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寒冷性荨麻疹治验
2012-04-26 | 阅:  转:  |  分享 
  
荨麻疹2009-07-08???北海医院

中医对荨麻疹的解释是:急性者多因禀赋不受,又食鱼虾等荤腥动风或不新鲜食物;或因饮食失节。胃肠食滞,饮酒过量,复感风寒、风热之邪;或七情内伤,营卫失和,卫外不固,汗出当风,风邪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也有因药物过敏而诱发等麻疹型药疹的。慢性等麻疹多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郁久化热,伤及附液,或因有慢性疾病,平素体弱,阴血不足,阴虚内热,血虚生风,或产后受风;或因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气血损耗,加之风邪外袭,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相搏而发病。由此可见,本病初发多属实证,久病则多为虚证,而风邪是本病主要外因,中医对荨麻疹的治疗方法是辨证论治。

1.风热型荨麻疹的中医治疗多见于急性等麻疹。发病急,风团色红,灼热剧痒,兼见发热、恶寒、咽喉肿痛、心烦口渴、胸闷腹痛、恶心欲吐,脉浮数,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辨证属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2.风寒型荨麻疹的中医治疗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皮疹色淡红粉白,遇冷加重。症状不多或有无汗头身痛,口不渴。舌体胖舌质淡苔白,脉浮紧。证属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疏风止痒。

3.阴血不足,血虚受风型荨麻疹的中医治疗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心烦易怒,口干不思饮,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舌质淡,脉沉细。证属明血不足,风邪束表。治宜滋阴养血,疏散风邪。

4.心脾两虚型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患者素体虚弱,面色眈白,口唇质淡,失眠多梦,健忘怔忡,心悸盗汗,常入夜起病,汗后发疹,皮疹色淡而痒。多见于精神型荨麻疹或人工荨麻疹。证属心脾两虚,卫气不固。治宜养血安神,益气固表。常使多年顽症得以康复。

荨麻疹的治疗亦应重视发现诱发和加重荨麻疹的病因,有针对性地治疗。风热型发病急、外邪未深入、正气未虚者疗效较好;风寒型及血虚型疗效稍差;在荨麻疹治疗过程中加入养血活血药可提高疗效,而不主张多用蜈蚣、蛇退等表散性虫药以免病情加重;为减少复发,临床治愈后应继续巩固服药一段时间;治疗期间及恢复期均应注意饮食禁忌,不服用鱼虾、辣椒、烟酒等腥发动风、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诱发因素,以免引起该病复发。

中药治疗各类荨麻疹有显效。急性荨麻疹风热型用荆防汤,风寒型用麻桂各半汤治疗。丘疹状荨麻疹用荆防汤治之,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时同急性荨麻疹治疗;病程迁延者用活血化瘀,健脾祛湿,温中补肾,辨证治疗。有热者用清热宽胸汤,有风寒者用永安止痒方,脾虚用胃苓汤,人参健脾丸,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等治之。中医药治疗

本病中医称为“瘤疹”、“风菩雷”。常分四种征型论治。风寒证:风团色淡,遇风寒则起,得暖则消,舌淡苔白,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灸麻黄6g、桂枝9g、杏仁10g、白芍10g、生姜6g、大枣5枚、甘草6g、荆芥10g、防风10g。水煎服。风热证:风团色红,遇热加重,得冷则轻,恶风,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浮数。治宜清热疏风。方用消风散加减,荆芥10g、防风10g、牛蒡子10g、蝉衣10g、当归10g、苦参10g、生石膏30g(先煎)、苍术10g、木通10g。水煎服。胃肠湿热证:相当于胃肠型荨麻疹,舌苔腻。治宜表里双解、和胃利湿。方用平胃散合多皮饮加减,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地骨皮10g、桑白皮10g、粉丹皮10g、赤苓皮10g、白鲜皮15g、大腹皮10g、白芍15g、生甘草6g。水煎服。气血亏损证:相当于慢性荨麻疹,常伴饮食不香、睡眠不佳、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治宜补气养血,兼以祛风。可用八珍汤加黄芪15g、灸麻黄3g、防风10g治疗。

皮肤划痕症多属风热血瘀证。可用过敏煎合桃红四物汤治疗,银柴胡10g、防风10g、荆芥10g、乌梅10g、五味子1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僵蚕10g。水煎服,每日1剂。

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荨麻疹:针刺曲池、血海、隔俞;大椎穴三棱针点刺放血,然后拨罐15分钟。刺络拔罐法:取穴肩禺、血海、大抒穴,先在穴位上按揉充血,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然后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0分钟,隔日1次。灸法:可选择血海、隔俞、神阙、大椎、肩禺、涌泉、曲池、曲泽、合谷、至阴、大抒穴,艾条灸或隔姜灸,每日1次。神阙拔罐法:常规消毒,用快速闪火法将火罐叩在神阙穴上,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但是突然在身上出现大量的形态和大小不一的水肿性红斑,伴有瘙痒,又可以在短时间内突然消失的情况,就不是多数人经历过的了,这种来去无踪的疾病叫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病因复杂的血管反应性皮肤病,临床上以皮肤、粘膜上突然出现潮红斑和风团,又可突然消失为特征。少数人可伴有发热、关节痛、头痛、恶心、呕吐、甚至腹痛、腹泻、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如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8周,则称为慢性荨麻疹。



