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东部第四纪海面升降_海侵海退与岸线变迁

 布狄厄布狄厄 2012-04-24

江苏第四纪海侵及近代海岸变迁 >| 字数:5719 | 江苏省地处神州东部沿海,第四纪海侵及近代海岸变迁一直为江苏地质工笔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内部实质意义。 

  一、第四纪海侵 

  第四纪以来,因为地壳起落运动较强烈,加之频繁的古气候周期性冷暖变化,要患上江苏沿海地域发生了屡次海侵和海退,履历了重复出现的沦海变化。按照多年来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出格是100多个钻孔的微体古生物、孢粉及古地磁测量等资料的分析,发明江苏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中至少发育五个海侵层,反应第四纪以来该地域至少发生过5次海侵。海侵层的发育漫衍,标记该区曾经沦为海的环境,但实际上海侵高峰期的海岸线应比海侵层范围更要远一些。 

  1、海侵层特性及其时代 

  ①第Ⅴ海侵层。该海侵层仅局限漫衍在东部沿海地带,海侵波及范围较小。海侵层埋深140m~240m左右,厚度一般〈10m,且变化较大。北部以滨海相浅灰色色、灰绿色细砂为主,南部以河口相灰色粉细砂为主。含有贝壳及有孔虫化石。 

  据东南沿海及长江三角学洲地域的资料,该海侵层中孢粉组合为栎、松、菊科、蒿禾本科,水龙骨及栎、栗、枫香、松、水龙骨、水蕨等。反应气候和煦,相当于第四纪熬头和煦期。古地磁测量成果表明,该海侵层位于哈拉米洛与奥尔都维事务之间,应属早更新世中期产品,其年月距今180万年~100万年。可称之为八滩—如皋海侵。 

  ②第Ⅳ海侵层。该海侵层漫衍于连云港徐圩、滨海、阜宁、盐城、东台、海安、泰兴黄桥、江河里由泥沙淤积成及太湖一线以东地域。海侵范围已经较着逾越第Ⅴ海侵区。 

  苏北地域,该海侵层埋深90m~160m左右,厚3m~16m,以滨海相或者海相灰黄色、褐红色粉质粘土为主,含暖水卷转虫、同现卷转虫、凹坑筛九字虫、毕克卷转虫变种、具瘤先但愿虫等有孔虫化石。阜宁一带还发育海湾泻湖相及边滩沼泽相沉积。 

  长江三角学洲地域,海侵溯江西进,具肯定是规模,该海侵层埋深110m~170m左右,厚数米至30余m,以河口相灰色、深灰色中粗砂、粉细砂为主,海陆相化石混生,化石种属和数目相对于贫乏,个体较小。 

  据盐城、东台及姑苏吴中钻孔资料,该海侵层中含松、栎、菊科、水龙骨孢组合,相当于第第四纪第二和煦期的产品。古地磁测量表明,该海侵层位于布容正极性期底界之上,年月约为距今70万年左右,归属中更新世早期。可称之为盐城—上海海侵。 

  ③第Ⅲ海侵层。该海侵层漫衍于连云港、灌南、涟水南集、淮安、高邮、泰州、常州、金坛、宜兴一线以东地域。 

  苏北地域,阜宁、盐城以东地域为滨岸浅海相沉积,以灰色、灰褐色粉砂、粉土为主。以西地域为滨海相、海湾泻湖相及边滩沼泽相沉积,以灰色粉质粘土、粉土为主。厚度2m~17m,西薄东厚,埋深东部80m~96m,西部在26m~80m之间。据盐城、姑苏钻孔孢粉分析,孢粉组合为栎、柳、榆、香蒲、水龙骨等,反应当时气候和煦而潮湿,相当于第四纪第三和煦期。沉积物中含卷转虫、九字虫、但愿虫、玻璃介、土星介等微体化石,多为广盐性份子。 

  长江三角学洲地域,以河口相沉积为主,岩性为灰黄色~灰色,中粗砂夹粉细砂,厚数米至50m,埋深50m~110m。孢粉组合为枫香、麻栎、青刚栎、水龙骨等,反应气候和煦潮湿。沉积物中含毕克卷转虫、奈良小上口虫、凸背卷转虫、缝裂但愿虫、微小艳花介等海相介形虫和瓣鳃类兰蚬、鱼骨碎片等化石。 

