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读书

 xywmj 2012-04-24

 读书惟“勤奋”二字

  冯其庸(学者)

  谈起读书,我觉得无非是“勤奋”二字。勤奋是最为质朴又颠扑不破的读书之道。记得小时候读书,先生要求我们的,不仅是读文章,而且还要背下来。中国文学史上的诸多优秀篇章,小时候但凡花了功夫的,有很多至今都刻在脑子里。也许你要问:脑子里记住这么多文章有什么用?那么我告诉你:至少它能够给你的写作带来灵感。人脑仿佛是一个宝库,多少东西都能装进去,脑子里的东西越多,下笔就越快,写文章就越丰富、越灵动、越容易碰见灵光迸现、左右逢源的情况。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这个道理。“破万卷”的“破”字,已经告诉了我们,读书不是点到即止,而是需要勤奋,需要下功夫。读书如果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收益是不大的。 

  仅仅读书还不行,最好能与调查、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求之于书,证之于实,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完善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至理名言。我们不能因为进入了网络社会,很多知识可以方便地从网上获取,就忽略了行万里路的重要性。我的感受是,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入到具体的实践调查中,才能去伪存真,才能真正领会与理解。以我自己为例,玄奘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一个人,为了弄清楚他取经之后,到底由哪一条路回来,我10次赴新疆等地考察。当时心中有个疑问,为什么玄奘东归时要到公主堡去?公主堡既非寺庙,也非顺路,他没理由绕远路跑去拜谒。后来在当地牧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公主堡,当地人说,公主堡下才是真正的瓦罕古道!我这才明白,原来玄奘从明铁盖下来时走的其实是这条道,所以必经公主堡,然后到塔什库尔干。而此前,我误将一条由部队开辟的道路认作“瓦罕古道”了——它与公主堡下的瓦罕古道还远隔着一条大河!类似的情况,我经历的不少,这也让我更坚信:实地调查,走万里路,能够让一个人的知识变得更加准确、更加可靠。

  如果研究的领域分得太细,可能难以产生通才式的人才。为什么呢?就因为学问之间是彼此关联、互相激发的。好比一位武术家,如果他只会耍枪,其他兵器一概不了解,你会觉得他是一位高手吗?我们倒是常常看到,很多有成就的人,往往旁搜远绍,广泛从其他领域汲取营养,化为己用,提升自己。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搞文学的不懂历史,搞历史的不懂文学,都会事倍功半。文学与历史,甚至还有哲学、民俗等学科,本来就是共生共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不能全面涉猎,怎么可能获得精深的见解?所以,我认为学科可以越分越细,读书却该越读越宽,唯其如此,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更全面地看世界、想问题。

  读书与写作密不可分,但读书宜早,著述宜晚。读书宜早现在大家都知道,著述宜晚却似乎没有多少人看重。古人说人生三大事:立德、立功、立言。立言需要有足够的人生锤炼与知识积累,不是随便为之的,怕的就是以己之昏昏,却欲使人昭昭,这怎么可能呢?那样只会贻误后人。 

  (本报记者张健采访整理)

                

   多读文学经典

  崔道怡(文学编辑)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这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对中国独特优势的概括,他把《红楼梦》视为华夏精神文明的圭臬。《红楼梦》正是一部文学书。自然与社会科学书,现实而实用;文学书提供的多是虚幻世界,虽不存在却更真实。作为基础进而积累,人需要读相应的自然与社会科学书;作为陶冶进而修养,人还应该读一些适合于个人情况和爱好的文学书。

  人都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里,书是精神世界中再现物质世界的载体,因而凡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都时常生活在书里,读书才能过更有趣的生活。书,关乎人的生命质量和命运走向。人一辈子怎样生活,生活得怎样,就从他与书的关联开始。我便是个例证。受生活环境影响,我从小喜欢看文学书,大学上的文学系,走上社会被分配到中国作家协会所属《人民文学》杂志社工作,当了一辈子文学编辑。工作之余,我也多是在研读各种类型、各种档次的文学书中度过的。我的人生历程,可以说与文学书共存共荣。