寒冷性荨麻疹治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6例患者均来自门诊,男26例,女40例;年龄6~65岁;病程最长25年,最短1个月。均有皮肤突发红色高于皮肤水肿性风团,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痒甚,消退后不留痕迹。吹风着凉更甚。



1.2治疗方法自拟扶正散寒和营汤:黄芪、黄芩、白鲜皮、当归各15g,桂枝8g,白芍、甘草各10g。易于发汗、着风即起加龙骨、牡蛎;精神疲惫、面色苍白加党参、茯苓。每日1剂,每剂煎3次,分2次于饭前30min服。



1.3治疗结果66例中,显效42例(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未复发);有效12例(临床症状显著好转,瘙痒减轻,风团基本消退,半年内无复发);无效12例(经服药3周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2典型病例



患者,女,36岁。1992年11月6日就诊。诉全身起风团,痒甚已6年。受风寒和下冷水后即发,得暖则缓,冬重夏轻。近来易发汗着风即起。曾用多种抗组胺药和一些中药治疗,效果欠佳。诊见全身皮肤起红色大小不等的扁平隆起风团,境界清楚。苔薄白,脉细。诊断为寒冷性荨麻疹。证属风寒外袭,不和。治拟扶正散寒,调和营卫。方用自拟扶正散寒和营汤加龙骨、牡蛎各20g。二诊:诉服药3剂后,开始奏效,风团发作明显减少,仅晨起偶发少数。再予原方。三诊:进药3剂,除皮肤偶然作痒外,风团已不再发作。嘱再服原方2剂巩固。至今未复发。



3体会



本病属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相当于中医的“瘾疹”。中医认为本

病的病因病机为亲性不耐,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1]。初起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日久则为表虚卫外之气不固,风寒之邪易袭而致[2]。故对于本病治疗拟扶正散寒,调和营卫为治疗基本法则[3]。扶正散寒汤中,黄芪补气升阳、扶正培本;桂枝调和营卫,疏风散寒;白鲜皮祛风止痒;当归补气和血;白芍和营敛阴;黄芩燥湿解毒;龙骨敛阴补气而不敛邪气;牡蛎涩腠理,敛毛孔;甘草调和诸药。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有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黄芪有抗感染抗变态反应作用,甘草有抗过敏反应的作用。诸药合用,具有扶正散寒,调和营卫之效,又有增强免疫力、抗感染、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69.



2王道瑞.中医学.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1,150,152.



3秦小卫.黄苓甙对白三烯B4引起的银屑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反应的影响.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31(2):116.



(编辑:乔晓)



作者单位:441400湖北宜城,宜城市中医医院

本文来自:医学论文(yxlw.org)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yxlw.org/html/tz/20071205/5540.html

永安止痒汤

?【处方】麻黄僵蚕防风荆芥薄荷甘草各6克苍术桃仁红花归尾赤芍各9克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利湿止痒。治瘙痒性皮炎,怕冷,久治不愈,属血瘀兼风。全身瘙痒,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滑有力。亦用于各种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等。

【用法用量】若大便秘,加大黄;血瘀甚,加丹参、炮山甲。

【摘录】《古今名方》引山西中医学院方

赞化血余丹加味【方名】赞化血余丹加味【处方】血余炭10克、胡桃仁10克、熟地18克、党参18克、炙首乌30克、巴戟天12克、菟丝子12克、杜仲12克、续断12克、鹿角胶12克(炒成珠)、小茴香6克、山药18克、肉苁蓉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枸杞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用法】上药共为末,蜜为丸,每丸10克,每日服三次,每次一丸。【适用病症】用于肾虚血虚、气血不足、不能上行荣发、补肾益气养血。【按】用上述两方结合加减,治疗其他一些脱发病人,也都收到良好效果。寒荨汤联合皿治林治疗寒冷性荨麻疹治疗方法:

以寒荨汤为主随证加减,以温阳散寒、益气养血、祛风消疹为总则,寒荨汤组方如下:肉桂10g,熟附子9g,当归15g,熟地20g,川芎10g,赤芍12g,防风10g,白术10g,黄芪30g,丹参30g,炙麻黄9g,高良姜15g,甘草10g;

加减:血热加丹皮12g,栀子10g;风盛加浮萍18g,秦艽12g;痒重加苦参20g,白鲜皮20g。

用法:每剂加水500ml文火煮沸15分钟,连煎3次,取汁50ml,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同时口服皿治林(咪唑斯汀缓释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10mg,日1粒。对照组服皿治林10mg,日1粒,14天为1个疗程,两组均停用其他外用内服药,服药期间忌食辛辣之品、酒。随访1个月。???疗效标准用药后风团完全消失,瘙痒消失,停药后1个月内不复发为痊愈;用药后风团完全消失,瘙痒消失,停药1周后复发为显效;发作明显减少,瘙痒减轻为有效;治疗1个疗程风团瘙痒未见减轻为无效。不良反应治疗组1例出现腹泻,考虑中药喝凉的缘故,对照组1例头晕,停药后均消失,均不影响治疗效果。荨麻疹属中医“瘾疹”范畴,而寒冷性荨麻疹是其中比较顽固的一个类型,多在冬春季节常见。遇风、寒、冷加重,《诸病源候论》中曰“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搏,则起风瘙瘾疹”,中医认为该病与素体阳气不足,肌肤腠理不密,卫分营分不固,风寒邪侵袭遏于皮肤郁于肌表而发病。