  太湖地域,东部为滨海相,西部为滨岸沼泽相沉积,岩性为灰色淤泥质粘土、粉土或者粉砂,程度层理很是发育,厚数米至30余米,自西向东增厚,埋深30m~60m。 

  据盐城、南通、常州、姑苏等多个钻孔古地磁测量,该海侵层位于布莱克事务附近,年月约为距今10万年~7万年。可称之为平桥—太湖海侵。 

  ④、第Ⅱ海侵层。第Ⅱ海侵是影响江苏最广的一次海侵,其海侵前锋可达西部连绵小山山前地带。 

  海州湾为近岸浅海相及滨海相沉积,主要为灰黄色泥质中砂、棕黄色含钙核粉质粘土。埋深6m~8m,厚2m左右。据钻孔资料,该层含有孔虫、冷水面颊虫、布氏一种植物的花虫、亚洲但愿虫、毕克卷转虫变种、假轮虫末定种、海相介形虫、方地豆艳花介、弯贝介末定种、饱满陈氏介、东台新单角介等,还有苔藓虫、海胆刺等化石。 

  海州湾以南,海侵层埋深15m~53m,厚度一般5m左右。最厚达20多米,最薄不足1m。以褐黄色、灰黄色淤泥质粉砂、粉砂质粘土为主。响水、滨海、盐城一线以东地域归属近岸浅海沉积,含厚壁卷转虫、茸毛但愿虫、球室刺房虫、拉马克五块虫、异地但愿虫、同现卷转虫、科契箭头虫、双孔星轮虫等有孔虫化石和中华美花介末定种、金黄浪花介、分裂中华花介、东台新单角介、日本穆赛介、三浦翼花介等海相介形虫化石。该线以西地域,泗阳、淮阴、涟水、灌南一带为河口三角学洲相沉积,北部赣榆、连云港一带为滨海相沉积,南部里下河地域为滨海或者海湾泻湖相沉积,含毕克卷转虫、山西九字虫、滨海弯贝介、神州刺面介、长中华美花介、宽卵中华美花介等微体化石,并混含布氏土星介、柯氏土星介等陆相介形虫化石,反应为海陆交互环境。 

  长江三角学洲地域,以河口三角学洲相沉积为主,西部以灰、浅灰色色中砂为主,东部以灰、深灰色粉细砂夹粉质粘土为主。埋深20m~90m,厚10m~50m,由西向东增厚。该层孢粉以栎、枫香为主,反应当时气候和煦潮湿,并含凸背卷转虫、厚壁卷转虫、奈良小上口虫、暖水卷转虫、毕克卷转虫、缝裂但愿虫、山西九字虫等有孔虫及长中华美花介等海相介形虫化石。 

  太湖地域,为海湾泻湖相沉积,以灰、灰玄色淤泥质粘土夹粉砂为主,常见千层并状特殊结构特性。埋深10m~30m,厚数米至20余米。该层含青刚栎、栎、枫香、藜、水龙骨等孢粉化石,反应暖蓬勃发展湿疹候环境,并含有富厚的毕克卷转虫、缝裂但愿虫、波伊艾筛九字虫、山西九字虫等有孔虫化石。 

  据东台、盐城、宜兴和桥及浙江省北部双林、石林等钻孔的测年资料,该海侵层形成于距今3.5万年~2.4万年,归属晚更新世晚期。可称之为泗阳—滆湖海侵。 

  ⑤、第Ⅰ海侵层。为影响江苏最新的一次海侵沉积,此时期的海岸线在赣榆、高沟、淮安、高邮、扬州、仪征、镇江及金坛、溧阳、宜兴一线以东地域。 

  海州湾为近岸浅海和滨海相沉积,以深灰色淤泥质含砾粗砂及淤泥质粘土为主,西部山前局部洼地发育泻湖相或者边滩沼泽相沉积,厚2m~4m。含毕克卷转虫变种、亚易变筛九字虫、冷水面颊虫、具瘤先但愿虫等有孔虫及东台新单角介等海相介形虫化石。 

  海洲湾以南盐城、海安一线以东地域为浅海相沉积,厚15m~20m,以灰色粉砂、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夹深灰色淤泥质粘土。此中含毕克卷转虫变种、阿卡泥五块虫圆形亚种、缝裂但愿虫、奈良小上口虫、异地但愿虫、冷水面颊虫、科契箭头虫、具瘤先但愿虫、亚易变筛九字虫等有孔虫,中华美花介末定种、东台新单角介、神州洁面介等海相介形虫化石。涟水、响水、滨海、阜宁一带为黄淮河口三角学洲相沉积,以灰黄色粉质粘土及灰色淤泥质粘土、粉砂为主。盐城、海安一线以西地域为滨海泻湖相沉积,西部维桥、白马湖一带发育边滩沼泽相沉积,以灰色、深灰色淤泥质亚粘土为主,埋深8m~17m,厚5m~17m。 

