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首诗词阅读注及鉴赏提示(4)

 听雨看晴 2012-04-24

            摸鱼儿
                            元好问
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
]双飞客:指雁。雁常常成双飞翔。只影为谁去:是说伴雁已遇害,我也无以为生。横汾路:指雁埋葬地汾水之畔。平楚:丛木叫楚,平楚即平林,远树。:指诗


[
鉴赏提示]元好问,金末元初。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宏词科,充国史馆编修。历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正大八年,应诏入朝,任尚书省掾、左司都事。天兴二年(1233)正月,汴京被蒙古军包围,守将崔立投降,元好问被俘。蒙古太宗十一年 (1239)携家回到故乡忻州秀容 (今山西忻州),过着遗民生活。这首曲子有个写作过程。金章宗泰和五年,元好问到并州 (今山西太原)赴试,路遇捕雁,射杀一雁,另一雁悲鸣不去,投地殉情而死。元好问买下双雁,葬于汾水之畔,累石为记,名为雁丘。后来再次经过并州,写下了这首词。上片咏雁,下片咏雁丘,抒发了金亡后自己对故国悼念之情。

                      (
双调)蟾宫曲 叹世
                          
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
]咸阳百二山河:咸阳(今陕西咸阳市),是秦朝都城。因地处九嵏山之南,渭水之北,形势极为险,凭此天险即可足当数倍于我之敌,故有百二之称。百二,或说二之于百,或说百之于二百,皆言天险可以凭借之意。项废东吴:指项梁与项羽叔侄二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杀会稽郡守而起兵事。会稽郡,在吴 (今江苏吴县),历来泛称东吴。刘兴西蜀:指刘邦与项羽共同推翻秦朝后,刘邦受封汉王,占据蜀和汉中,他以此为基地,最终战胜了项羽。梦说南柯:南柯,即南柯一梦。比喻荣枯得失无常。韩信功兀般证果:韩信是汉兴三杰之一,与萧何、张良齐名,在歼灭项羽主力战斗中屡建奇功,受封齐王。后因有告他谋反,汉高祖刘邦以随游云梦之名,召而执之,贬为准阴侯,继而为吕后用萧何计所杀。兀,这意思。证果,佛家语,指悟道有得,元杂剧中多用作应验、结果意思。蒯通:韩信幕下辩士,曾劝韩信莫听高祖之命,索性起兵叛汉,韩不从,终遭祸。蒯通料知自身亦不能免,遂假装风魔逃遁。但仍被刘邦所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因萧何推荐,做了大将军,建立功勋,后被萧何诱骗,死在吕后手里,所以这样说,引申为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情反复讽刺。

[鉴赏提示]马致远 (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 (今北京)。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著名作家,也是历来所说元曲四大家之一。这支曲子名为《叹世》,自然意在抒发对现实社会不满,但全篇并无一字针砭当世,而只是罗列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借助者对历史联想来体味作者意图,通过咏史达到叹世,这种借古喻今技巧是很高明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在天涯。

[]昏鸦:昏,暮,黄昏。昏鸦,黄昏时乌鸦。

[
鉴赏提示]这首题为秋思小令,通过对秋天景物描写,表现出天涯游子悲凉感情。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潼关路:潼关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临潼县境内。踌蹰:徘徊不前样子。


[
鉴赏提示]这首小令是张养浩路过潼关时写。据《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 (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并说他到官四月,忧劳以死。这首小令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作者通过怀古,表现了自己对元朝黑暗统治深感不满,对疾苦深切关心。

                      [
双调]折桂令 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飞镜:比喻中秋之月。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样子。银汉:天河。

[鉴赏提示]同样写月,不同作者、不同主题会抒发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是月光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境界氛围。有不同观察角度和不同写法。李白《月下独酌》抒发是世无知音寂寞之感,他笔下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是坎坷路途中落寞情怀,他想象中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月有阴晴圆缺。张养浩这首散曲

