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益脾养胃九法

 活到老学到老888 2012-04-25

益脾养胃九法

福建卫生报  2008-03-10二版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与胃共处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主饮食的消化、吸收及输布精微,以营养全身。故古今医学家都十分注重脾胃的养生。

    “食不求饱”是我国古代的养生精髓之一。我国的许多名人都认为少食能长寿。如孔子总结“食不求饱”能长寿。陆游则认为“多寿只缘餐饭少”。日本甲田光雄博士强调:“少食可保护肠道正常菌群,增强消化功能,维持人体组织的旺盛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可使心脑、肝胆、大脑等重要器官的工作效率和防病能力增强,故可预防全身许多疾病。”

    “饮食有时”也是古人的养生方法之一。《千金要方》中说:“饮食以时”。现代研究证实,饮食有规律,才能使人体有规律地获取各种营养素、人才能健康长寿,青春永驻。

    “五味适量”是脾胃养生方法之一。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对人体的健康具有独特的作用,能补养肝、脾、心、肺、肾。但祖国医学认为,食酸过多伤肝、食甜过多伤脾,食苦过多伤心、食辛过多伤肺、食咸过多伤肾。

    “荤少素多”是脾胃养生方法之一。《医学心语》说:“莫嗜膏粱,淡食为最。”这里是让人们少食大鱼大肉大油之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粮食等淡食。

    “忌寒忌热”是脾胃养生方法之一。过食热烫食物,可使咽喉食道、胃黏膜被烫伤。过食寒凉食物,由于“寒性凝滞”、伤脾伤胃,从而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进而引起脾胃生病或旧病复发。因此饮食寒热必须适中。

    “细嚼慢咽”可养脾益胃。唾液又称玉泉水。歌曰:“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咀嚼食物时间越长,唾液分泌越多,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就越好。因唾液是“津”,是人体的精华。乾隆皇帝的养生秘诀就是“津常咽”。《病庸言》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

    “饮食洁净”可防食物中毒。人吃了大量活的病菌,如沙门氏菌、变形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葡萄菌、肉毒梭菌等可导致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及其被污染的食物;误食有毒植物或食入加工不当而未除去有毒成分的某些植物;误食某些有毒动物或动物的有毒器官等,可导致非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怒后不食”可防病。古人曰:“怒后不可便食,食后不可便怒。”临床发现,生气发怒可损伤脾胃功能。导致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甚至溃疡病。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可致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肝气郁结可致食欲不振、打嗝呕吐、胃脘胀闷疼痛、嗳气叹息、两胁胀满等。

    “饭后养生”“饭后宜嗽口,口中不发臭”、“饭后宜摩腹,腹健能长寿”、“饭后叩齿九十六,吞津咽液可长寿”、“餐后零食不离口,损脾伤胃人变瘦”。由此可知,人饭后应做一些适宜运动,并不吃零食。

(杨相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