  长江三角学洲地域,海侵层为河口三角学洲相,以灰色、深灰色粉细砂、中细砂为主,底板埋深20m至30余米,厚7m~28m,富含毕克卷转虫、奈良小上口虫、缝裂但愿虫、厚壁卷转虫、凸背卷转虫、暖水卷转虫、柔美花朵虫等有孔虫及宽卵中华美花介、中华美花介、东台新单角介等海相介形虫化石。 

  太湖以东及西部金坛,宜兴一带为海湾泻湖相沉积,以青灰色粘土、粉质粘土为主,含以毕克卷虫、山西九字虫为主的有孔虫化石,孢粉以栎、松、柏、水龙骨等为主,反应为和煦潮湿的气候环境所形成。底板埋深2m~13m,厚3m~8m。 

  据东台、盐城钻孔,金坛指前、无锡马圩、及皇塘、五叶镇孔海侵层之上泥炭层等测年资料,第Ⅰ海侵的年月为距今8700年~6000年,属全新世中期。可称之为洪泽—镇江海侵。 

  2、海侵特点 

  从上面所说的几个海侵层的漫衍及其沉积相可知,江苏省第四纪期间,已经进入海侵敏感地域,周期性古气候冷暖变化引起的海面起落,都差别程度使江苏沿海平原区发生了苍桑巨变,在时间序列中,较清晰地演习了自然环境和地质环境所履历的宏观变化纪律。 

  通过开真个分析研究,亦可继续往前反应江苏省第四纪海侵事务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自下而上,由老到新,海侵层的漫衍范围逐渐扩展,海相性逐渐加强。此中以第Ⅱ海侵层漫衍最广,直抵西部山前地带,第Ⅴ海侵层漫衍范围最小,仅局限于沿海地带。表明江苏第四纪以来海侵强度逐渐增大,影响范围慢慢扩展。 

  西部地域海侵层较少,仅见2层~3层且厚度较薄,多为海陆过渡相沉积。东部地域海侵条理多,凡是可见4层~5层。省域外上海地域见有7个海侵层,据南黄海QC2孔研究,我国东部第四纪以来发生9次海侵,且海侵层厚度较大,埋藏深,以浅海相、滨海相沉积为主。反应每一次海侵过程当中都有可能存在着颠簸性进退变化。 

  另从海侵层空间漫衍和岩性相变分析,每一次海侵均较着遭到当时的地区范围地质、地貌配景条件的制约,自北往南海侵西进的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古淮河、古长江地区范围河道发育部位,海水溯江而上大幅度入侵,形成较着的多期三角学洲相沉积,在古河道内侧又多有规模较大的滨海泻湖相沉积,致使每一期海侵层在最简单的面空间中预示出特有的相变分区纪律,并反应出继承性特性。 

  三、海侵路子 

  江苏东部地域,第四纪以来发生了5次海侵,形成5层海侵层,此中含有富厚的有孔虫及海相介形虫化石,其组合特性与现代南黄海海相微体生物群比较相仿,晚更新世两个海侵层中遍及存在喜暖的假轮虫和星轮虫等有孔虫化石,它们都是我国南黄海区现生底栖有孔虫,也有现代主要糊口渤海及黄海北部近岸低温水系的冷水种冷水面颊虫和具瘤先但愿虫等化石。因而可知,江苏东部第四纪以来的历次海侵,海水由北黄海、南黄海和东海,即由东北、东和东南三个方向入侵。 

  二、近代海岸变迁 

  近代海岸线变迁主要反应了全新世海退过程和江河泥沙搬运沉积效用,依据海岸带特有的砂贝壳堤漫衍调查资料和人类勾当遗迹进行分析确定。 

  1、新石器时期古海岸线 

  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约莫在距今8500年前后,江苏东部发生大规模海侵,距今7000年前后海侵达最盛,今后海面颠簸下降,岸线开始后退,约莫在距今6000年前后,海面颠簸微弱,岸线基本不变,沿岸发育沙坝泻湖,并发育一条古贝壳砂堤,断续漫衍于赣榆、阜宁羊寨、盐城龙岗、大岗、东台及梅李、太仓一线,组成新石器时期的古海岸线。海安以西、泰县、泰州一带发育长江口沙坝,相当于黄桥期。 

  据阜宁施庄古砂堤下部牡蛎壳、大岗西岗中部贝壳和海沙冈青墩新石器遗址等C14测年资料,该海岸形成年月距今6500年~5600年。 

  2、新石器时代晚期海岸线 

  距今6000年前后,海面在不变一段时间然后,又开始逐渐东移。约莫至距今4000年前后,海面又相对于不变,沿岸又发育一道儿新的古贝壳砂堤和长江河口双侧沙坝。组成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海岸线。岸线大抵位于赣榆、连云港、灌南、阜宁沟墩、东台、海安东,然后折向西,沿通扬运河至镇江,再向东南经扬中油坊至靖江、张家港、锦丰、常熟徐市、太仓陆渡一线。北部赣榆至灌南一带岸线基本处于原来岸线位置,向南岸线则东移5㎞~20㎞。建湖上冈东冈砂堤中部贝壳碎片C14测年为3800年±70年,可见该条海岸线形成年月为距今4000年左右,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三、秦汉时期(约距今2000年)海岸线 

