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元好问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①,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②!
横汾路③,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④。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⑤,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①双飞客:指雁。雁常常成双飞翔。②只影为谁去:是说伴雁已遇害,我也无以为生。③横汾路:指雁的埋葬地汾水之畔。④平楚:丛木叫楚,平楚即平林,远树。⑤骚人:指诗人。
[鉴赏提示]元好问,金末元初人。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宏词科,充国史馆编修。历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正大八年,应诏入朝,任尚书省掾、左司都事。天兴二年(1233)正月,汴京被蒙古军包围,守将崔立投降,元好问被俘。蒙古太宗十一年 (1239)携家回到故乡忻州秀容 (今山西忻州),过着遗民的生活。这首曲子有个写作过程。金章宗泰和五年,元好问到并州 (今山西太原)赴试,路遇捕雁人,射杀一雁,另一雁悲鸣不去,投地殉情而死。元好问买下双雁,葬于汾水之畔,累石为记,名为雁丘。后来再次经过并州,写下了这首词。上片咏雁,下片咏雁丘,抒发了金亡后自己对故国的悼念之情。
(双调)蟾宫曲 叹世 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①,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②,刘兴西蜀③,梦说南柯④。韩信功兀的般证果⑤,蒯通言那里是风魔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⑦。
[注]①咸阳百二山河:咸阳(今陕西咸阳市),是秦朝的都城。因地处九嵏山之南,渭水之北,形势极为险要,凭此天险即可足当数倍于我之敌,故有“百二”之称。百二,或说二之于百,或说百之于二百,皆言天险可以凭借之意。②项废东吴:指项梁与项羽叔侄二人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杀会稽郡守而起兵的事。会稽郡,在吴 (今江苏吴县),历来泛称东吴。③刘兴西蜀:指刘邦与项羽共同推翻秦朝后,刘邦受封汉王,占据蜀和汉中,他以此为基地,最终战胜了项羽。④梦说南柯:南柯,即南柯一梦。比喻荣枯得失无常。⑤韩信功兀的般证果:韩信是“汉兴三杰”之一,与萧何、张良齐名,在歼灭项羽主力的战斗中屡建奇功,受封齐王。后因有人告他谋反,汉高祖刘邦以随游云梦之名,召而执之,贬为准阴侯,继而为吕后用萧何计所杀。兀的,这的意思。证果,佛家语,指悟道有得,元杂剧中多用作应验、结果的意思。⑥蒯通:韩信幕下辩士,曾劝韩信莫听高祖之命,索性起兵叛汉,韩不从,终遭祸。蒯通料知自身亦不能免,遂假装风魔逃遁。但仍被刘邦所执。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因萧何推荐,做了大将军,建立功勋,后被萧何诱骗,死在吕后手里,所以这样说,引申为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情反复的讽刺。
[鉴赏提示]马致远 (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 (今北京)人。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也是历来所说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这支曲子名为《叹世》,自然意在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全篇并无一字针砭当世,而只是罗列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借助读者对历史的联想来体味作者的意图,通过“咏史”达到“叹世”的目的,这种借古喻今的技巧是很高明的。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①,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①昏鸦:昏,暮,黄昏。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鉴赏提示]这首题为“秋思”的小令,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①,望西都,意踌蹰②,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①潼关路:潼关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临潼县境内。②踌蹰:徘徊不前的样子。
[鉴赏提示]这首小令是张养浩路过潼关时写的。据《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 (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并说他“到官四月,忧劳以死”。这首小令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作者通过怀古,表现了自己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深感不满,对人民的疾苦深切关心。
[双调]折桂令 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①?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②,洗秋空银汉无波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注]①飞镜:比喻中秋之月。②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③银汉:天河。
[鉴赏提示]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张养浩的这首散曲
[中吕]朝天子 薛昂夫 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①。传国争符,伤身行贷,谁教献与他②,切磋、琢磨,何以偷敲破③。
卖花声 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①,金谷名园起玉楼②,隋堤古柳缆龙舟③。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④,战火曾烧赤壁山⑤,将军空老玉门关⑥。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阿房舞殿翻罗袖:指秦始皇在骊山建造阿房宫以享乐。②金谷名园起玉楼:指西晋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③隋堤古柳缆龙舟:指隋炀帝筑堤植柳,修大运河下扬州游乐。④美人自刎乌江岸:指项羽在乌江边别虞姬自刎的故事。⑤战火曾烧赤壁山:指孙权、刘备联合在赤壁破曹的故事。⑥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从戎的故事。
[鉴赏提示]张可久 (1280—1330前),字小山,庆元 (今浙江鄞县)人。他做过小吏,不得志,便纵情声色,放浪山水。专写散曲,特别致力于小令。他的创作专以炼句为工,对仗见巧。这里二首元曲,第一首重在揭露和否定历代统治阶级奢侈淫逸的享乐生活。第二首着眼于战争问题,说明战争的历史都是用血、火、泪写成的,依然是揭露统治者的纵欲主义倾向,对人民痛苦的生活寄于同情。
