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西湖悠久历史

 谁与争feng 2012-04-30

悠久历史

西湖文化景观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作为自然形成的泄湖,若没有历代的人工疏浚治理,西湖恐早已湮没不存。持续千年的浚治使西湖与杭州城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倚湖而兴,终成东南名城。先贤们更是以卓越的智慧和无与伦比的创造精神,在疏浚中融入了富有诗意和哲理的景观设计活动,以一个又一个伟大壮举诠释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谱写了一首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光辉史诗。

收起︽

1.秦代至隋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7世纪)

先秦至西汉时期(2600年前),泻湖形成,水域周围有群山的溪流注入,逐渐淡化。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设钱唐县,位置在今西湖附近,杭州从此开始了作为城市的历史。(秦始皇揽船石照片、《史记》关于秦始皇巡游钱唐的记载)

东汉时期(25~220年),地方官华信筑海防大塘,使江湖彻底分离。湖中有孤山、丁家山和夕照山三个天然岛屿。

《水经注》引《钱唐记》载:钱塘江“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

随着杭州一带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南朝陈贞明元年(587),置钱唐郡。

收起︽

2.唐代(公元7——9世纪 )

德宗时期(779-805年),杭州刺史李泌开凿六井引西湖之水供杭州城居民灌溉和饮用,使杭城与西湖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形成了延续至今的人湖互动关系。自此,杭州城居民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持续开展对西湖的清淤维护和人工治理。

李泌(722--789),字长源,辽东辽阳人。出任杭州刺史期间,因地下水卤咸难饮,开六井,引西湖水入城,便民汲用,极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今市内井亭桥西尚存相国井遗址。

唐长庆二年(822),杭州刺史白居易主持疏浚西湖,并以挖出的湖泥兴筑长堤,拦蓄湖水,这不但有利于农田灌溉,而且美化了西湖景观,在西湖景观设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们为纪念白居易,将孤山与断桥之间的白沙堤称为白公堤。白居易创作了大量与西湖有关的诗词,经其妙笔点化,西湖声名鹊起,成为倍受文人士夫青睐的风景名胜湖泊。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所作平易可读,老妪自解,著作极丰。结集传世有《白氏长庆集》。

唐贞观年间(7世纪),钱塘县迁治濒西湖,由此,西湖三面环山、东岸临城的历史空间环境初具雏形。唐中后期(9~10世纪),西湖景观已初具规模,灵隐天竺、孤山、凤凰山一带的寺庙和园林景观成为远近闻名的山水胜迹。

收起︽

3.唐末五代(公元10世纪)

吴越钱氏政权(907-978)建都杭州。第一位国王钱镠(852-932)在位期间,保境安民,发展生产。他认为“无水即无民”,设“撩湖兵”千人,专事浚湖,为疏浚西湖最早的专职人员。

钱镠(852-932),字具美,浙江临安人,五代吴越国第一位国王。

经过吴越国五代君主的勤勉治理,都城杭州获得了空前的繁荣,西湖人文景观也随之发展。钱镠曾三次扩筑杭州城,使其西城墙与西湖东岸紧密契合,城湖关系为后来朝代所承继。

吴越国历代国王笃信佛教,在西湖周边大兴佛寺,建宝塔,开石窟,西湖由此成为10世纪中国佛教发展的重地,被誉为“东南佛国”。

收起︽

4.北宋(公元10世纪——12世纪)

北宋时期,杭州历任官员均着力组织开浚西湖,西湖景观此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元祐五年(1090),苏轼任杭州太守,对西湖进行了空前规模的疏浚,并利用浚挖的葑泥在湖上修筑了一条长堤,堤上建六桥,遍植桃柳,后世为纪念其功绩将其命名为“苏堤”。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填词开创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轼在全湖最深处立石塔三座,禁止其范围内种植菱藕,以防止湖底淤浅。三座石塔后来演化为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景观。

苏轼作为大文豪,在杭期间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诗文,与白居易的作品遥相辉映,为西湖景观文化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和广泛传播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

收起︽

5.南宋(公元12世纪——13世纪)

南宋定都临安(杭州),西湖景观随着都城的繁荣而臻于鼎盛,大量宅园、佛寺临湖而建,与西湖山水构成了大型而丰富的山水园林景观。

南宋时期,西湖多次得到疏浚,是杭州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的最重要水源,成为百万生灵命脉之所系。淳祐七年(1247),临安知府赵与 开浚西湖,将疏浚所得淤泥筑成长堤,作为去灵隐、天竺通路,人称赵公堤。