  海州湾赣榆头坨桥和坝头桥之间贝壳砂堤C14测年为2640年±105年,汉时期盐城为一片江河里由泥沙淤积成,盐城南三洋墩出土汉墓。由此可猜测当时海岸位于赣榆海头、头坨桥、连云港市、灌南、阜宁、盐城、东台至如皋东南与古长江口北岸线相连。 

  此时岸线索较之前变化不大,只东移了数千米。但南部古长江口变化较大,北岸岸线向南推移30㎞左右,河口缩狭并向下移动超过10㎞。 

  4、隋唐时期(距今1200年前后)海岸线 

  盐城南洋群岛、东台沈灶、富安一线埋藏古砂堤,据贝壳C14测年为距今1100年左右,赣榆东南黄砂村以西沙口、大庙、刘口、小东关一线古砂堤年月为距今1000年之前。由此推知当时海岸线的位置。长江口南测岸线基本与现代长江南岸相当,相当于长江三角学洲发育的金沙期。 

  该时期海岸线反应距今2000年前往后,海面下降很快,岸线东移10㎞~20㎞,长江三角学洲生长迅速,向外推进50㎞左右,并向南偏移20多㎞,此时喇叭形长江口已经东移至江阴以东。南通狼山等基岩残丘尚为岛山,海门、启东等地还为海域。 

  5、距今200年前的海岸线 

  汗青时期黄河曾经屡次南徙由江苏入海。1128年又一次南徙经苏北部入海,到1855年北归,历时700余年之久。由其携带大量泥沙倾泻入海,使江苏北部海岸迅速向外推进90㎞。连云港云台山地域的一些海峡逐渐淤积成陆,至清康熙年间(1771年)海水全数退出,随与大陆连成一体。中南部海岸亦迅速向外推移直到现在双洋口、射阳、黄尖、方强、竹港、海洋、如东、吕泗、启东、海门一线,长江河口向东偏南下移至海门附近。 

  1855年黄河北归后,切断了黄河大量泥沙的补给来历,致使北部海岸动力条件发生较大变化,使废黄河口双侧海岸进入新的成长阶段,逐渐由向外淤长转入侵蚀后退。据预计,废黄河口附近海岸自1855年直到现在蚀退20㎞左右。 

  双洋河口向南至东灶港,岸线长达300㎞多,因为北部海岸的蚀退,侵蚀事物沿岸南移,加之长江入海泥沙向北扩散,故该岸线仍处于向外淤积生长过程,岸线不断向外扩展。东灶港至启东咀因为风浪和潮水效用较强,处于蚀退状态。 

  全新世中期以来的海岸线变迁表明,海岸线在不断向东推进,陆地进一步扩展。并且幅度越来越大,在废黄河和长江三角学洲一带,陆域增加幅度最大,而当黄河北归后,废黄河口即侵蚀后退,从而充分说了然海岸变迁与河流输沙关系紧密感情好。 

  海岸线受海面起落、地壳运动和河流输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一直体现着动态变化的特性。江苏海岸线的变迁汗青充分说了然这一点儿。 

  江苏海岸线无论从地质汗青时期,照旧近代,其变化幅度是很大的,并且还在不断嬗变之中,从近代的环境分析,除长江北咀和废黄河口处于蚀退外,绝大部门处于淤积状态,其滩涂面积还将不断扩展。 

  海岸线变迁对人类保存环境、国平易近经济配置装备摆设成长等有重要影响。许多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气候已经开始转暖,两极冰盖出现消溶,世界范围内海面正不断上升,因此,继续对它进行研究具备很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创建时间:2008年9月24日(星期三) 晚上6:59 | 分类:江苏省地处神州东部沿海,第四纪海侵及近代海岸变迁一直为江苏地质工笔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内部实质意义。 

  一、第四纪海侵 

  第四纪以来,因为地壳起落运动较强烈,加之频繁的古气候周期性冷暖变化,要患上江苏沿海地域发生了屡次海侵和海退,履历了重复出现的沦海变化。按照多年来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出格是100多个钻孔的微体古生物、孢粉及古地磁测量等资料的分析,发明江苏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中至少发育五个海侵层,反应第四纪以来该地域至少发生过5次海侵。海侵层的发育漫衍,标记该区曾经沦为海的环境,但实际上海侵高峰期的海岸线应比海侵层范围更要远一些。 

