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谁多事种芭蕉

 昌南y03 2012-04-26

 

                         文/ 甘典江




图片
 
 
 
 
     
      在我的美学辞典中,有两种植物,是用来听雨的:一是残荷,一是芭蕉。当然,这二者还是有极大的区别,荷花庄严肃穆,而芭蕉,则世俗亲和。
 
       我并没有一个微观地理意义上的村庄,所以,对于植物的了解,很多时候,都是从纸上结下的机缘。最记得牢的典故,首先来自于唐代怀素和尚。他虽是个出家人,却并不以诵经为日课,倒对书法痴迷之极。他在《自叙帖》中也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因无足够的纸张写字,他便种植芭蕉数亩,自云“种纸”,弃笔成冢,并把居室取名为“绿天庵”。同时,他又向颜真卿讨教笔法,继承了张旭的狂草精神,又都好酒,史称“颠张醉素”,终成大家,以至于时人以得其片纸为贵。李白写诗《草书歌行》赞颂:“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图片

 
 
 
 
      从此,我一见到芭蕉,就会生出一股冲动:书成蕉叶文犹绿?
 
       在水墨大写意一路中,竹子、荷花和芭蕉,最宜泼墨畅神。明代的徐渭,一生奇崛多舛,他开创了纵情涂抹、放笔直写的画风。除开墨葡萄之外,他画得多的,大概是芭蕉了,配以几块顽石,把自己的张狂与愤懑寄托于纸,撼人心魄。八十年代,中学美术课本载有他的一幅《蕉荫图》,开始,我看不懂:一团黑墨,好在哪里?等到我熟读了他的传记,研习了中国书画史,才晓得他的艺术成就与地位:在中国画里,物象只是笔墨的载体,只是精神的符号而已。
 
 



图片
 
 
 
 
       在一张纸上,气韵生动成了东方美学的最高标准。当然,在某一意义上,物象符号化,其实也就是作者人格化的凝聚。对于一般的绘画作者,如果一生只修炼技艺,而无其他的人生体验及人生表演,其作品,也将失去很多的附加值。所以,徐渭的笔墨,是被其生命体验和文学表演放大了的。无论是他的墨葡萄,还是墨芭蕉,都是他全部生命信息的映现。
 
        在老家乡下,芭蕉是很实用的猪菜。它们好栽好种,又长得快。当然,芭蕉还有一些药用:其性甘,大寒,无毒,可清热解毒止血消渴。好笑的是,最初,在果实上,我竟分辨不清芭蕉与香蕉的区别,被乡人耻笑多回。一次,我近距离地去观察一片芭蕉,却遭长辈喝斥:天快黑时,别靠得太近,这东西阴气重,怕过着人。我吃惊:什么意思?长辈解说,就是怕有邪家,沾上了不干不净。 我还是不太相信:真要如此,古人为什么又如此地钟爱呢?
 
 
 



图片
 
 
 
 
        在佛陀看来,草木并无心识灵魂,所以吞噬草木使用草木并不算杀生。我感到有点不平——佛陀讲众生平等?难道草木不在众生之内?查证佛经,的确是这样讲的:众生系以五蕴(色、受、想、行、识)等众缘假合而生,故称众生。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的生命,有“我执”。草木和石头等其他的,则为“无情”(另一类生命),无“我执”。
 
       佛陀又说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被“我执”迷障了。我感到困惑的是,“无情”没有“我执”,到底有无佛性?当然,佛陀又说过:佛性就是本性。而本性,最终又还原为空性。如果说,万物皆一,那是否意味着,万物都具有空性——这就是所谓的“万法归一”么?
 
 



图片
 
 
 
 
         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曰:“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其中之一的“行蕴”,佛陀用剥芭蕉的方式为喻,这个世界剥来剥去,剥到最后,是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意念”。所以在《心经》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这正是学习佛法所应达到的境界。
 




图片
 
 
 
 
         我不知道,醉僧怀素在剥芭蕉叶之时,是否有过此感悟?他是否把习字当成了某一种方式的参禅?如此说来,我应该每年都要种一棵芭蕉,然后一一剥叶,直到剥出五蕴皆空。
 
        有事无事,现在,我都喜欢在校园观赏草木。在凉亭旁边,假山处,结着两株芭蕉。我仔细地观察,她的绿荫,其实可以一直支撑到雪天。春节过后,叶子才完全枯黄卷曲。不久,另一卷翠绿的嫩芽,又从中冒了出来,像是在小心翼翼地探视久违的春天。刹那间,我以为,这就是对“涅槃”最生动直观的演绎。




图片

 
 
 
 
        关于芭蕉的诗句,实在太多,而我独喜欢这一首:“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这是清朝道光年间蒋坦与妻子秋芙合作的,见于蒋坦的《秋灯琐忆》,其文尽显至情至性,而命运(一病死一饿死)更是令人叹惋,天公不平,待其太薄,不服不服。
 
      也许,这芭蕉,真的是不能随意栽种的:叶卷叶舒之间,一些故事就已灰飞烟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