                     [
中吕]朝天子
                      
薛昂夫
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传国争符,伤身行贷,谁教献与他,切磋、琢磨,何以偷敲破

 

卖花声 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一声长叹。

[
]阿房舞殿翻罗袖:指秦始皇在骊山建造阿房宫以享乐。金谷名园起玉楼:指西晋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隋堤古柳缆龙舟:指隋炀帝筑堤植柳,修大运河下扬州游乐。自刎乌江岸:指项羽在乌江边别虞姬自刎故事。战火曾烧赤壁山:指孙权、刘备联合在赤壁破曹故事。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从戎故事。

[
鉴赏提示]张可久 (1280—1330),字小山,庆元 (今浙江鄞县)。他做过小吏,不得志,便纵情声色,放浪山水。专写散曲,特别致力于小令。他创作专以炼句为工,对仗见巧。这里二首元曲,第一首重在揭露和否定历代统治阶级奢侈淫逸享乐生活。第二首着眼于战争问题,说明战争历史都是用血、火、泪写成,依然是揭露统治者纵欲主义倾向,对民痛苦生活寄于同情。

                 [
双调]蟾宫曲
                   阿鲁威
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
]酾酒,薄酒。槊:兵器,马上用长矛。曹公:曹操。紫盖黄旗句:紫盖黄旗指云气,古附会为王者之气象征。诗认为,虚幻王者不足凭信,东吴之所以能建立王业,是因为孙权、周瑜赤壁一战,借助东风,火烧了曹军战船,遏止了曹操进攻。南阳卧龙:指诸葛亮,他胸怀奇才,隐居南阳卧龙岗,徐庶称他为卧龙。八阵图:相传是诸葛亮推演兵阵遗迹,是在沙滩上聚石成堆,共有八个军阵图形。

[
鉴赏提示]阿鲁威是蒙古族散曲家,以写小令见长。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诗以大开大合之笔,再现了三国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大展经纶之宏愿。感情基调雄健、高昂,大有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遗风。

                
满庭芳 看岳王传
                     
周德清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闪杀,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弃丘陵南渡銮舆。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
]建中兴庙宇两句:指岳飞有再造赵宋王朝宗庙社稷之功,足以青史留名,永垂不朽。功成却被权臣妒:指岳飞被秦桧陷害,害死于风波亭。闪杀,望旌节中原士夫:是说中原父老盼望宋师北进化为泡影。误杀,弃丘陵南渡銮舆:是说赵宋王朝丢弃祖宗陵墓南逃铸成定局。指责南宋王朝误杀忠臣,招致严重后果。丘陵,指北方领土。銮舆,指皇帝车。钱塘路三句:岳飞含冤屈死,葬于杭州(元时为钱塘县,西南栖霞岭下西子湖旁。青天都好似为岳飞而伤心哭泣,西湖上风雨不断,仿佛是天降愁怨。

[
鉴赏提示]周德清,元代中叶仁宗时。博学多才,精工词曲又兼通音律,是当时著名散曲家。他家境贫寒,生活无着,但他忠奸两辨,褒扬英雄,指摘昏君,斥责奸佞、爱憎分明。这支元曲小令就是歌咏民族英雄岳飞。头三句对岳飞作总括性评价、介绍。接下去两句写岳飞悲剧性结局。闪杀两句抒发感情,指责南宋统治者误杀忠臣,招致严重后果。结尾钱塘路三句以抒情作结,由强烈悲慨化成深沉痛惋。

         [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
]浔阳:浔阳在江西,即今之九江市。此曲是作者傍晚登浔阳城楼即兴写景之作。淮山:指淮南远山。晚云都变露:傍晚,天空云气飘浮,旋又凝聚渐变成露气,笼罩在江西低空。新月初学扇:初月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仿佛是一把半圆形团扇。

