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生命深处的澎湃激情

 优雅a 2012-04-29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生命深处的澎湃激情

背景说明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一位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和误解的作家。

    劳伦斯出生于矿工家庭,没有名门望族的声誉,也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在19世纪末依然弥漫清教徒风气的英国社会里,劳伦斯的才华与众不同,福特。马多克斯·休弗的评价最为中肯:他是一个浸透情欲的天才。

    劳伦斯的创作受尼采唯意志论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响,从两性之间性爱关系的独特角度来探讨人与自然、人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对家庭、婚姻和性进行了细致人微的探索。其中对于情爱的深入描写,一度引发极大的轰动和争议,对20世纪小说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成书于1928年,是劳伦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遭受抨击最为激烈的一部作品。作品于1928年在意大利以删节本的形式出版,流入英国后即以淫秽书刊的罪名遭到禁毁,之后长达三十余年都只能以删改过的“洁本”形式在英美等国面世。直到1960年,经过一场英国文学史上最漫长最热闹的官司后,才被法律允许出版小说全文。

   

名著概要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满目疮痍的英国社会为背景。查特莱家族是英国中部特弗沙尔矿区的封建地主,历代居住在离矿区不远的大庄园——拉格比。克利福德·查特莱是查特莱男爵的次子,由于兄长战死沙场,战后他继承了父亲的贵族头衔。克利福德在大战中结了婚,娶了出身富裕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康妮为妻,谁知婚后不久他就在战争中受伤,下半身瘫痪,完全丧失了生殖能力。

    1920年,克利福德和康妮回到庄园拉格比,从此过起了死气沉沉的贵族生活。克利福德生j生冷漠,既具有贵族的虚伪、傲慢、顽固和自私,又具有工业资本家的冷酷无情。他住在庄园里,一面写作,一面经营煤矿,在玩弄文字和以冷酷的意志管理矿山中掩饰内心的空虚与恐惧。在这个家庭里,健康活泼的查特莱夫人,永远地失去了年少时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变成一个守着活寡的随身看守妇。克利福德竭力在精神上控制康妮,一方面大谈婚姻的神圣,另一方面又冷静地建议妻子与人私通生个儿子,好让产业后继有人。他的自相矛盾、虚伪空洞、懦弱恐惧逐渐消耗着康妮的青春,令她逐渐对这样的生活产生了厌倦和不满。

    一次偶然的机会,克利福德招揽了一位以戏剧成名却受英国上流社会排挤的爱尔兰青年才子米凯利斯,一半出于好意,一半也想利用米凯利斯成名。于是,在拉格比,一腔热情无从寄托的米凯利斯与爱好艺术的查特莱夫人产生了微妙的情愫。但很快,康妮就发现米凯利斯与克利福德以及所有上流阶层的人一样,追逐金钱名誉、内外不一、冷漠自私,因此两人的感情迅速画上了休止符。自此,康妮在拉格比的生活虽然看似恢复了常态,继续做着一个有名无实的优雅贵族夫人,但这时的她对于喜欢高谈阔论、自命不凡的贵族社会,已经心生厌倦,并由此成病,越来越消瘦。

    就在这时,克利福德的庄园雇来一位矿区工人出身、因婚姻失败而去印度当过几年兵的猎场看守人梅勒斯。遇见了梅勒斯几次之后,康妮重新燃起爱情的火焰和对生活的希望。在充满生机的橡树林里,康妮与梅勒斯开始了缓慢的相爱历程。这段感情,并不是两人有意为之的结果,只是在偶尔的交谈和接触中,两个都在生活和感情上受过打击的人逐渐走近了对方。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性解放之风已经悄然盛行,如果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一个同属中产阶级的人,大家会觉得再正常不过,如同她的丈夫克利福德本人提出的:她可以红杏出墙,给家族生个子嗣。但严格的等级观念却不允许一位贵族夫人同一个下层阶级的人谈情说爱,这样一段跨阶级的爱情,无异于乱伦。

    然而,康妮和梅勒斯勇敢地坚持了自己灵与肉的抉择,最终,康妮怀上梅勒斯的孩子,并离开了拉格比和克利福德。小说最后以在农场着力创造新生活的梅勒斯给康妮的一封信作为结束:他虽然远离她,但却等待着自己的自由,与她相聚。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知识链接

