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种光线条件下的摄影

 冰馨雪欲 2012-04-26
晴天的光线变化:顺光、测光、逆光、顶光、晴天阴影下及其拍摄的表现方法;多云天、阴天、雨天、雪景、雾景的拍摄;拍摄日出、日落应注意的问题;夜间拍摄的方法;室内自然光的特点及拍摄注意事项。


    光:是摄影者用来作画的笔。光能为被摄体塑形,营造独特的气氛,增添情调。摄影者必须要熟悉光的特性,掌握光的规律,运用好光线。

光源的种类,大体分两大类:自然光和人造光。
自然光来自太阳的光线以及广阔的苍穹反射来的阳光、月光和星光。
人造光则有火光、灯光等。
自然光是摄影的主要光源,是会因天气、时间、地理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本章虚席自然光线的变化及相应的拍摄方法。
光线变化对曝光的影响,在“曝光控制”一章已有介绍,这里讨论的是光线的各种变化造成的不同效果以及对拍摄提出的特殊要求。

第一节 各种天气条件下的拍摄
    天气变化分为:晴、多云、阴、雨、雪、雾等。不同的天气,光线照射情况不同,直接影响拍摄效果。
    一、晴天的光线变化及拍摄方法
晴天里,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景物上,会使景物产生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并使景物产生清晰的投影。
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景物的受光角度和受光范围相应变化。
    景物受光情况的变化,可分为顺光、侧光、侧逆光、逆光和顶光以及晴天阴影下等几种情况。
(一)顺光的特点与表现方法
    顺光时,光线来自景物正前方,景物的受光面积最大,受光均匀。
    利用顺光拍摄图片,
优点:
1)被摄景物受光均匀,曝光比较容易把握,用平均测光的方法即能使被摄景物获得正确感光;
    2)拍摄的景物最接近于其原型,比较有利于质感的表现;
    3)色彩能得到正确还原,饱和度高,色彩鲜艳。
由于顺光的上述特点,初学摄影者最易掌握曝光,也都愿意采用这种光线。
缺点:
1) 几乎看不到被拍摄对象的投影,画面缺乏明暗对比,立体感较差;
2) 主体和背景受光情况相同,远近景物在亮度和影调上没有十分显著的变化,空间深度感的表现也较差。
从专业角度来讲,顺光缺乏表现力,拍出的照片多属两维平面,缺乏三维空间感。因此摄影师多采用侧光和逆光。
此外,顺光拍摄人物时,被摄对象容易觉得光线刺眼,很不舒服。
    但是,如果拍摄对象就是需要平均用光的大场面或无须追求立体感或空间深度感时,采用顺光符合表现的需要。

(二)侧光的特点与表现方法
    侧光时,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侧面,景物一侧受光,另一侧则处在阴影之中。根据受光面积和阴影部位的比例,又可细分为斜侧光和侧光。
    斜侧光时,被摄景物受光面积大于阴影部分的面积,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前左侧或前右侧,也就是前侧光。强烈的明暗对比,使景物呈现出立体感。
    侧光时,光线来自被摄对象的正左侧或正右侧,景物的受光面积和阴影面积大体相当,整个景物明暗分明,呈现出强烈的立体形态和三维空间感。
    侧光是摄影最常用的光线。其优点是:
    1)有利于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
    2)有利于表现出被摄景物的清晰轮廓;
    3)有利于影调和反差的层次的表现。
其局限性是:明暗反差大,影调对比强烈,不利于表现景物细部的质感。
反差太大时,还应采用补光的办法来使得被摄景物明暗两面都出现影纹,从而增强对层次刚的表现。
如需追求质感和景物细部影纹的表现,则不宜采用测光。
侧光表现色彩也不如顺光的效果好。

