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教学札记的几个误区 徐州市鼓楼区文教局出台了《关于备课改革的意见》(试行稿)后,各个学校根据意见精神,结合本校实际,以提高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出发点,转变观念,勇于探索,进行了大胆地尝试。 《意见》中提倡教师们在课后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撰写教学札记。教师们纷纷响应,都投入到写教学札记的“热潮”之中。我认为这个提倡很好,写教学札记可以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们经常对教学活动的意义价值、运作方式不断自我解读、批判反思,能够帮助教师打破原先的认识框架、僵化的思维方式,促使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写教学札记也要讲求方法,注重实效,否则会陷入某种误区,这样一来,写教学札记就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了。在此,我想谈谈写教学札记的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无感而发,无病呻吟。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要写得好,就必须同时感受得好。”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也说过:“一切的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可见感受是多么重要,它是写作之源!,写教学札记也是如此,只有当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某个场景真正触发了教师的情感,激发了教师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拿起笔来,记下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一位教师在上辛弃疾写的《清平乐? 村居》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感受到田园景色的美,就在学完课文后,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唱一唱这首词,学生们兴致盎然,课堂效果很好。这位教师在教学札记中写道:“看到孩子们这样天真可爱,我也开心地笑了。也许他们还羞于大声唱歌,也许他们的歌声不是那么优美动听,但是对学生本身而言,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又编又唱,既发展了个性,又锻炼了思维。他们能够经历这一学习过程,是多大的收获啊!”这篇教学札记的结尾是:“这一堂课同学们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尽情发挥,不光陶冶了情操,也增强了美感。所以,我觉得语文课上让学生唱一唱,乐一乐,会使语文课更富有情趣,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能够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这位教师的话情真意切,写出来的文章朴实动人,我想她一定是怀着激动愉快的心情写这篇教学札记的,我甚至能想象出来她一边写一边微笑着的神情,这就叫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写教学札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感受深时可以多写一些,感受少时可以篇幅短些。假若一堂课实在没有什么“亮点”,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没有使教师动情,就不要动笔“强写”、“硬写”了,若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敷衍了事,编内容、凑字数,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反而加重了负担,费时费力,从抄写教案的“泥潭”又跃入“编”写教学札记的“深渊”。 误区之二:只顾挖“沟”,不顾凿“井”。 我们所写的教学札记字数大多在五、六百字以内,这样的篇幅只能容许我们“凿”一口“井”。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只能突出一个中心,或者说一事一议。有的教师硬要铺展成一条“线”,甚至是一个“面”,势必造成面面俱到,浅议辄止。 一位教师成功地上了《望月》一课,她反思课堂教学,觉得有许多值得记录的地方,再仔细琢磨,觉得讲解省略号的教学片断最值得回味,于是记录下了这一教学片断,并从中总结道:“在师生背诗中让学生自悟省略号的用法,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创设了诗一般的意境,使学生陶醉于旷远的情境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受到了美的陶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要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多动脑筋,设计巧妙教法,将语文课上出点情趣来。这位教师抓住一个环节思索研究,钻进去展开来,结果她的这篇文章发表省级刊物《小学语文研究》上。 古人说“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切”。揭示了古今为文者的通病。要将文章写得有深度,就一定要抓住“闪光点”反复进行锤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写教学札记也是如此,一堂课上完了,不要急于提笔就写,有的老师把一堂课从头至尾按顺序一一记录了下来,看似写了很多,,其实有价值的内容不多,文章冗长平庸,给人启迪不深,做了许多“无用功”。不如静下来认真反思,体会琢磨,对教师、学生、教材等做全面的回顾,抓住课堂教学中闪光的东西深入思考,把要凿的“井”凿深,直至挖到灵感如泉水喷涌,再动手写也不迟。只有勤于反思,乐于总结,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教学札记,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使教师不断地成长。 误区之三:只写成功,不记失败。 看了不少教师的教学札记,我发现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教师们大多记录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成功之处,而对课上出现的失误、遗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缺少思考,记下来的不多。其实失败和成功一样有价值,“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向成功的一个阶梯。”只有从失败中不断反省,吸取教训,才能使认识不断升华,进而使教师不断进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特级教师 写教学札记犹如做“思维体操”,写每一篇教学札记,从构思到成文都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锻炼思维的作用。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思维体操”,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完善自己! ——本文发表在《小学青年教师》和《徐州教育科研》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