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师必看电影

 抹云阁 2012-04-28

 

摄影师必看电影

-----图文转自互联网,由卡文社编辑-----

   欣赏并观摩电影,并不仅仅是摄像师的专利,拍摄静态照片摄影家们,同样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教益。从摄影家的角度欣赏电影,注重的并不是演员的投入表演,也不是惊心动魄的视觉效果。那么,摄影师选择电影的基本条件和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最重要的是用光的角度和环境。其次是场景的选择。为此,我们选择了以下的电影,它们的场景令人过目难忘,恨不得身临其境。

  这些电影大多可以买到正版的DVD,但也有些有些极其罕见,这也显示出它们的珍贵。



1. Baraka(天地玄黄)&  Koyaanisqatsi (失去平衡的生活)


导 演: 朗?费力加 Ron Fricke
编 剧: Constantine Nicholas    Genevieve Nicholas
上 映: 1992
地 区: 美国
叙 述: English
颜 色: 彩色
声 音: Available Audio Tracks: Dolby Digital 5.1
屏 幕: 2.35 Wide Screen, 16:9 Anamorphic Wide Screen
时 长: 96 分钟
类 型: 纪录
分 级: 西班牙:T / 英国G
字 幕: 无



Baraka是一个古代伊斯兰苏非派单词,含义是“祝福”。

  这部影片在刚推出时评价极高,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几年前甚至有人声称如果被流放到荒岛上,唯一愿意携带的电影就是它。这部电影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自始至终没有一句对白。面前的景色究竟来自何方,完全靠观众自己揣摩。

  据称,导演Ron Fricke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带着三人拍摄小组,花费14个月,走遍了六大洲的24个国家。共耗费四百万美元。对于这部无需支付演员的高额出场费的电影来说,投资是相当可观的。如此高投入的另一个原因是拍摄器材:它使用昂贵的TODD-AQ 70毫米格式。同时,本片的音乐效果极为优秀,为你带来不可多得的视觉和听觉双重震撼。

Baraka中的场景,是任何一个摄影师都梦寐以求的。前一分钟你还在为短尾猿那极似人类的脸而浮想联翩,后一分钟就来到了日本积雪的富士山;来不及细味印度恒河边的火葬仪式,又在叙利亚寺庙前徘徊驻足。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因为其中的内容如此丰富,浮光掠影的浏览根本无法完全吸收。

  除了风景之外,导演还利用电脑程控技术,拍摄了大量延时镜头,以反映曼哈顿和东京街头的繁忙场景。这固然是动态影片的特点,但是静态照片摄影师能不能考虑使用延时曝光效果来表达一些忙碌的景象呢?

  随这部电影上市的还有一本精美的画册,详细的记录了电影拍摄的种种有趣的经历。同时附有大量的彩色和黑白照片。

  如果非要说这部电影有什么不足的话,它的创意和拍摄手法似乎和1983年的一部名为《Koyaanisqatsi》的电影颇为雷同。有意思的是,《Koyaanisqatsi》的导演和摄像也是这位Ron Fricke。

    1983年,受IRS(Institute of Regional Study)委托,导演雷吉奥拍出了一部非叙事性的电视片,在这基础上,Qatsi系列第一部惊世之作《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应运而生。在得到了包括卢卡斯、科波拉等人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之后,《失衡生活》在当时形成了轰动性的效果。

    "KOYAANISQATSI"是美国印第安族霍皮人的方言,意指失去平衡的生活。导演高夫瑞·雷吉奥在这部历时八年制作的记录片中采用了创新的电影语言,全片没有情节、角色及对白,完全依靠影像及配乐。

    观看这部影片,本身就是一次奇妙的视觉体验,一切文字和语言在这里都显得苍白和徒劳。这部电影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情节”,但是过后我们却能清晰地感受到电影人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这是一部真正属于视觉抽象化的电影,组成画面的元素均是一幅幅精美的动态“照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久违的大自然和我们周围已经麻木的一切。从美丽的大峡谷、无尽的荒漠、飞舞的云朵、明净的高空、有着美丽轮廓的山脊……到笔直的烟囱,繁忙的工厂,拥挤的汽车,忙碌的人流,高耸入云的大厦,交织如梭的高速公路。

    这就是耗时7年的惊世之作,在当年轰动一时的记录片《失去平衡的生活》。Koyaanisqatsi的片名出自印第安语,有疯狂、混乱、失去平衡、崩溃和另类生活的含义。此片的诞生历经波折,曾经遭遇严重的资金危机,幸而得到包括卢卡斯、科波拉等著名电影人的大力支持,为完成影片的拍摄工作,身为导演的天主教牧师雷吉奥还亲自兼职出租车司机长达5年之久。这部非叙事性记录片以全新的手法,将优美的自然影像、都市风景和快慢动作处理、双重曝光以及人类破坏环境的镜头并置剪接在一起,以纯粹画面蒙太奇的形式,自然的景物与工业社会所创造的人工景物进行鲜明的对比。导演以宗教式的关怀,控诉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表达对人类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忧虑。影片没有对主题进行任何说教而是,采取了舒缓的方式进行表达,镜头和音乐开始在表达自然景象时都很缓慢,后来速度逐渐加快,画面出现汽车、飞机和忙碌得像蚂蚁一样到处乱闯的人群,巧妙地组成一首由动态影像和交响音乐构成的叙事诗。