南宋承袭吴越国杭州城,在其基础上进一步修筑。临安城西墙临湖,设丰豫门(今涌金门)、钱塘门和清波门三门,至此,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正式形成。(南宋京城图、南宋城廓图、钱塘门遗址考古平面图、钱塘门门洞侧壁基础、钱塘门城墙夯土、钱塘门门道遗迹)

钱塘门遗址:钱塘门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自宋至清历代沿用。现存地下遗址,见证了南宋西湖景观成形之际的城湖分界,也是12—20世纪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景观格局的直接物证。

收起︽

6.元代(公元13世纪——14世纪)

元代,蒙古统治者认为南宋朝廷过于沉浸在西湖山水的美好享受中,导致了国家的败亡,因此视西湖为祸国尤物,对之“废而不治”。西湖因缺少疏浚和景观建设,淤塞严重。“六桥以西,水流如线”。

凤山水城门:杭城现存唯一的古城门。为元末张士诚于至元十九年(1359)重筑杭城时所筑。当时设旱门十,水门五,凤山水门为其一。现存城门历经明清两代维修。

元代,杭州设两浙都督府,后改为安抚司。游牧民族对杭州的统治,为西湖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灵隐飞来峰一带开凿了一批藏传佛教式样的石刻造像,堪称我国南方石刻造像艺术的瑰宝,为这一时期西湖景观发展最重要的事件。

杨琏真伽:元代掌管江南佛教事务的“总统”,主持雕凿了飞来峰藏传佛像。

收起︽

7.明代(公元14世纪——17世纪)

南宋定都临安(杭州),西湖景观随着都城的繁荣而臻于鼎盛,大量宅园、佛寺临湖而建,与西湖山水构成了大型而丰富的山水园林景观。

南宋时期,西湖多次得到疏浚,是杭州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的最重要水源,成为百万生灵命脉之所系。淳祐七年(1247),临安知府赵与 开浚西湖,将疏浚所得淤泥筑成长堤,作为去灵隐、天竺通路,人称赵公堤。

南宋承袭吴越国杭州城,在其基础上进一步修筑。临安城西墙临湖,设丰豫门(今涌金门)、钱塘门和清波门三门,至此,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正式形成。(南宋京城图、南宋城廓图、钱塘门遗址考古平面图、钱塘门门洞侧壁基础、钱塘门城墙夯土、钱塘门门道遗迹)

钱塘门遗址:钱塘门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自宋至清历代沿用。现存地下遗址,见证了南宋西湖景观成形之际的城湖分界,也是12—20世纪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景观格局的直接物证。

收起︽

8.清代(公元17世纪——20世纪)

清代,在康熙、乾隆等皇帝多次巡幸、题咏西湖的影响下,西湖及周围寺庙得到全面疏浚与修葺,景观达到全盛,影响力空前深远,不仅影响了中国皇家造园艺术的发展,也对东亚地区的造园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清雍正年间(1723~1735),杭州巡抚李卫等再次大规模疏浚西湖,对保护西湖秀丽风光起了重要作用。李卫在疏浚西湖的同时,还注重名胜景点的建设,增修“西湖十八景”,并编撰《西湖志》。

李卫(1686-1738),字又玠,江苏铜山人。雍正三年(1725),任浙江巡抚,雍正五年任浙江总督。

1689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始建孤山行宫。1699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时御题西湖十景四字景名,刻碑建亭,确定了西湖十景的最佳观景点,使西湖十景正式获得了皇家钦定。

清乾隆年间(1736~1795),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其间西湖得到多次疏浚,并由乾隆的品题赋诗形成了“二十四景”。西湖景观达到全盛时期。

清嘉庆十四年(1809),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将淤泥在小瀛洲北面堆筑成岛,后人称为“阮公墩”。“两堤三岛”的景观格局最终形成。

阮元(1764-1849),字伯元,江苏仪征人。精通诗文、金石考据。清嘉庆五年(1800)出任浙江巡抚,勤政修文,政绩卓著。

清同治三年(1864),蒋益礼创立西湖浚湖局,为疏浚西湖的专门机构。

收起︽

9.民国时期(1911——1949年)

