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常伸舌头的无声练习对声音健美的作用十分重要。舌头反复地前后伸缩就是对喉咽局部的推拿按摩。这方法不仅能刺激喉部周围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加唾液,促使废物尽快排出,增强喉舌肌能,还是预防并治疗咽喉疾病,增强发声技能和提高嗓音质量的灵丹妙药。
142. 用声之前伸舌头可使相关肌肉兴奋,很快进入发声运动状态;用声之后伸舌头如同是通过改变肌肉运动方向与方式的积极休息,因为发声时声带一开一闭是横向运动,而伸舌头是扯动整个喉部器官的上下运动。这方法对歌唱演员及常用声的教师都十分有效。
143. 歌唱机能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一生都不能怠慢的事情。年轻的时候坚持练声发展机能,随着年纪增大,坚持练声保持机能。用声之前要做开声准备活动,就像体育训练之前要做四肢准备活动一样。参照彭莉佳研究员的著述,简介方法如下:
1、放松活动:用食指和拇指对喉部上下肌肉及舌骨进行按摩放松,用手掌拍打双肩和胸部。
2、口腔肌活动:食拳头张嘴,扩张口腔肌肉;惊吓张嘴,有助口咽肌肉开合灵活;抬头张嘴,有助于牙关打开;打哈欠张嘴,有助于小舌抬起。
3、唇肌活动:双唇向中间反复多次用力撮拢,然后向两边用力反复摆动。
4、舌肌活动:舌尖呈向上卷起状,从硬腭向后伸舔软腭,越往后越好,反复数次;舌中部凹下,舌身伸出口腔,越往外越好,反复数次;舌尖用力分别顶推左右内颊及上下内唇,然后在内颊中左右上下转圈。
5、喉肌活动:喉咙或内口向里做收和扩的反复动作,也可同时发[?]和[u]音。
6、声带活动:发气泡音,匀缓轻微地吹动声带,发出“噗噗噗……”的气泡滚动般低沉松弛的声音,这时舌、下巴、喉咙必须放松。
144. 连音 (Legato)
1) 美声唱法的一个高难度要求和最重要的技术就是连音或称为声线,也就是歌唱的线条“链”,它要求在位置高度稳定的基础上,把一个音不知不觉地带到另一个音上去。意大利的语言最能突出元音的纯净,最能充分地把嗓音和元音的优点表现出来,它那开放的音节极有助于连音歌唱并使声线华丽明亮。
2) 谁要是不会连贯地唱,那他根本就不是美声唱法。人的嗓音之所以胜于任何一种乐器,就是因为它具有把音连起来的能力,并会运用乐器所做不到的各种音色变化。
3) 学会唱连音才能表现音乐的线条美,每个字的元音应如珍珠一般,用气息串成一条线。声音的连续就是气息的连续,就是用气息来唱。气息和声音都无痕迹,才能唱出线条旋律和乐感。旋律对声乐学生,犹如线条对美术学生一样重要。
4) 真正的Legato是一种行腔技巧,是音与音、字与字在瞬间的连接,没有一丝裂痕,像一条线似的,不能忽强忽弱,一股一股地冒出来,要自始至终地用气息托住。
5) 吉利大师说:“连贯歌唱的秘诀就是,在口咽腔中使母音之间的转换非常隐蔽,只想着稍微改变一点,就足以产生所需要的效果。”
6) 要获得好的连音必须将肌肉松弛,找准字音共鸣位置,用慢音阶,用温柔的气息把声音缓缓地向面罩外运送或往咽腔里吸。第一个音的尾音须气息饱满地接到第二个音。第二个音起时,第一个音的尾音方可完毕。
7) 如果你对一个曲目不熟悉,一大半的气就会无功地被消耗。一定要练熟到每一个音,每一个字,上下起落都能通畅、连贯、自如。
8) 用断音唱高音的方法对声音的发展没什么好处,应学会用连音来唱高音,因为连音有余地,而断音没有。
9) 帕瓦罗蒂说:“许多人唱了一辈子都不会制作线条。”这说明律动良好运腔连贯,声音平稳和造型生动的能力不是朝夕之功。它需要良好的气息支持,统一的发声咬字部位,音场开阔,声区统一,积极的音乐推动以及良好的音乐修养。
10) 没有声音的连贯就没有旋律线条,就没有美声学派“美”的歌唱。而影响连贯的因素主要有:起音不准确,呼吸方法不科学和气息控制不佳,以及发声和咬字的部位不统一和辅音对元音的干扰等,特别是用中文歌唱。
145. 颤音(Vibrato)
1) 颤音是美声的又一特征,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现手段。有了它则说明发声是自如和有活力的。在声学和美学上都已明确了颤音歌唱的魅力。真正的歌唱家所唱得每个音几乎都具有颤音,自然和谐的颤音是训练有素歌者的标志。
