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融南北而通中西——讀黃賓虹早期作品《擬古山水》四屏(图)

 南烟舍 2012-04-28
黃賓虹晚年的山水作品,章法之獨、用墨之奇,令世人印象深刻。世人常說黃賓虹“大器晚成”。“黑墨團中天地寬”作為賓虹先生衰年變法後的成就,令其成為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人盡皆知的大師。然而對書畫傳統極早形成認識、並有精深研究的黃賓虹,為何年至古稀才“成器”呢?

  了解黃賓虹的生平,我們發現藝術家似乎有意拉長了其“成器”的過程。出生于優渥徽商家族的黃賓虹,自幼開蒙經史詩文,家富收藏,少年時期便過目前代大家真跡,並臨習琢磨。在博大的傳統和劇變的時局下,黃賓虹為自己選擇了一條艱難的探索道路。他反復向古人問法,對畫面虛與實、繁與簡、濃與淡等規則細細揣度以求悟通,其藝術生長期極為漫長而踏實。幾經變法,至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黃賓虹才逐漸蛻化精進成其一家之面貌。瞭解黃賓虹如何研習古人,對於認識黃賓虹尤為重要。

黃賓虹(1865 ~ 1955) 擬古山水
設色絹本 四屏 160×40cm×4
出版: 1. 《黃賓虹書畫專集》P19-22,人民美術出版社。
2. 《黃賓虹年譜》P106,王中秀著,上海書畫出版社。

  在此,我們有幸看到一套賓虹先生早期作品——《擬古山水》四屏。此作品相完整,絹色如新,先生分別仿趙大年(宋人)、吳鎮(元人)、沈周(明人)、金陵八家的樊圻和高岑(清人)筆意,並題云:

  “仿趙大年筆意, 公先生教正,樸存黃濱虹。”
  “畫家淒迷煙雨之景,近人多師董華亭,茲用仲圭墨法為之。濱虹。”
  “白石翁畫有摩北宋人之工致者,其雄渾處具存真面,非斤斤記於繩墨間也。濱虹擬古。”
  “略師樊會公、高蔚生兩家大意。濱虹。”
  依照畫風以及書法風格判斷,這套作品為黃賓虹1909 年後定居上海時期所作,此時正處其“專治金石書畫”的初始階段。我們知道,從北宋至清代以降,山水圖式、筆墨的傳承關係錯綜複雜。黃賓虹對這其中的演變的探索是一以貫之的,至其晚年仍頗有心得,如賓虹先生曾與傅雷書信云:“……元人入雅,為師蘇米;所謂師董、巨者,以其畫江南山,漸由唐宋畫西北山水之險惡而歸於平淡。平淡非淺薄,倪、黃雖簡而實繁,吳仲圭、王叔明何等沉著濃厚……”黃賓虹將山水“平淡”、“沉著”等品質溯源於元代。《擬古山水》四屏恰是其推崇元畫的力證。在此作四屏中,體現出黃賓虹以元人山水為“正宗”,以擬、仿之名梳理自己對四代繪畫的體悟。尤為突出的當屬擬吳鎮那幀,墨法淹滋,漬墨明顯,黃賓虹後期對水墨乾、濕、濃、淡的控制極為老辣,我們在此已覓得蹤影。
  另外,我們看到在仿沈周一幀中,黃賓虹將宋畫中過於匠氣的斧劈,演化為書寫的用筆,筆筆“寫”出的斧劈山體,這也成為其後較長一段時期黃賓虹山體塑造的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段。賓虹先生題識認為,沈周擬古既有“工致”之處,也“雄渾具存真面”。正是在理解沈周將斧劈“文人化”的過程中,黃賓虹逐漸練就奇肆用筆,並得“濃墨法”之傳。而從其仿趙大年筆意,以及師樊圻、高岑大意的作品中,都無不透露出他對先人的參悟。黃賓虹帶有觀念的“臨”和“仿”,在摹古與創新間,此作具有可貴的研究價值。

  如果將黃賓虹創作此套條屏的情景還原:上世紀初,從各地湧向滬上的“職業畫師”們正呈現出一派熱鬧的創作景象;與此同時,西方藝術對中國畫壇的影響也日漸顯著。面對西學與傳統,畫壇因勢分裂為兩派:主張以西方繪畫的技法來改造中國的“折衷派”;以及抱殘守缺而成為對立的“守舊派”。從此作中,我們也不難理解,時人對黃賓虹下的“守舊派”定義。

  然而,實則在這一時期,黃賓虹是十足“維新”活躍分子,參與了激進的社會活動;在藝術創作方面他更有大量與時俱進的創想,躍躍欲試。我們從其1912 年《真相畫報敘》中論及,“歐雲墨雨,西化東漸,繢采之麗,妍麗奪目,竊怪山光水色,層折顯晦之妙,其于北宗諸畫尤相印合。”並言,“嘗擬偕諸同志,遍歷海嶽奇險之區,攜攝影器具,收其真相,遠法古人,近師造化,圖於楮素。”從黃賓虹對《擬古山水四條屏》內容的安排,和以突出的元人筆意擬仿宋、元、明、清繪畫可見,黃賓虹早年研究畫史主張融合“南北宗”的觀念。而我們知曉,黃賓虹對北宗持有與歐畫“尤相印合”的觀點。在二十世紀初的複雜時代,藝術家正是以臨習古人為主要手段,實踐著“融合南北宗以溝通中西”的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