    画面和声音-----在米高梅发行的DVD当中,这张记录片DVD的画质完全可以列入优秀的行列。作为一部20年前拍摄的电影,与电影的年代和胶片存放的时间相比,DVD图像的数字转化和还原做得相当不错,除了一些轻微的胶片划痕、灰尘以及压缩噪声之外,画面保持稳定的清晰度和柔和的色彩。令人惊讶的是,图像的颗粒感非常小,画质显得很细腻,应该归功于数字转化过程中采用的可变形处理,保留了电影原版胶片1.85:1的画面比例。也许是电影胶片的存放已有一定年头的缘故,DVD图像的色彩有些褪色和柔化的现象,同时还有些偏色,带有一种很特别的灰绿色基调,虽然画面的颜色显得并不真实,但更重要的是摄影师Ron Fricke出色的构图和壮丽的都市风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整部记录片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略有偏色的图像似乎更凸现了电影胶片本来特有的暖色基调。

    这张DVD的声音主角应该属于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因为在这部充满奇妙视觉体验的电影中,没有一般的情节,也没有任何现场声和特殊音效,唯一的音响就是由弦乐、木管、圣歌和电子琴键组成的交响音乐,也是格拉斯的代表作品《Koyaanisqatsi》。主题曲“Koyaanisqatsi”脍炙人口,旋律简单,琅琅上口,即使是今天听来,仍然别有新意。格罗斯专门为这部影片创作的音乐已经成为他作品风格的一个标签,作为美国当代最成功和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他的乐迷横跨钟情于古典、流行、爵士、摇滚和NEW AGE的人群,这种宽广的听众层在严肃作曲家中实不多见,格罗斯的音乐成为九十年代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现象之一。

    事实上,即使独立于视觉冲击强烈的画面之外,这部电影的音乐也是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对于影片非叙事式的特殊形式,音乐元素占据了强有力的地位,从某种角度来看,整部电影甚至可以当作一部90分钟长的MTV。在画面和音乐的有机结合下,富于感情色彩的音乐对观众的情绪和心理产生了强烈的暗示和影响。这并不是导演本来的意图,但格罗斯的音乐就是具备了非凡的魔力。市场上有这部电影的OST,也是众多影迷乐于追逐和收藏的极品,格罗斯本人也很重视这部经典的作品,前不久还专门重新制作了DVD-Audio的版本发行。

    这张碟的音轨保留了电影原版杜比环绕声音轨的精华,采用Dolby Digital5.1格式,音乐的声像主要集中在前面声道,始终保持和画面的关联,环绕声声道只是在表现野外和天空等空旷场景时才适度地得以运用。在某些场景,低音管风琴的音响庄严震撼而低沉,富有感染力,虽然从HiFi的角度来看,录音并不算出色,但较忠实地传达了电影的主题。

    花絮赏玩-----最重要的额外花絮莫过于专题短片“生命的本质”(Essence of Life),这部长达25分钟的短片也采用了可变形的宽银幕画面和Dolby Digital 5.1音轨,不过图像质量明显要逊色于电影正片,主要是清晰度不足。当然,短片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充实的内容,主要是导演雷吉奥和格罗斯等主创人员的访谈录。雷吉奥很健谈,他的话题涵盖了从他的修道士生涯到他早期接受的非传统教育以及纪录片对他的影响,充满了对于人生的思考。他非常欣赏电影《巴卡拉》的导演Ron Fricke和格罗斯,但谈到自己的成就反而很谦逊。雷吉奥表示,影片试图表现大自然的美丽,人们早已没有生活在自然之中,科技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超越了自然之上。现代技术成为人类现实的“自然”生存环境,而与生俱来的大自然正是这个新的“自然”的源泉。通过雷吉奥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部影片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表达各人有各自所理解和接受的自由空间,而这也应该是所有艺术形态都应有的特点。对于这部片子,观众可以认为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礼赞,也可以认为它是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忧虑。影片的目标并不在于提供答案或深刻寓意,而只是提出问题,令人思索。短片中,格罗斯也谈到创作这部电影音乐的动机和过程。显然,这部影片的成就是跟众多艺术家的贡献无法分开的。

    此外,DVD中还包含了QATSI系列电影的3个预告片。

    这是一部出色的记录片,同时也是一张值得收藏的DVD。不管你原来怎样看待这个世界,这张碟的每一个视角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思索和启发,强烈推荐把这张碟列入必收的行列。

画面格式:变形宽银幕1.85:1 音频格式:DD5.1
碟片格式:DVD-5 音轨:纯音乐
字幕:西班牙语,法语 长度:87分钟
发行日期:2002年9月17日 区码:1
发行公司:米高梅 编号:1003766



  正如这两部电影颇为怪诞的片名一样,这是献给所有懂得,并愿意欣赏视觉艺术的人士的杰作。




2. Barry Lyndon(乱世儿女)

导 演: 斯坦利 库伯力克 Stanley Kubrick
主要演员: Ryan O'Neal
马里萨 贝伦森 Marisa Berenson
Patrick Magee (I)
Hardy Krüger
史蒂文 伯克夫 Steven Berkoff
Gay Hamilton
Marie Kean
Diana K?rner
默尔 梅尔文 Murray Melvin
Frank Middlemass
伦纳德 罗西特 Leonard Rossiter  
电影类型: 剧 情 片  
国家/地区 英国
类型 剧情/爱情/战争
日期 1975
片长 184
分级 英国G   / 美国G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先请教各位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有f0.7的镜头?即使是在工业发达的21世纪,这样的东西恐怕也无处寻觅吧。或许,全世界只有一块f0.7镜头——就是导演库布里克拍摄这部《乱世儿女》所用的那一块。

