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柔克刚

 秀水拖蓝 2012-04-29

宋代词人辛弃疾写过一首不太引人注目的《卜算子·齿落》: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辛弃疾可谓懂得柔韧与刚硬之辩证关系的明白人。

其实这并不是词人的发现,老子早就讲过这个道理。《老子》四十三章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穿透最坚硬的东西。七十八章还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思是说,以柔克刚的道理人人都懂,就是没人肯实施。

老子的这一套是从他老师那学来的。有一次他老师生病了,老子去探望。老师张开嘴巴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不在?”老子回答:“还在。”老师又问:“我的牙齿呢?”老子说:“不在了。”老师再问:“你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吗?”老子稍加思索后回答:“舌头健在,是因为它柔弱吧?牙齿脱落,是不是因为它刚硬?”老师对老子的回答很满意:“好了,我再没有什么要说的了。”

遇到艰难困苦,古人中有的主张“挺”,有的主张“耐”。二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可能都行得通。“挺”有“撑住”的含义,而“耐”的含义更多的是“忍让”。使用这几个字时,万万不可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孤立独行,要有所分析、把握分寸,“挺”要刚中有柔,“耐”要柔中有刚。

想当年日本的乒乓球曾一度称雄世界,多年保持霸主地位。60年代初,在一次世乒赛中,中国队战胜了日本队,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打“守球”的张燮林这个“秘密武器”起了作用。张燮林的“守球”可算守到了家,不论对方攻杀得何等凶猛,他都能“海底捞月”般慢慢悠悠地把球送回对手的球台上。中外媒体在报道这场乒坛恶战时,几乎都用了一个词:“以柔克刚”。

 

感言:

1、世间万物,一物降一物。

2、刚柔相济,宽猛适中,通达万物。

3、以柔克刚,融合对手于无形,以刚克柔,快刀斩乱麻。

4、柔与刚,谁克谁,比的是功力,抓的是时机,用的是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