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湖文化史迹

 谁与争feng 2012-04-30

在千余年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演变过程中,西湖景观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留下了与中国传统的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直接相关,或见证了重要历史事件的一系列文物古迹。西湖由此成为一个湖山胜景与丰富文化遗迹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为世界风景湖泊所罕见。这些类型多样的文化古迹是西湖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反映了不同文化元素对西湖文化景观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仅有力地证明了西湖文化景观文化价值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还充分展示了西湖文化景观内涵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收起︽

一、宗教圣地

东晋时期,天竺高僧慧理创建灵隐等五寺,揭开了杭州佛教史的第一页。五代吴越国时期,钱氏五王笃信佛教,佛教盛极一时,杭州被誉为“东南佛国”。宋代,定江南禅寺之等级,设禅院“五山十刹”,以五山位在所有禅院之上,十刹之寺格次于五山。元代,藏传佛教传入汉地,西湖周边出现了藏传佛教文化与江南佛教文化相融合的艺术作品,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迹。

浙江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杭州作为唐宋时期道教活动的重要地区,千百年来道观林立,香火兴盛,著名的道观有二十余个。历代道士隐居名山石洞,苦行修炼,留下了众多洞天福地的遗迹。

1.寺观
灵隐寺

位于西湖北高峰南麓。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相传为印度僧人慧理所创,南宋时被封为禅林宫寺制度中最高级别的“五山十刹”之一,是江南地区最著名的佛寺之一,亦为西湖佛寺之冠。寺自创建以来屡毁屡建,现存寺院规模是在清末重建的基础上多次整修后所形成的。(灵隐古图、天王殿韦驮像:南宋遗物,香樟木雕造。、大雄宝殿旧影、释迦牟尼像:木雕金装,高19.6米,是我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

灵隐寺双石塔

北宋建隆元年(960)吴越国王钱弘俶始建。仿木构楼阁式实心塔,八面九层,高约12米。塔身刻佛经和佛像,为五代吴越佛教艺术的珍品。

灵隐寺双经幢

北宋开宝二年(969),建于奉先寺(曾为钱氏家庙)。北宋景祐二年(1035)迁建于灵隐寺。湖石雕凿,平面八边形,层次丰富,幢身都镌有佛经。

净慈寺

位于西湖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是与灵隐寺齐名的西湖古刹。后周显德元年(954)吴越国王钱弘俶创建,初名慧日永明院。寺初建时奉法眼宗,因此对法眼宗在杭州的传播有重要影响。自宋至今几经兴毁,现存寺院是在清代重建基础上经多次整修后形成的。(净慈寺正面照片、平面图、净慈寺旧影、净慈寺铜钟:与寺院同期始建,现铜钟为1984年日本佛教界捐铸,传统样式,高3米,直径2.3米。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这里至今仍保留着除夕之夜举行撞钟除旧迎新活动的传统。)

天竺三寺

法镜寺、法净寺、法喜寺

以供奉观音菩萨而闻名,是杭州诸寺中的观音道场,历来香火旺盛,有“天竺香市”之俗。

昭庆寺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吴越国王钱元瓘创建,初名菩提院,后改今名。宋乾德二年(964)重修后,成为江南著名的律宗道场。

抱朴道院

位于西湖葛岭。东晋著名道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284-364)曾在此结庐炼丹,他著有《抱朴子》内外篇70卷,对杭州道教影响很大。抱朴庐至唐代逐步扩建,此后屡毁屡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道院经重修后对外开放。

通玄观造像

位于紫阳山东麓,为南宋时著名道观,相传绍兴年间(1131-1162)内侍刘敖因梦见三茅真君驾白鹤降落在瑞石山之阳而创建此观。现道观已无存,只在原观遗址崖壁上,雕有道教人物造像四龛六尊。主龛中为三茅真君像。中为“司命真君”,左为"定箓真君”,右为“保生真君”。上方另有一龛“玉清元始天尊”坐像。三茅真君像西首为刘敖造像。

2.塔幢
六和塔

位于钱塘江北岸月轮山麓。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俶在位第23年,公元970年),原为钱弘俶兴建以镇江潮、防止水患,并作导航灯塔之用。建塔之时并建开化寺塔院,现为遗址。塔历经毁修,现为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观十三层,高59.89米,占地867平方米。砖塔心为南宋隆兴二年(1164)重建原物,外部木檐系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所建,塔刹为元代元统二年(1334)重修的遗物。六和塔是古杭州城最重要的宋代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

乾隆御碑:是杭州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乾隆“御笔”碑刻之一。通高4.35米,碑文记载了六和塔千百年来的兴衰史及乾隆游历钱塘美景时的感慨之情。

