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去朋友

 BNU藏书阁 2012-04-24
文/亦舒
一般来说,友人一添孩子,该名友人,便可在通讯录中剔除。

许有例外,但绝大多数,他再也匀不出时间应酬朋友。

那小家伙无处不在,努力扫兴。

通五分钟电话,都听到婴儿在一旁波波作声,企图夺得全副注意力。

识趣者自然长话短说,甚至不说。

待孩儿长大,更精彩剌激的对白包括明明好好在谈论下季图书走势,忽然之间会听到一声暴喝:“小明,不准把妹妹的头按到水厕里去—。”然后电话中断。

这朋友还怎么做呢。

出来逛个街,不带小东西,每隔半小时打一次电话回家问慵人他可安好,带看他的话,处处以他为重,抱地哄他,童装部与玩具部变为必经之站,好友似傻瓜那样做跟班!还有下次?

那宝贝一举一动,都可以说上半日,统共忘记,咱们有十一亿同胞。

唯一比痴心父母更可怕的人,是那种喜爱滔滔不绝与同文讨论他下一部作品大纲的写作人。

没有办法再继续做朋友。

众声喧哗之后的沉默

                              ——以新浪微博为例浅析微博视域下话语权建构变迁

摘要:微博从出现之初,就因为其低门槛、及时性、便利性等特性,在草根话语权的回归上,被寄予了厚望,舆论界对在微博引领下出现一种全新的话语权力格局充满期待,但是,随着微博的不断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希望俨然已经落空。本文着眼于我国国内微博的发展,运用话语理论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否定草根话语权的回归判断,并以新浪微博的发展为线索,梳理在微博视域下,媒体话语权建构的变迁,及其结果:微博领域里话语权建构不仅承袭了现实中的话语权建构格局,并且强化了部分精英人群的话语权。

 

正文: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机会每一种新媒介形式的出现,从电影、广播到电视卫星广播,都伴随着某种形式的乌托邦观点产生。在每次媒介变革中,空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对性技术将如何魔术般地改变人类社会现有的状况提出种种设想。就政治法律领域来讲,空想家的语言主要集中在新媒介技术对现有不平等的话语体系造成的不平等社会现实的颠覆。他们相信,通过新媒介所带来的这种颠覆,人类将会被带入一个更加公平、民主和理性的社会。”(《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研究》,50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出现的时候,它在开拓话语权方面确实存在着无法取代的优势,微博在中国的出现,作为网络媒介的一种,当然继承了网络媒介原本就拥有的先天优势,但是除此以外,~~~~~~

微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又给空想家们的民主、公平追求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事实证明,中国的微博又让大家失望了。

一、微博时代

中国微博的高速发展是从2009年末开始的,据新浪发布的《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显示, 2010年底,中国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帐户数将突破6500万个,其中,60.9%的微博用户使用过新浪微博,新浪微博毫无疑问是中国主流微博,引领并带动着中国微博市场的发展。经过一年的发展,截至20111231日新浪的第四季度及2011年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在财报电话会上,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透露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超过3亿人,2012年新浪还将加大对移动平台的布局,以进一步提升用户活跃度。 《曹国伟:新浪微博用户超3亿 将加大移动布局》,http://www.chinaz.com/news/2012/0228/237227.shtml

从上面庞大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短短两年的时间,我国的微博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而新浪微博又独树一帜,在众多门户微博中胜出,成为领头羊。因此,新浪微博的运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代表了我国微博发展的基本特点。

 

1、微博是一种补救性的媒介

有学者根据保罗·莱文森提出的“补救性媒介”概念,给微博的出现做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刘丽清 《微博:草根话语权的假象——对Twitter和新浪微博的审视》,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保罗·莱文森指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者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那么,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出现,是对传统博客和手机不足的补救。

 

1、我国微博的发展特点(不同于美国的Twitter之处)微博的本质:私人化的公共信息网络(公共空间)

新浪CEO兼总裁曹国伟认为:在中国,微博的媒体性表现得很充分、而社交性就比较弱一点儿,微博在相当长的时间,它的新闻属性会非常强。

众所周知,国内的微博都是复制美国的Twitter

 

新浪微博的内容,更多的是偏向于娱乐消遣。新浪微博广场里的“微博精选”栏目下的分类,主要包括“搞笑”、“各种萌”、“美食”、“娱乐”、“美女”、“视频”、“星座”和“玩车”,从这几个简单的分类,我们便可以知道新浪微博内容的主要导向是娱乐。

