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清明》诗与红安杏花村略考

 昵称503199 2012-04-27

     杜牧《清明》诗与红安杏花村略考 
                                 黄解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这首唐代千古名句,一直被世人吟颂不绝,树为诗之典范。然而,对于此诗出自何处却成为历代众说之谜,目前,史学家对山西杏花村已基本否认,安徽池州杏花村因证据不足不能认定,湖北岐亭杏花村因所处位置有误也不能肯定。古今多有权威诗刊集注也在回避。因此,笔者在经过调查和翻阅大量史料后,结合本地历史特征,认为诗中杏花村应在红安。红安境内杏花村有多处,其中有两处在当地历史上有很大影响,一处为紧邻县城东的杏花村,为古代黄安八景之一的“杏墅春融”。

      《黄安县志》载:“杏墅,即杏花村,在县城东约二里许,宋、元时为鄂豫交通孔道”,“据云杏花村以酒醇美得名,而酒之醇美得力于井水芳冽”,“忆昔当年,小桥流水,茅舍几家,酒帘高挂,招引行人,歇间小憩,沽酒买醉,聊驱疲惫,亦旅途之乐事。而或旭日东升,彩霞满天,夕阳西下,暮霭四收,妇随夫唱,前耕后锄,披衰载笠,锄雨耕云,真乃一幅绝妙春耕图。”如今此处遗迹无存,古井尚在。这里离杜牧诗中发生地点较远,不适,但不排除到此处游玩过。一处为县城东桃花镇的杏花村,根据大量史料考证,此处就是杜牧诗中描述的杏花村。

      桃花镇位于今红安县城东三十里,历史上红安地域曾多次分分合合,各置一方管辖,明朝建县前此为麻城属地,唐代晚期为黄州二府,此地管辖中心在岐亭,岐亭又是举水航道口岸和西绾驿站所在地,桃花镇也因通向河南连接南北交通驿站以及倒水航运主要口岸,成为鄂豫交界处的一座重镇。此时的桃花镇据《湖北省红安县地名志》记载,“唐朝时有三千多户,一万五千余人,设有七十二台油榨,一百零二口井,过去桃花村与现在北三里的桃花洞相连故得名。”桃花镇古时称桃花店,七十年代又称桃花村。紧靠桃花店往东就是有名的杏花村,后与桃花店相连形成东西七里长街,杏花村因种植杏林酿酒而得名,因杏林园紧邻村镇,早已毁于战乱,这里曾经历过宋、元、明、清历代战乱的侵袭,遗迹无存,但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流传着:“三里一个桃花店,四里一个杏花村,桃花店里出美女,杏花村里出美酒”的民谣,可见桃花镇当时的繁荣与气派。说明了历史上桃花店里杏花村的存在与规模。桃花店后因历代战乱逐渐衰落,建国初期还可见到城墙及东西南北城门遗址。后因扩建宋大公路及镇街规范建设时遗迹彻底被毁。七十年代初,在镇街不到百米处改造粮田时,出土重达八百多斤的河岸渡口固定船泊用的铁锚。当地老人说“这里古代曾有洋船来过”,现在河道已自然向西移去一百多米,可见,古代这里水上航运非常繁荣。因此,我认为桃花店里的杏花村就是杜牧所写《清明》诗的地方,对此,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


一、杜牧被外放黄州府的时间与活动规律

      杜牧,生于晚唐德宗贞元19年(803),卒于唐宗大中六年(852)享年五十岁。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春天,杜牧被外放黄州为刺史,会昌四年(844)九月离开黄州,新任安徽池州刺史,其问在黄州呆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为了亲理民政,施展报国才能,经常深入乡间民里,察访调查,革除政,治理地方建设作了很大努力。一方面他在乡间利用察访之机,都要登临当地风景名胜、采访古迹,并常以饮酒赏景之性情,赋诗题咏抒怀人间世事欢悦与沧桑,因此写了不少反映黄州府境域内的名胜古迹诗篇,至今流传有十几多篇。 


0

121.62.201.*

2楼



二、杜牧至少有两次到过红安县境,有诗文为证

      据史料记载,杜牧在黄州任刺史期间,曾至少两次去过木兰山,杜牧登木兰山红安县是必经之地。第一次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并在木兰庙前赋诗一首《题木兰庙》以祀木兰。“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佛云堆上视明妃。”赞扬了女英雄花木兰先国后家的精神。

