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这样做老师

 秀水拖蓝 2012-04-29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说的是孔子一辈子而不是他的某一个时期。三千弟子跟随他有多久,因为没有确实的史料记载,不敢妄断,说“贤人七十二”一直追随他,大概是不为过的。孔子让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谈各自的向往与追求,这是历来都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四子侍坐”。然而,不知人们是否想过这四位弟子的年龄差距:孔子六岁时曾晳出世,孔子十岁时子路出世,孔子三十岁时冉有出世,孔子四十六岁时公西华出世。年龄最大的曾晳比年龄最小的公西华足足年长四十岁,这样的师门,本身就令人向往。

孔子有思想,有见识,有真才实学,这是他的弟子能与他始终相随的重要原因,因为跟着他,能够学有所得。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对他的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即使是严厉批评,也不会有恶意,也不会把人看死。宰予白天睡觉,孔子怒不可遏,说了一句很杀风景的话,叫做“朽木不可雕也”,这或许是有点把人看死了。但在《论语》中,人们还是可以看到孔子与宰予之间的不少问答,可见孔子那句话,也只是出于一时的气愤,他并没有真的把宰予当做“朽木”。

孔子有“师道尊严”,却并非“师道森严”。对待他的弟子,基本做到了他自己说的三条,即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他既不高高在上,使他的弟子难以接触;也不一脸肃穆,使他的弟子望而生畏,倒是常在弟子之中,有问有答,谈笑风生。既有他批评弟子的,也有弟子批评他的,最典型的就是子路,一会儿说他太迂,一会儿又对“子见南子”表示“不悦”。在这种气氛中,弟子们就很容易无拘无束地提出各种问题向他请教,与他探讨,有疑问有困惑甚至有不同看法也都当场提出,可谓“教学相长”。

孔子一世之为人,大致是以“中庸”为准则来要求自己的。他的为人处世尽管也有欠缺,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先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孔子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将他的弟子们凝聚在一起,值得如今为师、为官者三思。

 

感言:

1、思想统领全局,驾驭集体,威力巨大而深远。

2、严而有格,苛而有责,训而有导,教而有益,不亦乐乎。

3、人格魅力是一种难得的向心力,领导具有群众欣赏的人格魅力是宝贵的美丽。

4、“中庸”之道,为人处事不走极端,法乎其中,君在中央,左右逢源,平衡全局,确实不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