[双调]蟾宫曲 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①,横槊曹公②。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③。更惊起南阳卧龙④,便成名八阵图中⑤。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注]①酾酒,薄酒。②槊:兵器,马上用的长矛。曹公:曹操。③ “紫盖黄旗”句:紫盖黄旗指云气,古人附会为王者之气的象征。诗人认为,虚幻的王者不足凭信,东吴之所以能建立王业,是因为孙权、周瑜赤壁一战,借助东风,火烧了曹军的战船,遏止了曹操的进攻。④南阳卧龙:指诸葛亮,他胸怀奇才,隐居南阳卧龙岗,徐庶称他为卧龙。⑤八阵图:相传是诸葛亮推演兵阵的遗迹,是在沙滩上聚石成堆,共有八个军阵图形。
[鉴赏提示]阿鲁威是蒙古族散曲家,以写小令见长。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诗人以大开大合之笔,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大展经纶之宏愿。感情基调雄健、高昂,大有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的遗风。
满庭芳 看岳王传 周德清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①。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②。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③。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④。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⑤。
[注]① “建中兴庙宇”两句:指岳飞有再造赵宋王朝宗庙社稷之功,足以青史留名,永垂不朽。②功成却被权臣妒:指岳飞被秦桧陷害,害死于风波亭。③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是说中原父老盼望宋师北进化为泡影。④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是说赵宋王朝丢弃祖宗陵墓南逃铸成定局。指责南宋王朝误杀忠臣,招致严重后果。丘陵,指北方领土。銮舆,指皇帝的车。⑤ “钱塘路”三句:岳飞含冤屈死,葬于杭州(元时为钱塘县,西南栖霞岭下西子湖旁。青天都好似为岳飞而伤心哭泣,西湖上风雨不断,仿佛是天降愁怨。
[鉴赏提示]周德清,元代中叶仁宗时人。博学多才,精工词曲又兼通音律,是当时著名的散曲家。他家境贫寒,生活无着,但他忠奸两辨,褒扬英雄,指摘昏君,斥责奸佞、爱憎分明。这支元曲小令就是歌咏民族英雄岳飞的。头三句对岳飞作总括性的评价、介绍。接下去两句写岳飞的悲剧性结局。“闪杀人”两句抒发感情,指责南宋统治者误杀忠臣,招致严重后果。结尾“钱塘路”三句以抒情作结,由强烈的悲慨化成深沉的痛惋。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①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同“靛”) 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③,新月初学扇④,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浔阳:浔阳在江西,即今之九江市。此曲是作者傍晚登浔阳城楼的即兴写景之作。②淮山:指淮南远山。③晚云都变露:傍晚,天空云气飘浮,旋又凝聚渐变成露气,笼罩在江西低空。④新月初学扇:初月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仿佛是一把半圆形的团扇。
[鉴赏提示]这首元曲全篇七句四十五个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立体壮观的浔阳江山。一二句写远景,纵眺万里长江,横望淮南远山。三四句写近景,俯视江上轻帆,仰视庐山飞泉。五六句写云和月的变化明灭之态,又是整个画面的背景。最末句写北塞鸿雁南来,成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
双调]螗宫曲 怀古 查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翕①。晦迹南阳②,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③,《六韬》书功在非熊④。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注]①一个农夫,一个渔翁:农夫指诸葛亮,早年避难荆州,躬耕陇亩。渔翁指周初时人姜太公吕尚,相传曾垂钓于渭水之滨。②晦迹:隐居不出。③八阵图:系诸葛亮所制造,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战斗队形及兵力部署的阵图,后人常用以代指其军事才能,④《六韬》:兵书,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旧传吕尚所撰。非熊:指吕尚。
[鉴赏提示]查德卿生平不详。这支小令是怀古咏史之作。起首三句即点明怀古对象,同时作出评价。四五句,分承“农夫”“渔翁”。八九两句则是诸葛亮、吕尚功业的具体内容,“霸业成空”以下,由追寻历史的足迹转入对历史的凭吊。吕尚、诸葛亮所建的“霸业”终归于空无、幻灭,一切都消失在永恒的时间之中。表现了作者的感叹之情:事业有成,也不过白费心机。
摄山秋夕①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②。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③。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④。
[注]①摄山:一名栖霞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北。②频:多次,连续。③松门:用松枝搭成的柴门。空明:通明透彻。④天鸡:古代传说,大地的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蔓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跟着叫。
[鉴赏提示]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但没有结果。顺治十六年(1659),为逃避清兵迫害,已削发为僧九年的屈大均在南京稽留时曾游览了摄山,写下了本诗。首联写秋夜的山林很不安宁。颔联继续描写极不宁静的秋夕。颈联描写诗人由于不平静的山林和不宁静的心绪使自己整夜无法安睡,于是打开柴门,看到一汪通彻透明的潭水。末联点明全诗主旨,天渐渐亮了,诗人心里又挂念起远行之事(联络反清志士,密谋策划反清)。这首诗具有气韵声色之美,隽妙圆转,“天机自流”(沈德潜语)。
广陵吊史阁部① 黄燮清 沿江烽火怒涛惊②,半壁青天一柱撑③。 群小已隳南渡局④,孤臣尚抗北来兵⑤。 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决死生⑥。 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⑦。
[注]①广陵:扬州。史阁部:史可法。明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南明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受命督师扬州,抵抗清兵。他孤军抗战,后城破被俘,慷慨就义。明制,大学士入阁办事,称阁臣或阁部。②这句写清军南下,打到长江一线。③这句指史可法独立支撑局面。④群小:指把持南明朝政,破坏史可法抗清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一帮权奸小人。隳:毁坏。南渡局:指南明政权。⑤孤臣:史可法。北来兵,指清军。⑥靴刀:唐代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作战时,常纳短刀于靴中,表示决死之志。⑦芜城:扬州旧称。