 

公共空间

 

2、微博:片段化的语言

     “‘想到哪写到哪’的写作图景,显然已经不是线性思维方式,而是对线性思维方式的粉碎或结构”。 (严峰、卜卫:《生活在网络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这是学者对网络时代写作方式的一个概括,即“想到哪写到哪”。网络时代的写作,因为其片段化和非线性的特点,备受评论家和学者诟病,有人将其称为“一种儿童和精神分裂的写作”,认为在电子书写的时代,“不稳定、无序、破碎等等似乎已主宰了作家的精神世界”。(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而微博的兴起,140字的限制,明确地指向碎片化的写作,让网络时代的碎片化写作达到了极致。

140字的碎片化表达俨然是一种片段式的记录,这样的写作模式,本身即对线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要求很低,如若还要讨论140字带来的非线性思考和非逻辑性表达则显得多余而浪费。并且,每一个使用微博的人,都已经对140字表达的做出了妥协,微博主没有办法跳出140字的桎梏,也就意味着他们没有办法改变表达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包括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既然无法改变形式,就只能寄希望于改变表达的内容,但是140字好像也不能在内容上给我们以惊喜。

 

1)碎片化的写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在评论微博图书无法畅销的原因时提到:“‘碎片语言’承载的内容、思想都很有限,所以微博图书可能成为一个很热的现象,但却不一定热销。”http://www.ce.cn/culture/gd/201204/06/t20120406_23218688.shtml"碎片化"语言遭质疑 ,微博图书是潮流还是噱头》)也有人指出:微博的140个字限制了完全表达的深度和广度,这当然不利于某个严肃而重大的社会问题的展开、讨论与延伸。(程也、李希光,《今天我们阅读新闻的理由在改变》,《青年记者》,201012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140字在提供了方便之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有限的140字可以简单的回答“你在做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非常简明的叙述生活中的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或者表达一种即时性的情感,但是如果想要在140字之内,全面的论述一个事件和一种观点,或者渲染一种情感,并且达到一定的深度,则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在思想的表达方面,

在微博叙事方面,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若没有足够的字数描述,在进行取舍的时候,往往必须要留下“结果”部分,而可以略写甚至略去起因和经过部分。所以,在140字之内,无法全面的论述一个事情的过程,只有结果性的表述,这样就容易让接受信息的人只看到发布者发布的事件结果,而这种结果性的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受众得不到大量的信息,及容易受到最初发布者的操纵——受众的思考方向基本上是沿着发布者表达的观点,所以,很容易形成舆论偏见。所谓舆论偏见,就是指在某个特定团体中、某种特定环境氛围下,由于受到别人影响而对某一事件或观念产生偏见,不经调查和思考就对其持否定态度。(举例子)

 

这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不再严肃,转而变成揶揄、嘲讽的态度,让这些言论的价值开始大打折扣。

我们的历史源头都是碎片化的语段,但是也正是这些碎片化的语段造成今天的不确定性。《论语》的解读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就是基于碎片化的语段。由此可见,碎片化的语段确实降低了门槛,同时也让这些言论变得微不足道。

 

2)精神分裂的阅读

有什么样的写作方式,必然会导致什么样的阅读方式,“一种儿童和精神分裂的写作”,必然会带来另一种儿童和精神分裂的阅读。

作家陈村在谈论“微博时代的阅读”时,说道:“微博的另一个令人性自省之处在于情绪转换特别快,有过这样的经验:读到第一条微博,是一位尊敬的人物去世了,他回复一句,表示悼念;读到第二条感兴趣的微博,或许是一则令人发噱的趣闻,又让人控制不住的大笑起来。”(《陈村认为微博写作即文学碎片》《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3期)察觉到这种“漫不经心“,让他感到暗自惊心。所有使用微博的人看到这句话,都应该暗自惊心,因为我们每天在微博上都在做很多遍这样的事情,前一分钟,我们愤怒@司马不迁对韩寒下的“死亡通牒”,下一分钟,我们就被@youtube精选集里上传的搞笑视频逗的哈哈大笑。我们不确定发布不幸消息的微博主是不是饱含深情,但是我们可以确信这种感情到了读者这里已经不再深沉。