7-13世纪中国古塔形制演变对比图

在中国佛教建筑历史上,佛塔的平面形式在10~11世纪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转变:从唐代的以四边形为主转变为宋代的八边形为主。钱弘俶在位时期(948~978年),吴越国地界内的佛塔几乎都变成了八边形平面,并在西湖周边地区分布最为密集。这一现象见证了中国佛塔建筑的平面形式在10世纪发生了由四边形到八边形的重大嬗变。

塔内须弥座砖雕

塔内甬道及回廊两侧底部须弥座束腰部分有雕刻174组,题材丰富,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等以及云纹、如意、团花等图案。这些砖雕图案可与中国古代建筑经典——宋《营造法式》所载彩画作图样互为印证,是塔内最具文物价值的实物资料。

开化寺

为环绕六和塔而建的塔院,现为遗址。2008年该遗址经考古发掘,发现南宋文化层砖砌道路一条,是南宋时期铺砌的开化寺院内道路;其上分别叠压有元代、清代至民国等地层,发现有元代火膛遗迹、清代石砌墙基及砖砌排水沟遗迹等。

雷峰塔(遗址)

位于西湖夕照山,又名西关砖塔、黄妃塔。始建于吴越国时期(972年),为砖木结构双层套筒楼阁式塔。历代多次整修,明代遭兵燹,仅存塔芯。1924年9月25日轰然坍塌。现存遗址,并在其上建保护设施“新塔”。雷峰塔在历史上曾与保俶塔形成西湖南北两岸的标志性对景。该塔还因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的《白蛇传》而成为爱情坚贞的象征。(雷峰塔外观、遗址、出土文物照片雷峰塔地宫建于塔基正中心的塔心室下方。地宫内出土文物类型丰富,包括鎏金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像、丝织品、经卷等,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保俶塔

位于西湖宝石山东端山脊,原名应天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原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宋、元以后几经毁建,现塔为民国22年(1933)重修。砖砌实心,七层,平面为八角形,通高45.3米。塔身北面嵌“重修宝石塔记”碑。保俶塔是西湖景观的重要标志物,它与雷峰塔一秀一拙,相映成趣。

3.石刻造像
飞来峰造像

始凿于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后宋元均有开凿,现存115龛、390余尊造像及大量摩崖石刻,以元代藏传佛教造像最为突出。造像依自然地势和岩壁开凿,以圆雕和高浮雕为主要雕刻手法,风格柔和、圆润,雕刻精美。造像内容主要为佛像、菩萨、天王、弥勒、罗汉等佛教人物题材。 飞来峰造像是中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造像群,也是中国汉族地区供奉藏传佛教造像最多的佛教石窟。它保存了晚唐以后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重要环节,填补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五代至元代的空缺,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布袋弥勒像:凿于南宋,是飞来峰造像群中最大的一龛、尊胜佛母像(元代)、、朱士行取经浮雕(北宋))

麻曷葛剌造像

位于吴山宝成寺,开凿于元至治二年(1322)。一铺三尊,本尊麻曷葛剌像,左右分别为胁侍文殊与普贤。龛壁北侧镌有一方元至治二年(1322)题记。麻曷葛剌是藏传佛教“大黑天”,即“大日如来”的梵文音译,被元朝统治者祀作军神。这是国内唯一一处有明确纪年的麻曷葛剌造像。

慈云岭造像

位于玉皇山慈云岭南麓,开凿于后晋天福七年(942)。由主龛、地藏龛、石刻题记等组成。主龛一铺七尊,中为“西方三圣”像,为杭城现存最大的五代造像龛。

烟霞洞造像

位于翁家山南麓。烟霞洞深30余米,洞内造像应山岩形势凿置,较大的有38尊。其中的五代罗汉像和宋代菩萨像堪称西湖古代佛教造像精品。

4.西湖香市

南宋时期,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有到西湖各大寺庙烧香礼佛的习惯。元以后,南北诸山与城内吴山一带寺庙香火极盛,商贩随处摆设摊铺,渐成集市。最盛者当属昭庆、天竺、吴山香市。延续数百年的西湖香市,至今仍留有遗风。

5.西湖佛教文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

杭州因其在10~13世纪于中国佛教发展上具有的突出地位,与中国周边地区存在广泛的佛教交流活动。五代吴越时期,官方开始遣使与海外交流佛学。1192~1333年间(日本镰仓时代),随着佛教禅宗东渐,伴以宋风水墨画的大举东传,杭州西湖成为渡宋求法日本、朝鲜僧人必到的参禅之所。

与朝鲜半岛的交流

五代吴越后期,高丽国王派智宗禅师等三十六人到慧日永明院(净寺前身)受法眼宗。归国后,三十六人各化一方,盛传法眼宗教义。宋元丰八年(1085),高丽王子义天(1055~1101)入宋求法,曾到西湖慧因寺从净源法师受贤首教法。元祐二年(1087),高丽国王又遣使赠慧因寺金书《华严经》。故慧因寺又称高丽寺。

