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桥一段记忆,一个故事

 苏迷 2012-04-26

仁寿桥是一座石桥,凌波仙子般,跳跃于河岸间。我对仁寿桥是较为熟悉的,还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每天相约着拂晓即起,从街上出发晨跑,要跑不少路,到达父亲工作的地方,再往回跑。一来一往,要呼吸两次仁寿桥周遭的潮湿清新的气息。

 

我寒暑假一般便在仁寿桥周边度过,每晚,枕着水声入眠,做的尽是有关船舶和游泳的梦。夏天一有空,我便泡在水里,摘了河岸杂木丛中的刺苞、猴面皮等野果,细细的品味。大人们一般是不让小孩到潭水中游泳的,潭中有漩涡,深不见底,每年总要浸死几个小孩。可我们特顽皮,总偷着跑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扎一个猛子跃入潭中。水渐深,便愈冷,想起浸死的阴魂之类的事,便忍不住一个急淋,双脚一蹬,快速地划出深潭的范围。抬头所见,仁寿桥近在咫尺,象慈父般的关切地注视着我,触手可及。

 

桥边的童年

 

乡村是宁静的,仁寿桥却显得比较嘈杂,人来人往,可再怎么嘈杂,只要一下河坎,走到河下,一切嘈音便遁然无形,悄无声息。后来我才知道,河水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消声器,加上桥体厚实,那点点行人踏着的,又算得了什么呢。倒是河埠头的妇人们的槌衣声,嘭、嘭、嘭的闷响,夹杂着细碎的说笑声,在周围形成回声,使我想起母亲,有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

 

在童年的记忆中,仁寿桥上和沿岸密密麻麻站得人最多的时候,每年总有几次。那是大人用炸药包在深潭里炸鱼,往往是午后,药包一响,邻近村里的人便象赶集一样,都往响声处赶。田里干活的汉子,边跑边扒拉掉身上的衣服,等到得河岸,已是光溜溜的身子,然后鱼儿一样,一梭子扎到潭里,向翻着白花花鱼虾的水面游去。我们胆大的小孩也去,只是总也掏不到大人那么多的鱼儿。这是一场捕鱼的盛宴,不管是谁打的药包,也不阻止村民来捕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捞得多,悉数归你便是。也有迟到的,这时河岸上,桥上都站满了看热闹的娘们,心急的汉子边脱边跑,可能突然意识到有那么多女人、小孩在场,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于是,急忙拿手遮着自已的下体,三步并作二步地,下到水中。岸上的女人大多坦然以对,似乎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般,并不回避或背过脸去。

 

仁寿桥畔,还有一个特好玩的地方。村人们在淙淙圳水流过的口子处,架起一座石磨。石磨底下木制的大轮子,在水流的冲击下,迅速旋转起来。轴承带动石磨,将磨面上的谷粒、豆子等食粮进行精加工。村人又于水磨上用砖瓦砌筑了一座磨坊,“房下淌清泉,波击水磨旋。古藤荫大院,游客趣流连”。几十年后,读到这首小诗,眼前马上浮现出仁寿桥边水磨坊的模样,一股温润的暖流便立刻回荡在胸中。那种“吉加拉咯加,加加加”的水磨转动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清晰如昨,挥之不去。

 

时光在桥下流淌

 

年岁大了,对仁寿桥的兴趣也发生了转变,那些孩提时的乐趣,被我温润地珍藏在记忆中,记述在文字里。现在,我更关注的是那些与仁寿桥有关的人文信息密码。

 

据《元和唯亭志》记载:该桥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为里人归以德、王常鼎募建,始名叫德寿桥,俗名王店桥。嘉庆七年(1528),常鼎之子王承宠出资重修,遂改名仁寿桥。之后,归、王的后裔曾多次修固此桥,这才完好保存至今。在古代能慷慨解囊,造桥修路,被百姓称之谓“实心好善者”。这里值得加一笔的是。“桥主人”王承宠这个唯亭人,清时曾做过浙江会稽令,志书上说他“有苏(东坡)、白(居易)二公之遗风,治事精敏,乐善好施,颇得口碑”。

 

仁寿桥这座古石桥不但保存基本完好,而且至今这桥上南北的两付石刻的桥联,也无损无坏。字体苍劲有力,字语清晰易辨。其面南(娄江)联书:“人登寿域书彭,里有仁风是怀菖。”面北联书:“入市人逢江月泛,放舟客过海潮来。”仁寿桥的南联说的是“人和万事兴”,家居安乐,人得天年,相亲相爱,仁风千载。颇有点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文明、人间和谐、生活安乐,国泰民富的人居环境。仁寿桥北的那联,为写景,联语也很好理解,只是“海潮”一词,在这里需解释一下。古时唯亭为沿海之域,据史书记载,历史上曾有四次海潮到过唯亭,直逼姑苏城。特别是在宋淳熙初的那次海潮,据《元和唯亭志》记载,淳熙初,有一道人云游至唯亭娄江大桥的状元泾桥(原名章家桥)看着奔腾的娄江水,口念“潮到唯亭出状元”之谶语,是年,恰巧有潮过昆山到唯亭,出了个卫泾状元(昆山人,淳熙十一年甲辰科状元),遂传为天下奇事。从此,人们便在每年八月在状元桥畔的问潮馆候潮,成了苏州古时的一个习俗。为此,便有了“放舟客过海潮来”此联,也说出了娄江水文化之深厚的底蕴,它也是苏州吴文化中重要的一脉。

 

如今,桥还在那里,而周遭却物是人非。那些孩提时的乐趣,只能被我温润地珍藏在记忆中,记述在文字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