与其说140字让我们变得麻木,不如说140字让我们变的多情而易变,我们每读到一条微博,都会因为微博所表达的情感和叙述的事件带来一种情感, 只是这种情感变得短暂而易逝,而一秒钟的转发和简短几个字的评论,则成为这种短暂性情感的遗留痕迹。所以,毫无疑问,140字永远不会让感情沉淀下来。当然,140字的片段化表达只是深层次上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则是:140字带来的“不断刷新”的浏览方式,这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正是造成读者“精神分裂”的直接原因。

“不断刷新”的阅读方式,微博每天产生的微博数量。

 

或许,我们不必将所有的媒介都要赋予一定的深刻意义,承担某种价值重大的社会责任,我们完全可以用这140字来娱乐和通信,但是,当所有人都对其寄予“拯救社会”、“话语权回归”的厚望时,我们就有必要思考一下,140字是不是能够承担的起如此责任。

 

二、话语权概述

1、话语权(媒介话语权)

对于话语权的理解,不同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现代意义的“话语权”之中,话语权意味着某个社会团体可以将言论在社会之中传播,以此来产生影响力,并为其他团体所认可的过程。([]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112

 “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话语权不是谁有说话的权利,更多关注的是说话之后,是一种影响力和辐射力。是一种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2、媒介技术变迁中的话语权迁移

话语权的迁移与媒介技术的变迁关系非常密切,谁控制了媒介也就控制了话语权。在人类历史上,传播媒介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三大发展阶段。

以历史的眼光考察,话语权的迁移与媒介技术的变迁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口语文化传播时代,语言作为最基本的交流工具,产生于人类劳动和社会生活协作之中,并在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是一种可以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所以,在口头传播阶段,语言最突出的基本功能是交流,而非实现权利或权力的一种手段;文字媒介诞生之后,人类掌握了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即文字,文字造成了知识的垄断,从而使得掌握文字的阶层拥有了传播中的话语权;

在印刷文化传播阶段,由于印刷机与印刷术的诞生,使信息的大规模生产与复制成为可能,随着社会文化程度的日益普及,掌握话语权的主体阶层呈现扩大化的趋势,越来越多人开始利用印刷媒介(报刊、书籍、小册子等)实践话语权,从而实现了媒介演化史中的第一次话语权迁移,话语权从原先的祭祀阶层、僧侣阶层、封建统治阶层向一部分具备了读写能力的社会精英阶层扩散;在以广播与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介传播时期,出现了传媒组织,它们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并且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这使得话语权再次复归为垄断格局。

在话语权随着媒介技术的变迁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话语权的变化经历了由垄断走向扩散,再由扩散走向垄断的循环过程。

3、从传统媒介到互联网的第二次话语迁移

通常人们把平面媒体称为传统媒体,其中主要包括报纸、广播和电视,从传播形态上来看,传统媒体传播是一个横跨电子媒介传播与印刷媒介传播的时代。所以,在传统媒体传播阶段,从掌握话语权的主体来看,社会话语权主要掌握在两部分人群的手中。第一部分是社会精英阶层,第二部分则是统治阶层。他们在整个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的是权威的角色,并且凭借着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控制着社会舆论的走向。

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与发展,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将互联网定义为与报纸、广播、电视齐名的“第四媒介”,这标志着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互联网出现之初并没有对社会话语权的构建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随着新一代互联网应用技术——Web2.0的诞生,话语权发生了第二次大的迁移。

所谓web2.0并无明确的概念界定,“它是由一系列互联网应用新技术发展而来,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播客、维客(WiKi)、新闻聚合(RSS)、社会性网络(SNS)PZP、社会书签(Tag)等。”(《我国网络传播中的话语权迁移研究》,26具有双向互动性、匿名虚拟性和信息获取低成本性等特征,正是基于这些特征,使得广大普通民众都可以参与到其中来,所以,有观点指出,相对于Web2.0之前的互联网,web2.0是“对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它将原来自上而下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互联网的出现真实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过程,瓦解了传统媒体的对社会话语权的控制和垄断,可以说,普通民众占领了互联网的高地,控制了话语权。

这就是互联网出现带来的第二次话语迁移,话语权逐渐由权威阶层、统治阶层和精英阶层向普通民众扩散。互联网力量的日渐壮大,不断的挤占着传统媒体的话语空间,

 

 

 

 

微博中的群体

颠覆网络传播的“实名制“

1、“实名制”