  我鉴别文学书,在于它能否将我带进作者开拓的虚幻世界。成功的小说,该是消闲的乐园、情感的伴侣、精神的食粮、展才的天地,能使读者怡情养性、有所感悟,应如春风化雨,应有金玉满堂。成功的小说只凭借白纸黑字,就能够呈现出另一个世界。你未曾亲历或虽身在其间却不知奥秘,它可以清明扩展你的眼界心胸,可以滋润丰盈你的生命活力。文学书的质地、神韵,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不可企及的。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书在手,静下心,读进去,你就能如曹雪芹所期望的,“因情入幻”,“自放手眼”,“别开生面”。那是一种唯我感知的精神保养,一种物外神游的美感享受。人在书中,生活新颖,生命得以延伸。

  文学来自生活,来自群众,又与时代密切关联,我对这一点感触尤深。7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及文学的人民性课题,在当今这个时代正被更好地实践。在职时,我有幸赶上新时期的文学进程,亲历了小说由复苏到健旺的喜人情景;退休后,我常参与作品评论,不断滋养着文学情趣。最近读本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年轻作家的成果更是令人欣喜。

  此后一旦得闲,我将重温文学经典,只有文学经典,才能让我流连忘返。而在各种经典之中,唯《红楼梦》百读不厌。你读书,不可不读《红楼梦》:白纸黑字“大观园”,“字字看来皆是血”,这是华夏钟灵毓秀的智慧结晶。

              

    有兴致才有创造发现

  龚鹏程(教授、学者)

  孔子说:“诗可以兴。”兴,首先指有兴致,对读书、写作永远兴致盎然。什么书都想看上一看,什么事都想研究研究,如饕餮之贪食、若赌徒之手痒。对我来说,任何游戏娱乐,虽都不排斥,却也不甚起劲,不如读写这般能激起玩心。

  从前弗洛伊德研究作家,曾说作家之所以有创造力,其实只因他还没长大,故还保留了儿童的想象力、还能继续做其白日梦,编织故事。在我熟悉的学术界,依我看,许多人恰就是缺乏这种想象力的。或者说,此等能力早已在教育历程中被折磨殆尽了。挣扎着爬到博士、副教授、教授,恃读写以糊口而已。纵或可获得若干名利,其著作亦有客观之价值,然皆只是工作、任务、工具而已。那种因觉得它好玩而热情高涨、兴致盎然之感,罕闻见矣!

  兴是自由的心灵在知识宇宙中的翱翔,以获得美感为乐。如无此心境,一切读书方法的谈说,都会失去意义。

  也许有人把我所讲的这个话题当作是“通博”与“专精”之争;并认为做学问终究还是专精些好。人的精力有限,何能随兴歌哭、曼衍无端?东摸摸西摸摸,掠影浮光,也必然不能深入。

  但其实,这并不是通博与专精之分,而是真与假之分、活与死之分、创造者与技工之分。灵源一窒,永世不得超生。深入云云,只好聊以自慰罢了。

  兴还有另两个意思:兴动与兴发。

  兴有举意,商承祚、郭沫若皆谓此字象四手合托举物之形,故有兴举、兴造、兴作、兴动等涵义。所以兴不只是涉想绎思,更要与手配合着动,人们一直把读书跟写作合起来说,就是这个缘故。读书若不配合着写作,往往如空花过眼,不能真在你心田上生根发芽。

  如何配合?一是摘录撷要或做札记;二是用自己的方法重新组织,包括对这本书的重写重组,或把与之相关的书拿来关联组合;三是以一主题找相关之书参考,写出你对这个题目的见解。第一种是顾炎武《日知录》式的;第二种是袁枢把纪传体史书改编成纪事本末体这类的,或各种集评集注集释汇校之类;第三种则是专题论著。其他写作方式还很多,但这三种最基本,均属读书时之鸿爪印痕,足以观思致的足迹。

  兴发,则是说读书不只是吸收旧有的知识,还当有所兴发、唤起。这种兴发,不只是对类似状况的联想或类比,那是比。兴乃触物而起,是未必有直接关联之触发、启示,可以言外而得意。

  这种兴,由读书来,但又非书所能限,说起来仿佛神秘,其实真读书的人都能体会。古人见蛇斗、篙师撑船、公孙大娘跳舞、夏雷春云、败墙蜗涎而悟笔法,牛顿被苹果打中脑袋而知地心引力,不就是兴吗?

  有兴才有创造发现。于日常生活中起兴,尚且能有如此创造,读书就更是如此了。读诗而知伦理问题,如《论语》记载子夏读“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领会“素以为绚兮,礼后”即为一例。

  读书至此,纵横得意,不亦乐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