2) 从声学动力学来看,微颤的声音能使空气产生共振,从而具有致远力,它好比小提琴的揉弦,产生旋律感和律动感,没有颤音就没有悦耳的歌声。
3) 颤音是腔体充分打开,声音在充气的空腔中自然共振的结果。美妙的颤音集中体现在空腔共振时出现的共鸣点上。
4) 歌唱中正确的微颤应是每秒6-7次。过慢颤动又称“声音摇晃”,过快又称“碎抖”、“羊咩声”,没有颤音称为“直声”,这是下颌肌肉紧张和过于追求明亮或呼吸过浅所致,也可能是撑得太大、太僵。
5) 颤音导致声带肌肉的规律波动,它是优美自如发音的基本要求,它是一种装饰音,它依赖于深至横膈膜的气息支持和喉咙与腔体的充分打开。
6) 颤音可用不同方法获得:一是控制喉头以及咽腔和鼻腔的肌肉,使这段腔管产生周期性收缩;二是控制腹肌和横膈膜,使气流量产生周期变化,产生振幅波动量。前者容易造成声带紧张,后者更适合美声唱法。
7) 不同唱法的颤音,所产生的位置是不同的。真正训练有素的美声颤音是在横膈膜,其他唱法一般在喉咙。所以,声音的松弛程度和深度导致最终不同的效果。
8) 练习颤音时应当是从弱到强,然后再反过来。不仅要唱好颤音,还要能随心所欲地收住颤音。
9) 没有颤音,声音就会过于明亮,这也是肌肉僵硬的一种表现,尤其在高音区。所有受过充分训练的嗓音都会有自然的颤音,而流行唱法歌手所发出的颤音多是人为制作的。
10) 颤音完美的人,即使其它装饰音唱不好,也足以胜过别人。没有很好的腔体打开和稳定的字声结合,就没有芯,就不会有和谐的微颤声波。
146.乐感(Sense of music)
1) 乐感是指人对音乐反应的敏锐程度,以及能迅速用自身具有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将音乐情感化的能力。
2) 乐感就是演唱者所表现的音乐美感,它包括音准感、节奏感、旋律感、律动感、音韵感、语气感,也可被解释为能准确想象音高和音乐节奏及其制作线条强弱的本领。
3) 一流的乐感有强烈的“创造欲”,任何歌曲在他嘴里都能唱出与众不同的效果,能创造流派。二流乐感则只能继承流派。
4) 节奏是乐感的核心,是乐曲的生命。节奏感也称为“心板”,即心中要有节拍感。与乐感一样,有的人“先天”就有,有的人需要“后天”培养。
5) 乐感是先天的,感性的,而修养则是后天的、理性的,也可称为艺术和文学素养。后者可以弥补前者的不足。只具有前者,可以成为歌唱家,二者兼有才可成为艺术家。
6) 技巧有赖于后天,也可以“制造”乐感。尽管这“人造乐感”无法达到天赋的效果,虽不能“动人”,也可“动听”。
147.面部表情( Facial expression)
1) 歌唱是欢乐愉快或悲痛情绪的释放,表情之美反映思维之美。
2) 声乐是表演艺术的一种,面部表情要有“春、夏、秋、冬”之分,表情要拢神, 要有戏。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只有当声音和表情同样地完美时,歌唱才可能称之为艺术。
3) 面部的表情有助于嗓音的表现能力,使嗓音更为鲜明更有说服力。表情和嗓音的表现一致才能做到情感真实抒发。
4) 只要歌词允许的,口型都要保持微笑状态,微笑必须是自然优美的。只停留在嘴上而未从眼神里流露出的微笑是虚伪的,微笑首先是一种内心体验,然后才能将其外化。
5) “微笑状态”不应只是外观的,这里强调的是喉咙打开的内在状态,可用[a:]音在颧骨以上或面罩找发声感觉进行练习,并感觉使声音向两边分开,这也是找高位置头腔共鸣的有效方法。
6)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眼要明亮有神,充满柔光,好像眼睛也能发声,并依据歌词的意境,时而柔情含笑,时而忧伤深沉。歌唱者的眼神应该正确地传达他在歌声中所表现的感情。
148.力度(Power)
1) 声音的音量被称之为“声音的力度”。音量或力度的大小与用气多少和共鸣强弱有关,也与腔体大小有关。音乐的旋律美、情感美都要靠力度来表现。力度的对比是自身声音的对比,不存在与别人的力度相比较的必要性。
2) 力度是歌者表现美的基础,没有它,要获得艺术所应有的最高效果是不可能的。激情和力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力度就谈不到声乐艺术的真正表现力。一首曲子一定要有力度变化和强弱变化,要用力度变化制造高潮。