 2012316日开始,国内各大微博网站均实行实名制,新浪微博也不例外,新用户注册,新浪微博平台实行电子邮箱注册和绑定手机号码注册两种途径,在使用电子邮箱注册时,要求填写身份证号码。所谓的实名制,指的是,用户在微博网站上提交的注册信息必须是真实的,而在微博上显示的昵称则可以和真实姓名不一致,即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方式。对于微博实名制的利弊,在网上也形成了大范围的争论,这些争论分成两派,支持者认为实名制能够规范微博环境,建立诚信微博,是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的有效途径,反对者则既担心私人信息泄露,又怀疑实名制限制言论自由。

笔者认为,微博实行实名制,一方面,证明了微博的传播和影响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微博虚假信息泛滥这一现实,但是,实名制的实施也并不是防止虚假信息传播的有效手段。20123月底,个别网民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微博中编造、传播所谓“军队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腾讯和新浪微博因此受到了严肃的批评和相应的惩处,(《6网民谣传“军车进京、北京出事”被拘》http://tech.ifeng.com/internet/detail_2012_03/31/13580666_0.shtml新浪微博在3318时宣布关闭微博评论功能,到438时重新开启。虽然这次只是短暂的关闭评论服务,但是可以看到这是对新浪微博的一次警告。

这次谣言事件说明,微博实名制对于虚假信息的控制力度非常有限,所以,利用微博实名制进化网络空间的手段并不是非常高明,但这一实名制,却对网络虚拟空间的话语权构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克·波斯特在《信息方式》一书中将电子交流对话语主体塑造归纳为一下四方面影响:“第一,它们引入了对身份进行游戏的种种新可能;第二,它们消除了性别线索,使交流非性别化;第三,它们是关系中的显存等级制失去稳定性,并根据以前并不想管的标准将交流重新等级化;第四,而首要的是它们消解了主体,使它从时间和空间上脱离了原位。”([]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波斯特提出的在网络传播时代的四项影响,其中的关键点就是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网络空间就是一个以匿名通讯、匿名交流为主的空间,匿名是互联网天生具有的特征。“匿名性”的存在,使得交流“身份游戏化”、“非性别化”、“重新等级化”以及“主体消解”成为可能,在这样的网络虚拟环境中,现实中的身份和等级,完全被打乱,进行了重新的排列组合。基于这样的网络交流特点,现实社会中固定的话语等级和身份等级才能被消解,网络媒介时代话语权的迁移才有实现的希望。也是这种匿名性特点的存在,将网络的发展营造成一种相对平等的互动式的发展模式。

新浪微博的这种后台实名制,表面上对草根网民没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众所周知,微博上的名人都是前台实名制的形式,大量名人的前台实名制,完全打破了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特征,网络与社会现实重合。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现实社会中固定的话语等级和身份等级被完整的复制到了网络空间中,网络的虚拟空间的上层被现实空间中的上层完全填充,草根想要争夺话语权几乎不可能。

 

2“名人认证”——意见领袖

新浪微博让草根无限接近名人的时候,也是草根话语权被剥夺的时刻。

新浪微博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并且能够在后期依然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其中原因离不开它最初的经营模式,即打“名人”这张牌。就如同新浪当年开始运作博客功能的方式一样,新浪微博从开始就利用其强大的影响和经济实力吸引各行各业的名人,其中包括娱乐明星、著名商界人士、著名学者等社会公众人物,通过利用这些名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吸引名人圈之外的更广大的草根网民群体。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新浪微博上已经聚集数量空前巨大的名人,涵盖几乎各个行业和组织机构。

这些名人,在新浪微博拓宽市场的最初,多是一些娱乐圈的明星,或者是从事媒体行业的媒体人员,但到后期,随着新浪微博的不断发展壮大,名人们的范围开始扩大,渗透到各个领域和行业。这一点从20106月新浪微博实行名人、机构企业身份认证策略开始变的明细起来。所谓“名人认证”,就是新浪为避免身份混淆,引起公众误解,而推出的服务项目,经过认证的用户,其微博账号后面会出现一个“V”形标志。新浪微博发布的新闻,明确的规定了可以申请认证的用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在某领域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

  2、知名企业、机构、大学、媒体及其管理人员

  3、重要新闻当事人

  4、有一定知名度的演艺、体育、文艺界人士

(《如何申请新浪微博名人认证》,http://edu.sina.com.cn/l/2010-06-10/1510189352.shtml

虽然申请认证的基本条件只是:绑定手机、有头像、粉丝数不低于100、关注数不低于50。但是,从可以申请认证的四种类型的表述中,特别是“知名度”、“影响力”和“管理人员”等措辞,我们发现能够申请认证的其实就是社会中的精英人群,“名人认证”旗帜鲜明地将名人和草根区别开来。

