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孩子一定要顺应他们的天性

 张勰 2012-04-28
教育孩子一定要顺应他们的天性
 
给孩子一些自己选择决定的权利
有研究者对孩子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高达55%的孩子有各种情绪上的障碍。这是一个令人心惊的数字,是什么造成这种状态呢?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大人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他们。但是这种情况的另一面是,孩子的很多事情都没法自己做主,小到一日三餐、穿什么样的衣服,大到学习什么、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规划,都是由父母来决定的。
很多小孩子会说,我希望能快快长大,那样就可以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做自己想做的事,听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很多家长把自己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当成理所当然。他们认为,为孩子做好一切,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疼爱。
当家长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为他们决定一切的时候,他们没有注意到孩子们漠然的眼神。
一切都是父母决定的,在孩子们的内心中,自己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木偶。他们按父母的意志去上学,按父母的想法进行自己的日常活动。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被忽视了,他们对生活没有热情。
很多孩子并不如父母想象的那样快乐。是的,他们不需要像成人一样为了生计去劳作,为了未来去思考。但是,孩子有和成人不一样的快乐观。对孩子来说,一次小小的冒险,一次和自己日常生活不同的经历,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要远远大于安逸、平静的日常生活。
很多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愿望:我希望自己早日长大,那样我就可以怎样怎样了。令父母们惊讶的是,很多孩子愿望中想做的事,都是父母不允许他们做的事。
做父母的应该意识到,他们自以为是地为孩子安排的一切,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给他们一些选择的权利,是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项。
父母事事为孩子做主,不给孩子选择和自己作决定的权利,而到了孩子长大了,要开始独立面对社会时,又总是抱怨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太差。不知道做父母的有没有想过,造成这种情形和他们从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关。
研究表明,儿童的性格在两岁的时候就开始成型了。也就是说,从两岁开始,父母就应该试着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要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事事都由自己来为孩子作决定。当孩子逐渐长大,做父母的就要在一些事情上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做父母的可以帮助他们作些判断,如果感觉孩子的决定正确,就可以让他们自己作决定。如果父母认为孩子作出的决定不正确,也不要武断地去否定,而是要告诉他们,他们的想法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让孩子自己去学着理解和改正他们的想法。
过分的溺爱是对孩子形成世界观的一种干预
父母教育孩子,总是觉得给孩子的爱不够。用一句老话来说,真的可以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但是恰恰是父母这样的爱,容易养成孩子依赖的性格,让他们日后缺少独立生存的能力。
在动物界中,动物对幼崽的爱护一点也不亚于人类的父母。我曾看到过很多关于狼护崽的故事:一些人把狼的幼崽抓回了家,而导致整个村子遭到群狼的围攻。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可以想象狼对它们的孩子是怎样爱护的,可是大家知道狼怎样教育它们的后代吗?
据一些长期跟踪、调查狼的生活习惯的专家们观察,当小狼刚生下来时,父母对它们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可是当小狼稍长,父母给它们带回食物时,就由它们自己去抢食。在一群小狼中,比较弱小一些的经常抢不到食物。时间久了,这些小狼会因此而饿死,但是狼父母从来不会在旁边干预。也许它们知道,自己的孩子迟早要单独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自己现在对小狼的帮助只会让它们日后更难适应外面的世界。
动物们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从小培养它们的孩子认识世界的。
反观我们人类,很多孩子在长大以后,还不能独立生活。一些住校的学生,十七八岁了,甚至不知道怎样洗自己的衣服。这些全是父母错误的教育方法导致的后果,从小就代替孩子做一切事情,结果是让孩子连很多日常的事情也不会做。
关心孩子,但不要过分地溺爱,要让孩子有机会去独自面对生活,去独立处理一些他面对的事情。做父母的也许会心疼,但是你要记住,这样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关心。
孩子未来的路很长很长,这些路最终要由他自己去走。与其现在帮他去做,让他在以后的日子不知所措,不如现在就让他去面对。
有句古话,“虎毒不食子”,老虎对自己的孩子其实是很关爱的。但是恰恰是老虎,在对小老虎的培养上,也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