      第二次是武宗会昌三年(843),再登木兰山,他来到东泉边,相传他掬饮了泉水之后便将自己带来的一壶香茶倒入井内,井水从此更加清香甜美。清代刘振驿游览此清泉井后,曾感慨写下“远树有时衔夕照,暗泉何处落清溪”的诗句。又传,此次杜牧上木兰山时,乘一扁舟横渡仙河(今滠水过红安县境)在张家湾小憩之后,沿好汉坡拾百级台阶而上后,已是大汗淋漓,当他脱下长袍解凉时,不巧一只竹管羊毫笔从衣袖掉到张家湾的一块菜园地里,次日,待杜牧一行下山寻找时,羊毫笔已不见踪影,此处却已长出一棵鲜嫩的竹笋,后来,这里长成了一片翠绿的竹林。现在木兰山出产的“叫具”由此竹制而成,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但又很巧合,这说明了杜牧去木兰正是清明雨时春笋出土的季节。杜牧两次去木兰山都在冬去春寒之时,而此时正是江南多雨季节,当地俗称“连阴雨”。

      连阴雨一年之中有春秋两次,也称“春雨”和“秋雨”。持续时间均在四十天左右,春季连阴雨正值清明节前后,因此,鄂东一带在清明节无雨是极为少见的,他在这期间所写诗篇,多是与“春”和“雨”有关。

      木兰山在黄州府西北一百五十里处,南齐时为木兰县,梁朝改梁安,随又改为木兰县,此时,黄安为木兰县属,属永安郡,唐废木兰县并入黄州府管辖。杜牧到木兰山,从黄州乘渡出发沿长江而上,从团风渡口进举水河口顺河北上,路过新州(邾城)到岐亭上岸,然后从岐亭徒步往北过红安县境,才能到达红安县西北的黄陂木兰山。自古这是一条从黄州府至黄陂木兰山的必经之路。按照里程路线,桃花店里的杏花村,正处在这条路偏东北处。李贽经此道登木兰山需三至五天的时间,沿途住宿是必不可少,况且杏花村又产好酒,桃花店又是个远近闻名鄂豫重镇,繁荣热闹,又处山水之中,风景秀丽,作为一个喜爱赏景又好酒的黄州府刺史官员,路经此地过门而不入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指”,就是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的所在地桃花杏花村。   

三、历代名人荟萃与史志记载

      古时桃花店是由杏花村组成的几千户人口规模的大集镇,贸易繁荣,又是通向河南古都洛阳开封的水陆交通重要驿站,官贾往来非常频繁,且又处在鄂豫交界的重要位置上,必定要吸引非等贤社会名流。苏东坡在《方山子传》中写道“余滴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又道“余闻光、黄间多异人”。意思是说:我贬居黄州经过岐亭时,正好碰见方山子。又听说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之间有很多奇异的人。方山子就是这其中的人之一。方山子即北宋著名思想家陈糙(季常),四川眉山人,其家在洛阳,曾隐居在此不任,与苏东坡交谊很深。《黄安县志》载“桃花镇在邑南30里,宋、元时此孔道,上有遂台,每舍相望,有塔宋”,又载“镇东桃花洞,龙址居土故里,居土名糙,即方山子陈季常也,苏子瞻曾三至其地云”。事实说明在离杜牧去世的 250年后,陈糙隐居在此,苏东坡三次到过此地,后有诗篇传世。

      元人成吉思汗后孙名也先不花,世袭左承,加封提领王,平章黄州路兼镇桃花驿站,其世孙王氏淑洁为明代当朝女才人,有诗《琼轩集》三百篇传于后世,耿定向、梅之焕、张希良为之作序。此后到明代晚期,又有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李贽筑天窝书防于桃花镇西北处的五云山顶,所著《焚书》、《藏书》、《续藏书》半脱稿于期间,并引来了当朝很多名臣雅士何心隐、焦弱侯、周柳塘、罗汝芳、耿定向、耿定理等人。

      由此可见,桃花镇在古代影响已非同一般,因此,文人墨客来此隐居、筑院,游览赏景,赋诗题咏在情理之中。明代《黄安县志》又载“桃花店上醉沽酒,杏花村里产贤人”。诗中贤人指的正是这些文人雅士,“桃花店上产好酒”的地方不正是杏花村吗?黄州府志载“杏花在岐亭,有杏林、杏泉、陈季常隐居处。旁有苏步桥子瞻与陈季常游云宴其上云。……‘杏花在岐亭”据考证古时桃花店是岐亭管辖的区域,称“杏花在岐亭”不为过份。又有资料记载“岐亭杏花村,自古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后因中心移至岐亭,道路改线,杏花村就逐渐被冷落了。”这一点更进一步说明了杏花村就在岐亭辖区内的桃花店上,后因历代战乱,杏花村逐渐走向衰落。尽管岐亭附近也有一杏花村,但其规模和周边环境与历史注解相差甚远不值一谈。

      由此,综以上史料显示,这个已衰落了的杏花村,就是现在的红安县桃花镇,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