(三)逆光的特点与表现方法
    逆光时,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侧后方或后方。逆光又称轮廓光。分为侧逆光和逆光。
侧逆光时,被摄景物的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只有后斜侧面有明亮的部分出现。此时,被摄对象轮廓鲜明。
逆光特点:
    1)被摄景物只有边缘轮廓部分被光照亮,勾画出整个景物的轮廓,光线生动。有利于表现景物轮廓。
    2)能强烈地表现出空间深度感和立体感,但不利于对景物层次的表现。
    3)无法表现细腻的质感,逆光还不利于色彩的还原和表现。
    逆光摄影一般按景物的阴影部位来感光。应注意感光要正确、充分。
另外,在光线照射角度较低时,以景物背景亮度或画面中明亮部位的亮度来感光,可拍出剪影效果。
比如在日出、日落时,即可以天空为曝光依据,而将人物拍成剪影,造成生动有趣的画面。拍人物剪影时,一般人物以侧面形式出现,有助于表现轮廓。
总之,采光没有固定模式,应根据被摄对象的特点、表现内容、现场光线的情况以及各种被摄对象的不同造型特点来选择光线的运用。
比如,逆光就无法表现细腻的质感,如需追求质感的表现,则应选择顺光和散射光。

(四)顶光的特点与表现方法
顶光是指来自被摄景物顶部的光线。景物中突出的部分会在凹处产生投影,光线强烈,明暗反差极大,影调对比生硬。
一般拍摄应避免顶光照射,如需用顶光来表现被摄景物轮廓时,才用这种光线。
用顶光拍摄人物时,人物眼窝、鼻子下端、下巴底都会出现浓重的阴影,会出现俗称的“熊猫眼”现象。
如非用顶光拍摄,则应用辅助光来消除或削弱阴影。

(五)晴天阴影下的特点与表现方法
晴天阴影下的光线不是直接来自太阳,而是来自天空和环境的反光。
景物所有部位受光均匀,光线柔和;
因为是散射光,景物没有明暗面的区分。
由于晴天阴影下光线具有上述特点,它有利于对景物细部和细腻质感的表现。
用这种光线拍摄人物,能是皮肤质感得到细腻的表现,尤其是拍妇女和儿童,能使其肌肤表现得光滑柔嫩
由于晴天阴影下光的成分不同于日光,拍摄彩色片时,蓝紫光成分偏多,容易出现偏色现象。晴天阴影下拍摄也不利于表现画面的立体空间感和空间深度感。

二、多云天气与摄影表现
多云天气,云层遮住太阳,阳光变成散射,整个天空和地面景物的亮度不是很暗,还较为明亮。
光线散射、柔和而均匀,十分有利于细腻质感和细致影纹的表现,拍摄人像,尤其妇女、儿童十分理想;
拍彩色片,景物色彩柔和鲜艳,有利于色彩的正确呈现;
拍摄细腻质感的静物,能很好地表现出质感的细腻。如针织品、瓷器或玻璃器皿等静物。
多云天气的光线更接近于阳光的光谱成分,光线充足,曝光容易把握。可以说,对某些拍摄题材来讲,多云天气是理想的拍摄时机。
但多云天气拍的景物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较差。

三、阴天的拍摄
    阴天是指乌云蔽日,整个天空和地面景物都很暗淡的天气。
阴天整体光线较弱,曝光不易把握,应注意充分曝光。
阴天景物受光均匀,全无明暗面的差别,失去层次感,平淡而缺乏生机。
阴天拍摄自然风景,应选择有前景、中景和背景等不同景别的画面,以造成空间深度感。
阴天不宜拍摄人像,会因光线平淡而失去光彩。
阴天拍摄彩色片会出现偏色。阴天拍摄时宜用鲜艳的色彩来装点画面,增强画面活力。
如注意用红、黄等明度高、色彩艳丽的装死或让被摄者穿上色彩鲜艳的衣服,增强对色彩的表现,使画面生动。