清末民初,西湖经历了近代化过程,北山街建造了大批富有特色的别墅和园林建筑,西湖周边还建造了众多富有特色的园林,大部分完好保存至今。

1922年,西湖与城市之间的城墙被拆除;修建环湖马路,使城湖联系更为紧密。1938年成立浚湖队,专事负责西湖捞草、清秽工作。

收起︽

10.建国以来对西湖的治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西湖风景名胜满目疮痍,一片萧条景象。大面积山林遭严重破坏,65000多亩土地,80%以上是童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西湖淤塞,平均水深仅0.55米,蓄水量仅400余万立方米。(配照片:20世纪30年代西湖水位低浅,三潭石塔基石露出水面、20世纪初长桥湾、20世纪30年代西湖红栎山庄前湖面)

荒山还绿

为迅速绿化荒山,广大城乡居民加入了义务植树造林的队伍。1950—1957年,累计植树造林1956.2万株。经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林相改造等措施,西湖山区出现了林木参天、色彩斑斓的景观。

浚湖壮举

为使西湖彻底摆脱沼泽化困境,1952-1958年,实施了有史以来清除淤泥量最多的一次疏浚,721万立方米的淤泥被清除,湖水从0.55米加深到1.8米,蓄水量由疏浚前的413万立方米增加至1027万立方米。

名胜古迹的修复

1949年后,西湖周边景点及古迹经整修、复建,大多得以重光。西湖十景、苏白二堤、湖中三岛、孤山、玉皇山、灵隐、虎跑、净慈寺、六和塔、保俶塔、岳庙、刘庄等景点和历史遗迹不仅恢复旧貌,还增添了更多的内涵。

环湖动迁和绿化

西湖环湖沿岸区域总面积256.1公顷,在20世纪80年代,约有80多公顷被占用,建筑零乱破旧,严重影响景观。1983年起,实施环湖动迁、绿化工程,显著改善了西湖环湖景观面貌。(照片:镜湖厅、整治前旧貌、望湖楼)

收起︽

11.西湖综合保护工程

进入21世纪,一项传承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宏大工程——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工程贯彻了以下原则:

保护第一,生态优先。

对景区实行分类、分级保护;坚持不新建、扩建同风景名胜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逐步拆除有碍景观的建筑物、构筑物;降低景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维护和修复西湖原有生物种群、结构;重视水生态保护,通过疏浚引水工程和长桥溪生态公园建设,西湖水做到一月一换,水透明度不断提高。

传承历史、突出文化。

注重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并深入挖掘、展示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景区文化底蕴,促进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以民为本、还湖于民。

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实行工程方案提前公示制度,充分体现民主决策;通过大量增加游客公共服务设施和环湖公园的免费开放,使更多的人享受到西湖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公共资源最大化和最优化。

南线景区整合工程(2002年)

南线景区涉及西湖岸线3.5公里,工程把沿湖数十个景点连成一片,修复历史文化景观18处,形成十里景观长廊。

湖滨新景区建设工程(2003年)

湖滨新景区全长约1.5公里,包括湖滨景区和圣塘景区两大区块,工程通过优化建筑布局,扩大绿化,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使该区域充分体现城湖合璧的风貌和意境。

杨公堤景区建设工程(2003——2004年)

杨公堤景区占地4.8平方公里,工程共恢复水面70公顷,保护整修盖叫天故居等23处历史文化景观,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充分体现禽鸟栖息、幽深静谧的自然野趣。

梅家坞茶文化村建设工程(2003-2004,2008年)

梅家坞为著名的西湖龙井茶生产基地。工程通过整治优化环境,保护茶园和传统村落风貌,形成了以“十里梅坞”自然山水为依托,以茶文化为底蕴的特色景区。 龙井茶文化景区保护整治工程(2005——2006年)

工程整修龙井寺,修复历史上著名的“龙井八景”,凸显龙井村山涧溪流景观和茶乡风韵,使其成为集泉文化、茶文化和禅文化于一体的景区。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2004——2005年)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内名人故居、近现代史迹荟萃,有浓郁的民国风情,是西湖近代化的缩影。整治后的北山街,一幢幢风情各异的中西式建筑,组成了“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西湖博物馆建设工程(2005年)

西湖博物馆坐落于西湖南线柳浪闻莺公园,占地面积22555 平方米,建筑面积7920平方米。西博馆于2005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具有陈列展示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文献资料中心、西湖学研究中心等四大功能,是一个集中展示和传播西湖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湖泊类专题博物馆。

韩美林艺术馆建设工程(2005年)