  这块珍贵的镜头,据说是蔡司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定制的产品,不知为什么流落到了库布里克手中。他将这块镜头稍加改装后,安装到了摄象机上。f0.7的巨大透光量,使得他在拍摄室内景物时可以完全使用烛光照明,而没有任何其它的人造光源。

  有了这样的拍摄利器,这部电影无论是野外风景还是室内空间,构图用光都极其用心,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精美油画,随便拉出一幅,都能挂到墙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有意识的采用大量的“中心构图”,尤其在室内场景中,总是用柱子、门窗、桌椅等物品标明画面的中心点,而那里也正是即将展开的场景的中心,是摄影机想要引导观众关注的中心。从视觉心理上来说,只有在对称发生偏转或变动时,才会有活跃动态的感觉,这种静止镜头中的标准对称,只能产生沉闷的心理的感受。而这也正是库布里克想要传达的: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等级森严,无所事事。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8世纪的欧洲,当时英普同盟和法奥俄同盟正打得不可开交。一文不名的爱尔兰无赖、穷小子Barry,由于机缘巧合,结识了一个富有的寡妇,并藉此挤入了上流社会。但他为了追求贵族爵位而和勋爵决斗,最后被驱逐出英国。或许这部电影该译作《欧洲版鹿鼎记》更合适。

  在这部电影中,主角Barry Lyndon的扮演者Ryan O'Neal很好的把握了小无赖自由自在,毫无道德压力的心情。他本人和这部电影也获得了最佳电影艺术学员奖,最佳艺术导演奖,不列颠最佳电影奖等一系列奖项。在这部超过3个小时的电影中,至少有二三十处值得记录为静态画面的场景。当然,如果你没有以上所说的f0.7镜头,还是试着打几快反光板吧。毕竟,f0.7听上去比神话还遥远。



3. The Conformist(顺从者)

发行日期: 1970年07月
导演: Bernardo Bertolucci 贝纳多·贝托鲁奇
演员: Jean-Louis Trintignant 简-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
Christian Aligny 克里斯蒂安·阿里格纳
Pierangelo Civera 皮尔兰格洛·克里维亚
Pierre Clémenti 皮埃尔·克里蒙地
Carlo Gaddi 卡罗·加第
Alessandro Haber 亚历山大·哈勃
地区: 意大利
语言: 意大利语



    改编自意大利作家 Alberto Moravia 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可说是大导演Bernardo Bertolucci的扬名立万之作。虽然情节编排没有选用传统的“开始——经过——结尾”模式,但是,摄影师Vittorio Storaro充满灵性的拍摄,使得这部片子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极为讲究的用光,罕见的拍摄角度,以及各种色彩滤镜的使用,都使这部电影增色不少。虽然拍摄于35年以前,但是,今天的摄影师们仍旧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那就是:跳出陈旧的框框,创造自己的风格。

    “the Conformist” 的故事精彩,导演讲故事的手法同样绝妙~ 观众首先注意到的一点,很自然是电影运用复杂的回忆方式叙事,但片段与片段之间却没有明确的交代,时空往往很自由地跳跃,这种编排方式制造了一定的悬疑性,也反映出 Marcello 在车厢中复杂紊乱的思想~ 电影的场景设计和用色同样很有心思,堂皇壮观的政府建筑物把人物缩成不起眼的小点; Giulia 在家中穿的横间长裙,与经过百叶帘透射的光线构成有趣的几何图案; 还有广阔空旷,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精神病院,弥漫一片蓝色的酒店门外,Lino 屋内纯白无瑕的挂布等等,都制造出颇为超现实的鲜明视觉美感~

  镜头运用和剪接等方面亦见出色,前半段庄严的远镜和流畅的镜头移动,Marcello 家门前低角度拍摄的落叶,Quadri 书房中光暗和影子的巧妙运用,Anna 被追杀时的颠簸手提镜等等,只是片中云云众多片段中几个较抢眼的例子,这自然要归功于与贝托鲁奇长期合作的名摄影师 Vittorio Storaro~ 此外,导演将 Marcello 当年和今日两次走上车的片段交叉剪接在一起更是妙笔,把他先后两次因 “服从” 而影响一生的大事并列,前一次令他的童年蒙上阴影,后一次则令其至爱命丧黄泉~

  “the Conformist” 是一部集合政治,恋爱,情欲,悬疑,人性,社会,历史,宗教等多方面的电影,导演以精巧漂亮的手法,道出一个震憾动人的故事,反映出一个时代被扭曲的社会思想,也刻划出人性的复杂和丑陋,难怪不少影评人说此片是贝托鲁奇的巅峰之作~

  本片曾获第44届学院奖原著改编奖提名,同时也获奖了1971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这位来自帕尔马的Bertolucci导演,后来拍摄了家喻户晓的《末代皇帝》,自己也拿到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的其他作品还有《遮蔽天空》,《巴黎的最后探戈》等等。



4. Day of Heaven(梦断情天)

发行日期: 1978年
导演: 泰伦斯·马利克 Terrence Malick
演员: 理查·基尔 Richard Gere
布鲁克·亚当斯 Brooke Adams
山姆·夏普德 Sam Shepard
琳达·曼兹 Linda Manz
斯图尔特·马乔林 Stuart Margolin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片  长 01:34:00
类  别 剧情