[鉴赏提示]1838年黄燮清赴京应试,途经扬州,凭吊史可法祠墓,写了这首诗。这首诗的结构精严整饬,颇具特色。从直观看去,前六句分成两行排列,左边的一、三、五三个出句(或奇句)为一类,写当时的背景;右边二、四、六三个对句(或偶句)为另一类,写史可法。如果从左右两边纵向分别看,又各自依序递进,极有层次。左边从清军南下,形势危急→群小倾轧,大局己去→福王荒淫,追歌逐舞。右边从“一柱撑” →“抗北兵”→“决死生”,写史可法从支撑大局到英勇就义。全诗揭示了南明灭亡的内在原因,赞颂了史可法的英雄业迹。
恨 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目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 ①洛城:指杜甫的故乡洛阳。四千里:指离家之远。五六年:指安史之乱之久。②草木变衰: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指草木的盛衰变易。老:使人老,作动词用。③“河阳”二句:上元元年三月,唐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司徒:指李光弼。幽燕:今河北北部,北京市一带,是安禄山叛军的老巢。
[鉴赏提示]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别了故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全诗抒发了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江 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 ①乾坤:指天地。“思归客”、“一腐儒”都指诗人自己。②落日:日薄西山的意思,这里比喻暮年。③苏:复苏,有康复之意。④老马:诗人自比,用《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⑤长途:代指驱驰之力。
[鉴赏提示]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这首诗当写于他飘泊江汉之际。首联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颔联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表明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颈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精神,尾联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意思是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全诗抒发了诗人怀才被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县)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二年(753)进士,曾参与节度使幕府,大历末为检校祠部员外郎。张继一生官位不显,是一个关心人民生活,敢于正视时代苦难的诗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 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②江枫:江边枫树。渔火:渔人的灯火。对愁眠:指作者怀着羁旅乡愁睡下。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寺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在此寺,因而得名。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打钟的习惯,多见于唐代诗人的吟咏。
[鉴赏提示] 这首诗是广泛传诵的名篇,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首句写霜天夜景,暗指时令属秋,统摄全诗。接着写江枫渔火。再由远及近,写出了朦胧月光下寒山寺的轮廓,这些是所见。诗人还写了所闻,月落时的乌啼,寒山寺夜半传来的钟声。于寂静的景物描绘中,杂以对声响的描写,更衬托出秋夜的幽静。同时这首诗对景物的描绘首尾相应,以首句的“月落”、“乌啼”,同末句的“夜半”、“钟声”相呼应。诗中还很讲求设色,把霜、月的明亮和江枫、寺院的暗影交织在一起,又用渔火来烘托霜月冷白,使人感到色彩明丽而不单调。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官监察御史,与柳宗元友善,政治思想亦接近,两人同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被贬谪。初贬朗州司马,后转连、夔、和等州刺史。二十年中有六次来去洞庭。《望洞庭》是他转任和州刺史时写的,写出了君山的秀丽。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镜未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①酬:酬答,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②巴山楚水:泛指四川、湖广一带。刘禹锡被贬到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做地方官。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③怀旧:怀念老朋友。闻笛赋:指晋向秀所作《思旧赋》。这里指为了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翻似:倒好像。烂柯人:据《述异记》载,晋代王质入山砍柴,遇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棋还没有终局,见斧柄已烂,回到乡里,已过了百年,同时人都已死去。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人世沧桑之感。这两句说,怀念故友,只能空吟《思旧赋》;回到故乡,就像那传说中的烂柯人。④侧畔:旁边。千帆:形容过往船只很多。病树:指枯朽的树。万木春:指万木欣欣向荣,生机勃发。这两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世人纷纷得意,正奔赴在仕途上。⑤君:指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长:振作,增长。
[鉴赏提示]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北归洛阳,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饮宴中,白居易写了《醉后赠刘二十八君》,对刘禹锡长期被贬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来答谢他。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诗人借对白居易的酬答,抒发长期被贬的激愤,表示了要坚持理想和寄希望于未来的信念。诗一开始就直抒胸臆,表达被贬远方的愤懑。接着抒写对同时被贬的旧友的怀念,以及人事沧桑之感。第三联表达的思想感情颇为曲折复杂。针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叹惋,诗人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叹息,说自己已如“沉舟”、“病树”,只好看着别人纷纷在仕途上奔忙,不必为自己的的“寂寞”、“蹉跎”介怀,以此来宽慰白居易。其实诗人是不甘心沉寂的,所以在最后一联中,诗人明确表白自己还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①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歌,唱时,吹短笛,击鼓应节。歌者边舞边唱,音调宛转动人。②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无晴”“有晴”隐喻着“无情”“有情”。“道是无晴却有晴”,表面上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的说明,实际却是以“东边日出西边雨”来比喻“道是无情却有情”。道是:说是。