[
鉴赏提示]这首元曲全篇七句四十五个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立体壮观浔阳江山。一二句写远景,纵眺万里长江,横望淮南远山。三四句写近景,俯视江上轻帆,仰视庐山飞泉。五六句写云和月变化明灭之态,又是整个画面背景。最末句写北塞鸿雁南来,成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江天。

             
双调]螗宫曲 怀古
               
查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翕。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
]一个农夫,一个渔翁:农夫指诸葛亮,早年避难荆州,躬耕陇亩。渔翁指周初时姜太公吕尚,相传曾垂钓于渭水之滨。晦迹:隐居不出。八阵图:系诸葛亮所制造,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战斗队形及兵力部署阵图,后常用以代指其军事才能,《六韬》:兵书,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旧传吕尚所撰。非熊:指吕尚。

[
鉴赏提示]查德卿生平不详。这支小令是怀古咏史之作。起首三句即点明怀古对象,同时作出评价。四五句,分承农夫”“渔翁。八九两句则是诸葛亮、吕尚功业具体内容,霸业成空以下,由追寻历史足迹转入对历史凭吊。吕尚、诸葛亮所建霸业终归于空无、幻灭,一切都消失在永恒时间之中。表现了作者感叹之情:事业有成,也不过白费心机。

         
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
]摄山:一名栖霞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北。频:多次,连续。松门:用松枝搭成柴门。空明:通明透彻。天鸡:古代传说,大地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蔓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鸡也跟着叫。

[
鉴赏提示]屈大均,广东番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但没有结果。顺治十六年(1659),为逃避清兵迫害,已削发为僧九年屈大均在南京稽留时曾游览了摄山,写下了本诗。首联写秋夜山林很不安宁。颔联继续描写极不宁静秋夕。颈联描写诗由于不平静山林和不宁静心绪使自己整夜无法安睡,于是打开柴门,看到一汪通彻透明潭水。末联点明全诗主旨,天渐渐亮了,诗心里又挂念起远行之事(联络反清志士,密谋策划反清)。这首诗具有气韵声色之美,隽妙圆转,天机自流”(沈德潜语)

        
广陵吊史阁部
            黄燮清
沿江烽火怒涛惊,半壁青天一柱撑
群小已隳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
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决死生
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

[
]广陵:扬州。史阁部:史可法。明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南明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受命督师扬州,抵抗清兵。他孤军抗战,后城破被俘,慷慨就义。明制,大学士入阁办事,称阁臣或阁部。这句写清军南下,打到长江一线。这句指史可法独立支撑局面。群小:指把持南明朝政,破坏史可法抗清马士英、阮大铖等一帮权奸小。隳:毁坏。南渡局:指南明政权。孤臣:史可法。北来兵,指清军。靴刀:唐代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作战时,常纳短刀于靴中,表示决死之志。芜城:扬州旧称。

[
鉴赏提示]1838年黄燮清赴京应试,途经扬州,凭吊史可法祠墓,写了这首诗。这首诗结构精严整饬,颇具特色。从直观看去,前六句分成两行排列,左边一、三、五三个出句(或奇句)为一类,写当时背景;右边二、四、六三个对句(或偶句)为另一类,写史可法。如果从左右两边纵向分别看,又各自依序递进,极有层次。左边从清军南下,形势危急群小倾轧,大局己去福王荒淫,追歌逐舞。右边从一柱撑” →“抗北兵”→“决死生,写史可法从支撑大局到英勇就义。全诗揭示了南明灭亡内在原因,赞颂了史可法英雄业迹。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目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
] 洛城:指杜甫故乡洛阳。四千里:指离家之远。五六年:指安史之乱之久。草木变衰: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指草木盛衰变易。老:使老,作动词用。河阳二句:上元元年三月,唐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司徒:指李光弼。幽燕:今河北北部,北京市一带,是安禄山叛军老巢。