   静态摄影家经常会谈到所谓的“魔幻时刻”,也就是每天的黎明和黄昏。在这些时间,微弱,温暖的日光使物体显得分外美丽。但是对于电影摄像师来说,常常由于剧情和资金预算的限制,而无法选择“魔幻时刻”。很显然,没有任何一个剧组愿意花大钱请演员和工作人员呆坐一天,就为了黄昏那片刻时分的拍摄。

  唯一的特例是这部拍摄于1978年的《梦断情天》。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二十世纪初的一段三角爱情故事。导演马利克难得的聘请到了当时的两大著名摄像师:Nestor Almendros和Haskell Wexler。它的绝大多数镜头都是在黄昏拍摄的,并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最佳摄影金像奖。

    总之,这部电影的情节甚为离奇,也多少经不起推敲。但是,无法掩饰的是它杰出的视觉效果。以下是Nestor Almendros在电影杀青后的感想:

  “马利克告诉我,他要拍摄一部注重视觉效果的电影,通过视觉效果讲述故事。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视觉效果的重要性,许多导演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演员上。但是,这是一部用视觉效果说话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电发明之前的事,没有电灯,因此光线常常很弱,完全依赖由窗外透进来的光线,这就是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

  “所谓的魔幻时刻,其实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每天最多不过25分钟。在这段时刻里,太阳刚刚落山,天空还没有黑下来,却已看不到太阳了。这段时间的光线最为柔和,常常有一种魔幻的效果。有时,我们每天只能拍摄20分钟。但是这确实物有所值,影片效果非常美丽,浪漫。”
        
     这部影片是导演特伦斯·马利克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影片获得197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79年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1978年洛杉矶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摄影奖,1978年美国国家评论榜奖最佳电影奖,1978年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奖,1979年美国国家电影评论家协会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摄影奖,1980年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音乐奖。




5. 《黑泽明之梦》(Akira Kurosawa's Dreams)

导演: 黑泽明
编剧: 黑泽明
主演: 井川比佐志 Yoshitaka Zushi Toshihiko Nakano Mitsunori Isaki 原田美枝子根岸季衣 倍赏美津子 寺尾聪
上映: 1990年5月25日 日本...
电影投资:$12,000,000 (estimated)
类型: 奇幻片 剧情片
地区: 日本 美国
语言: 日语 法语 英语
时长: 119分钟
颜色: 彩色



    这是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对梦的勾画。全剧由八个梦组成,分别是太阳雨、桃园、风雪、隧道、乌鸦、红色富士山、垂泪的魔鬼和水车之村。这八个梦几乎贯穿了人类生活的所有主题,战争与和平、社会与人生。在不同的梦境里有着不同的场景,配合不同的色彩,把人类所面对的所有主题一一呈现。超现实的视觉效果在当年颇为引人注目。

抛开小日本的民族性不谈,这部电影给静态摄影家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尽最大可能挖掘内心深处的想象力。很多摄影家受困于应接不暇的商业工作或“上层意见”,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感。但是我认为,作为艺术工作者,摄影家总要尽可能的追逐自己的灵感吧。从摄影家的相机中出来的,不应仅是现实的反映,还应该努力反映心中的构思。本片中,黑泽明大胆的使用了极为鲜艳的色彩范围,从明媚的春光,到阴冷的隧道,或许每个人,都有个彩色的梦吧。



  总之,《梦》已经不仅仅是黑泽明个人的一种感情宣泄,在我们的感觉和感情被烂片弄得越来越迟钝和粗糙的今天,我们其实需要的是这样一种真实的童话,而不是那些让人越看越蠢的傻瓜教科书。



6.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类  型:传记/剧情
◆上映时间:1987
◆地 区:意大利、中国、英国
◆语 言:英语/中文双音轨
◆字 幕:英文/中文/韩文
◆片 长:218 min
◆电影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电影演员:尊龙John Lone
陈冲Joan Chen
Peter O'Toole
邬君梅
陈凯歌



    这又是一部贝特鲁齐的电影。对于全世界任何一个导演来说,拍摄末代帝王溥仪的故事,都是巨大的挑战。贝特鲁齐成功的完成了这部跨度长达59年(从1908年到1967年)的电影,并使其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故事的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



  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



  色彩的运用绝对是这部史诗的亮点。贝特鲁奇和摄影师Vittorio Storaro使用了相当罕见的色调渲染气氛。有人说,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不是尊龙,而是摄影师Storaro。例如,在溥仪的童年时代中,他的生活还算丰富多彩,这时的色调以桔红色和明黄色为主。(溥仪在回忆录中也说过,小时候,由于他身边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是代表帝王的黄色,因此他认为所有东西本来都是黄色的。)而在“伪满洲国”时期,电影的色调变为压抑的靛青色。而当他受到毛主席的关怀,接受再教育的时候,色彩变为朴素的灰色。在溥仪生命的最后阶段,颜色慢慢趋向柔和,暗示着这个历经大起大落的人最后的觉悟……