 

1)现实中话语权构建模式的复制

拉扎斯菲尔德曾经提出过“意见领袖”的概念,并对“意见领袖”作了很详细的解释:他们是在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小部分人,“这一小部分人在传播中表现活跃,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些方面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 也称“舆论领袖”。意见领袖特征:首先人数不多,只是全体公众的一小部分成员;其次舆论领袖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最后舆论领袖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新浪微博中的这些精英群体,在传播中就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都是专家,却共同的是都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现实生活中先天的话语权优势和新浪微博上的 ViP特权,使得这一精英群在在进驻新浪微博之初就具有先天的优越性,拥有先天的话语优势。尽管,新浪公关经理陈金国曾经大力称赞新浪微博最大的特点是:平等主义(郭亮:《微博改变一切》,2011年,26。但是这种平等是从一个技术应用角度来讲的,新浪微博的低门槛,确实给了草根和名人平等的进入权力,平等的自我表达的权利,只是从进入的那一刻开始,这种不平等就已经赤裸裸地出现了。

我们应当注意到一个事实,2009年的微博解救被拐儿童到2012年的解救被困流浪狗,每一次微博的“全民运动”,都是在精英们的带领下而发起的。如果没有精英群体通过自己微博的转发和评论,草根儿们的力量是很难聚集在一起的。通过微博发布、转发或者评论,将草根的力量聚集起来,就是“意见领袖”的直接领导作用。即草根的团聚使精英群体的领袖作用得以顺利发挥,所以,这些网络事件,在验证草根群体力量的强大的同时,也证明了草根个体话语权的拱手相让。

从名人认证服务的深层次,我们也能看到所谓的“平等主义”只是指技术应用上的平等,草根和名人都可以免费的使用微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微博的平等也到此为止,在发出声音后,名人因为其先天的话语优势,得到的是粉丝们的大量评论和转发,被大范围的传播,草根的微博则变成了自说自话,无人问津。新浪微博上的不平等每时每刻都存在着。

当然,在这场微博话语权的博弈中,也有少数的草根微博侥幸的胜出。笔者在201241616点通过新浪微博人气排行榜,在草根人气榜中查看排名前十的草根微博(表格),发现草根人气排行榜中的草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草根,而只是一些没有进行名人认证的名人微博,是披了草根外衣的名人们。

表格:草根人气排行榜前十名

 

这些出现在草根人气排行榜榜首的“名人微博”,使得草根在微博中的弱势地位昭然若揭,也证明了草根与名人之间天然地不平等。另外,还有一些微博虽然不是名人,但也出现在排行榜的前面,比如:……从这些微博的名字上就能知道它发布的微博类型,大多是一些完全供大众娱乐的微博内容,这些微博,靠持续不断的提供这种搞笑的片段、经典语录式的片段、八卦新闻,维持粉丝数量的持续增长。此时的草根微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代表草根个人,因为“微博与传统网络营销显著的不同在于微博在本质上代表的是人,它有自己鲜明的性格,需要更多拟人化的沟通方式。”(郭亮:《微博改变一切》,2011年,81这样的微博已经蜕变成一种普通的信息发布平台,没有鲜明的个人特点,甚至不能代表草根个人。

      

话语权强调的是话语的影响力度,是发出声音之后的结果,所以,在草根的话语完全没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情况下,谈论草根话语权的回归只能是盲目的乐观。新浪微博对网络空间的话语权重构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草根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这个新媒介上,并没有爆发,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微博属于草根,但是微博话语权却明显不在草根这里。

 

2)话语权的强化  

名人效应能够运行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名人与新浪两者之间的互利关系。新浪能够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名人们也能够利用这个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名人不需要借助其他的媒体、记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只需要发一条微博就能让自己的粉丝看到自己的想法和动态。

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等于影响力,而影响力也并不能代表话语权的掌握。在现实环境中,名人和精英即使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也并不能够起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影响力。但是,在微博上拥有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几百万的粉丝,一条微博能够产生的影响力也是无法估量的。这时,名人和精英们的知名度才真实的存在。新浪微博“名人效应”的运作方式,让名人们的知名度开始发挥作用,让精英阶层开始意识到自己先天的话语权优势。

