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今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而稳定物价的重点则是要抑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再次被置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地位。而之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曾强调指出,“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我们该如何来认识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这种重要性?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物价才能保持稳定。农业是食品的来源。农产品供求对总体物价水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食品价格的变动来传导的。由于食品是缺乏价格弹性的生活必需品,在允许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会导致食品价格快速上涨,进而影响消费者价格指数,甚至可能会导致全面的通货膨胀。现阶段除了人口增长这个因素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也都会引起食品需求的增长,形成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这是因为:一、食品在我国居民家庭生活必需品中目前仍占首要地位,食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仍然很高。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40.4%,城镇为36.3%。这意味着在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引起的消费支出增加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食品的。当居民家庭收入开始增加时,其支出首先是用于消费更多的谷物,然后随着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消费支出将从谷物转向水果、蔬菜、肉类、牛奶和蛋类。在我国经济连续多年实现了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们生活已解决温饱向小康水平迈进的阶段,居民家庭消费对提高膳食质量和获取充足营养的要求开始凸显,对果蔬、肉类、蛋类、牛奶的需求将快速增长。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会引起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从农村向城镇转移。2011年我国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这种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对食品需求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转移就业人员由农产品、主要食品的自给性生产者变为单纯的食品购买者,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农产品供给的减少,另一方面则会导致非农业部门对来自农业部门提供的农产品剩余的需求显著增加。另外,转移就业也会给转移就业人员带来收入的增加,从而也会引起食品需求的增加。如果农产品有效供给得不到保障,粮食生产稳不住,“米袋子”抓不紧,“菜篮子”产品供给上不去,食品价格将会快速上涨。食品价格上涨会显著推高消费者价格指数。这两年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迅速攀升,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食品价格。另一方面,食品价格上涨还可能会导致工业品及服务价格上涨。因为食品是一种基本工资品,食品价格的上涨会使得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显著下降。这会迫使企业或雇主提高工人工资。工资成本的提高又会推动工业品价格和服务价格上涨,最后甚至可能演变为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持续推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不仅是食品的来源,还为工业提供原料;不仅为非农业部门提供剩余劳动力和资金,还为工业品提供市场。从部门联系的角度来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实际上就是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出,在满足农业部门内部消耗的基础上,通过部门间的交换,为非农业部门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剩余。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意味着农业向非农业部门提供产品剩余的能力不足,城镇居民、非农产业工人获得食物以及工业获得原料就要受到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就业、农民转变为市民就要受到限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要受到阻碍。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农民在市场上销售出去的农产品不多,销售农产品获得的收入有限。在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的情况下,农民收入要实现持续增加就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工业品也难以下乡,工业品在农村的市场就无法扩大,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就要受到影响。另外,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导致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会给企业带来增加工资的压力,工资成本的提高显然不利于工业的发展。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消费需求才能有效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农产品、食品价格上涨,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在我国居民家庭恩格系数较高的情况下,居民家庭在食品上的支出增加,而在工业消费品、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便会相应减少,从而居民家庭的实际消费下降了。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率,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才能使农民持续增收,才能提高农民对工业消费品的购买能力,才能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否则,我国制成品必须打开国外市场才能够顺利地销售出去,经济发展就仍将依靠出口(主要是制成品出口)和投资来拉动。因此,只有提高农业生产率,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食品价格的稳定,满足居民的食品需求,提高居民收入以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