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使用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的几点建议

 天雷教育 2012-04-28
对使用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的几点建议
作者:佚名    教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 14    更新时间:2012-1-21    

 新教材的编写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具有语言通俗,插图清晰精美,辅助材料精辟,设问多渠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大大降低了知识难度等特点。我对新教材的使用有如下几点建议,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应由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协调者,将讲台由教师的舞台转变为师生共同的舞台,给学生创设出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体验和讨论。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通俗易懂的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素材,也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教师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思想品德课内容十分丰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在不断更新。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准确地理解教材,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最新动态,及时了解国内国际的社会热点问题。思想品德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获取考试高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有些学生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有排斥情绪,认为思想品德讲的都是大道理,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学了也没用,这就更需要教师把理论讲活、讲透,讲得让学生信服,也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长思想政治工作的才干。
  二、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感受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分注重理论讲授、知识灌输和道德训诫,导致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品德修养的真正提高。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作用,我们必须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课回归真正的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教学过程呈现手段较单调的倾向,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如通过小品、歌曲、漫画、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游戏、模拟选举、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把教材内容和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可以采取社会调查、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把书本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品德,用思想品德课的有关内容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真正统一。如:在讲授《尊敬父母长辈》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我事先没有告诉学生这首歌曲的歌名,而是在播放歌曲前,讲了这样一段话: 在1999年的春节晚会过后,这一首歌传遍大江南北,特别是一些老人也时不时会跟着电视、收音机哼起这首歌,他们的眼里闪烁着泪花。那么,这首歌为什么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和老人们的热爱呢?它的主题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欣赏这首歌曲。(学生边听边跟着唱)听后师生再共同交流:这首歌名称是什么?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许多老人哼起这首歌会流泪?
  三、注重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
  在思想品德新教材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教材组编写时间比较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师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把意见和建议直接反馈给我们。这段话实际上并不是客套话,新教材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如:有些知识点重复,七年级第24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和第25课“伟大的旗帜”与九年级第8课“拥护党的领导”和第11课第一框“走向世界的中国”的大多数内容重复;七年级第11课“希望从这里开始”与八年级第19课“科教兴国”部分内容重复;八年级第17课“尊重隐私 维护合法权益”与九年级第5课第三框“尊重隐私 保守秘密”也有重复的地方。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老师可以不局限于课时的限制,一次就把这些知识讲透,避免“夹生饭”。有些知识结构需要调整,如八年级第8课“有肩就得挑担子”与第10课“对自己的一生负责”都是讲“责任”,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人生难免有挫折”与第三框“战胜挫折 开拓进取”可以合并在一起上。
  对于思想品德新教材使用的佐证材料及数据也要适时补充和修正,使教材中材料的运用处于动态之中,更能充分证明和理解教材知识。这些都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改革创新,对教材实施“第二次开发”,这样才能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把散落的知识点穿成一条珍珠项链,才能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充分认识每单元后“综合探究”的作用,切实上好综合探究课。
  新课程实施以来,思想品德教材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在每单元后增设了一种新的课程——综合探究,设置综合探究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主体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理念,能够有效地把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与发展对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这给思想品德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教师认为综合探究没有新的知识点,上不上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影响,有些教师则认为课时太紧,再让学生进行综合探究,是浪费时间,所以,综合探究课成了“鸡肋”。我认为,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学生的成绩,更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长远发展。对于综合探究课,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安排时间和探究形式,如:可以“化整为零”,不要等到一单元结束后再上,而是作为学科教学内容的第一手资料、佐证、数据等融入其中;可以和主题班会相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充分争取家长、社区的配合支持,等等。只要做一个有心人,综合探究课就一定能充分发挥作用。
  总之,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应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情感的体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时代在前进,学生在发展,教材在变化,教师也要随之发展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