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故事第三十八之疯狂英语

 才痴 2012-04-28

中国故事第三十八之疯狂英语

英语狂热半世纪

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英语被认为是“帝国主义语言”,1964年教育部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把英语列为第一外语,从此“英语热”在中国掀起,八十年代《跟我学》被捧成“学习圣经”,九十年代疯狂李阳吸引万人……国人对英语的狂热度从未消减过。

咿呀学语满口ABC

中国人惯于凡事从娃娃抓起,英语自然没有落下,胎儿则在母腹中就接受莎士比亚的启蒙,幼儿赶趟上各种“天才班”“剑桥班”“双语班”,咿呀学语时满口ABC母语洋文都难地道。社会上把精通英语的人戏称为“精英”,把精通中文的人戏称为“精华”,中国父母显然认为精英优于精华。

青春全部献给你

普通中国人,小学至少学3年,中学学6年,大学又要学4年英语,读研究生的时候还要学,加起来一辈子要学十几年的英语,而我们的汉语教育大多只到高中就结束。更悲哀的是,大把的时间换回了多是蹩脚英语,且基本派不上用场,除了考试。

英文谋杀人才?

曾以外语零分考入中央美院的陈丹青,因为英语这道关卡,他的第一炉博士生“作废”,而且长达4年没有招到一名硕士生,最终他愤然辞职。学位与英语挂钩,让英语成了大学生最努力学习的科目,人人都是“英语专业”,专业课被忽视,甚至有人将中国没有诺贝尔奖怪罪于学英语上。

3亿人扎堆儿啃英语

曾有专家言:“全国约有3亿人在学英语,占全国总人数的1/4,讲英语的中国人将超过英语母语者的数目。”这一壮举引起关注,仰仗的是其庞大的学习人数,而非英语水平。全民皆兵学英语,这其中被逼所迫者、滥竽充数者、因利而诱者……3亿人扎堆儿啃英语,阵容超强,成绩却难喜人。

我为英语狂

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新加坡导演莲·派克赴华拍摄纪录片《我为英语狂》。影片中老北京为了迎接奥运掀起的“全民学英语”热潮,堪称“狂热症”。的哥、警察、孩子、离退休警察全都拿起英文课本,语音语法的错误令人发笑,但规模之宏大和热情之高涨,让人震惊。面对这种景象,已经解释不清是因为“方便为外国人提供服务”还是“可怜外国人不会中文”。

最疯狂的英语老师

1998年,上万人聚集在故宫,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李阳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在故宫太庙前的英语演讲。用尽全身力气喊出的“Dont be shy. Speak English loudly and crazily”成为当时的口号。为达到最好的现场效果,李阳每次演讲都会随车带着自己的音响设备,保证“疯狂情绪”的输出和传达到位。90年代,李阳的“疯狂”横扫全国。2007年,李阳在包头某中学演讲时,让学生给老师下跪,并称“这是伟大的一跪”。

不怕全民学英语,就怕全民考英

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儿童到教授,从胎教到评职称,大家都在忙着考英语!呀呀学语的孩子考英语,拿到级别证书;白发苍苍的教授学英语,为了评一个职称!不分青红皂白,举国之内,任何人要想升学、升职、升官,都必须通过英语考试,浪费青春、扼杀人才现象在所难免。

办英语培训班等于在地上拾钱

庞大的英语“考民”,衍生出了利益丰厚的培训市场。有人说英语培训产业快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烟工业之一了。中国最大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被奉为“中国最有钱的老师”,他一路高唱着“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他出的一本教人背单词的GRE“红宝书”,红遍大江南北。

以英语论英雄

在中国,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异化成国人的考试工具和晋升之阶,无处不在的以英语论英雄的人才评价机制,都叫人分外惶惑。英语成了一道高门坎、硬门坎、洋门坎、时髦门坎,相当多的人将英语这个敲门砖用过之后便弃之如敝履,关于学英语我们在歧路上走了太远,但至今仍“义无反顾”。图为西安工业学院朱晓娇老师给的哥的嫂普及实用英语。

“用不用,都得学英语;学不学,都不会用英语”

苦读十余年时光,耗费大量财力,却仍然张不开口听不懂话。学习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严重脱节,这是中国大多数学英语人心中的隐痛。直到今天,大多数人仍重复同样的悲哀——“用不用,都得学英语;学不学,都不会用英语。”

中文夹英文如同“牙缝里的肉屑”

英文盛行,出了丰富的现实意义,还因崇洋心态作祟。《围城》里面的洋行买办张吉民,中文里夹杂无谓英文,钱钟书戏谑地说那好比“牙缝里的肉屑”,除了炫耀,毫无实际用处。在职场中,碰到捎带英文者成为办公室里最可恨经历之一。

文化自卑感丛生

英语以强悍的姿态侵入,随之而来的文化思想更是大摇大摆。比如在城市中,我们离开“罗马嘉园”,路过“柏林爱乐”,遥望“东方夏威夷”,来到“威尼斯花园”,共聚“原乡美利坚”……随处可见洋名泛滥的住宅小区,让人如同在环球游。这种名称上的“异域风情”,是崇洋媚外更是文化自卑。

重洋文轻母语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一方面中国人只有一半能说普通话,同时有四成人看不懂繁体字,另一方面却是几亿国人在学英语。与其说是英语的“入侵”,倒不如说是“母语”的悲哀。中国人使用汉语能力的普遍下降,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眼中的那些受高等教育者———长年使用电脑却提笔忘字,喜爱英文的表达方式却连给爱人写封文辞精彩的情书都难以胜任。

投入产出严重不合理

全民学英语作为几十年来经久不息的热潮,究竟收到了多大的社会效益,似乎还从没有人细细算过这笔糊涂账。英语教育体系占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现行的英语教育体系是把国家有限教育资源“好钢用在了刀刃上”,还是已经沦为万金油式的人造知识、智力测验?是促进人才成长的利器,还是束缚人才的框框?

国外视英语为语言杀手

当大多数国家美滋滋地享受英语所带来的便利时,有些国家却制定法律以消除潜藏的种种危险。法国等国将英语视为一种“杀手语言”,认为英语的“入侵”对本国语言和文化构成莫大的威胁,最终将使整个世界因失去多样性而变得一片灰暗。英语带来的并非都是福祉,不该让英语带走的还是要想想怎样才能留下。

母语式微英语不是唯一杀手

总有一种声音:“母语能力的退化都是过分重视外语惹的祸。”其实,汉语式微,英语不是唯一的杀手。许多学界大师,中西语言融会贯通之功,让人叹为观止。国人汉语水平低,与多年来的语文教育制度脱不了干系。

让英语回归工具本性

对于全民学英语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只是停留在了口头上,现实中我们依旧不得不屈服。因此,我们不仅要知道英语是“通行证”,更要认识到英语是“拦路虎”,我们需要让它回归工具本性,需要了解学以致用,需要把它落下神坛,需要用理性而非疯狂。图为老师带着学生进行英语课外拓展游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