  1998年,贝特鲁奇出版了一本书,《The Last Emperor: Multiple Takes》。在这本书中,他详细的阐述了在《末代皇帝》中的色彩运用心得。作为一个静态摄影师,应该知道:照片的色调至关重要,它极微妙又难以把握,甚至能在不经意间引导观看者的心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故宫取景的电影和电视剧有很多,但是能真正拍摄出故宫的宏伟庄严的却没几个。虽然是意大利导演的作品,但是,《末代皇帝》足以给我国的众多“清宫戏”做典范。

  该片在西方上映后。立即掀起了“中国热”。1988年,第60届奥斯卡奖颁奖揭晓,《末代皇帝》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服装、最佳作曲、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摄影和最佳美工9项奖。



7. 大红灯笼高高挂(Raise the Red Lantern)

发行日期: 1991年
导演: 张艺谋演员: 巩俐
马精武
孔琳
何赛飞
曹翠芬
周琦
地区: 大陆
片长:125分钟
语言: 普通话



作为一部心理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对色彩的运用极为讲究。张艺谋不愧是摄影师出身,不同色彩基调的反复出现,使观众的情绪也随着剧情忽高忽低。乔老爷想在哪位太太的房中过夜,那位太太的门前就挂起大红的灯笼。经典三原色冲印法的使用,使这部电影的红色和黄色十分鲜艳,而这在西方国家的电影中是不多见的。同时,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服装,也使这部电影显得更为精致。

  这部电影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意大利第四十四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学会大奖、天主教影评人协会大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艾维拉诺塔特别奖;获美国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意大利全国奥斯卡"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大奖、最佳外语片女主角提名(巩俐);意大利米兰电影协会颁发观众评议本年度最佳外语电影第一名大奖。



8. The Third Man(第三个人)

发行日期: 1949年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类  别】黑色 / 悬念 / 惊悚
【导  演】卡罗尔 里德
【主  演】约瑟夫 科顿 (Joseph Cotten)
      阿丽达 瓦尔蒂 Alida Valli
      奥森 韦尔斯 (Orson Welles)
      特雷弗 霍华德 (Trevor Howard)
【影片长度】104 Mins
【对白语言】英语原声



    感谢数码技术的应用,使这部电影有机会制作成DVD,成为黑白年代不朽的回忆。

  在拍摄手法上,这恐怕是电影史上第一次将摄像机安在角落拍摄,以表达不安和焦虑的心情。同时,有意识的广角畸变和浅景深镜头,也加重了影片冷酷的基调。大量光影的使用,有效地调动了观众的注意力。整个影片像梦魇一样震撼,且过目难忘。

  与前几部彩色电影相比,这部黑白电影是不是显得有些过时?但是如果你仔细看完这部影片的话,你会重新体会到黑白光影的魅力——单色的魔术。

    改编自英国著名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的短篇小说。本片荣获1994年戛哪电影节金棕榈奖,第23届奥斯卡最佳摄影金像奖,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金奖,并被评选为英国电影史上最佳影片第一名。本片被评为电影史上杰出的100部电影之一。



9. Visions of Light(光的影像)

【译名】光影的魅力/电影摄影艺术
【年代】1992
【国家】美国
【片长】92Mins
【类别】纪录片
【语言】英语
【导演】Arnold Glassman Todd McCarthy
【主演】Néstor Almendros .... Himself
    Michael Ballhaus .... Himself
    James Wong Howe .... Himself
    John A. Alonzo .... Himself
    László Kovács .... Himself
    Haskell Wexler .... Himself
    Stephen H. Burum .... Himself
    Allen Daviau .... Himself
    Frederick Elmes .... Himself
    William A. Fraker .... Himself
    Conrad L. Hall .... Himself
    Victor J. Kemper .... Himself
    Sven Nykvist .... Himself
    Owen Roizman .... Himself
    Charles Rosher Jr. .... Himself



    记录许多着名摄影师的访谈,畅谈他们对摄影的看法,以及他们在参与拍摄电影过程,与各个导演合作的经验。片中并穿插经典片段,对映摄影师的说法,让一般观眾能更了解摄影师的工作与贡献。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部电影,应该说是“关于电影的纪录片”更合适。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也能发现以上介绍过的多部影片。例如《梦断情天》的摄影师Nestor Almendros,他在临死之前接受了这部电影的短暂采访。还有《末代皇帝》的摄影师Storaro等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导演控制摄影师的拍摄手法。例如,《Rosemary's Baby》的导演Roman Polanski,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有时仅仅需要将摄像机多移动几个厘米,就能使影片的效果得到巨大提升。《In Cold Blood》的导演Conrad Hall,在1967年接受采访时,提到当年是如何选择并搭建了一个牢房,里面囚禁的是Robert Blake扮演的杀人犯,他即将走上绞刑架。雨水不停地打在铁窗上。Hall发现,如果摄像机放在某个特定的角度,雨滴的阴影看上去像Blake脸上的泪水。这个镜头后来成了影院中的催泪弹。

  这部电影由数百个电影片段组成。影片结束后,你一定会深深地被摄像机背后的灵感和魔法打动。而静态摄影师也将从中获益匪浅。这是一部摄影科教片,数百个片段将指导你如何用光,如何选择合适的色调,如何使你的片子成为经典。

  这部电影按年代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无声电影年代。第二部分是带旁白的黑白电影时期。第三部分是彩色电影时期。影片最后讨论了如何利用不同的色彩调动观众的情绪。



