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新诗鉴赏(136)RedSunny?胡冬?陈非?田舟?玲君

 千江万里 2012-04-26

汉语新诗鉴赏之一三六

RedSunny/胡冬/陈非/田舟/玲君

 

 

 

紅太陽(RedSunny)女,本名张晶。生于北京。70后诗人。著有诗集《廊桥漪梦》、《春天的画報》、《心境》、《秋逝》。

 

我听见秋天的歌唱

 

我听见秋天在唱歌。听见秋叶的哀鸣与欢唱,听见秋风在萧瑟与柳枝头的奏响

听见果园的嘈杂的歌。每个人唱着秋收的金黄,唱着漫山遍野的快乐

有母亲或孩子的歌声吗?有山林雄壮的奏鸣曲?耕耘者刨开了冬天的黎明,

走进朝霞,淌过火焰,用一双勤劳的手,拉起春秋的帷帘,读一部盛世的史书

在海的浪花上舞蹈,歌唱

嶙峋躯体的爆涨是思乡洪水的泛滥。对岸的灯火处有我久驻阑珊留下香气的脚窝吗?

望穿秋水,我的这缕长发沾满了易安的惆怅

春天,是鹅黄的胚芽,是花季曼舞的梦

而秋天,则是哲人的轨道,是智者的甘霖

 

[赏析]

这首诗歌里有素描般的画面,有散文般参差走动的节奏,有反过来的以问代叙的抒情,还有个人的幽思及论断。

诗中有三条比较明显的线:听见秋风在吹,枝头上响着嘈杂的歌声。“我”由此引申而发的问,在秋风中同时发出声响的是不是还有母亲与孩子?林间的奏鸣?继而又拐过来抒发劳动者在朝霞与火焰中,盛世与史书中的舞蹈与歌唱;这一切“我”可是一个在场者?或在当中也留下了“我”的脚窝?而“我”在秋风中的长发也与往昔诗人通幽,“我”想,春天有它鹅黄的梦,秋天却是哲思的轨道,有智者常在这里往返吟哦。

全诗写得响亮而明畅,关联域的连接也张弛有度。穿插而绞辫在一起的抒发与问话是它独特的结构特色。虽然抒情的路径有点弯曲,但明亮的基调始终贯穿于全篇。

诗歌取题目叫《我听见秋天的歌唱》,却写得秋中有我,我中有秋,物我同在,情景交融。全诗中我即是秋天的背景秋天也是我内在心象的抒情方式,避开了通常中人与场物相割据的硬伤。也给阅读带来了较为丰富的延时性。

响亮的诗歌基调在当下已经少见。响亮应该原属于值得提倡的一种诗歌态度,只是诗人们在写作日益复杂化与“冷思索”的趋势下,把这种诗歌态度给淡忘了。响亮本来属于人心的阳光地带,也是历来让人心取暖的方式,但目前诗坛冰冷的东西太多,这首诗歌读过后有给人在“咋暖还寒”与“咋寒还暖”相交替中喘过气来的感喟。  (汤养宗/文)

 

 

 

 

胡冬(1962-),生于四川成都,现居英国伦敦。诗作散见海内外报刊。

 

九行诗

 

翻破一本字典

冥想桔中之秘

心若暖玉

故人杳如黄鹤

揣着怀历

去走一条小路

看见一棵大树

目光如注

果子应念而落

 

[赏析]

诗人胡冬以简单的“九行诗”为题,虽然简易却与小诗的简洁单纯相得益彰。诗人就是以这样的诗题来引人入胜,把人们带到一个与诗人相同的思想意识国度。诗人胡冬是现代新诗中“莽汉主义”诗派的一员。这一派,他们是“野蛮”的,是有着一种愤慨与冲破力量的。他们显示出了一种非理性式的反文化的姿态,他们追求生命的原生态,摧毁优美,解构崇高是这一派诗人创作的心理基点,他们用随意的口语,不羁的思想来表达自身内心的想法。诗人就是在这种小诗中体现了此诗派的特点。

