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拍“中国电影”不是更好吗?

 cntic 2012-04-27

拍“中国电影”不是更好吗?

第一财经日报 苏娅 2012-04-26 10:06:14  评论(0) 随时随地看新闻
核心提示:在美国,5年前,一天放映一部电影的平均观众人数7000人,而中国是15万。

1997年,美国福 斯电影娱乐公司集团(当时公司名译为“20世纪福克斯”)推出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巨制《泰坦尼克号》,横扫11项奥斯卡大奖, 在全球狂捞18亿美元票房。15年过去,《泰坦尼克号》电影史票房排行榜前三的地位从未被撼动,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花费1800万美元将电影修复、转制成 了3D画面,在中国上映后,立刻掀起观影热潮,两周的票房至今已经接近7.5亿元人民币,业界普遍预测最终票房有望超10亿元人民币。

两 年前,《阿凡达》在中国上映前夕,导演卡梅隆曾来到北京参加首映式,今年,卡梅隆再度造访北京,面对新兴的中国电影市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接受小范围 媒体群访时,卡梅隆称:“中国的电影院发展非常快,电影市场发展很快、速度惊人,正在赶超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他兴致勃勃地说:“通过这两部影片,说明 中国这块土地欢迎数字电影和3D技术,自己感到特别欣慰”,继而宣布“3D版《泰坦尼克号》中国票房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

15 年前,福斯电影娱乐公司集团主席兼CEO 吉姆·吉亚诺普洛斯(Jim Gianopulos)与导演卡梅隆共事,共同缔造了“泰坦尼克”传奇。4月23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吉姆·吉亚诺普洛斯坦言:《泰坦 尼克号》吸引人之处首先在于观众对于故事的“熟悉”,希望看到电影以何种方式叙述这个故事。在今天,“熟悉”依然是3D版《泰坦尼克号》吸引观众所依赖的 至为重要的心智资源,与15年前,不同之处在于,此番3D版《泰坦尼克号》的宣传可叠加性使用的智性资源经过时间催化,更为充分、丰富——新一轮的“泰坦 尼克”传奇以“怀旧式营销”击中观众,微博上广为流转的话题:十五年后,陪你一起看《泰坦尼克号》的人在哪里?——将观众的心挠得奇痒难忍。谈到电影的营 销策略与范式,吉姆·吉亚诺普洛斯称:“‘怀旧式营销’有可能对‘父亲’和‘孩子’两个人群同时发生影响,有时是孩子想要了解,有时是父亲想要记起看这部 电影的感觉。

采访中,面对极速成长的中国电影市场,尤其针对中国电影制作的方向性问题,吉姆·吉亚诺普洛斯就中国电影的、“本土”和“国 际化”两种可能给出了中肯意见,吉姆·吉亚诺普洛斯认为:“国际化”的前提是高成本、大制作以及由语言问题带来对本土性的放弃。中国已有14亿观众基础, 如果能够拍好中国电影,再经由国际影展等渠道让世界看到,未尝不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更实际、有效的方式。

票房之外

第一财经日报: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看好,是否仅仅基于这是一个新的市场,还是因为这个市场自有其活力?跟欧美市场比较,有哪些特殊性?

吉 姆: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国的食物和人民。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增长最快的市场,过去五年到十年的社会开放程度更高,电影从各个方面吸引观众的眼球,没有哪 个国家像中国如此快速地建电影院,没有哪个市场像中国这么快地增长,民众进入影院的机会非常多,中国人正在养成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举个具体例子:在美 国,5年前,一天放映一部电影的平均观众人数是7000人,而中国是15万。所以,无论是本土电影还是国外的电影,都是很好的发展机会。

中 国市场目前的问题在于,院线以外的发展程度远远不够,这当然不单指中国市场,我们在其他国家也看到过同样的问题。现在中国电影90%的收入来自票房,但在 美国,院线的收入基本上只占到30%,50%的收入来自我们销售的影碟、光盘和网上的播放收费,电视播放则占了剩下的份额,这就意味着在电影市场上还存在 很多机会,这样一个有机流动的系统将有助于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这样的话,一部电影并不是在院线放映两到三周后就消失了,它的周边产品和衍生产品还在继续得 利,资金还在继续回笼,什么时候中国的市场在这一块发展起来了,什么时候我们就看到了更多合作的机会。

日报:在你看来,《泰坦尼克号》的营销策略中最有力量的一个点是什么?