韩美林艺术馆位于杭州植物园分类区北面,占地面积1968.64平方米。韩美林先生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实力派画家、雕塑家。2005年韩美林先生精选千件珍贵艺术作品捐赠杭州市人民。杭州韩美林艺术馆即作为展示、收藏、研究韩先生作品的固定场所。

两堤三岛修缮工程(2005年)

工程通过淡化商业气氛,修缮建筑遗构,充实文化内涵,完善园林设施,优化植物配置,使“两堤三岛”经典景观更为秀美清雅。

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工程(2006-2007年)

灵隐景区总面积257.7公顷,工程保护修复灵隐三十二景,修缮灵隐寺、三天竺等众多寺庙,使该景区成为以林幽溪清的生态环境为基础,集佛教文化、石刻艺术、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生态型佛教文化旅游景区。

吴山景区环境整治工程(2006-2008年)

工程通过整治环境,保护修复伍公庙、东岳庙、阮公祠、三茅观等人文古迹,恢复大碗茶及庙会等传统民俗,使该景区成为市民休闲的胜地。

慧因高丽寺修复工程(2007年)

高丽寺位于赤山埠与玉岑山之间,始建于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为吴越王钱镠所建。北宋时高丽国王子义天曾求法于此,故该寺在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高丽寺于2007年5月建成开放,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轮藏殿、华严经阁、义天堂等建筑,是一处具有宗教文化展示性质的景点。

虎跑公园保护整治工程(2007年)

工程以“突出生态、保护原貌、展示文化”为原则,展现“名泉”、“名茶”为特色,突出“名僧”、“名人”文化内涵,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建筑维修,水系整理,人文景观挖掘,将虎跑公园打造成以观光、游览、休憩、健身活动为主要功能的山地公园。

满觉陇区块整治工程(2007年)

工程以虎跑路沿线为重点对满觉陇区块进行了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整治农居立面,改变了原来脏、乱、差的局面。

南宋官窑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2007年)

工程通过建设中国陶瓷文化陈列厅、陶艺教育培训中心、陶艺家研修创作室及临时展览厅,使该馆的社会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有了更大的空间保证,并扩大了自身对陶瓷文化研究、弘扬的外延和内涵,使博物馆自身的建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玉皇山南综合保护工程(2007——2008年)

玉皇山南历史文化区内有1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工程立足于保护修缮文物古迹,整治环境,恢复八卦田景群和白塔景群,把该景区打造成吴越文化和南宋文化的集中展

九溪杨梅岭“景中村”整治工程(2008年)

工程通过村落建筑、基础设施及环境的综合整治,重现了九溪十八涧的历史人文、自然生态,恢复了杨梅岭山地村落的风貌,修复了九溪景区入口处的自然生态。

杭州孔庙复建工程(2008年)

杭州孔庙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75年历史。工程恢复了原有孔庙的部分建筑,并陈列展示孔子圣迹和儒家文化;恢复杭州孔庙的杭州园林古建筑特色,重现孔庙府学当年胜景;设立“国学馆”,结合历代碑帖的展示和祭孔等活动,提升孔庙的文化内涵。现孔庙占地1.3万多平方米。整修后于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开放。

西湖夜景优化工程(2008年)

新的西湖亮灯工程对“一湖双塔三岛三线”(西湖,保俶塔、雷峰塔,阮公墩、湖心亭、三潭印月岛,西湖北线、西线、南线建筑和天际线)范围内的山体、建筑、水体景观进行改造和亮灯,在原来的基础上予以改善、新建和提升,并增加了喷泉、断桥投影、宝石山激光投影等项目,着力打造“魅力夜西湖”,提升城市品位。

“三评西湖十景”纪念标志建设工程(2008年)

2007年,通过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杭州评选出了新的西湖十景。为更好地展现“三评西湖十景”各景点的特色和内涵,杭州市在“三评西湖十景”所在位置设置了富有艺术创意、雕刻精美的纪念标志碑。

西湖申遗——“西湖十景”及相关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整治工程(2008—2009年)

工程于2008年底全面启动,2009年上半年完成。它按照保护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对西湖申遗范围内的“西湖十景”和十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全面保护整治。同时,为保护修复西湖东岸的轮廓线,对中河高架以西二十四米以上的建筑进行了整治。

西湖梦圆

自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新增公共绿地100余公顷,水域面积恢复到6.5平方公里;共保护整治一百多个景点;西湖的景点格局和分布更为完善,西湖的人文内涵更为深厚,实现了还西湖以真面目,还西湖以真历史的世纪梦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