  1、海侵层特性及其时代 

  ①第Ⅴ海侵层。该海侵层仅局限漫衍在东部沿海地带,海侵波及范围较小。海侵层埋深140m~240m左右,厚度一般〈10m,且变化较大。北部以滨海相浅灰色色、灰绿色细砂为主,南部以河口相灰色粉细砂为主。含有贝壳及有孔虫化石。 

  据东南沿海及长江三角学洲地域的资料,该海侵层中孢粉组合为栎、松、菊科、蒿禾本科,水龙骨及栎、栗、枫香、松、水龙骨、水蕨等。反应气候和煦,相当于第四纪熬头和煦期。古地磁测量成果表明,该海侵层位于哈拉米洛与奥尔都维事务之间,应属早更新世中期产品,其年月距今180万年~100万年。可称之为八滩—如皋海侵。 

  ②第Ⅳ海侵层。该海侵层漫衍于连云港徐圩、滨海、阜宁、盐城、东台、海安、泰兴黄桥、江河里由泥沙淤积成及太湖一线以东地域。海侵范围已经较着逾越第Ⅴ海侵区。 

  苏北地域,该海侵层埋深90m~160m左右,厚3m~16m,以滨海相或者海相灰黄色、褐红色粉质粘土为主,含暖水卷转虫、同现卷转虫、凹坑筛九字虫、毕克卷转虫变种、具瘤先但愿虫等有孔虫化石。阜宁一带还发育海湾泻湖相及边滩沼泽相沉积。 

  长江三角学洲地域,海侵溯江西进,具肯定是规模,该海侵层埋深110m~170m左右,厚数米至30余m,以河口相灰色、深灰色中粗砂、粉细砂为主,海陆相化石混生,化石种属和数目相对于贫乏,个体较小。 

  据盐城、东台及姑苏吴中钻孔资料,该海侵层中含松、栎、菊科、水龙骨孢组合,相当于第第四纪第二和煦期的产品。古地磁测量表明,该海侵层位于布容正极性期底界之上,年月约为距今70万年左右,归属中更新世早期。可称之为盐城—上海海侵。 

  ③第Ⅲ海侵层。该海侵层漫衍于连云港、灌南、涟水南集、淮安、高邮、泰州、常州、金坛、宜兴一线以东地域。 

  苏北地域,阜宁、盐城以东地域为滨岸浅海相沉积,以灰色、灰褐色粉砂、粉土为主。以西地域为滨海相、海湾泻湖相及边滩沼泽相沉积,以灰色粉质粘土、粉土为主。厚度2m~17m,西薄东厚,埋深东部80m~96m,西部在26m~80m之间。据盐城、姑苏钻孔孢粉分析,孢粉组合为栎、柳、榆、香蒲、水龙骨等,反应当时气候和煦而潮湿,相当于第四纪第三和煦期。沉积物中含卷转虫、九字虫、但愿虫、玻璃介、土星介等微体化石,多为广盐性份子。 

  长江三角学洲地域,以河口相沉积为主,岩性为灰黄色~灰色,中粗砂夹粉细砂,厚数米至50m,埋深50m~110m。孢粉组合为枫香、麻栎、青刚栎、水龙骨等,反应气候和煦潮湿。沉积物中含毕克卷转虫、奈良小上口虫、凸背卷转虫、缝裂但愿虫、微小艳花介等海相介形虫和瓣鳃类兰蚬、鱼骨碎片等化石。 

  太湖地域,东部为滨海相,西部为滨岸沼泽相沉积,岩性为灰色淤泥质粘土、粉土或者粉砂,程度层理很是发育,厚数米至30余米,自西向东增厚,埋深30m~60m。 

  据盐城、南通、常州、姑苏等多个钻孔古地磁测量,该海侵层位于布莱克事务附近,年月约为距今10万年~7万年。可称之为平桥—太湖海侵。 

  ④、第Ⅱ海侵层。第Ⅱ海侵是影响江苏最广的一次海侵,其海侵前锋可达西部连绵小山山前地带。 

  海州湾为近岸浅海相及滨海相沉积,主要为灰黄色泥质中砂、棕黄色含钙核粉质粘土。埋深6m~8m,厚2m左右。据钻孔资料,该层含有孔虫、冷水面颊虫、布氏一种植物的花虫、亚洲但愿虫、毕克卷转虫变种、假轮虫末定种、海相介形虫、方地豆艳花介、弯贝介末定种、饱满陈氏介、东台新单角介等,还有苔藓虫、海胆刺等化石。 