吉 姆:这是一部很有趣的电影,因为在电影出来之前,所有人都知道“泰坦尼克号”的故事,15年前,这部电影引进到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时候,也是我和詹姆 斯·卡梅隆共事,一起参与了这个过程,当时每个人都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都很好奇电影到底会以怎样的方式对这个故事进行叙事,但今天它变成了 3D,最关键的一点是告诉大家整个团队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最终将它转变为3D版本,可以说3D版《泰坦尼克号》是数字电影领域堪称完美的作品,是观众所能 想见的高新技术赋予电影语汇的最高形式和完美体验,在市场方面,很多人听说过《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却很少有人在大屏幕上看到过。开始我们设想3D版 《泰坦尼克号》最主要的观众群是年轻的女性,但是在影院里我们发现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那些年龄稍大的观众去看是因为对这个电影有记忆,希望看看3D版到底 做了哪些改变,而年轻人去看因为他们对这部电影听说过太多了,今天想亲自去看看到底是部怎样的电影。

“怀旧式营销”

日报:你提到了“不同观影人群”,那么美国的分众市场是怎样的,在培育分众市场方面,有哪些做法可借鉴?

吉 姆:在中国引进电影是有配额限制的,因此就要求引进的作品是大制作、有特效的、在票房上取得公认成绩的电影,今年,我们有一部影片《The Descendants》(《后人》)没有引进,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但是全球票房收入达2亿美金。这也是“配额制”让人失望的一点。如果这个电影能够在 “北上广”被更多观众看到的话,我们就能够让不同观众实现多元化的观影体验,在这方面,我们绝不仅仅考虑盈利,而是希望更多人有机会走入影院享受多元化的 电影,看到他们只能在报纸上读到的电影。

美国电影市场的分众化或许远远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理想,在美国推行一部电影是十分艰难的,比如 《阿凡达》在美国8000个影院上映,我们的发行花了3000万到5000万美金,当《后人》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一开始只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三地的 3家影院放映,放映两周左右时间经过影评人评议后再在5家影院上映,之后再推广到10家,对于小投资的电影,我们不会投放太多广告,主要靠的传播途径是口 碑和网上的评论,如果能吸引到很多观众则会放映下去,如果不能则随时会停映,小成本电影的宣传大半依靠逐渐积累的口碑。

日报:“怀旧式营销”这个主题为何能够吸引人?人们进到影院是为了获得什么?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虚假的怀旧之作,在你看来,就电影而言,什么样的“怀旧”是高明的?

吉姆:在过去的几年,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遇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困难,当人们陷入困境的时候,很自然的一个反应就是回想比较好的时光,这也是“怀旧”为什么会如此吸引人,但我并不记得最近有什么好的怀旧主题的电影。

说 到《泰坦尼克号》的“怀旧式营销”,让我想到《星球大战》放映的时候,当然这是一部为男孩喜欢的电影,重新上映的时候,很多父亲带着他们的孩子去影院观 看,因为他们想让孩子们知道当年他们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多么开心,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很想了解父亲一代人过去看过的电影,“怀旧式营销”有可能对“父 亲”和“孩子”两个人群发生影响,有时是孩子想要了解,有时是父亲想要记起看这部电影的感觉。

本土化还是国际化

日报:你对中国电影的现实有何了解和看法?

吉 姆:中国电影如果要实现国际化,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语言。不只是中国如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法国等国家和 地区的电影都有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化电影都是用英语拍出的,所以要么是“本土电影”,要么是“国际化电影”,事实上,福斯也设立了一个拍摄机 构,专门拍摄“本土电影”,“本土电影”注重体现当地性,反映当地的现实和问题。

中国如果要拍一部“国际电影”,就需要与好莱坞的大制作进行竞争,竞争不是不可以,但耗费太大,至少需要1亿美金——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数据。

更 为重要的问题在于,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电影都是使用英语,好莱坞比较擅长拍“国际电影”不是偶然的,最开始在美国做电影的时候,影院里的观众本身就包含了 俄罗斯、匈牙利人,中国人、印度人、土耳其人,它天然地需要找到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故事,让所有这些人都有兴趣,也即它从一开始就不存在美国电影这样一个 心智核心,它就是一部电影。

如果中国不是要拍“一部中国电影”,而是就拍成“一部电影”的话,很有可能就要拍成英语的,而且需要放弃中国 式的主题和特色,拍这样一部电影不是完全的错误,但试想一下,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有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这么多受众,如果能够好好拍好中国电影,让这些人民看 到,然后通过其他渠道——比如参加“影展”等等,让其他国家的观众看到,不是更好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