全诗共有九行。第一行中作者用了“字典”这个意象,“字典”其实就是历史的象征,第二行“冥根桔中之秘”与前一行相连,就表达了作者沉浸于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思索,探寻其中那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翻破”这一词永形象地表达了作者那种在探求历史时的坚持与不懈,是历经了许多磨难,花费了许多的时间的。第三四行作者写“心”,写“故人”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而且也让人们不禁去回忆自身所起的历史中本心的想法与逝去的故人。这两行中同时也用了两个比喻“心如暖各行业”“故人如黄鹤”,带给读者一种历史沧桑感,却又有一些道不明的类如亲情、友情的温馨之感。第五行“揣着怀历”,作者告诉了我们,他在历史中畅想了,他心中怀有了历史沉重感了,他是在自己所走过的光阴中不断反思着,不断怀念着,更加深入地了解着自己内心。第六七行诗,诗人运用了诗歌中常州用的“对偶”这种修辞。“去走一条小路” “去见一棵大树”,读起来的朗朗上口,押韵又具有音乐节奏感。而把其含义与全诗相联系,我们就会读出不同的意味。“小路”“大树”这些意象有以小见大之感。它们看起来只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却饱含着太多的历史感。或许从诗人出发,他想走不一样的“路”,看不一样的“树”。第八行,诗人写出了自己创作时那种专注,凝神的状态,目光都如“注”,不是散落不齐的,而已成为了“注”是如剑一般有力量的形象感的。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的坚定,意念的坚毅不摧。最后一行“果子应念而落”充满了哲理意味,是全诗的意义所在,点晴之笔。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曾说过“我思故我在”这种唯心主义理念。这一句诗的意义与其相同,“果子”是因为“念”而存在着的。就是你用心去想那“果子 ”它就存在,若你心中没有“果子”,即便果子落在你的手上,你也会无视它的存在。

一首好诗,一要有真挚的情感,二要有鲜明的意象。诗人胡冬就是用一个个丰富双形象的意象来表达一种自己内心,把内心想法潜藏于诗句的情感,他心中充满了哲思与意想,充满了对未来的畅想与希望,但他只能把满心之念化为诗句,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法国诗人马拉症状曾说:“做诗只可说到七分,其余三分要由读者去补足。”诗人也用一种留白来引我们深思,让我们沉静下来,来看看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回到一种澄澈自我的状态。读这一种诗体味到的不仅仅是诗人的内心之感,更多的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所谓的“悟”与“思”。此刻读诗的我就想来捧着清见底的水,来发觉自己的内心,来体味自己的感受。

诗歌所让人震撼的就在于诗人深刻的理解与思辩意识。清水滴滴,心境澄明,带着这种心绪读胡冬《九行诗》,在清雅中回归本心。 (黄雅斐[学生]/文)

 

 

 

 

陈非(1968-),笔名潼河水、沉思。江苏宿迁人。著有诗集《陈非诗选》。

 

奶奶,你在天堂还好吗

 

奶奶,在你无法动弹的时候

我在你的身下铺上麦草

麦草是多么的香啊

它和你一样

紧紧贴着那片冰凉的土地

伴您终身的亡夫之痛

一直流淌着共和国的鲜血

您即将顺着血迹迅疾地滑向

一九四八年八月那个残缺的黑夜

您的儿女

穷的富的都围在你的身边

这就是你全部的收获

更多的时候

你像水中的芦苇

总是把芦花举过水面

你像田间的山芋藤

不管枝蔓伸多远

总是忘不了埋藏在心底的牵挂

 

奶奶,我握着您冰凉的手

人世间的温暖已渐渐离你而去

我把你推进火炉

这是我留给你最后的体温

我怕你到天堂

遇不到春天

就再一次步入荒凉

 

