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迅垚:这一代年轻人的公共生活

 qdl library 2012-04-27

青岛市政府最近启动了“增绿行动”。这个耗资40亿元的项目据说是要将青岛打造成森林城市。项目启动后,青岛到处都在栽树,第一个月就种下了180万棵。由于栽树这一决策事先未经听证,而且实际操作中也不经过居民同意就乱挖乱栽,惹得当地意见很大。在一片责骂声中,出现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80后女孩潘琦。这个女孩在施工现场调查树的真实成本,致电政府追问种树方案的决策过程,并且将这些过程写到网络上去,赢得一片好评,网友赞她是“80后的代表”。

按说,她应该是个社会上的活跃分子,但潘琦却说自己以前几乎不关心公共生活,她只关心自己的朋友圈有哪些新鲜事,或者她男朋友什么时候带她去吃冰淇淋。就是这个普通的80后女孩,有一天却敢于一个人跑到栽树的工地上做“调查记者”,只为了获得真实数据,忍受政府部门的“踢皮球”却还一直打电话追问到底。为什么一个从不关心公共生活的女孩有一天突然站到公共事件的焦点,而且还能处理得如此妥当,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的对象其实也可以扩大到一个群体。几年前,人们还常常将不关心社会、无责任心这些贬义的词语送给80后。但在某个节点,人们突然发现,这些年轻人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差劲。最典型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上80后的表现,让舆论对80后的评价开始转变。

如何解释这些当年所谓“垮掉的一代”有一天又成为“靠谱的一代”,是因为这一代人某一天突然集体觉醒了吗?在我看来,无论是80后被指责自私自利、无责任心,还是像奥运志愿者或者潘琦一样被称赞奉献社会,背后其实都是同一种逻辑的自然发展。什么逻辑呢?简单地说,这一代人更注重“个人”,注重自己的个人感受,关心自己的生活。这一点非常重要,80后或者90后的一切表现都从这里展开。以潘琦来说,这个80后姑娘突然关心起公共生活,原因很简单,她发现自己热爱的一块公共草坪即将被那些看上去毫无必要的树霸占了。而她的朋友圈,当然也是一群80后,都发现这个决策正在困扰他们的日常生活。于是,这个女孩坐不住了,她要维护自己的权利。与大多数同样权利受到侵犯的人不同,潘琦更加理性,她懂得只有以事实和证据与不断对话才有维权的希望,而痛骂无济于事,理性的质疑才能让舆论具有更强大的力量,才能推着政府也前进。

类似潘琦这样的年轻一代的行动我们已经看过多次,比如质疑广州亚运工程铺张浪费的“口罩男”和质疑光亮工程的“拇指妹”。这一代年轻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开始参与公共生活。正是当年被指太有个性,承担不起社会责任的他们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新锐力量。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我们发现了这一代人区别于上一代人的鲜明特征,这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对中国未来的判断。正如我们所分析的,这一代年轻人个性更张扬,更注重个人感受,更重视自己的生活。作为同一个硬币的反面,他们同时更敢于反对损害自己利益的权威,而且反对的手段更加高明,反对的态度更坚决。这就是公民的内涵,他们也许不像知识分子那样每天考虑家国天下那些宏大命题,但他们只要更关心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他们就敢于去维护他们的利益,就敢于去参与公共生活。这种个人主义发展与公共空间繁育的良性循环对中国的未来绝对是件好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