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牡办护照之旅:旅途印象

 现代乌托邦 2012-04-24

这次回老家办护照,在哈尔滨前后停留了五天,在牡丹江停留了一天半。与十年、二十年前相比,牡丹江似乎没有多少变化,虽然多了一些楼房,马路上的汽车也增加不少,但商业氛围和街道卫生依然如故,脏乱差可能是黑龙江乃至东北城市最突出的特点。虽然随身携带着照相机,牡丹江却没有激起我拍摄的欲望。18日那天去牡丹江市公安局办护照时,走在宁北街上,拉货的马车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再往前走,来到一个大门口,发现有更多的马车和拖拉机停在那里,一看大门旁悬挂的牌子,原来是黑龙江铁瑞鑫物资供应公司牡丹江分公司。于是顺手拍了两张照片。

 
 

这是第一张,等活儿的人们都聚在一起唠嗑,马儿也能休息一下了。

 
 

这是第二张,是物资公司大门对面的路边,有马车,还有拖拉机,却没看到卡车。

牡丹江怎么了?高油价时代让马车和拖拉机回来搞运输了!记得我小时候,马路上最常见到的就是马车,卡车则很少。小学时代,每逢寒假就号召学生拾粪交到学校(为的是支援农业发展,因为那时地里都上农家肥,城市里的室外厕所都包给农村生产队来掏),这是任务,每交一筐粪,就发给一张粪票。开学老师检查。完不成任务是要挨批的。那时,马车多的是,路上的粪也不少,都冻成一坨一坨的,用铲子铲下来,装到筐里,一路走一路铲,走到学校时,粪筐也装满了,一天拾一筐粪。后来,为了城市卫生,规定马车必须装粪兜(在马屁股后面装一个布袋),所以马路上的马粪就少了,后来再放寒假也就不让我们拾粪了。可是我发现现在的马车也没有粪兜,这些畜生可是随走随拉的,城市卫生怎么保持呢?当初要求马车装粪兜,可是有人查的,没装粪兜的马车不让进城。现在卡车多了,交警们都忙着查卡车,马车就没人管了吗?咳,原来这些城市执法人员都是为了罚款,卡车罚的多,不交也赖不过去(扣车),而马车怎么说也比卡车少得多,你扣了马车,还要给他喂马,再说也罚不了几个钱,还不够麻烦的呢(就跟交警不处罚违章的行人一样)。所以,马车在城市里可就自在多了,不用驾照,没人罚款,还不用汽油(柴油),成本低运费就便宜,这可能是马车又回来了的原因吧。牡丹江啊牡丹江,你让我们这些在外漂泊的人脸上无光啊!

哈尔滨比起牡丹江到底是省会城市,面积大人口多,有几条商业街道上尤其是中央大街上也是人来人往。我自80年代末就移居哈尔滨,93年才到北京打工,97年又回到哈尔滨(住在道外),99年再次来北京打工至今。说起来在哈尔滨也生活了小十年。这次回哈间隔了二年,来到道外寻访故地,发现变化确实很大,不是变好了,而是更加衰败了。靖宇街过去是道外区非常著名的一条商业街,八、九十年代这条街上是人头攒动,到了周日更是人挤人。16日那天虽说是周一,可是整条街上没有几个人,与当初这条街上汽车都是从人堆中挤过去的繁荣景象相比,可是萧条多了。不过这倒有个好处,可以让我从容地拍摄。

 
 

这是哈尔滨道外老区的地图。靖宇街是一条西南至东北的斜街,它和景阳街一起构成道外区的商业圈。

 
 

这是位于景阳街和靖宇街十字路口的一座老房子,它们被称作巴洛克式建筑,这种建筑样式在道外这一片儿有很多。我们可以看到,照片中的楼房一楼是用来出租的门市房,二楼和三楼连窗户都没了,说明住户都已经迁出了。在90年代末我离开哈尔滨前,它还不是这个样子。才过了不过十多年,怎么就残破成这样了呢?

 
 

这就是靖宇街,街道两旁的老房子都是巴洛克式建筑,一楼都是商铺,楼上有的是商铺,有的是住户。街上的人、车很少,三轮车都跑到马路中央行驶。昔日喧嚣的商业街现在快到门可罗雀的程度了。

 
 

这是与景阳街交叉的北三道街自由市场,街道两旁也都是巴洛克式建筑。这里是靖宇街附近唯一比较有人气的地方,因为它贩卖的是平民百姓一日三餐所需的食品——水果、蔬菜和肉制品。虽然哈尔滨的红肠比较著名,可是现代人普遍热量摄入过多,加上红肠中肥肉太多,所以我不太喜欢红肠。相较而言,粉肠既有肉味,又没有多少肉,主要成分是淀粉,口感不错,我比较喜欢。还有烧饼也是哈尔滨或黑龙江的一大特色食品(牡丹江也有这种烧饼),趁热吃香软可口,北京就没有卖这种烧饼的。这里的烧饼很便宜,一块五两个,比哈市道里市场每个还便宜0.25元(那里一元一个)。我们夫妻二人买了几个烧饼和一节粉肠,边逛边吃,那叫一个爽,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这两张照片是北三道街一栋建筑的二楼特写,也残破得不像样子了。北三道街两旁的老房子差不多都是这样。