  海州湾以南,海侵层埋深15m~53m,厚度一般5m左右。最厚达20多米,最薄不足1m。以褐黄色、灰黄色淤泥质粉砂、粉砂质粘土为主。响水、滨海、盐城一线以东地域归属近岸浅海沉积,含厚壁卷转虫、茸毛但愿虫、球室刺房虫、拉马克五块虫、异地但愿虫、同现卷转虫、科契箭头虫、双孔星轮虫等有孔虫化石和中华美花介末定种、金黄浪花介、分裂中华花介、东台新单角介、日本穆赛介、三浦翼花介等海相介形虫化石。该线以西地域,泗阳、淮阴、涟水、灌南一带为河口三角学洲相沉积,北部赣榆、连云港一带为滨海相沉积,南部里下河地域为滨海或者海湾泻湖相沉积,含毕克卷转虫、山西九字虫、滨海弯贝介、神州刺面介、长中华美花介、宽卵中华美花介等微体化石,并混含布氏土星介、柯氏土星介等陆相介形虫化石,反应为海陆交互环境。 

  长江三角学洲地域,以河口三角学洲相沉积为主,西部以灰、浅灰色色中砂为主,东部以灰、深灰色粉细砂夹粉质粘土为主。埋深20m~90m,厚10m~50m,由西向东增厚。该层孢粉以栎、枫香为主,反应当时气候和煦潮湿,并含凸背卷转虫、厚壁卷转虫、奈良小上口虫、暖水卷转虫、毕克卷转虫、缝裂但愿虫、山西九字虫等有孔虫及长中华美花介等海相介形虫化石。 

  太湖地域,为海湾泻湖相沉积,以灰、灰玄色淤泥质粘土夹粉砂为主,常见千层并状特殊结构特性。埋深10m~30m,厚数米至20余米。该层含青刚栎、栎、枫香、藜、水龙骨等孢粉化石,反应暖蓬勃发展湿疹候环境,并含有富厚的毕克卷转虫、缝裂但愿虫、波伊艾筛九字虫、山西九字虫等有孔虫化石。 

  据东台、盐城、宜兴和桥及浙江省北部双林、石林等钻孔的测年资料,该海侵层形成于距今3.5万年~2.4万年,归属晚更新世晚期。可称之为泗阳—滆湖海侵。 

  ⑤、第Ⅰ海侵层。为影响江苏最新的一次海侵沉积,此时期的海岸线在赣榆、高沟、淮安、高邮、扬州、仪征、镇江及金坛、溧阳、宜兴一线以东地域。 

  海州湾为近岸浅海和滨海相沉积,以深灰色淤泥质含砾粗砂及淤泥质粘土为主,西部山前局部洼地发育泻湖相或者边滩沼泽相沉积,厚2m~4m。含毕克卷转虫变种、亚易变筛九字虫、冷水面颊虫、具瘤先但愿虫等有孔虫及东台新单角介等海相介形虫化石。 

  海洲湾以南盐城、海安一线以东地域为浅海相沉积,厚15m~20m,以灰色粉砂、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夹深灰色淤泥质粘土。此中含毕克卷转虫变种、阿卡泥五块虫圆形亚种、缝裂但愿虫、奈良小上口虫、异地但愿虫、冷水面颊虫、科契箭头虫、具瘤先但愿虫、亚易变筛九字虫等有孔虫,中华美花介末定种、东台新单角介、神州洁面介等海相介形虫化石。涟水、响水、滨海、阜宁一带为黄淮河口三角学洲相沉积,以灰黄色粉质粘土及灰色淤泥质粘土、粉砂为主。盐城、海安一线以西地域为滨海泻湖相沉积,西部维桥、白马湖一带发育边滩沼泽相沉积,以灰色、深灰色淤泥质亚粘土为主,埋深8m~17m,厚5m~17m。 

  长江三角学洲地域,海侵层为河口三角学洲相,以灰色、深灰色粉细砂、中细砂为主,底板埋深20m至30余米,厚7m~28m,富含毕克卷转虫、奈良小上口虫、缝裂但愿虫、厚壁卷转虫、凸背卷转虫、暖水卷转虫、柔美花朵虫等有孔虫及宽卵中华美花介、中华美花介、东台新单角介等海相介形虫化石。 

  太湖以东及西部金坛,宜兴一带为海湾泻湖相沉积,以青灰色粘土、粉质粘土为主,含以毕克卷虫、山西九字虫为主的有孔虫化石,孢粉以栎、松、柏、水龙骨等为主,反应为和煦潮湿的气候环境所形成。底板埋深2m~13m,厚3m~8m。 

  据东台、盐城钻孔,金坛指前、无锡马圩、及皇塘、五叶镇孔海侵层之上泥炭层等测年资料,第Ⅰ海侵的年月为距今8700年~6000年,属全新世中期。可称之为洪泽—镇江海侵。 