当小老虎在妈妈的照顾下,逐渐长大的时候,老虎妈妈就要考虑让它们独立生活了。从这时开始,老虎妈妈捕回食物后,不会再给小老虎吃。它们自己把猎物的肉吃掉,还会把骨头也扔掉。如果小老虎因为耐不住饥饿,过来想分享一些食物的话,迎接它的往往是妈妈巨大的虎掌。
就这样,小老虎在无奈之下,不再生活在父母的照顾下,而是离开父母,去找地方捕食,开始独立生活。
老虎妈妈这样做是因为它们明白,小老虎总有一天要自己独立生活。如果自己一直照顾它们,当有一天它们独自面对大自然时,就会不知所措。
做父母的也应该像老虎妈妈教育小老虎一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要适当地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这样做比到处找关系替他们找一个好的职业和替他们存下丰厚的家产更为重要。
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现在的父母总是一边抱怨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一边又在很多事情上替孩子做好,根本不给孩子自己练习做事的机会。
前些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节目,讨论的是现在的家猫是不是已经丧失了捕捉老鼠的能力。节目中,一家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首先找来几只不同年龄段的猫,然后,把用绳子拴着的老鼠分别放在它们面前。实验结果很有趣:第一只猫看见老鼠,对老鼠视而不见,而老鼠刚开始对猫还有些恐惧,后来就干脆不怕了,最后,上蹿下跳累了,干脆在猫面前闭着眼睛睡起觉来。另一只小些的猫更有趣,它试着闻了一下老鼠,结果,老鼠吓得猛地跳起来。但小猫比老鼠更胆怯,看着跳来跳去的老鼠,它竟然吓得蹲在墙角,一动也不敢动了。第三只猫和第一只猫一样,任老鼠在它面前跑来跑去,它就像没看到一样,而是自顾自地跳到了窗台上看外面。
这个实验结束,女主持人的理解是:现在的家猫已经失去了捕鼠的天性。但是,男主持人说,应该是猫吃得太饱,所以不想吃老鼠。然后,工作人员进行了下一步实验。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让那几只猫饿了几天,然后把一些死老鼠放在它们面前。结果,几只饿极的猫一看到老鼠,就猛地扑上去,叼起老鼠就撕咬起来,没多大一会儿,就把几只死老鼠吞进了肚里。接下来,工作人员又把几只活鼠拴在这这些猫的前面。这时,出现了和实验最初截然不同的情况。那些猫一看到老鼠,就显得十分兴奋,一下扑上去,死死咬住了老鼠。最后的结论是,家猫不捕老鼠并不是因为它们被长期家养而失去了捕鼠的天性,而是因为它们在主人的精心喂养下,根本不缺少食物,所以不需要去捕鼠。
因此,当父母抱怨孩子们太不懂事、缺少必要的生活能力时,是不是应该自我反省一下?孩子生下来后,就被一大家人包围着,每个人都把他看成心肝宝贝。有段时间,甚至特别流行“小皇帝”这个词,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下,孩子成了大人生活的中心。
所有的一切,都有人安排得妥妥当当;所有的事情,都有人预先为其准备好。孩子根本不会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在这样的状态下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能够独立地面对世界?
很多父母向人诉苦:管好孩子真的太难,他们一刻也不敢疏忽离开。只要让他独自去做什么事,他肯定会出问题。这样说的父母,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这和大人的教育方式有没有关系?
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个“独立成长论”,她认为独立是所有生物自然发展的内聚力量。做父母的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想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就应该摒弃那种事事帮他做好的方式。那样做虽然为孩子提供了比较优越、舒服的环境,却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性。要知道,依赖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掉。
一代更比一代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现在的孩子
国外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子要出远门,她年老的祖父对她叮嘱了很多事情。他告诉这个女孩,在哪个地方和她主动搭讪的人,一定会怎样怎样骗她;当她走到哪个地方,会遇到一个要卖帽子给她的人,他是一个坏人;在车上坐她旁边的人,会不怀好意地打她行李的主意……年迈的祖父向孙女讲了很多很多,孙女也记住了祖父的话。
然后,孙女上路了。她在路上果然遇到了祖父所说的那些人和事,只是结果和祖父说的不一样。每一个她遇到的人都是那样友好,她的旅途并没有如她的祖父所说的那样风险重重。最后,她有了一次愉快的旅行经历。
故事很幽默,也很常见。做父母的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孩子。他们认为,这世界有太多的危险,而孩子们对世事一无所知,危险会随时随地降临。
这其实是一种很偏颇的想法,虽然有时候老一辈的经验很有用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适用于现代的生活。现代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如果做父母的只知道向孩子灌输那些过去的经验,而不让他们去接触社会,会让孩子失去很多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父母总是对孩子的一些习惯感到担心:孩子爱看动画片,他们担心,这样的孩子怎么能成才;孩子爱吃快餐,他们担心,总吃这些没有营养的东西不利于成长;孩子痴迷一些儿童爱玩的游戏,他们更是担心,这样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怎么办?