10. Winged Migration(鸟与梦飞翔)

导 演: Jacques Cluzaud Michel Debats
主 演: Philippe Labro 雅克·贝汉 Jacques Perrin
上 映: 2001年12月12日 ( 比利时 )
地 区: 法国 德国 西班牙 意大利 ( 拍摄地 )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TS Dolby Digital
时 长: 98 分钟
类 型: 纪录片
分 级: 阿根廷:Atp 英国:U 西班牙:T 芬兰:S 美国:G 德国:0 法国:U 澳大利亚:G 新加坡:G
时间:89分16秒



    这是一部关于野生动物的纪录片。相信很多摄影家都有过拍摄飞鸟的经历吧。长焦加连拍?那只是小儿科。让你看看这个疯狂的法国导演是如何拍摄飞鸟的。

  凭借上百万美元的经济支持,导演Cluzaud雇用了四百五十人的拍摄队伍。拍摄工具包括热气球,小型滑翔机,甚至伪装成飞鸟形状,内藏摄像机的小型飞机。在第一年内,他们基本不拍摄,只是跟着鸟到处迁徙,和这些鸟混得很熟,使得这些鸟对他们不再警觉。之后的两年,他们的拍摄团队(其中包括五十人的鸟类专家)跟踪这群飞鸟,穿越四十个国家,并将所有结果浓缩在98分钟的电影中,平均每225分钟素材只取一分钟。效果自然极为真实感人。DVD版本附送50分钟的幕后花絮。从中看到,摄制组不惜时间,驯化了一批小鸟,使它们习惯飞机的轰鸣声,用于拍摄在航空母舰和工厂那几场戏。摄影师需要和初生的小雁培养感觉,模仿它们的鸣叫,跟它们一起游泳,让它们认为摄影师它们的一员。正是这种不可思议的耐心的感情培养,才有了那些如此近距离而又真实的镜头展现给我们。作为一部纪录片,《鸟与梦飞行》在法国能达到250万人次的票房,并不是偶然的。绝美的画面,得体的配乐。震撼人心的镜头,就是一部完整又完美的交响乐。

     “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开篇第一句话很容易令人保持长久记忆,没有解说词也完全可以看明白导演的用意,画面可以说清楚一切。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跟着鸟飞过整个地球,你会发现这个星球上大部份自然面貌都被人类改变了,处处都是人留下来的痕迹,但片子里绝少出现人的模样,这一个半小时里,鸟就是这个星球的主角,但他们生存的环境实在是堪忧。当一只鸟在一声枪响后跌落,一只美洲鹦鹉逃生成功,真是让人大喜大悲。这些鸟儿就像精灵一样,像海子诗里形容的:“海鸥是上帝的短裤”,他们是轻盈易碎的,你完全感受得到摄制人员那种小心翼翼的疼爱。

    “《鸟与梦飞行》是《点虫虫》幕后班底再次携手制作的纪录片,经过两年搜集资料和三年拍摄时间,《鸟》片采用了超科技空中拍摄系统摄制,全程追纵候鸟南迁北徙的壮举,带领观众体验候鸟“迁居”的艰辛过程,同时也捕捉各式各样候鸟的奇趣生态,既益智又生动。当中有不少惊险镜头。拍摄期间要跨越险峻的高山和飞越太平洋、大西洋。所涉足的地域,由南至北,穿梭的国家超过三十个,拍摄时间,由春至冬。画面不但展示了候鸟的生活习惯,更把大自然的各种地理环境幽美景色摄入镜头。沙漠、冰川、湖泊、森林、平原、河流、悬崖、岛屿以至繁华都市皆一一尽入眼底。”


相关介绍:

中文名: 微观世界
英文名: Microcosmos
别名: 点虫虫
     小宇宙



电影导演:Claude Nuridsany
      Marie Pérennou
电影演员:雅克·贝汉 Jacques Perrin .....Récitant/Narrator (French version) (voice)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Narrator (English version) (voice)
发行时间: 1996年
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影片长度】76 mins

*96年坎城技术大奖、97年凯萨奖最佳制片、摄影等5项大奖赞誉的昆虫生态影像奇迹

*用当代古典乐揣摩首次在银幕上作放大性演出的昆虫生态!一篇歌颂昆虫生态的大自然交响诗!

荣获96年坎城技术大奖,97年凯萨奖最佳制片、摄影、剪辑、音响、电影音乐5项大奖与最佳影片、新进导演双项提名的电影《小宇宙(Microcosmos)》是Claude Nuridsany、Marie Perennou两位导演费时15年研究规划、两年的摄制器材设计、3年的实际拍摄而完成。藉由显微镜细腻观察方式捕捉蚂蚁、蜜蜂、蝴蝶、瓢虫、甲虫、蜗牛、蜻蜓、水蜘蛛等生物生态的珍贵画面,融合纪录片的探索追踪精神与微妙自然的戏剧效果,在放大昆虫一举一动的生活之余,更体现昆虫间充满风趣、可爱、幽默、浪漫、激情的戏剧性生活互动,创造电影视觉的奇迹与喜悦。