[鉴赏提示]这是用民歌体写的恋歌。用双关隐语来表达爱情,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这首诗由于它运用双关隐语的巧妙,常被人们所称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后两句是写女方对男方歌辞中所获得的印象,同时关合着景物描写。这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的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①乌衣巷:是当时金陵城中的一条街,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吴国曾在此设军营,士兵多穿黑衣,所以称为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多聚居在这里。②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朱雀桥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这两句说,曾经煊赫一时的王、谢两家居住的地方,如今是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一片荒凉。③王谢:指东晋时两家最大的士族。寻常:平常。这两句说,春天燕子照旧飞来,它们昔日是出入在王、谢两家华堂里的,如今却飞入普通百姓家中,王、谢显赫的家族已经不复存在。
[鉴赏提示]《乌衣巷》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也是诗人凭吊金陵历史遗迹后抒发的今昔之感。它借描绘朱雀桥、乌衣巷的变化,暗喻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僚和宦官集团,虽然权势盛极一时,但也会像昔日的王导、谢安及其家族一样衰败沦亡。全诗意境深邃,寓意深刻。
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蜀先主:指刘备,刘备创立蜀汉。先主庙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东)。②“势分”二句: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是很不容易的。“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此诗题下诗人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③“得相”二句: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象,效法。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软弱,致使蜀国基业被他葬送。
[鉴赏提示]这首诗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首颔二联,从先主庙堂写起,颂扬了刘备的功业。颈联对刘备功业不能卒成为之叹惜。末联感叹后主的不肖。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悼之情。
秋 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①“自古”句:自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写悲秋的人不可胜数。②“晴空”二句:《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即取其意。秋高气爽,碧空如洗,一鹤冲霄,气概昂扬。
[鉴赏提示]《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后写的。历代诗人描写秋景,大都离不开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此诗却一反常调,热情赞颂秋天的美好,把它写得极富诗意。诗一开始就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接着,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驰骋想象,自己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到“碧霄”。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情调高昂。
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①。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②。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③。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④。
[注]①黄菊:黄花,这里借指深秋时节。君:是秋风称作者。玄蝉:黑色的知了。我:秋风自称。却:返。这两句说,去年菊花开的时候和你分别,现在听到秋蝉鸣叫时我返回了。②五夜:五更时分。五更是天将亮的的时候。飕飗:风声。这里指天亮前秋风带来的寒意。颜状:容貌。这两句说,五更天的秋风把我惊醒一年容貌的变化从镜子中反映出来。③边:边塞。马思边草:用战马在秋风中想食边塞的野草来比喻自己想驰骋疆场。拳毛:卷曲的马毛。雕:一种能捕捉小动物的猛禽。青云:指秋天晴朗的天空。睡眼:指雕在栖息时闭眼欲睡的情态。这里用大雕想奋飞搏击来比喻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④肃清:指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晴空。堪:可。这两句说,在这秋高气爽的时候,正好登高远眺,因为思念你,我带病登上高台。这一联是作者对秋风而言。
[鉴赏提示]这首诗是刘禹锡晚年的作品,是一首因秋风而寄意的抒情诗。和诗人其他咏秋的诗篇一样,赞颂了大好秋光,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集中地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进取的豪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卦(今陕西渭南县)人,初为谏官,因强鲠敢言,遭到贬斥。后为苏、杭等州刺史,所在都有政绩建树,受到当地百姓好评。官至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后的重要诗人,他的作品的精华主要集中在“唯歌生民病”的《新乐府》里,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亦为后世传诵,一些抒情写景的小诗,也写得流利、优美。但晚年祟尚佛学,思想上转向消极,作品也就失去了光彩。
夜 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 雨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注]蛩:蟋蟀。