而寒荨汤采用肉桂、熟附子温经散寒,补肾壮阳为君,辅以四物汤加丹参为臣活血养血,佐以黄芪、麻黄、防风、白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最后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配合临证加减,共奏温阳散寒、调和营卫、祛风消疹之功。

而皿治林作为新一代抗组胺药,具有强大的抗组胺和抗炎症双重作用,具有快速、强效、作用持久的特点,因此说中西药结合治疗寒冷性荨麻疹效果满意。

???3讨论

荨麻疹属中医“瘾疹”范畴,而寒冷性荨麻疹是其中比较顽固的一个类型,多在冬春季节常见。遇风、寒、冷加重,《诸病源候论》中曰“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搏,则起风瘙瘾疹”,中医认为该病与素体阳气不足,肌肤腠理不密,卫分营分不固,风寒邪侵袭遏于皮肤郁于肌表而发病,而寒荨汤采用肉桂、熟附子温经散寒,补肾壮阳为君,辅以四物汤加丹参为臣活血养血,佐以黄芪、麻黄、防风、白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最后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配合临证加减,共奏温阳散寒、调和营卫、祛风消疹之功;而皿治林作为新一代抗组胺药,具有强大的抗组胺和抗炎症双重作用,具有快速、强效、作用持久的特点,因此说中西药结合治疗寒冷性荨麻疹效果满意。???(收稿日期:2004-09-09)

作者单位:262700山东省寿光市皮肤病防治站??

应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寒冷性荨麻疹【摘要】?寒性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本病病因复杂,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因素引起,发病机制为变态反应。寒性荨麻疹在祖国医学中属“瘾疹”的范畴,是一种顽固性疾病。根据前人所言“一切不治之症,总由不善祛瘀之故”,“怪病必有瘀”。结合本病“久病”、“皮肤瘀斑”等瘀血指征,使用中医的活血化瘀法治疗寒性荨麻疹确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活血化瘀:治疗:寒冷性荨麻疹

祖国医学有关气和血关系的论述中谈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等,认为气与血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临床中疑难杂症往往与气血失调相关,即本虚标实之气虚血瘀。笔者应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寒性荨麻疹15例,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15例患者,女12例,男3例,年龄22~62岁。临床表现为在气温突然变冷、浸冷水或接触冷物,数分钟内发生有瘙痒的风团和红斑,多见于面、手部等暴露部位,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心悸等。

???1.2?治法?活血化瘀、养血祛风。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名】桃红四物汤加减【处方】地黄(15g,血热用生地,虚寒用熟地)、川芎(10g)、当归(30g)、芍药(养血用白芍,化瘀用赤芍)、桃仁(10g)、红花(10g)、桂枝(6g)、僵蚕(10g)。【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10天为1疗程,4-6个疗程可获效。【适用病症】用于黄褐斑、血虚血瘀症。【按】本病是由于血气不和,致血虚血瘀,血泣络凝,上不能荣于面,下不能充盈血海,临床所见面发褐斑,同时月经不调。桃红四物汤中地、芍、归具有补精血、调冲任之功;桃仁、红花擅活血化瘀,为祛瘀之润剂;桂枝、川芎辛散温通,活血通络上行于面。全方补血为本,祛瘀为用,行气活血善化头面之斑,且又可使血海充盈,月经调畅。临症加减:月经先期去桃仁,加丹皮、黄芩;后期加肉桂、炮姜;先后不定期加柴胡、香附、菟丝子、枸杞子;痛经加元胡、乌药、川楝;闭经或肌瘤者加三棱、莪术、丹参、益母草、昆布、海藻等;带下多者加二术、茯苓、椿皮。肝郁、肾虚、脾虚可随症加减。?疗效评价?在15例中,显效10例(66.7%),有效3例(20.0%),无效2例(13.3%),总有效率为86.7%。

???典型病例??????患者,女,60岁,患寒冷性荨麻疹7年余。症见:瘙痒,面部及手部风团,皮肤潮红,常在浸入冷水或接触寒冷时发作,冬季尤为严重。常年使用有类固醇类的药膏,并配合扑尔敏、苯海拉明等抗组胺类的口服药物。虽经治疗,病情反复、时轻时重,迁延不愈。患者老年,病情迁延,皮损色暗,皮损粗糙肥厚,瘙痒,伴口干不欲饮,脉沉细,舌紫。为血虚风燥之象。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党参、地肤子、白鲜皮、蝉蜕等。患者服药30剂,症状基本消失。嘱其饮食宜清淡,避免刺激及易致敏食物,注意保暖等。

献花(0)
+1
(本文系foxroom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