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东南亚、印度 【采集加工】:含有树脂的木材。全年均科采收。割取含树脂的木材,除去不含树脂的部分,阴干。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 【禁忌】:阴虚火旺、气虚下陷者慎服。 【描述】: 东洋红参:原植物亦是五加科植物人参(大马牙、二马牙)。本品形色介乎于朝鲜红参和国产红参之间,但芦较朝鲜红参芦稍细。主体上部常带有黄色粗皮,中下端比上端略显粗大,分枝短、急骤变细。其他部位无显著区别。商品规格仿朝鲜参划分,主要有天字、地字2种规格和10-40支5个等级,尚有驳枝、比枝等规格。 【名称】: 蝉蜕 【别名】:蝉壳、枯蝉 【拉丁】:Periostracum Cicadae 【功效】: 解表 【毒性】:无毒 【 性 】: 寒 【 味 】:甘 【归经】:肝、肺 【类别】: 动物 【药用部位】:本身 【产地】:冀、鲁、豫 【采集加工】:羽化后的蜕壳。春、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晒干。 【功能主治】: 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止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 【禁忌】:孕妇忌用 【描述】:本品略呈椭圆形而弯曲,长约
【产地】:冀、晋、甘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功能主治】: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瘴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禁忌】:月经过多而无瘀血者禁服、孕妇慎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描述】: 本品根茎短粗,顶端有时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长10~20cm,直径0.3~lcm。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栽培品较粗壮,直径0.5~1
【产地】:甘、陕、川 【采集加工】: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禁忌】:热盛出血者禁服、湿盛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描述】: 本品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多,长15~25cm。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根头(归头)直径1.5~4cm,具环纹,上端圆钝,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的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直径0.3~1cm,上粗下细,多扭曲,有少数须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柴性大、干枯无油或断面呈绿褐色者不可供药用。
【产地】:川、甘、青 【采集加工】:药用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疽、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禁忌】:脾胃虚寒、气血虚弱、阴疽、产后、月经期及哺乳期均慎服、孕妇禁服 【描述】: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产地】:川、晋、陕 【采集加工】:种殖三年以上,于秋季采挖。洗净泥土,晒至半干,反复搓揉3-4次,晒至八成干时,捆成小把后晒干。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喘虚咳嗽、内热消渴、 【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实证、热证禁服;正虚邪实证不宜单独应用 【描述】: 党参:呈长圆柱形,稍弯曲,长10~35cm,直径0.4~2cm。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长的一半,栽培品环状横纹少或无;全体有纵皱纹及散在的横长皮孔,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质稍硬或略带韧性,断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皮部淡黄白色至淡棕色,木部淡黄色。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产地】:川、藏、云、青 【采集加工】: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六七成千,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功能主治】: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 【禁忌】:有表邪者慎服 【描述】: 本品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0.3~0
【产地】: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制作。为制天南星的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加工而成,或为生天南星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发酵加工而成。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用于:痰热咳嗽、咯痰黄稠、中风痰迷、癫狂惊痈、 【禁忌】:寒痰及脾胃虚寒者慎服。 【描述】: 本品呈方块状或圆柱状。棕黄色、灰棕色或棕黑色。质硬。气微腥,味苦。
【产地】:日本 【采集加工】:因人参一般栽种6年左右采收,9~10月采挖。洗净,除去茎叶后加工成生晒参、红参、糖参等。野山参采挖时防止折断支根及须根。但多数都加工成生晒参。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禁忌】:实热证、湿热证及正气不虚者禁服。不宜与茶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描述】: 东洋红参:原植物亦是五加科植物人参(大马牙、二马牙)。本品形色介乎于朝鲜红参和国产红参之间,但芦较朝鲜红参芦稍细。主体上部常带有黄色粗皮,中下端比上端略显粗大,分枝短、急骤变细。其他部位无显著区别。商品规格仿朝鲜参划分,主要有天字、地字2种规格和10-40支5个等级,尚有驳枝、比枝等规格。