一方面,新浪微博强化了这一批名人和精英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微博的低门槛,不仅仅是指的身份、学识的低门槛,还指一种技术运用的低门槛,发布微博需要的网络技术非常简单,只要会发短信就能发布微博,同时,140字的固定字数,完全不需要排版、编辑,省去了很多技术层面的要求,正是这样的技术低门槛,将另外一批对网络使用不娴熟的专家、学者也拉入了话语权的重建过程,他们原本很少在媒体上公开发表言论,但在微博上,他们却可以随时就一些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一重建过程中,这些学者和专家也天然的属于精英阶层,所有,他们的加入更加壮大了精英阶层的力量,起到了强化话语权的作用。

综上所述,新浪微博的出现,确实让草根儿和名人拥有了同样的表达权,但是新浪微博通过“实名制”和“名人认证”服务却将现实社会中的话语构建模式完整地复制到网络的虚拟空间。现实中的话语权构建模式不仅完全没有被动摇,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精英阶层的话语权。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我国新浪微博的出现,似乎是一种近乎相反的状态,它的出现,将现实社会中的身份等级制度完全的复制过来,虚拟空间与现实重合。

 

机构认证——传统媒体的回归

     笔者在前文中话语权的变迁中就谈到,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格局,互联网的每一次向前发展,传统媒体就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紧缩自己话语权力空间。在最初阶段,传统媒体曾试图扭转这种失控的局面,但是当互联网以不可遏止的速度发展和普及的以后,传统媒体开始改变自己的战略,适应时代的变化。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在数字化时代,行业的前途取决于能否转化成数字形式。(出处)报业、电视业及其他传媒应站在战略的高度去度势,加大对原有技术的改造,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与应用,努力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借鉴、涉足网络领域,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使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手段更趋先进,服务更趋人性,达到信息最大限度的扩散。

有学者指出,2003年之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舆论似乎“各行其是”,但此后这两个舆论世界的分离状态开始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设置着彼此的议题。(《我国信息网络传播话语权研究》,33新旧媒体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但这个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坎坷的经历。以我国的报刊为例,各大报刊网站,最初经营的是母报的电子版,虽然电子版在内容上已经融合了音乐、视频、图片、flash等多媒体技术,但依然无法满足受众的要求。接下来,传统媒体又延伸发展为独立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虽然名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但各大传统媒体网站都存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等不足之处,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各大门户网站。

由此可见,虽然传统媒体一直在奋力追赶数字化的浪潮,但是,在向互联网靠近的时候,传统媒体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无法摆脱传统媒体的限制,与互联网的融合显得蹩脚而格格不入,传统媒体一似乎直没有找到合理的途径加入互联网,若想要在网络空间延续既有的话语权,则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09年以来,新浪微博作为一个新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作为互联网的一种媒介,它不断地冲击着原有的话语格局。但是,新浪微博在吸引大量名人之后,进一步吸纳了很多著名的媒体,同“名人认证”一样,新浪微博同时也为这些媒体提供了认证服务。正如郭亮指出的:微博的出现让义南都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加快了与互联网结合的速度。(郭亮:《微博改变一切》,2010年,48同时,传统媒体在进入微博之时,因为其新闻源的可靠性和记着团队的专业性,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的粉丝关注,在微博上占据很大的话语空间。

笔者于2012416日查看微博,整理出媒体微博排行榜前五名的微博粉丝数量。

 

 

 

 

从上面庞大的粉丝数据,我们能够看到,传统媒体在微博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可以说,微博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结合提供了一个非常高效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传统媒体找到了互联网时代失落的话语权,而作为草根网民,在大量关注传统媒体微博的同时,又将现实中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移植在网络空间中。套用一句夸张的网络话语,人类已经不能阻止传统媒体的占领互联网了。

 

互动消失

浅层互动

话语权消极使用状况

1、自动放弃话语权——继续沉默的大多数

2、判断力丧失之后——微博抢救狗

3、话语权滥用——网络暴力

 

 

 

 

微博时代就是一个“人微言轻”的时代,所谓“人微”,指的是,所谓“言轻”指两方面,一方面是微博本来就不具有很大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指草根在微博上的地位。

 

在微博这场媒介的变革中,变革的是精英群体和传统媒体的分离,是精英与传统媒体的。。。本质上与草根没有很大的相关性。草根在这场话语权的变迁中,并未参与进来。

 

发现微博的话语权体系依然是现实中话语权的移植,并不意味着民众的表达毫无希望,从目前微博的发展来看,通过名人的舆论领导,许多下层的民众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争取自己的权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