[
鉴赏提示]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一首七言律诗。诗于乾元二年(759)春别了故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深为忧虑事。全诗抒发了流落他乡感慨和对故园、骨肉怀念,表达了诗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心弦。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 乾坤:指天地。思归客一腐儒都指诗自己。落日:日薄西山意思,这里比喻暮年。苏:复苏,有康复之意。老马:诗自比,用《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故事。长途:代指驱驰之力。

[
鉴赏提示]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这首诗当写于他飘泊江汉之际。首联表现出诗客滞江汉窘境。颔联通过眼前自然景物描写,表明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皎洁。颈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积极入世精神,尾联再一次表现了诗老当益壮情怀。意思是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全诗抒发了诗怀才被弃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慷慨情思。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县),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二年(753)进士,曾参与节度使幕府,大历末为检校祠部员外郎。张继一生官位不显,是一个关心民生活,敢于正视时代苦难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 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江枫:江边枫树。渔火:渔人的灯火。对愁眠:指作者怀着羁旅乡愁睡下。姑苏:苏州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寺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在此寺,因而得名。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打钟习惯,多见于唐代诗人的吟咏。

[鉴赏提示] 这首诗是广泛传诵名篇,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首句写霜天夜景,暗指时令属秋,统摄全诗。接着写江枫渔火。再由远及近,写出了朦胧月光下寒山寺轮廓,这些是所见。诗还写了所闻,月落时乌啼,寒山寺夜半传来钟声。于寂静景物描绘中,杂以对声响描写,更衬托出秋夜幽静。同时这首诗对景物描绘首尾相应,以首句月落乌啼,同末句夜半钟声相呼应。诗中还很讲求设色,把霜、月明亮和江枫、寺院暗影交织在一起,又用渔火来烘托霜月冷白,使感到色彩明丽而不单调。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官监察御史,与柳宗元友善,政治思想亦接近,两同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被贬谪。初贬朗州司马,后转连、夔、和等州刺史。二十年中有六次来去洞庭。《望洞庭》是他转任和州刺史时写,写出了君山秀丽。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镜未磨:迷迷蒙蒙湖面宛如未经磨拭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酬:酬答,因别赠诗而作诗应答。巴山楚水:泛指四川、湖广一带。刘禹锡被贬到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做地方官。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怀旧:怀念老朋友。闻笛赋:指晋向秀所作《思旧赋》。这里指为了怀念被贬被害朋友。翻似:倒好像。烂柯:据《述异记》载,晋代王质入山砍柴,遇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棋还没有终局,见斧柄已烂,回到乡里,已过了百年,同时都已死去。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世沧桑之感。这两句说,怀念故友,只能空吟《思旧赋》;回到故乡,就像那传说中烂柯侧畔:旁边。千帆:形容过往船只很多。病树:指枯朽树。万木春:指万木欣欣向荣,生机勃发。这两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世纷纷得意,正奔赴在仕途上。君:指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长:振作,增长。

[
鉴赏提示]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北归洛阳,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饮宴中,白居易写了《醉后赠刘二十八君》,对刘禹锡长期被贬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来答谢他。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诗借对白居易酬答,抒发长期被贬激愤,表示了坚持理想和寄希望于未来信念。诗一开始就直抒胸臆,表达被贬远方愤懑。接着抒写对同时被贬旧友怀念,以及事沧桑之感。第三联表达思想感情颇为曲折复杂。针对白居易同情和叹惋,诗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叹息,说自己已如沉舟病树,只好看着别纷纷在仕途上奔忙,不必为自己的的寂寞蹉跎介怀,以此来宽慰白居易。其实诗是不甘心沉寂,所以在最后一联中,诗明确表白自己还振作精神,积极进取。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竹枝词:是巴、渝一带民歌,唱时,吹短笛,击鼓应节。歌者边舞边唱,音调宛转动晴:与同音,是双关隐语。无晴”“有晴隐喻着无情”“有情道是无晴却有晴,表面上是东边日出西边雨说明,实际却是以东边日出西边雨来比喻道是无情却有情。道是:说是。