【产地】:日本 【采集加工】:因人参一般栽种6年左右采收,9~10月采挖。洗净,除去茎叶后加工成生晒参、红参、糖参等。野山参采挖时防止折断支根及须根。但多数都加工成生晒参。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禁忌】:实热证、湿热证及正气不虚者禁服。不宜与茶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描述】: 东洋白参:东洋白参药用功效优于高丽白参粉,最显著特点是“药效中和平稳”,既不像白参哪样药效较“弱”,也不象红参那样药效很“强”,柔中有刚,非常适应服用白参觉得“没劲”但又不能服用红参的人群。对于体质虚弱、高血压、糖尿病、癌症、肝炎、肾炎、虚寒症、阳气不足、冬季畏寒、四肢寒冷、老人早衰、妇女内分泌紊乱的人都可以服用。
【产地】:黑、吉、辽 【采集加工】:因人参一般栽种6年左右采收,9~10月采挖。洗净,除去茎叶后加工成生晒参、红参、糖参等。野山参采挖时防止折断支根及须根。但多数都加工成生晒参。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禁忌】:实热证、湿热证及正气不虚者禁服。不宜与茶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描述】:大力园参:为鲜人参洗净,置沸水中煮片刻,晒干或烘干即成。主根长5~15厘米,表面淡黄色,半透明,有明显纵皱,上端有棕色横纹,细支根及须根均己除去,质硬而脆。断面平坦,透明角质状。气香,味苦。
【产地】:台、粤、闽 【采集加工】:全年可捕获。捕得后,将其倒悬,用沸醋浇泼,其甲即能逐片剥下,去净残肉,洗净。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用于:治热病惊狂、谵语、痉厥、小儿惊痫、痈肿疮毒、 【禁忌】:虚寒证无火毒者禁服。 【描述】:本品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长10~20cm,厚1.5~3毫米。边缘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无。
【产地】:浙、苏、鲁 【采集加工】: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禁忌】:虚寒性出血证禁服、血虚有瘀者慎服。 【描述】: 本品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或扭曲,长5~2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暗紫色,粗糙,有纵皱纹、横裂纹及支根痕。质硬,断面较平坦或皮部有众多的黄白色至黄棕色绵状纤维,木部黄色或黄褐色,略呈放射状排列。切片呈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厚0.2~0
【产地】:鲁、浙、冀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收集。将驴皮置水中漂泡,去毛,切成小块,放于锅中加水煎熬3昼夜,待液汁稠厚取出,过滤,浓缩至稠膏状,冷凝后切成长方块。 【功能主治】:补血、止血、滋阴润肠、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多种出血证、阴虚证及燥证、 【禁忌】: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慎服。 【描述】: 呈整齐的长方形块状,通常长约
【产地】:云、川、鄂 【采集加工】: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禁忌】: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描述】: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质较松软,略具弹性。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产地】:辽、吉、黑、川、冀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一般栽种者种植2~3年后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功能主治】:解表祛风、胜湿、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禁忌】:体虚风动发痉者慎服、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者禁服 【描述】: 本品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环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产地】:桂、粤 【采集加工】:狭叶番泻在开花前摘取叶;尖叶番泻在果实成熟,剪下枝条,摘取叶片。阴干或晒干 【功能主治】: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 【禁忌】:体虚、孕妇、经期及哺乳期禁服。用量过大、易致腹痛、恶心呕吐。 【描述】: 呈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5cm,宽0.4~2cm,全缘,叶端急尖,叶基稍不对称。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浅黄绿色,无毛或近无毛,叶脉稍隆起。革质。气微弱而特异,味微苦,稍有黏性。
【产地】:皖、闽、苏 【采集加工】: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润燥通便、用于:钩虫、蛔虫、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大便秘结、 【禁忌】:脾虚泄泻及大便不实者慎服 【描述】: 本品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2~3