[鉴赏提示]白居易的这两首小诗,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诗意含蓄、韵味悠长。它们是在诗人谪居江州时写的。
《夜雪》中“时闻”既显示了雪夜的寂静,又突出了诗人的思绪万千,难以入寐,彻夜无眠。用“讶”与“冷”,表明气温急剧下降,感知不同往常,使人感到惊讶,并暗示夜间下了一场大雪,紧扣题目。
《夜雨》既透露了诗人孤寂的心情和零落之苦,也写出诗人的夜深难寐。其后两句,隔着窗户凭着听觉得知夜雨降临。由身闻其声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将夜雨描写得淋漓尽致。
两首诗形式一样,均为五绝,对仗工整,用物比较;着眼点一致,皆是凭着主观直觉去发现描写,从屋内写外景,曲折有致;情调相同,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诗人孤独寂寞,夜不成眠。
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杨 花 吴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青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永丰:洛阳附近的一个地方。②秾华:盛开的花朵。③拂舞筵:拂,轻轻掠过。是说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飘扬,像是舞女在筵席上飘然的舞姿。④乐游苑:又称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士女节日游赏之处。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指花的色香使人心醉神摇。⑤清秋:说秋色已深,环境更加凄凉。
[鉴赏提示]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会昌六年卒。此诗约作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抒发的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明白晓畅,有如民歌。 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他的《杨花》,前两句描写杨柳可爱的风姿以及不与百花争春的品格。后两句托物言志,通过与百花的比较,赞美了杨花的优秀品质。
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萧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
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①。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②。 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③。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④。
[注]①望海楼:作者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东楼在凤凰山上,离州衙不远,是白居易喜爱的去处。护江堤: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②伍员庙: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城隍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被疏远,最后被杀害。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家”指歌妓舞女所居住的秦楼楚馆。③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青旗:代指酒店。梨花:语意双关。作者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④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
[鉴赏提示]此诗为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常建,长安(今西安市)人。公元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尉。一生仕途不得志,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误。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近似王维、孟浩然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炼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深的意境,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月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江苏常熟县虞山北麓。禅院:指寺院。 "竹径"二句:此二句系千古名句,常被后人引用。意思是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山光”二句: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万籁:指一切声响。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的信号,动用钟,止用磬。
[鉴赏提示]这首诗记在破山寺后禅院的所见所闻。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读后有使人身临其境之感。
元稹 (779一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洛阳市)人,十五岁明经及第,元和初对策第一,任左拾遗,以遇事敢言著称,后任监察御史,因反对权臣宦官遭到贬谪。但晚年依附宦官,获致高官显爵,为舆论所轻。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提倡者,对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并称 “元白”。
菊 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秋丛:丛丛的秋菊。陶家:陶渊明的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花,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名句。
[鉴赏提示]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他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写诗人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孟郊 (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 (今浙江德清县)人,年四十六始中进士,做过溧阳尉等小官,一生穷愁潦倒。孟郊和同时的贾岛都以“苦吟”著称,孟郊说 “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惊”,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苦吟”到了何等程度。又因他们的作品中都用意刻划穷愁之状,饥寒之态,所以历来又有“郊寒岛瘦”之说。孟郊语言朴素,感情深挚。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