  2、海侵特点 

  从上面所说的几个海侵层的漫衍及其沉积相可知,江苏省第四纪期间,已经进入海侵敏感地域,周期性古气候冷暖变化引起的海面起落,都差别程度使江苏沿海平原区发生了苍桑巨变,在时间序列中,较清晰地演习了自然环境和地质环境所履历的宏观变化纪律。 

  通过开真个分析研究,亦可继续往前反应江苏省第四纪海侵事务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自下而上,由老到新,海侵层的漫衍范围逐渐扩展,海相性逐渐加强。此中以第Ⅱ海侵层漫衍最广,直抵西部山前地带,第Ⅴ海侵层漫衍范围最小,仅局限于沿海地带。表明江苏第四纪以来海侵强度逐渐增大,影响范围慢慢扩展。 

  西部地域海侵层较少,仅见2层~3层且厚度较薄,多为海陆过渡相沉积。东部地域海侵条理多,凡是可见4层~5层。省域外上海地域见有7个海侵层,据南黄海QC2孔研究,我国东部第四纪以来发生9次海侵,且海侵层厚度较大,埋藏深,以浅海相、滨海相沉积为主。反应每一次海侵过程当中都有可能存在着颠簸性进退变化。 

  另从海侵层空间漫衍和岩性相变分析,每一次海侵均较着遭到当时的地区范围地质、地貌配景条件的制约,自北往南海侵西进的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古淮河、古长江地区范围河道发育部位,海水溯江而上大幅度入侵,形成较着的多期三角学洲相沉积,在古河道内侧又多有规模较大的滨海泻湖相沉积,致使每一期海侵层在最简单的面空间中预示出特有的相变分区纪律,并反应出继承性特性。 

  三、海侵路子 

  江苏东部地域,第四纪以来发生了5次海侵,形成5层海侵层,此中含有富厚的有孔虫及海相介形虫化石,其组合特性与现代南黄海海相微体生物群比较相仿,晚更新世两个海侵层中遍及存在喜暖的假轮虫和星轮虫等有孔虫化石,它们都是我国南黄海区现生底栖有孔虫,也有现代主要糊口渤海及黄海北部近岸低温水系的冷水种冷水面颊虫和具瘤先但愿虫等化石。因而可知,江苏东部第四纪以来的历次海侵,海水由北黄海、南黄海和东海,即由东北、东和东南三个方向入侵。 

  二、近代海岸变迁 

  近代海岸线变迁主要反应了全新世海退过程和江河泥沙搬运沉积效用,依据海岸带特有的砂贝壳堤漫衍调查资料和人类勾当遗迹进行分析确定。 

  1、新石器时期古海岸线 

  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约莫在距今8500年前后,江苏东部发生大规模海侵,距今7000年前后海侵达最盛,今后海面颠簸下降,岸线开始后退,约莫在距今6000年前后,海面颠簸微弱,岸线基本不变,沿岸发育沙坝泻湖,并发育一条古贝壳砂堤,断续漫衍于赣榆、阜宁羊寨、盐城龙岗、大岗、东台及梅李、太仓一线,组成新石器时期的古海岸线。海安以西、泰县、泰州一带发育长江口沙坝,相当于黄桥期。 

  据阜宁施庄古砂堤下部牡蛎壳、大岗西岗中部贝壳和海沙冈青墩新石器遗址等C14测年资料,该海岸形成年月距今6500年~5600年。 

  2、新石器时代晚期海岸线 

  距今6000年前后,海面在不变一段时间然后,又开始逐渐东移。约莫至距今4000年前后,海面又相对于不变,沿岸又发育一道儿新的古贝壳砂堤和长江河口双侧沙坝。组成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海岸线。岸线大抵位于赣榆、连云港、灌南、阜宁沟墩、东台、海安东,然后折向西,沿通扬运河至镇江,再向东南经扬中油坊至靖江、张家港、锦丰、常熟徐市、太仓陆渡一线。北部赣榆至灌南一带岸线基本处于原来岸线位置,向南岸线则东移5㎞~20㎞。建湖上冈东冈砂堤中部贝壳碎片C14测年为3800年±70年,可见该条海岸线形成年月为距今4000年左右,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三、秦汉时期(约距今2000年)海岸线 

  海州湾赣榆头坨桥和坝头桥之间贝壳砂堤C14测年为2640年±105年,汉时期盐城为一片江河里由泥沙淤积成,盐城南三洋墩出土汉墓。由此可猜测当时海岸位于赣榆海头、头坨桥、连云港市、灌南、阜宁、盐城、东台至如皋东南与古长江口北岸线相连。 