【产地】:浙、闽、鄂 【采集加工】:夏初果实由绿变绿黄时采收。除去梗、叶,置沸水中略烫或略蒸,取出,干燥。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缩尿、用于: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阳痿早泄、遗精滑精 【禁忌】:肾虚火旺、小便短赤者慎服 【描述】: 本品为聚合果,由多数小核果聚合而成,呈圆锥形,高0.6~1
【产地】:甘、宁 【采集加工】:夏、秋两季果实橙红色时采收,但夏果质量好于秋果的质量。采收后先放阴凉处晾至皮皱后,再暴晒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软时除去果柄,再晒干。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禁忌】:外感实热、脾虚泄泻者慎服 【描述】: 本品呈类纺锤形或椭圆形,长6~20mm,直径3~10mm。表面红色或暗红色,顶端有小凸起状的花柱痕,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果皮柔韧,皱缩;果肉肉质,柔润。种子20~50粒,类肾形,扁而翘,长1.5~1
【产地】:湘、粤、陕、浙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茸毛(鳞片)。 【功能主治】: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禁忌】:阴虚内热者禁服 【描述】: 本品呈扁平长条状,多弯曲,有分枝,长5~15cm,宽1~1
【产地】:云、桂 【采集加工】: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须根,切段,大的再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煨木香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禁忌】:脏腑燥热、气虚、阴虚者禁服。芳香不宜久煎。 【描述】: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云:“生永昌山谷(云南保山县)。”《本草经集注》云:“此即青木香也。永昌不复贡。今皆从外国舶上来。乃支大秦国以疗毒肿,削恶气有验。”《新修本草》云:“此有二种,当以昆仑来者为佳,出西胡来者不善。”《本草图经》云:“今惟广州舶上有来也,他无所出。”《药物出产辨》云:“产西藏、印度、叙利亚等处。”综上所述,木香自古来源复杂,不止一种。 国产进口皆有,但以广州进口,形如枯骨的质量为最好,称为“广木香”我国种植广木香始于30年代未,种子来源于印度,试种成功后得以大量种植,云南产量最大,并提供药材,故有“云木香”之称。 本品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长5~lOcm,直径0.5~
【产地】:浙、湘、鄂 【采集加工】:宰杀时收集。甲壳煎熬而成胶块。 【功能主治】:滋阴、补血、止血、用于:阴虚血亏、劳热骨蒸、吐血、衄血、烦热惊悸、肾虚腰痛、脚膝痿弱、崩漏、带下、 【禁忌】:胃有寒湿者禁服。 【描述】: 为四方形的扁块,长约
【产地】:晋、内蒙古、甘 【采集加工】: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秋季产者为佳,体重实,粉性足。春季产者体轻松发糠、粉性小。挖取根部和根茎,趁鲜切去茎基、幼芽、支根及须根,再切成长段晒干。亦有将外面红色栓皮刮去者,称“粉甘草”。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禁忌】: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描述】: 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lOOcm,直径0.6~3
【产地】:皖 【采集加工】:本品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 亳菊 ”、“滁菊”、“贡菊”、“杭菊”。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禁忌】: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 【描述】: 因在在明朝崇祯年间被列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又名徽菊,与杭白菊、滁菊和亳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贡菊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治目赤羞明,胆虚心燥;主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肝热目赤,肝虚目暗,肝阳眩晕,痉挛抽搐,疔疮肿毒。经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证明,贡菊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等功效。常饮菊花茶或菊花酒,能“清净五脏, 排毒健身”,起到延寿美容的作用。如果受风寒而引起的头痛,泡些菊花茶即可去头风。徽州种菊,又叫徽菊,曾被当地官员作为贡品敬献给皇帝,因而得“贡菊”之称。菊花历来就被誉为长寿抗衰老之花,其中具有抗衰老成分和促进胆固醇的分解和排泄的成分。它的美容功效在于:利气血、润肌肤、清头目、“益颜色”,能养护头发。早在元代《御药院方》中就有以菊花为主药制成洗发菊花散的记载,主治头发脱落。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还用菊花、白芷等药擦面治雀斑,颇有功效。至于菊花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延年益寿的记载,自古就有很多。黄山贡菊含菊甙,腺嘌吟,氨基酸,胆硷,水苏硷,黄酮类及微量的维生素Bl,国内外营养专家认为黄山贡菊有增强体力,抗衰老功能,能改善人体新陈代谢,解除疲劳,预防各种疾病以及容颜作用。
【产地】:川、粤、桂 【采集加工】: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咳喘、 【禁忌】: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 【描述】: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干姜片: 为不规则纵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