    1.劳伦斯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劳伦斯小说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注重对人的情欲心理的探索。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提出了“无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等概念。

    精神分析的主旨是要研究人的内心世界、心理欲望对形成人的精神世界的意义。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无意识活动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包含三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明确的意识只是冰山一角,在意识的表层之下,是犹如巨大冰山的无意识,它是一种非理性的本能冲动,是一种不被意识到却能影响人的行为的强大力量。由此,代表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的“本我”完全是非理性的、无意识的。在这种本我驱使之下,人的性欲对个人和人类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自然与文明

    在劳伦斯的小说中,自然和文明的对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就通过对猎场看守人梅勒斯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蓬勃生命力的向往,对英国工业文明的批判。

    在西方文化中,自然与文明自古希腊时代始就有着潜在的对立。在西方,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劳动能力的提高,人和自然界的分离带来了个体精神生命的觉醒。在理性智慧诞生源泉的古希腊哲学中,个体的主体化和世界的对象化标志着西方文化从发端处,就在肯定个体化的同时,彻底割裂了人与自然宇宙的有机联系。人类文明的道德律令代替了古老的自然法典,自然成为与人对立的、只有利害关系的冷冰冰的无机世界。

    这种紧张的对立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在资本主义文明兴起的18世纪,随着机器工业的快速发展,已经越来越尖锐。浪漫主义的先驱卢梭就曾大声疾呼“回到自然”,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试图以文艺审美对抗机器文明对人性的摧残,恢复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关系。20世纪以来,随着文明的几何级数增长,这一对立愈加严峻。文学家们通过他们的艺术作品反映了这一现象,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即为一例。

 

名家评述

    但凡关注本世纪小说者,都不可不读此书。

    ——劳伦斯·达雷尔

    这书的特点,是在写英国贵族社会的空疏、守旧、无为而又假冒高尚,使人不得不对这特权阶级发生厌恶之情,……本来是以极端写实著名的劳伦斯,在这一本书里,更把他的技巧用尽了,……尤其要使人佩服的,是他用字句的巧妙。所有的俗字,所有的男女人身上各部分的名词,他都写了进去,但能使读者不觉得猥亵,不感到他是在故意挑拨劣情。我们试把中国《金瓶梅》拿出来和他一比,马上就可以看到两国作家的时代的不同,和技巧的高下。《金瓶梅》里的有些场面和字句,是重复的,牵强的,省去了也不关宏旨的;而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里,却觉得一句一行也移动不得。

    ——郁达夫《读劳伦斯的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精彩推荐

    以下选读的章节描写的是女主人公查特莱夫人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一种对机械僵化的工业文明的否定,对充满活力的大自然的向往;反映出作者对于自然和文明关系的思考。

    英格兰,我的英格兰!但是哪个是我的英格兰呢?英格兰的堂皇大厦。照出相来确实很美,而且创造了一种我们与伊丽莎白时代的虚幻联系。那些古香古色的古老大厦,建于慈爱的安妮女王和汤姆·琼斯时代。但是煤烟飘落,弄黑了它们的褐黄色墙壁,早就不再金碧辉煌了。大宅一个接一个被人遗弃。现在它们正在遭遇拆毁。至于那些英格兰农舍——就在那里——现在则变成了贴在这绝望乡村上的一块块砖屋大补丁。

    这就是历史。一个英格兰消灭了另一个英格兰。煤矿业曾使这些宅第发财。现在煤矿却又在把这些宅第消灭,正如已经把那些农舍消灭了一样。工业的英格兰消灭了农业的英格兰。一种意义消灭了另一种意义。新英格兰消灭了旧英格兰。事态的继续并不是有机的,而是机械的。

    所有的人都一样,人们的血气没有了。仅存的一点,也都被汽车、电影院和飞机给吸光了。可以肯定地说,人哪,是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人,食道是橡胶管子,腿和脸是马口铁的。马口铁人民!金钱,金钱,金钱!所有的现代人都在全力以赴地把人类古老的人性连根拔掉,彻底打碎我们的老祖宗。他们都一个样。世界各处都一个样:扼杀人类的现实,……只剩下一些忙于琐事的小机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