奶奶,我的泪是热的

滴在您枯瘦的手上

已经哽咽了很久

您舍不得离开我们

您的眼角也溢出泪水

我帮你擦拭

那也是热的

您留给后辈的是盈眶的无语

 

奶奶,是我把你送入天堂

我却不能到天堂去看您

我知道

您一直在看着我

我在人间天堂时常梦见您

但天堂与天堂之间的距离

只有夜晚才能抵达

您站在天河的边上

为我浣洗尘世间最后的衣裳

 

2011年6月6日含泪于杭州写就

 

 

[赏析]

草原上的牧民把家安在马背上,他把家安在脚板上,留下一路漂泊的身影。可是,他却把一颗心留在了故乡。饮潼河水长大的陈非,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亲人,尤其是那刚刚去世的奶奶。

从陈非那挥洒自如的诗行里,我读到了泪花、孝心与真诚。读诗,从诗行上只能读到表象的东西,而真的东西却往往隐藏在诗后,即所谓“意在言之外”。读完全诗,我们会看一个过程,也就是“奶奶”从咽气到安葬以后的过程。而在这个如泣如诉的过程中,“诗人”是一直陪伴在奶奶身边的。“我握住您冰凉的手”,而“我的泪是热的”。此时,病入垂危的奶奶已不能说话,只能“眼角也溢出泪水”。泪水,成了祖孙俩生离死别时唯一的感情交流物。

从诗中可以看出,奶奶是个刚强的女性,6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当她的“亡夫”为新中国的建立英勇献身以后,她依然坚强地活着,并一个个地把子女抚养成人。在叙述这个“漫长”的情节时,诗人没有浪费过多的语言,只是用两个生动的比喻,就让读者一目了然。“您像水中的芦苇/总是把芦花举过水面/您像田间的山芋/不管藤蔓伸多远/总是忘不了埋藏在心底的牵挂。”诗就是诗,言简意赅。当诗行戛然而止之时,但却能给读者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

在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中,天堂大概是所有好人(不包括坏人)归宿的地方。奶奶到天堂去了,留给诗人的就只有怀念了。世界上最能丈量人间与天堂之间距离的东西,恐怕只有梦了,梦是人类思念的巢窠。也就是在这思亲如切的梦中,诗人仍然能够看得到奶奶为自己浣衣的情景。

多么慈祥而又勤劳的奶奶呀!难怪诗人要把思念打进他的行囊之中。  (莫云/文)

 

 

 

 

田舟(1940-),本名田天华。马来西亚汉语诗人。祖籍广东梅县。著有诗集有《问山》、《盾》。

 

 

渡轮被撤退了

因为来了换防的桥

因为一道没有桥的河

在向它召唤

 

渡轮被撤退了

因为桥

承担了它的任务

因为桥

比它做的更好

 

让我们牢记

在没有桥的岁月里

是谁

披一身村道的风尘

镇守这滔滔的一江繁忙

是谁

把我们载渡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事物的怀念。诗人以“渡轮”这一具体且富有代表性的东西暗喻以前美好的时光。通过描写渡轮被撤退、被替换,一点点地被新事物,即诗中的“桥”给代替。抒发诗人对物是人非,时代在变代,古老的情怀被磨灭的感伤。“渡轮被撤退了,因为来了换防的桥。”中的“换防”暗示着诗人的家乡中国大陆与马来西亚形成一种隔绝状态,也说明了诗人如果想回到中国广东梅县的可能性变小了。也可能回不去。在没有建桥之前,河流需要渡轮;人们需要渡轮。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渡轮”是诗人自喻。渡轮被撤退,说明诗人也正被国家、人们抛弃。

长江后浪推前浪,“渡轮被撤退了”是“因为桥承担了它的任务,比它做的更好”。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架桥弥补了渡轮的缺陷。新生诗人的快速产生使得读者趋向他们。高架桥就好比我们当今社会的快餐文化,仅仅供人消遣,不足以咀嚼,反复推敲、体味,诗通过写这首诗来唤起我们以优秀文化的重视。“让我们牢记在没有桥的岁月里”是渡轮“披一身村道的风尘”,“镇守这滔滔的一江繁忙”。优秀的传统文化不管经历多少岁月,多少沧桑,都是支撑我们中化民族的魂,引导我们向前走。因此,我们更加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的好,不能忘本。