3) 唱一个上行音并增加力度时,鼻咽腔、咽腔及各共鸣腔要逐渐进一步扩张,好像一个人在不断吸气时的感觉。
4) 当你学会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力度,只留下集中所需要的力度和强度时,声音才能达到完善。
5) 根据作品的旋律,该用的“劲”一定要积极,整个共鸣要充分调动起来,不该用的要放松,要弱下来,力度在于强弱对比。
6) 歌者不仅要有声音强弱变化的技巧,还要把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该强、该弱。歌者对歌词的不同理解,决定歌曲处理的风格和强弱。
149.起音(attack)
1) 在学习声乐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正确的起音,起因有两种类型:软起和硬起。软起音,也叫做“舒气起音”,叹气开头,以气带声,气轻轻一碰,嗓子眼就响了。起音前声带是闭合的,这方法有助于我们找到起音后的声音通畅感;硬起音,也叫激起,音头坚实有力,爆发而出,在起音的一瞬间,气息“撞击”共鸣腔体。
2) 平静的心态,也是良好起音的关键,全身要松弛积极,松而不紧,紧而不僵。良好的起音是正确的气息支持和喉头状态的恰当配合,也是整个作品演唱应参照的声音标准。
3) 起音前,深吸气,张嘴就在“吸着唱”或“叹着唱”的感觉中控制呼气量。
4) 正确的起音和良好的发声必须注重音的纯度。音的纯度才是正确起音和良好发声的基础和标准。
5) 唱起音,特别是高声区的起音之前要先“听”到这个声音,嘴要张开,嘴唇要放松。在演唱一个音的整个时值过程中,嘴要一直张开,嘴唇要一直放松。
6) 起音是发声开始后的声音质量。它一定要发自胸部并用气息导向或送至面罩或吸至咽喉底部,决不是声门的冲击。
7) 从面罩开始的高位置安放的歌唱起音是现代美声唱法的精髓。
8) 传统美声起音时,一定要打开喉咙,把气声吸送至咽腔后部。卡鲁索说:“如果你听到'声门冲击’式的起音,你就知道这位歌者的起音还不够靠喉咙后部。”
150.弱音控制(voice control)
1) 弱音主要是气息控制和腔体扩张所保持的效果。音量越小,越要保持腔体在发强声时的张力和呼吸控制力,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减轻气息对声门的压力,使声带产生最轻的振动。弱音是以集中成小共鸣点的音响形态出现的。弱声也可称为半声或轻声,弱音往往比强音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2) 唱极弱音时,咽部及声音振动点要缩得很小,然后随着声音的增强而扩大,但不要把这个点唱得高起来。
3) 青年歌者常盲目追求音量、音高,无视美声的基本功——“半声”,他们不知道美声的第一项标准就是: 每个音都要能渐强渐弱。半声唱法是,咽腔下部开大,在[u]或[i]音的声音高位置上,使声音往面罩集中再送出去。没有半声的歌唱,你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歌者。从一个柔和的半声开始,然后渐强发出来的强音才是最有力量的。
4) 半声是美声唱法的“高技术”,这种半真半假的发声方法可以把人声的嗓音魅力发挥到极致,它实虚兼备,柔韧性极强,优美华丽的声音能使嗓音超脱人体之外。
5) 声音的强弱与高低是两码事。宏大的声音不一定高,细弱的声音不一定低,声音的强弱变化是声音造型的基础之一,没有强弱的力度变化,声音就会变得平淡乏味,从而丧失艺术生命力。
6) 在同一音高上的强弱变化,而且强弱之内还能保持声型稳定,这是美声歌唱中难度较大的一项重要技术。只要在渐强的最高音处保持原有的共鸣腔体,减少气流量,渐弱就会自然出现。好的歌唱家能够从一个最弱的音量出发,唱到最强的音,然后反复数次,这是常年苦练才能得到的“功夫”。但是在学生可以用一般强度发声或能听到其全音域之前,要避免唱轻声,因为真正的轻声需要比强声更多的肌肉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