四、雨天的拍摄
雨天的光线变化复杂多变,应不断根据光线变化来调整曝光量,才能保证正确感光。
雨天的景物具有以下特点:
1)雨水和水汽、雾汽弥漫,自然景物层次丰富,色彩浓淡有致,有特殊的氛围和意境、情趣;
2)景物影像朦胧,若隐若现,生动而富于变化;
3)光线柔和,景物反差小;
4)地面积水能反射光线,会增强环境亮度,能造成景物倒影,增加画面趣味性。尤其是拍夜景,色彩更加生动。       
雨天拍摄注意事项:
1)下雨时应选择深色背景来衬托雨丝形状,快门速度不宜过高,一般宜用1/30-1/60秒的快门速度,来表现雨水的感觉。快门速度过慢,雨水会被拉成长条,成为雨丝。
2)拍自然景物,宜选择有远、中、近景对比的景物来加强空间深度感的表现;
3)拍彩色片时,应用鲜艳的色彩装点画面,使画面生动;如色彩斑斓的服装、漂亮艳丽的雨伞等来装点画面。
4)注意地面雨水反光对曝光的影响;
5)注意保护好相机,以防被雨水打湿。镜头应加上遮光罩,以防止雨水溅在镜头玻璃上。
五、雪景的拍摄
拍摄雪景,有两种情况:下雪天气拍摄和雪后天晴拍摄。
1、在下雪天气拍摄
下雪天,天空和地面景物的亮度比雨天高。
光线的特点:散漫而柔和,能见度较差。洁白的雪反光律较高,有雪与无雪地方的光线反差往往极大。
拍摄雪天里的人物或景物,应找准曝光参照点。人物以面部受光情况作为曝光的依据;景物应以雪中阴影部分亮度作为曝光的依据。
静物明暗反差过大时,还应采取必要的补光措施,来降低明暗反差,以获得适当的影调过渡,可用反光板或闪光灯做辅助光。
表现雪花飞舞的景致,快门速度一般为1/60-1/30秒,能表现出飘落的雪花的动感;选择深色背景,更能衬托出雪花。
利用带雪的前景,可以使画面三维空间感增强,并增强雪的画面表现力。
2、雪过天晴时拍摄
积雪能反射大部分阳光,造成极亮的拍摄条件和拍摄环境。有积雪和无雪地方的明暗反差往往极大,需采用补光措施才能缩小反差,得到适当的影调对比效果。
拍摄人物以面部受光情况为曝光依据;表现雪的质感,需采用侧光、侧逆光和逆光,增强立体效果;如整个景物亮度过大,可采用偏振镜来降低亮度;拍黑白感光片时,可用橙、黄、红滤光镜来吸收来自雪的反光,既增强雪的质感表现,又可降低雪的亮度,调节反差。
下雪天拍摄,应注意把相机放在大衣下面或其他温暖处,一是防止过分寒冷引起快门失调;二是保护相机电池的能量。从室外回到温暖的室内时,镜头会出现水汽,应让其自然干燥。
六、雾景的拍摄
雾能造成柔和的光线效果,使景物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前景、中景、背景在雾气中相对,有强烈的空间深度感。在雾景中,能使画面简洁而丰富,画面富于表现力。
拍摄雾景,应注意选择好前景、中景和背景的位置,加强空间深度感的表现。前景、中景应为深暗色调的景物。
亮丽的色彩能增强雾景画面的活力,应注意利用。
摄影拍摄的应是薄雾。有些滤光镜可用来增强或减弱浓雾,如黄、橙色滤光镜,可减弱雾的效果。
用绿色的滤光镜可以消除城市烟尘造成的褐色雾,增强画面清晰度。
雾中水汽太多,应注意保护好相机镜头。

第二节 日出、日落的拍摄
日出、日落都是美丽而壮观的自然景象。此时的光线具有和一般意义上的日光不同的一些特点:
1,光线变化极大,日出、日落过程中的太阳的亮度变化瞬息万变;
2,光谱成分以红为主;
3,伴有美丽的霞光和多彩的云景;
4,光线较柔和,不刺目。
这时,地面景物亮度较低,与太阳本身相比,明暗差别很大。
日出、日落时拍摄时应注意事项:
1)曝光控制应不断调整,才能获得正确的曝光量。最好采用测光的方法来控制曝光。
如需表现地面景物或人物,应用闪光灯作辅助光,照亮景物或人物。
2)在太阳看上去不刺眼时,可将太阳直接摄入画面;太阳刺眼时,则可能在镜头产生反光,破坏画面效果。
3)为造成空间深度感,应选择适当的前景造成远近对比,形成纵深感。
4)如欲表现太阳光芒四射效果,则应采用小光圈,如f/16或f/11。
5)注意霞光和彩云对日出日落景色的装点作用。它们不仅能和太阳相配合来使画面完整、均衡,而且能渲染日出、日落的效果,使景色更加美丽、壮观。
6)季节变化,日出日落的时间不同,位置不同,光线效果也不同。