  此时岸线索较之前变化不大,只东移了数千米。但南部古长江口变化较大,北岸岸线向南推移30㎞左右,河口缩狭并向下移动超过10㎞。 

  4、隋唐时期(距今1200年前后)海岸线 

  盐城南洋群岛、东台沈灶、富安一线埋藏古砂堤,据贝壳C14测年为距今1100年左右,赣榆东南黄砂村以西沙口、大庙、刘口、小东关一线古砂堤年月为距今1000年之前。由此推知当时海岸线的位置。长江口南测岸线基本与现代长江南岸相当,相当于长江三角学洲发育的金沙期。 

  该时期海岸线反应距今2000年前往后,海面下降很快,岸线东移10㎞~20㎞,长江三角学洲生长迅速,向外推进50㎞左右,并向南偏移20多㎞,此时喇叭形长江口已经东移至江阴以东。南通狼山等基岩残丘尚为岛山,海门、启东等地还为海域。 

  5、距今200年前的海岸线 

  汗青时期黄河曾经屡次南徙由江苏入海。1128年又一次南徙经苏北部入海,到1855年北归,历时700余年之久。由其携带大量泥沙倾泻入海,使江苏北部海岸迅速向外推进90㎞。连云港云台山地域的一些海峡逐渐淤积成陆,至清康熙年间(1771年)海水全数退出,随与大陆连成一体。中南部海岸亦迅速向外推移直到现在双洋口、射阳、黄尖、方强、竹港、海洋、如东、吕泗、启东、海门一线,长江河口向东偏南下移至海门附近。 

  1855年黄河北归后,切断了黄河大量泥沙的补给来历,致使北部海岸动力条件发生较大变化,使废黄河口双侧海岸进入新的成长阶段,逐渐由向外淤长转入侵蚀后退。据预计,废黄河口附近海岸自1855年直到现在蚀退20㎞左右。 

  双洋河口向南至东灶港,岸线长达300㎞多,因为北部海岸的蚀退,侵蚀事物沿岸南移,加之长江入海泥沙向北扩散,故该岸线仍处于向外淤积生长过程,岸线不断向外扩展。东灶港至启东咀因为风浪和潮水效用较强,处于蚀退状态。 

  全新世中期以来的海岸线变迁表明,海岸线在不断向东推进,陆地进一步扩展。并且幅度越来越大,在废黄河和长江三角学洲一带,陆域增加幅度最大,而当黄河北归后,废黄河口即侵蚀后退,从而充分说了然海岸变迁与河流输沙关系紧密感情好。 

  海岸线受海面起落、地壳运动和河流输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一直体现着动态变化的特性。江苏海岸线的变迁汗青充分说了然这一点儿。 

  江苏海岸线无论从地质汗青时期,照旧近代,其变化幅度是很大的,并且还在不断嬗变之中,从近代的环境分析,除长江北咀和废黄河口处于蚀退外,绝大部门处于淤积状态,其滩涂面积还将不断扩展。 

  海岸线变迁对人类保存环境、国平易近经济配置装备摆设成长等有重要影响。许多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气候已经开始转暖,两极冰盖出现消溶,世界范围内海面正不断上升,因此,继续对它进行研究具备很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东部第四纪海面升降_海侵海退与岸线变迁

岸线, 中国, 海面, 海侵, 海退
导言
第四纪以来,地球上气候出现冰期一间冰期变化,其周期为10万年左右。这种变
化在深海有孔虫介壳氧同位素比值变化和陆地上黄土一古土壤剖面上均有反映。氧同位
素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与气候变化相应的大洋水体积或大陆上冰量的变化。大陆上冰量和
极地冰量的变化引起了全球性的海面升降运动,它对我国海岸和大陆架影响极其深远,
它影响着海岸和大陆架的发育以及沉积特征。晚第四纪以来,我国陆地上的海相层基本
上可以和世界相对高海面相对应。但在早第四纪,海侵层和相对高海面并没有必然的联
系,同时海侵事件的次数比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旋回次数要少,时间上规律性不明显。
随着年代的变新,各海侵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缩短。这揭示了我国第四纪海侵事件序列
和新构造运动和地貌发展过程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也可能与地球冰期旋回和海面升降运
动的频率和幅度变化有关。为了强调地貌形成过程在第四纪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和它与新
构造运动的密切关系,作者曾建议使用“地貌运动”〔1〕(Morphogeneticmovement)一
词。我国第四纪地貌运动、海面相对升降运动和气候环境变化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
影响,共同决定着东部大陆的发育和沉积特征。所以当我们研究任何一方面的影响(无
论是海面升降运动、气候变化还是新构造运动)都应考虑到另外两方面的作用。从而我
们有可能解释我国不同海域的岸线和不同地区海面升降曲线差异的原因和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