电影音乐由纵横法国电影、电视领域的新锐音乐高手Bruno Coulais担纲。Coulais 97年与2000年分别以《小宇宙》跟《喜马拉雅》两片荣获凯萨奖最佳电影音乐奖赞誉。自80年代中期投身影像音乐创作以来,总计完成60多部作品,包括:尚雷诺主演的《赤色追缉令》、凯萨琳丹妮芙主演的《对不起,爱上你》…等片。其它代表作有【鵬程千萬里 LE PEUPLE MIGRATEUR】、【奪命解碼VIDOCQ】等。2004年最新作品有【放牛班的春天 LES CHORISTES】、【創世紀 GENESIS】等。
《小宇宙》中,Coulais以纯真的儿童唱诗班圣洁和谐的颂赞配上晶莹、轻巧、冷飕飕的大自然拟真意境声效揭开影片序幕,在音乐配器与歌声的运用上也多能彰显昆虫的特质,诸如用提琴弦揣摩蜜蜂飞行的效果、用合成器营造出圆珠珠的声音仿真瓢虫的天真可爱、用歌剧女声颂赞蜗牛的激情缠绵、惊悚声效用来衬托水蜘蛛滑越水面的惊险,对于烈日骄阳、暴风骤雨与深沉夜色等自然意境的营造也经常在静态与动态的对比声效中塑造独特的感受,Bruno Coulais繁复精细的摩登古典乐章为这些首次在银幕上作放大性演出的昆虫,表彰其在自然生态的重要地位,完成一篇歌颂昆虫生态的大自然交响诗。




<小宇宙2:基因狂想曲>:給厭世者80分鐘的生命溫習。
-----The Very Beginning -----



導  演: Claude Nuridsany
Marie Perennou
製  片: Alain Sarde
配  樂: Bruno Coulais
電影分級: 普
電影類型: 社會寫實
上映日期: 2004/12/31

法国生态电影大导演CLAUDE NURIDSANY 與 MARIE PERENNOU二位導演都是道地的巴黎人,1969年雙雙畢業於巴黎第六大學〈the Pierre and Marie Curie University〉生物學系。1976年,他們的攝影作品獲得享譽國際的NIEPCE AWARD。科學出身的二人有著藝術家敏銳的觸鬚,除了精準的運鏡,作品中更滿溢人文氣息與詩意。

Claude Nuridsany 与 Marie Perennou ,继【小宇宙】之后,历经 6 年的酝酿, 2004 年力作【小宇宙 2 – 基因狂想曲】重现亿万年前浑沌乍开、熔浆奔流的壮美气魄。尔后,大地冷却、经年的落雨成海,终于,在水中孕育出地球最初的生命……。
生命的起灭是严肃的哲思、是痛苦的参悟,但它也可以是一则云淡风轻的故事。结合幽默与严肃、纯真与智慧,一位年迈的非洲智者娓娓诉说生命的故事:这是真实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关于天地、生死,当然,还有爱情。这位智者是亲切的祖父,也是时间的魔法师。他用温情的声音,将寰宇万象全都说成亲切的故事。
在【小宇宙】中,昆虫是无语的主角。没有旁白脚注,观众全然用自己的心思与眼耳来解读昆虫的一天;导演唯一用来提示情节的就是刻划入微的音效愈与配乐。同样地,在【小宇宙 2 – 基因狂想曲】里,音效师仿真制作出比自然更逼真的万物跫音;配乐的节奏与影片的脉动紧密结合,适切地铺陈出整部电影的转折与张力。
不过,有别于【小宇宙】纯粹以昆虫的视野为焦点,【 小宇宙 2 – 基因狂想曲】的主题是宏观的,它讲的是自然界本身、与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万物,因此,「人」的元素被置入了;选择非洲老祖父代言,因为非洲是人类发源的摇篮,他说的故事亦有以口述语言传承文化的意味。
【小宇宙 2 – 基因狂想曲】不是纪录片。这是一部喜剧音乐电影,有刻意安排的情节、演员、也有布景与聚光灯;它希望帮助人们发掘宇宙之美、发掘动物与人类、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联贯性。当一切都能被拆解成原子,死亡不过是生命现象的转换:水母优雅地漂至岸边、静静等待生命乾涸;落叶腐果,也都有着孕育新生的使命。而人呢,如同智者所说,「某日,我将回到那个当初生我、造我的世界」。