应根据这些特点,把握好拍摄日出、日落的时机。这些变化还因地而异,如果新到一地,应打听好当地的气候特征,或先观察上一两天,才能弄清上述变化。
拍摄彩色片时,应采用日光型感光片,才能表现出自然的色彩。
日出、日落时光线较暗,应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以保存相机稳定,并用快门线来启动快门,避免手触动引起震动。
第三节 夜间摄影
一、夜间光源及光线的特点
夜间主要光源是:月光、星光以及灯光、火光等人造光。
月光的亮度很低。灯光、火光从总体看,光线也较弱,而且不均匀。
二、夜间拍摄的方法
1、长时间曝光
拍摄夜景的主要技法是采用B门进行长时间曝光的方法。要用三脚架来保持相机稳定。有快门线互相配合。
拍摄夜景对曝光的控制:
1)用长时间曝光来使光源因自身的运动而产生特殊的效果;
2)有意减少一些曝光,使天空发暗、地面景物发黑,以保存夜晚的特殊气氛。
3)操作相机要细心,动作要轻,以免改变视角或使相机晃动。

2、二次曝光或多次曝光功能
二次曝光法,是指利用相机的多次曝光功能,在同一张底片上进行两次曝光。采用这种方法时,需用三脚架来固定相机。
1)二次曝光拍摄月景
第一次先按地面景物的受光情况来控制曝光量,使月光下的景物能得到正确曝光,同时在画面留出月亮的位置。一般在画面上半部分。
第二次曝光时,将月亮置于预留位置上,按月亮本身亮度来正确控制曝光。
2)长时间多次感光拍街景
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利用快门线打开B门。
来往的车辆经过时,车灯会把车的“轨迹”留在底片上,划出长而亮的多彩线条。
如车辆移动方向混乱,可用镜头盖遮住镜头,要拍摄时再移开镜头盖。
操作时动作要轻,一定要保持相机稳定。
3、利用辅助光来加强照明效果
如现场光线不足,可用辅助光来加强景物的照明,从而获得景物的正确感光。
拍摄夜景,应注意保持现场光的效果,辅助光的发光位置和方向应与现场光一致;辅助光不能喧宾夺主变成主光源,那样拍出来的就不是夜景了。
用慢速快门多感受现场光,是拍好夜景、表现好夜晚现场气氛的主要方法。

无论是用闪光摄影来拍摄夜间的景物,还是拍摄新闻事件,都应注意控制闪光的角度和闪光灯的闪光强度,要注意保存夜间的气氛。
夜间闪光摄影如果控制得好,还能做到画面简化,主体突出。
著名美国新闻摄影记者维吉(1899-1968)就因拍摄夜间新闻照片而著名,全部用闪光灯来拍摄发生在夜间的新闻事件。

四、利用水面、冰面、光滑路面反光来渲染夜景气氛
水面、冰面以及雨天的柏油马路等都能反射灯光,出现景物倒影。
反光能增强景物亮度;
倒映的光影能是图片产生特殊的效果,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如果用彩色片来拍摄夜景,应选用灯光型彩色片,以正确记录灯光的效果。
还可采用米字镜(星光镜)等特殊效果的滤镜使灯光形成有规律的图案、造型,以造成特殊效果。