[
鉴赏提示]这是用民歌体写恋歌。用双关隐语来表达爱情,是民歌中常用手法。这首诗由于它运用双关隐语巧妙,常被们所称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后两句是写女方对男方歌辞中所获得印象,同时关合着景物描写。这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摹拟民间情歌作品。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乌衣巷:是当时金陵城中一条街,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吴国曾在此设军营,士兵多穿黑衣,所以称为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多聚居在这里。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朱雀桥门外横跨秦淮河大桥。这两句说,曾经煊赫一时王、谢两家居住地方,如今是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一片荒凉。王谢:指东晋时两家最大士族。寻常:平常。这两句说,春天燕子照旧飞来,它们昔日是出入在王、谢两家华堂里,如今却飞入普通百姓家中,王、谢显赫家族已经不复存在。

[
鉴赏提示]《乌衣巷》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第二首,也是诗凭吊金陵历史遗迹后抒发今昔之感。它借描绘朱雀桥、乌衣巷变化,暗喻那些炙手可热官僚和宦官集团,虽然权势盛极一时,但也会像昔日王导、谢安及其家族一样衰败沦亡。全诗意境深邃,寓意深刻。

     
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
]蜀先主:指刘备,刘备创立蜀汉。先主庙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东)。势分二句: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是很不容易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铸行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此诗题下诗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勃勃雄心。得相二句: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象贤:学习先祖贤才。象,效法。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贤德,狎近小,愚昧软弱,致使蜀国基业被他葬送。

[
鉴赏提示]这首诗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首颔二联,从先主庙堂写起,颂扬了刘备功业。颈联对刘备功业不能卒成为之叹惜。末联感叹后主不肖。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无限嗟悼之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自古句:自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写悲秋的人不可胜数。晴空二句:《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即取其意。秋高气爽,碧空如洗,一鹤冲霄,气概昂扬。

[
鉴赏提示]《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后写。历代诗描写秋景,大都离不开萧瑟空虚、冷落荒凉感伤情调,此诗却一反常调,热情赞颂秋天美好,把它写得极富诗意。诗一开始就否定古来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思想感情。接着,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开阔景象。在这样氛围中,诗驰骋想象,自己诗情也随着凌空白鹤而飞到碧霄。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情调高昂。

               
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
]黄菊:黄花,这里借指深秋时节。君:是秋风称作者。玄蝉:黑色知了。我:秋风自称。却:返。这两句说,去年菊花开时候和你分别,现在听到秋蝉鸣叫时我返回了。五夜:五更时分。五更是天将亮的的时候。飕飗:风声。这里指天亮前秋风带来寒意。颜状:容貌。这两句说,五更天秋风把我惊醒一年容貌变化从镜子中反映出来。边:边塞。马思边草:用战马在秋风中想食边塞野草来比喻自己想驰骋疆场。拳毛:卷曲马毛。雕:一种能捕捉小动物猛禽。青云:指秋天晴朗天空。睡眼:指雕在栖息时闭眼欲睡情态。这里用大雕想奋飞搏击来比喻自己积极进取精神。肃清:指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晴空。堪:可。这两句说,在这秋高气爽时候,正好登高远眺,因为思念你,我带病登上高台。这一联是作者对秋风而言。

[
鉴赏提示]这首诗是刘禹锡晚年作品,是一首因秋风而寄意抒情诗。和诗其他咏秋诗篇一样,赞颂了大好秋光,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思想感情。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集中地抒发了诗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昂扬斗志和进取豪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卦(今陕西渭南县),初为谏官,因强鲠敢言,遭到贬斥。后为苏、杭等州刺史,所在都有政绩建树,受到当地百姓好评。官至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后,他作品精华主集中在唯歌生民病《新乐府》里,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亦为后世传诵,一些抒情写景小诗,也写得流利、优美。但晚年祟尚佛学,思想上转向消极,作品也就失去了光彩。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
]蛩:蟋蟀。