【产地】:大部分地区 【采集加工】: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禁忌】: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描述】:本品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产地】:桂、粤、云 【采集加工】:11~12月间采挖。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风寒感冒、腕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禁忌】: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 【描述】: 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l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产地】:湘、浙、鄂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或用沸水烫死,剥取背甲及腹甲,除去残肉,晒干。 【功能主治】: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心虚健忘、 【禁忌】:脾胃虚寒、内有寒湿及孕妇禁服。 【描述】: 本品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稍长于腹甲,与腹甲常分离。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长7.5~22cm,宽6~18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条;颈盾1块,前窄后宽;椎盾5块,第1椎盾长大于宽或近相等,第2~4椎盾宽大于长;肋盾两侧对称,各4块;缘盾每侧11块;臀盾2块。腹甲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长6.4~21cm,宽5.5~17cm;外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块,每块常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缝均长,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缝最短;内表面黄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带血迹或残肉,除净后可见骨板9块,呈锯齿状嵌接;前端钝圆或平截,后端具三角形缺刻,两侧残存呈翼状向斜上方弯曲的甲桥。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产地】:皖、豫、冀 【采集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果梗剪下。置通风干燥处 【功能主治】: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 【禁忌】:脾胃虚寒、食少便汤及寒痰、湿痰者慎服。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描述】: 本品呈类球形或宽椭圆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基,基部略尖,具残存的果梗。轻重不一。质脆,易破开,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黏稠,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
【产地】:冀、内蒙古、晋、云、桂、贵 【采集加工】:种植3年后,于秋季地上部枯萎后挖取根茎。除去须根、洗净泥土,蒸20分钟左右使其透心后,取出。 【功能主治】: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 【禁忌】:中寒泄泻及痰湿痞满者禁服。 【描述】: 大黄精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结节长可达
【产地】:内蒙古、晋、冀 【采集加工】:11~12月间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禁忌】: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禁服。 【描述】: 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枯朽状或中空,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产地】:内蒙古、晋、甘 【采集加工】:种后1~7年采收,春、秋二季采挖。切去根头,除去须根及泥土,晒至六至七成干时按大小捆成把,晒干。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禁忌】:表实邪盛、湿阻气滞、肠胃积滞、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禁服。 【描述】: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
【产地】:桂、云 【采集加工】:去皮枝、干的煎膏。冬季采收枝、干。除去外皮,砍成大块,加水煎煮,浓缩,干燥。 【功能主治】:收湿生肌敛疮、用于:溃疡不敛、湿疹、口疮、跌扑伤痛、外伤出血、 【禁忌】:寒湿之证禁服 【描述】: 本品呈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光滑而稍有光泽。质硬,易碎,断面不整齐,具光泽,有细孔,遇潮有黏性。无臭,味涩、苦,略回甜。
【产地】:苏、赣、鄂、湘 【采集加工】:植物的藤茎。秋、冬二季采收。除去侧枝,截段,干燥。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祛风、用于肠痈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肿痛、 【禁忌】:孕妇不宜多用。 【描述】: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0~60cm,直径1~3cm。表面灰棕色,粗糙,外皮常呈鳞片状剥落,剥落处显暗红棕色,有的可见膨大的节及略凹陷的枝痕或叶痕。质硬,断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木部黄白色,有多数细孔状导管,射线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