第四节    室内自然光摄影
室内光线的变化复杂。室外天气情况、房屋高低、门窗大小、门窗数量和朝向、物体距离门窗的远近、室内墙壁和家具的颜色深浅、门外窗外有无高大树木建筑的遮挡等都影响被摄景物的受光情况。拍摄时应对上述因素做全面的综合考虑。
一、室内光线具有的特点
1、光线柔和但照明不均匀。
室内光线来自门窗,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当时散射光而不是直射光,因此比较直射阳光柔和。离门窗的远近,景物受光量变化不同,不像户外晴天阴影下的光线那样均匀。
2、光比差别大,反差极强。
景物的受光部位和阴影部位的受光情况比较悬殊,有时会超出感光片的宽容度。
3、亮度变化大。
随着景物与门窗距离的增加,景物亮度急剧减弱。
二、室内自然光摄影注意事项
室内自然光的上述特点,对拍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1、应有效地控制景物的反差。常利用反光板来补阴影部分的光,或利用闪光灯作辅助光。
在用闪光灯做辅助光时,应控制好闪光灯的亮度,不能让闪光太强,那样会破坏室内自然光的效果,喧宾夺主,拍出的片子全无室内自然光的气氛。
2、室内自然光的亮度与外界光线相比相差悬殊,肉眼有时无法得出正确的曝光量。最好是测光以确定曝光量。无测光设备时,应采用宁多勿少的曝光原则,使感光片获得充分的感光。
人眼对光线的适应能力极强几块,常常高估了室内光线的亮度。
3、有效利用三脚架和慢速快门
如拍摄景物是静态的,则应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利用慢门作长时间感光,以记录室内自然光的强烈现场气氛。
4、避免直射阳光透过门窗照射在被摄物体上。
直射阳光与室内光线相比亮度差别太大,远远超出感光片的宽容度,无法正确记录景物的层次和影调。

第五节 新闻摄影中闪光灯的使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小巧轻便、发光强度大的电子闪光灯就被研制出来,能和相机同步工作。但是,闪光灯破坏新闻现场的意见在新闻摄影界一直存在。许多摄影记者都尽量不用闪光灯进行拍摄。
  造成不真实不自然的原因既与闪光灯有关,更与摄影记者的用光技巧有关。
摄影记者必须清楚闪光灯的利弊,许多环境下,如果没有闪光灯,就无法获得理想的照片。另外,在某些场合使用闪光灯,可以提高画面的视觉效果,甚至可以拍出一些有趣味的画面。
使用闪光灯注意:
1、闪光指数
明确所用的闪光灯的闪光指数,即闪光灯在瞬间内发出的光线的强度,在闪光灯设计生产时就设定好的。
2、闪光距离
要考虑光圈大小和闪光距离,来确定曝光值。闪光灯的光线强弱随距离的改变而改变,闪光灯和被摄物体的距离增加,光线减弱的程度是距离的平方的倒数。
3、选择快门速度
在新闻摄影中使用闪光灯,首先注意选择快门速度。
为了确保闪光灯正好在快门开启的瞬间闪光,必须协调好快门速度和闪光的同步速度。如高速闪光可以在体育摄影中定格运动员的瞬间动作,摄影记者也不必担心相机晃动拍出不清晰的照片。

使用闪光灯的技巧:
  相应的降低快门速度,可增加胶片的感光时间,使自然光的曝光量得到补偿。结合闪光灯和慢快门速度来拍摄动体的手法,在瞬间定格被摄体动作的同时,为被摄物增添动感。
  其次是避免正面直射光。采用反射方式打光,或夹上漫射光线的白色卡纸或漫射器,使光线柔和。
闪光灯从照相机顶部或侧面打光,会给被摄对象直接的光线,背景产生的强烈阴影经常会破坏画面。
顶光会使被摄体产生难看的阴影,用闪光灯作辅助光源,能消除被摄体上讨厌的阴影。
闪光灯可以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作为补光光源来使用,但其实机内闪光灯或者外置的机顶闪灯的拍摄效果都不是很好,近距离的人物拍摄肯定会显得闪光亮度过高,引起脸部的过度曝光,以及其他一些问题,如近距离的人像拍摄使用闪灯可能也会产生一些紫边和红眼等情况产生。使得最终得到的照片效果不自然。所以在光线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拍摄,可以考虑找张大一些的白纸或者泡沫板作为反光补光来使用,效果要比直接使用机内闪光灯强制闪光好的多。或者结合目前数码相机的性能,提高感光度,不用闪光灯直接拍摄。所以选择一个光线较好的场景,直接使用数码相机关闭闪光灯来拍摄,能够取得相当不错的画面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