[
鉴赏提示]白居易这两首小诗,既没有色彩刻画,也不作姿态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诗意含蓄、韵味悠长。它们是在诗谪居江州时写

《夜雪》中时闻既显示了雪夜寂静,又突出了诗人的思绪万千,难以入寐,彻夜无眠。用,表明气温急剧下降,感知不同往常,使感到惊讶,并暗示夜间下了一场大雪,紧扣题目。

《夜雨》既透露了诗孤寂心情和零落之苦,也写出诗人的夜深难寐。其后两句,隔着窗户凭着听觉得知夜雨降临。由身闻其声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将夜雨描写得淋漓尽致。

两首诗形式一样,均为五绝,对仗工整,用物比较;着眼点一致,皆是凭着主观直觉去发现描写,从屋内写外景,曲折有致;情调相同,夜深静,万籁俱寂,诗孤独寂寞,夜不成眠。

           
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属阿谁。

              

              吴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青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
]永丰:洛阳附近一个地方。秾华:盛开花朵。拂舞筵:拂,轻轻掠过。是说春日细长低垂柳枝随风飘扬,像是舞女在筵席上飘然舞姿。乐游苑:又称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士女节日游赏之处。断肠天:指繁花似锦春日,断肠即销魂。指花色香使心醉神摇。清秋:说秋色已深,环境更加凄凉。

[鉴赏提示]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会昌六年卒。此诗约作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此诗前两句写柳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白居易生活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抒发对永丰柳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才埋没感慨。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明白晓畅,有如民歌。
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晚唐诗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在于将温、李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一路。他《杨花》,前两句描写杨柳可爱风姿以及不与百花争春品格。后两句托物言志,通过与百花比较,赞美了杨花优秀品质。

李商隐《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诗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萧杀、凄凉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生动写照。

           
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
]望海楼:作者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东楼在凤凰山上,离州衙不远,是白居易喜爱去处。护江堤: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长堤。伍员庙: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城隍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被疏远,最后被杀害。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家指歌妓舞女所居住秦楼楚馆。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花纹。青旗:代指酒店。梨花:语意双关。作者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

[
鉴赏提示]此诗为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抑止不住赞美之情。
常建,长安(今西安市)。公元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尉。一生仕途不得志,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误。他诗以田园、山水为主题材,风格近似王维、孟浩然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炼简洁笔触,表达出清寂幽深意境,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月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江苏常熟县虞山北麓。禅院:指寺院。 "竹径"二句:此二句系千古名句,常被后引用。意思是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山光二句: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们心中杂念消除净尽。万籁:指一切声响。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信号,动用钟,止用磬。

[
鉴赏提示]这首诗记在破山寺后禅院所见所闻。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名篇,后有使身临其境之感。

元稹 (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洛阳市),十五岁明经及第,元和初对策第一,任左拾遗,以遇事敢言著称,后任监察御史,因反对权臣宦官遭到贬谪。但晚年依附宦官,获致高官显爵,为舆论所轻。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提倡者,对诗歌理论和创作发展有重大贡献,并称元白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秋丛:丛丛秋菊。陶家:陶渊明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花,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名句。

[
鉴赏提示]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偏爱。有赞美它坚强品格,有欣赏它高洁气质,而元稹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原因。他从咏菊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诗意,给以新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家;第二句表现了诗赏菊入迷,留连忘返情景;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写诗自己偏爱菊花原因。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孟郊 (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 (今浙江德清县),年四十六始中进士,做过溧阳尉等小官,一生穷愁潦倒。孟郊和同时贾岛都以苦吟著称,孟郊说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惊,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苦吟到了何等程度。又因他们作品中都用意刻划穷愁之状,饥寒之态,所以历来又有郊寒岛瘦之说。孟郊语言朴素,感情深挚。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