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英雄人物为国家牺牲生命。便是我们作为后代子孙,又有多少人会记得,知道这些历史事迹呢?诗人从事教育三十余年,一批批学生从他手上毕业,通过学生的反馈,让他对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无知而感伤。历史优秀文化被一点点磨灭的痛心。诗人要借此诗,让国民深思,唤起对国学的认知。让我们记住那些在历史上作过贡献却被忘掉的那些人。记住“渡轮”。(杨敏玲[学生]/文)

 

 

 

 

玲君(1915-1987),本名白汝瑗,生于天津。诗作散见各大报刊。

 

喷水池

 

面向着你,散开

白银缎的裙裾的女神啊,

人说你吮吸大地母亲的乳汁而生长,

你却隐晦地遮蔽你和身世。

 

你象征一株树,伫立

在蒸腾的人间,你喷射

晶洁清洌的花蕊——

你的颜色,你的语言。

 

你不曾看到风,雨,云,雪的奔驰,

这些冲出栅栏的诡异骄傲的走兽?

你不要模仿他们的表情与衣饰,

从掩映着你的四季的屏风后?

 

但你从未显示过

“我应当属于动物的纲目,

我本不是陆地上的产物,”

的言语。    你沉默。

 

你只是不住地忧郁地旋舞,

若吐出对于河海的恋思;

虽然你韵律地扬起水沫的拍节,

对于你移植的地域,你沉默。

 

整个梗干应当是花蕊的喷射——

增强她的言语,她的颜色;

整个植物应当是叶丛的堕落,

把这个大城市的边际完全埋没。

 

(选自:《新诗》”1937年第5期)

 

[赏析]

喷水池,作为现代建筑的一种装饰,在街心公园,在大厦门前,在石山之旁,人们司空见惯。可是,并不是人人都有诗的感觉。玲君的这首诗,以奇特的想象和独有的细腻感受,来呈现作为艺术形象的喷水池,读后难以忘怀。

年轻的诗人想必经常在幽静的喷水池畔流连忘返,踱步沉思。诗人对喷水池不仅有了好感,而且有了“移情”;不知不觉之间,对喷水池的艺术表现,已经变成了诗人情怀的抒写了。

诗人面对喷水池,将它想象为身着白裙的女神。在这个暗喻里,喷水池雪一般的色彩很耀眼,尤其是喷水池有了生命,宛然亭亭玉立。“人说你吮吸大地母亲的乳汁而生长,/你却隐晦地遮蔽你的身世”,这两行诗既叙述了喷水池的源头,又暗含着描写:乳白色的水柱,轻纱般烟笼雾罩的喷水。总之,诗人用亲切的说话的口吻陈述事物,却暗含着意象的呈现,并使二者很自然地吻合在一起。

诗人先把喷水池比成女神,后又说它是一株树的象征。在这里,诗人说喷水池所喷射的是花蕊,这个花蕊亦即它的语言。可是,喷水池只是静静地喷射,它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诗里的“言语”这个词,在上下文沟通的功能上,表现为诗的“肌理”:喷水池不要像风云那样奔驰诡异,它是安静的、沉默的、稳定的;它不住地旋舞,是因为它的忧郁无以发散,是因为它对于河海的思恋太深太深。在这首诗中,诗人沉默安静的姿态,忧郁洁白的情怀,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和此时的孤独感,都得以含蓄地抒发。从一个层面上看,这首诗是客观的咏物诗;而从更深一层看,是主观抒情诗。寓主观抒情于客观咏物之中,使这首诗有了鲜明的主体性和浓郁的感情氛围,因而有较大的艺术魅力。 (蓝棣之/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