 
 

这是北三道街另一侧的老房子,看起来比上二张照片中的房子要好些。

 
 

这是北二道街与升平街交叉路口的一栋老房子。二楼已经无人居住了,一楼还有几个商铺在营业。或许有人说,要是拍旧社会的电影电视剧,这里倒是有现成的背景。其实正相反,那时这里的房子外观可比现在好多了。虽然我不知道旧社会这里都住着什么人,单从建筑格式来看,用现在的话说,这里也是高档社区。

 
 

这是靖宇街另一处老房子。

 
 

这是靖宇街与南二道街十字路口出的一栋保存比较好的老房子。与前面的残破老房子的差别就是它不是民宅,而是医院。可见,老房子残破的原因并非建筑材料或建筑质量问题,而是修缮保护的问题。可以这么说,建国以来我们一直不注重对既有房屋的保护,总是把钱投到新建楼房上,所以才会出现有钱建新房,没钱维护旧房。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比如北京当年开亚运会时所建的游泳馆,亚运会后就没钱维护,设备都无法正常工作了,后来出租给一家民营企业,才恢复使用。再比如,我在北京居住的小区,房子已建成十多年了,每年上缴的物业费中就有维修款,可从来没有粉刷过。这类问题楞是没人管,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就是败家子行为。

 
 

这是景阳街与南三道街十字路口,这座老房子已经翻新了。这条挂着灯笼的街道就是南三道街。从南三道街到景阳街、从靖宇街到南勋街这片正在进行所谓修旧如旧的改造,而且已经基本完成。这栋楼的一楼里面摆着一个沙盘,显示改造后的房屋和阶段模样。

 
 

这是靖宇街与南一道街十字路口。在两边都是巴洛克式建筑的路口修一座中式牌楼,让人看着不伦不类,不知道这是哪个高人想出来的。

 
 

这是在景阳街上地产商打出的广告牌,上面写的是:“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哈尔滨旅游发展新名片”。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何好好的老房子不去尽力保护,等到它年久失修后,然后翻修,美其名曰修旧如旧。修缮老房子,无论是手中握有权力的人,还是承修商,大家都捞不到好处。等到翻修时,大把大把地花钱,才有好处可捞。原来的住户都给撵走了,承包商就可以把翻修过的房子卖个好价钱。前几年北京前门大街的改造工程也是这个算盘。有些好的地段,为了捞钱,官、商都等不及了,就把刚盖好不过十几年的新房或者还有三四十年寿命的建筑拆了重建,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官、商都能得到了好处,唯一倒霉的就是平民百姓,他们被迫迁离好地段。我记得官方媒体老是宣传说,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可是人家欧洲上百年的建筑还好好地屹立在那里。咱就不说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物尽其用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吧。

 
 

 
 

这两张照片是位于靖宇街与南三道街路口的老鼎丰糕饼店市内的宣传画,商家想通过它告诉我们曾经的历史,可是店内聊聊无几的顾客却在诉说着现实的无奈。现代年轻人的口味和消费习惯已经不同于他们的父母,更别说爷爷奶奶了,而老字号的店铺还在卖几十年前的糕点,它们被历史淘汰似乎已成定局。

总而言之,这次回到哈尔滨,虽然有些街区还是比较热闹,但总体印象却是逐渐衰落的感觉。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还是有很多人向往的,高楼大厦还能给人以发展的印象。可是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些都是表面现象,脏乱差的城市面貌一点没变,官府的行事作风也依然如故,从亲身感受到道听途说,愈发感觉出它“发展”中的衰落。

黑龙江的省会城市如此,农村又怎样呢?从牡丹江回哈尔滨的火车上,我拍了几张牡丹江农村的照片,虽然火车风驰而过,我依然体会到了农村和城市差不多相同的“变化”。

 
 

城市与农村相同的“变化”就是房屋。以前农村的房屋大都是茅草屋,偶尔有个红瓦顶就十分扎眼。现在茅草屋基本上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砖瓦房。可是村落的格局还是那样凌乱,街道仍然是土路,到了雨天依就是两脚泥。

 
 

山坡也被开垦成农田,按说是要退耕还林的。

 
 

这张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泥土路,电线杆好像有些七倒八歪。

 
 

远处还有个小二楼,有些村落也兴起该楼房了。

 
 

不光是村落附近的山坡地被开垦了,这张照片树林中的耕地远离村落。退耕还林的政策有些地方落实得不好。与同乘火车的当地人聊天,他说这不是个别现象。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地方,习惯就变成自然。当你离开多少年后,再回去就会发现这些现象其实是不自然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