其实,这些担心大可不必,孩子们自有他们喜欢的生活方式和世界。马云曾经在他的一次演讲中说过: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会比70年代的强,90年代的会比80年代的强。事实上的确是这样的,老一辈人总是叹息一代不如一代,而事实上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当然,孩子的独立意识有助于他们的发展。但是,他们的辨别能力却因为社会经验的不足而不够。所以,父母在尊重孩子的独立想法的同时,也要对他们作正确的引导。也就是说,孩子可以决定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同时,父母也应该告诉孩子自己的意见。
有的父母开口就会说:这样小的孩子,他懂得什么,怎么能够让他去作决定。错,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其实在两岁时就发育正常了。也就是说,两岁的小孩子,他们能想到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贫乏。他们最缺少的是经历,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而不是缺少想象和理解能力。
所以,告诉孩子事情是怎样的,让孩子自己去作决定,比帮他们作决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就应该事事听从自己的安排。这种观点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前面说过,正常的小孩在很小的时候智力水平就几乎和成年人一样。所以,孩子们应该拥有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拥有自己的想法,拥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权利。
其实,孩子并不像成年人想象的那样简单。有些父母骄傲于自己的孩子听话,从不惹是生非,不给自己添麻烦。父母这种骄傲的背后,牺牲了孩子很多心灵上独立成长的机会。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原本很听话的儿童突然做出一件十分出格的错事,让做父母的措手不及。这些事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做父母的对孩子根本没有正确关心,他们没有留意孩子真正的想法。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只是表面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世界观,有他们的想法,所以父母在作决定时,最好多听听孩子的意见。更好的方法是,父母可以由孩子自己来决定他们要做的一些事,父母应该相信孩子的判断力。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很多父母在心中赞叹司马光的聪明和机智时,可以想象另一种情形。如果当初司马光的父母在教育他的时候,总是事事都要他小心行事,比如只要看到他碰到什么东西就赶紧大声地说:“你小心点,不要把那个弄坏!”我相信父母用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不会有司马光那种机智。也许,当时他首先想的就是,那缸要是砸破了,到时大人追究起来怎么办?在这样的想法下,即使他想得出来砸缸这种办法,举起石头来也会瞻前顾后,等他下定决心时,也许缸里面的小伙伴已经失去了被救助的机会。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可塑性,意思就是说—孩子的可造就性。一直以来,不光是做父母的,甚至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爱提到这个词。他们片面地曲解了“可塑性”的意思,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可以用成人的意志去塑造孩子。于是他们就按照自己的想象去为孩子设计未来,并不理会孩子的想法。
也有些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变成那种成人眼中很成功的样子,就如古语中所说的“少年老成”,看上去懂事有礼,像一个小大人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孩子大多做事畏畏缩缩,没有自己的主见。对他们来说,按照大人的意思去做事,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小孩。
这样的教育究竟能够塑造出怎样的人才来,很让人怀疑。想着这样的孩子像木偶傀儡一样,全然没有小孩子应有的朝气,事事听从老师的意见,从来不惹麻烦,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该怎样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更别说这些孩子怎么创新并有所建树了!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个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一样,树木的天性就是努力伸展自己的枝叶,枝干尽量向天空生长。如果孩子如花园中的树木一样,按照人为的意志去让它们生长成各种形状,那样的树木也许在一些人的眼中是很美,但是相比那些森林中的大树,或者是那些山顶上迎风而立的青松,我认为后者更挺拔、坚强,在遇到风雨的时更有力量。
因此,教育孩子,一定要顺应他们的天性,让孩子能自由自在地快乐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