行复制,也有照关山月山水画风格作伪的。如《万山红遍》(图15)147×81厘米,直接脱胎于关山月1988年作的《涛声》(图16)145×97厘米(现藏关山月美术馆)。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15 伪品《万山红遍》 147×81厘米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16 关山月 《涛声》 145×97厘米 1988年作(现藏关山月美术馆)

    原作山石用笔遒劲方折,用墨浓淡枯润焦全用,山石的陡峭与石边的峻凌有原始情态,水流的趟漾与石崖下的深湾表现自然,清澈的溪水,让人神往。山树层次清晰,树叶红里带着黄,云蒸霞蔚自然,远处的山头透露出树木的生机。复制品山石线条描摹,线条细而零碎,不懂山石皴法,有的用淡花青一抹,无笔法可言,树木描写而非写,叶的色彩黄多红少,与画题不符。溪中石头多而乱,表现干溪少水,没有崇山峻岭,溪水潺潺的思境。题款为乙丑(1985年)。字迹软弱,相差太远。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17 仿品 《山水》 138×70厘米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18 关山月 《泰华长松》 153×82厘米

  《山水》(图17),138×70厘米,脱胎于关氏《泰华长松》(图18)153×82厘米,山的外形轮廓直接描摹,焦墨细笔的皴染全无。取而代之的是色彩的涂抹,苔藓的点圆和植被这里是缺失的,青松的柔弱经不住一阵风吹。为了避免关山月的长题款,把远山的淡墨的山峰改为红色远山,增加远处的平卧山峰。他认为落题越简单就越少漏洞,故而仅落“漠阳关山月”五字。其实书法是最见功夫的。每一笔都能看出功夫,判断是非。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19 伪品 《绿荫山河》 103×50厘米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20 关山月 《绿荫庇大川》

  《绿荫山河》(图19)103×50厘米,此作的落款套用了关山月《绿荫庇大川》(图20)的题款。按原作缩小描摹。纵观关山月的山水画风格,大多为平远法,都以气势浩大,场面壮阔为主流构图,高远法他用得不多,此幅伪品是用高远法绘制,也许原来并不是伪关山月的,因为关山月写山石笔法劲挺而辛辣。伪品树木的绘制也无古意,红色的花朵有花不根。只是借用关山月名一用而已。一般人对关氏的山水研究较少,难以判断其真伪。

  关山月的画伪品很多,就不一一介绍了,其书法的伪品也有不少。如《绿阴庇大川》的题款,就被人仿制成横幅。原题长160厘米,仿品书法(图21)为123cm×48厘米,主体内容在论事部分省略了。原记“一九九八年抗洪斗争取得胜利因有成而图此并记之”。书法呆滞无神,没有自然的笔法相连,没有虚笔的游丝牵连,没有飞白和提按顿挫的韵律。另一幅对联书法(图22),连关山月的字形都相去甚远;印章“山月”更没有谱,关山月就没有这样一枚印章;章也瞎钤,下面的“自强不息”钤在这里是不合适的,这里是姓名、字号或馆舍别称、年代、等内容的印所钤之处,并非是警句,闲意之位。作伪的人一点常识性都没有。关山月书法先学“二王”,嗣后黄庭坚、王铎,转学习“二爨”,数十年临池不辍,最后形成了强悍奔放的书风。不求字的结体,只求精神到位。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21 仿品 书法 123cm×48厘米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图22 伪品 对联书法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1976年落款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1979年落款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1989年落款

关山月书画作品鉴赏

1999年落款

  关山月的落款变化——

  50年代前:字迹工整,也有草书“关山月”。一般“月”字都较工整,“关”字喜用繁体草书。到敦煌后“月”字常写成45度斜月字,是否受张大千的影响(待考)。印章常钤“岭南人”,款署“岭南關山月”。

  50年代后期:政府的首次文字改革,简化字出炉后,关山月的“關”字改成简化字的写法,从1956年始到70年代初,这一段时间,也常署“山月”不带姓的。

  70年代:始用繁体行书关山月,“關”字的两边竖画较长,山月用草书连笔。

  80年代中后期,关字的左边竖较短了,夸张右边竖,“月”字中间愈来愈窄。80年代末,“月”字开始左弧,且两边弧竖越来越近。90年代始就在“月”右边钤盖印章了。后期就成了习惯,月字的空白处愈占愈大。

  最后几年关山月的“山”字草书连笔,“山”有象形文字的意味。

  关山月的纪年大多用公元,像“丁卯、乙丑”也有所见。

  “于”字头斜,后面一笔较夸张,且飘出很远,一点为后起笔写之(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

  “月”字一般为头小,如遇大头月字,就要慎重考虑。

  以上提醒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特殊情况,就要仔细考察,认真分析。把握其精神特点就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