中文名: 喜马拉雅
英文名: Himalaya l'enfance d'un chef
别名: 雪岭传奇



上 映: 1999年8月10日 瑞士 (Locarno Film Festival)
导演: 艾瑞克瓦利 Eric Valli
演员: Thilen Lhondup
Gurgon Kyap
Lhakpa Tsamchoe
Karma Wangel
Karma Tensing
Labrang Tundup
地区: 英国,法国,瑞士
语言: 德语
时 长: 108
类 型: 冒险 剧情
分 级: 匈牙利:14 阿根廷:Atp 澳大利亚:PG 法国:U 香港:IIA 新西兰:PG 挪威:7 瑞士:7 瑞士:7 英国:PG 加拿大:PG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酋长少年时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喜马拉雅山上的一个部落,位于尼泊尔西北方一个名叫dolpo的村庄。这个与世隔绝的山村中,每年最大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带着犁牛背着自己村庄的盐,长途拔涉横越整个山峰,去另一个部落交换粮食。这趟路每年全村都由老酋长带领,因为他是最有经验的领队。但是今年不同了,因为原本应该是老酋长的大儿子继任酋长,并且带领全村的人完成这趟旅程。可是他发生意外过世了,留下妻子、小孩和老酋长。而小儿子是个喇嘛,从来不过问家里的事。这一次老酋长希望他可以回来帮忙。而村中另一个年轻人,聪明而又有活力,他想代替老酋长死去的儿子的位置,并且照顾他的遗孀。可是老酋长并不接纳他,两个人一直没有办法沟通。
  又是一年一度的行旅,老酋长的经验是要看见上天的指示,才能出发。年轻人不相信,并不同意老酋长的看法,便组合了村中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就先出发了。
  在一路上,缺乏经验的青年用自己的方式走,而晚了三天出发的老酋长一行人却赶上了他们,有如神助一般,证明了老酋长的话是对的。此时的天空一片蔚蓝,风和日丽,高原上壮丽的风景就像是仙境一般。老酋长却在此时叫大家赶快离开,因为他知道马上就有暴风雪来了。其它的队员都加入老酋长的队伍,年轻人固执得不肯相信,坚持要晚一些才动身。
  果然就在大家离开之后,暴风雪来临了,年轻人花好大的力气才赶上队伍,此时他才发现老酋长为了鼓励队伍前进,自己一个人殿后,可是他已经精疲力尽,身体状况很差,还好年轻人及时赶上,救了老酋长一命。
  经过了这一段充满波折和历练的行旅之后,老酋长看见年轻人身上有成为酋长的特质,年轻人也学习了老酋长的经验和互相了解,就像在冥冥之中有上天的安排一样,让老酋长和年轻人这两个固执的男人有了尽释前嫌、互相了解的机会。这一切看在老酋长的小儿子的眼中,就像是一堂无价的人生之课,喇嘛回到寺院之中将这一趟行旅全部的过程画在墙上,叫大家都记得这一次难得的成长旅程。

影评&幕后
  仙境一般的喜马拉雅人迹罕至、一队雪山行旅风雪凛冽中缓缓行来,藏密梵声如仙乐般在耳边响起……本片是法国、尼泊尔、瑞士和英国四国合拍的剧情与纪录大片,获2000年度第25届凯撒电影节最佳摄影和最佳音乐两项大奖。和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它的拍摄队伍是《微观世界》的原班人马,他们历经长途跋涉1万3500公里、深入海拔2万7千呎竹旳高山、忍受高达65度C的日夜温差、历经9个月难以言喻的艰辛拍摄而成,片中的全部演员都是在临时在当地屏选出来的藏族同胞。影片内容蕴含了深刻的寓意和启发。展现了藏族人独有的崇敬天地、与大自然合作的信仰及生活观,以及人与大自然间循环相生的真谛。制作本片音乐的仍是《微观世界》的布律诺·库莱,他凭借本片的音乐再次获得了法国凯萨奖及影艺学院最佳原声带大奖,藏族民歌与藏密梵呗的神秘气息,再加极具气势交响乐,使喜马拉雅山的风光与人情更显无穷魅力。
  1981年当艾瑞克担任《小宇宙》的编剧及摄影时,他被西藏的风光深深吸引,从此与西藏结下20年的不解之缘。他要以《喜马拉雅》纪录这个真实的故事与真实的地方,然而真正促使他拍摄《喜马拉雅》的人就是片中的村长~霆雷,霆雷是多波村连续6届的村长,他在1983年赶犁牛的路上认识了艾瑞克瓦利。有一次当艾瑞克与霆雷共同观看黑泽明的《七武士》时,霆雷回过头告诉艾瑞克:『你可以考虑拍摄一个有关喜马拉雅的电影,比起写作和摄影,我认为电影更有力量!』
  自此艾瑞克决定克服万难,拍摄一个讲述西藏的故事,为了能够确切的呈现当地的生活型态,导演花了2年的时间与所有的演员共同构思脚本并且让彼此熟悉。而老霆雷坚毅的表现因此获得了『马龙白兰度』的绰号!
  该片的主要演员除了霆雷之外,喇嘛诺布也是真正的喇嘛,年轻的继承者~卡玛来自西藏,与导演在加德满都相遇。女主角佩玛则是印度出生,于西藏长大的女孩子,她过去曾经在《火线大逃亡 》中演出,算是有过演出经验的非职业演员;
  而片中的小孩帕桑自小与导演认识,也有过许多的演出经验,他在加德满都学英语教育,是所有演员中最有知识水准的人,也因为这样他还敢与导演为了酬劳讨价还价!
  距离机场还要3周才到得了的多波村,目前的生活还是相当纯朴原始,即使电影拍摄过后,他们获得些许的酬劳,但依然过著原来的生活,一样每年赶犁牛拔山涉水,一样耕种度日,丝毫不受影响。
  为了能够完整呈现当地的景色,拍摄小组吃尽了苦头,长达9个月的拍摄期中就有一半的时间与天气搏斗,甚至有过3个礼拜遭遇6个暴风雪侵袭,剧中不仅演员要与真实的天候对抗,摄影小组更是困难重重,为了拍摄湖边栈道的场景,他们必须花2周的时间在陡峭的山壁上架设平台才能拍摄壮阔的场面,种种的艰苦只为了真实呈现勇气、尊严、人与环境压力对抗的西藏精神。
  谦虚的导演艾瑞克不但接受专访,还反过来询问现场媒体看过该片的感想,并希望大家能够老实的指出该片的缺点以供他改进。他也指出电影确实反映出当地以男性为主的社会下,女性居花瓶的地位。所以他正在秘密筹画的下一部作品也将探讨女性议题。
  艾瑞克本人的人生观也诚如电影中所说『选择最难走的道路』,他要在有限的生命中,不畏惧的去完成他的拍片理想,如此才不枉此生,这样的精神与电影中的老霆雷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