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蓟马

 LM0318 2012-04-25

稻蓟马


  

  为害水稻的蓟马类害虫统称,主要吸食水稻幼嫩叶片,部分种类还能在穗部颖花内取食为害。我国为害水稻的蓟马主要有稻蓟马Stenchaetothrips biformis (Bagnal) [异名Chloethrips oryzae (Williams),Thrips oryzae Williams]、稻管蓟马Haplothrips aculeatus (Fabicius)、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和禾蓟马F. tenuicoenis Uzel等4种,均属缨翅目,除稻管蓟马属管蓟马科外,其余均属蓟马科。其中稻蓟马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等南方稻区,稻管蓟马则遍及全国各稻区,花蓟马主要为害华南稻区水稻,禾蓟马则在贵州、湖南、湖北、江苏等长江流域稻区为害。稻蓟马是水稻生长前期的重要害虫,苗期和分蘖期受害较重,是一类常发性的重要水稻害虫。
  为害对象:稻蓟马主要为害水稻,且主要为害苗期和分蘖期水稻,还能取食小麦、玉米、游草、稗草、看买娘等植物。稻管蓟马、花蓟马和禾蓟马则主要为害抽穗扬花期或穗期水稻,这几种蓟马的食性一般较广,平常可以为害高梁、小麦或棉花等其它作物。
  为害症状:稻蓟马成、若虫均锉伤吸稻叶表皮,吸食水稻汁液。苗期和分蘖期叶片受害后,初期叶面出现白色至黄褐色的小斑痕,继而叶尖因失水而纵卷、尖枯,且受害叶中常可见大量的蓟马活动,严重时会造成全叶失绿甚或全片稻苗叶片失绿、枯卷。稻管蓟马主要为害水稻抽穗扬花期及穗期,多在颖花内取食、产卵和繁殖,被害穗出现不实粒。
            
   稻蓟马引起卷叶及失绿斑  稻蓟马为害状(受害叶叶尖枯黄,甚至枯死)
  形态特征:
  稻蓟马体形微小,成虫体长1.0~1.3mm,体黑褐色,触角7节,第2节端及第3、4节
色淡,其余各节褐色;前胸背板两侧的后缘角各有1对长鬃,前翅深灰色,近基部色淡,上脉端鬃3条,下脉鬃11~13条。卵肾圆形,初产时白色透明,后淡黄色。若虫共4龄,低龄虫近白色,高龄虫淡黄绿色至黄褐色。
  稻管蓟马成虫稍大,体长1.7~2.2mm,体黑褐色同稻蓟马,但触角8节,第1、2、7、8节深褐色,其余各节色略淡;前翅无色透明,纵脉消失,翅中央缢缩,后缘近端部有间插鬃5~7根;腹部末端管状,长度略短于头长,管端及6条鬃。卵长椭圆形,出产白色,略透明,后橙黄色。若虫淡黄绿色至黄褐色。
        
       稻蓟马成虫   稻蓟马低龄若虫   稻管蓟马成虫

  发生规律:
  稻蓟马世代周期较短,长江流域及华南等地一年发生10~15代以上,田间世代重叠。有趋嫩为害习性,水稻生长前期(秧田期和分蘖期)为害较重,水稻圆杆拔节后,大多转移到田边杂草或周边水稻秧苗上,并在田边杂草越冬,于第2年早稻秧田期迁回稻田为害。适宜条件下,每雌产卵50~90粒。卵散产于叶面,以第4、5叶期秧苗着卵最多。夏季高温(平均温高于27oC)和干旱条件下,成虫繁殖力弱(适宜产卵温度18~25oC)、产卵量少、卵孵化率低,低龄若虫死亡率高,加之水稻处于生长后期,食料条件不适,稻蓟马数量显著下降。
  稻管蓟马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出现,但在水稻生长前期发生数量比蓟马少(水稻前期稻叶尖卷枯主要是稻蓟马而非稻管蓟马为害所致),多发生在水稻扬花期。
  稻田可捕食稻蓟马的天敌较多,如稻红瓢虫、草间小黑蛛、微小花蝽、捕食性蓟马等天敌对稻蓟马的发生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①冬春季清除杂草,特别是秧田附近的游草及其它禾本科杂草等游草越冬寄主,降低虫源基数;②同一品种、同一类型田应集中种植,改变插花种植现象;③受害水稻生长势弱,适当的增施肥料可使水稻迅速恢复生长,减少损失。
  (2)药剂防治 一般在秧田卷叶率达10~15%或百株虫量达100~200头,本田卷叶率20~30%或百株虫量200~300头,即进行化学防治。重点防治秧田期,重发地区,在移栽前一般用药一次,防止将秧苗蓟马带入大田。药剂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40%乐果乳剂2500倍液、或50%混灭威乳剂1000倍液,喷雾或弥雾,喷雾亩用水60~75kg,弥雾亩用水10~15k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