与日本的交流

日本佛教三大宗派:临济、曹洞、黄檗三宗,几乎都与杭州佛教渊源相关,至今西湖周边多座名山被日本佛教徒奉为祖庭。中国禅宗支派曹洞宗的第十三代祖如净在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两度住持净慈寺时,有日本僧人永平道元得如净授法,回国后创曹洞宗,奉如净为日本曹洞宗祖师。

南宋时,日本名僧觉心在杭州护国仁王禅寺学会了吹奏“尺八”的技艺。回国后觉心创立普化宗,使“尺八”技艺在日本得以传播并流传至今。

收起︽

二、西湖龙井茶文化

西湖茶树种植源于唐代灵隐寺和三天竺寺一带。有“中国绿茶之首”之称的西湖龙井茶兴起于11世纪初。北宋佛教天台宗高僧、杭州天竺寺主持辩才大师(1010-1091)退居南山龙井寿圣院后,与苏轼等文人雅士煮茶论道,交往甚勤,使龙井茶得以在西湖群山中广为种植,而以茶参禅也逐渐成为文人普遍崇尚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龙井泉池

位于风篁岭,是宋代以降文人雅士与僧人品茶参禅的名寺龙井寺的遗存。

西湖群山产茶历史悠久。唐人陆羽《茶经》最早记述西湖产茶的历史。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千余年来,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佛寺僧家的清饮之物到帝王将相的贡品,倍受世人尊宠。

由西湖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的龙井茶,是全世界茶叶产品中的珍品,被誉为“绿茶皇后”。以西湖龙井茶为代表的中国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产生了典型的东方文化——中华茶文化。

苏轼辩才交往小场景

收起︽

三、忠孝文化与西湖

忠孝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忠指臣对君的忠诚,孝指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传统忠孝文化也在西湖景观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迹,其突出的代表就是被称为“西湖三杰”的岳飞、于谦和张苍水及与之相关的文化遗迹。它们为风光旖旎的西湖注入了一种深沉的传统中国道德文化特质。

西湖三杰

岳飞: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绍兴十一年(1142),因秦桧诬陷在临安(杭州)风波亭遇害。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诏复岳飞官职。宁宗时追封为鄂王,谥武穆,后改谥忠武。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有“文武全器、仁智并施”的称誉。

岳飞墓(庙)

位于西湖栖霞岭南麓,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元明清以来历经重修。现存格局为清代重修后形成,占地15695平方米,分为墓园、忠烈祠、启忠祠三部分。岳飞墓(庙)是人们祭祀、悼念岳飞的场所,为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教育基地。(照片:岳庙正门、岳墓(庙)山门旧影、岳飞墓墓阙旧影、忠烈祠、岳飞墓、精忠桥、岳飞书法碑)

于谦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在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中,他力挽狂澜,镇定自若地指挥军队击退蒙古瓦剌部入侵者,使明王朝得以转危为安,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后在“夺门之变”中被冤杀。明天顺三年(1459),于谦灵柩归葬西湖三台山。明弘治二年(1489),其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赐谥“肃愍”,并在于谦墓旁建“旌功祠”纪念。

五百多年来,祠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保留了清同治八年重建后形成的格局,祠内设有于谦生平事迹陈列。

墓坐西朝东,面对西湖。墓碑上刻“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

张苍水

张苍水(1620-1664),名煌言,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抗清民族英雄、爱国诗人。为人忠义刚直,毕生致力于反民族压迫斗争,百折不挠。后因叛徒出卖遭逮捕,清康熙三年(1664)在杭州从容就义。

张苍水墓、祠位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墓坐南朝北,面对西湖小南湖。

收起︽

四、隐逸文化与西湖

隐逸是中国传统中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态度,其表现为不介入官场,崇尚自在、闲适、质朴的生活,并追求道家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在精神层面上和谐的境界。隐逸文化对唐宋文人士夫有显著的影响,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特殊品质。隐逸文化在西湖景观中也有所体现,其最著名的代表就是隐居孤山的诗人林逋。

林逋(967~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是北宋时期隐逸诗人的代表人物。他曾筑庐舍于西湖孤山,隐居二十余年。不仕不娶,日以赋诗作画,栽梅饲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所作《山园小梅》等吟咏西湖及孤山风光的诗歌广为流传。其清高自好、恬淡自在的生活态度,成为中国名士风范和隐逸人格精神的典范之一。

后世文人因景仰林逋淡然超脱的风节而营造了纪念性景观“梅林归鹤”,其中包括舞鹤赋刻石、放鹤亭、林逋墓等,并于周边遍植梅林,以梅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自然特性象征君子的高尚情操。

舞鹤赋刻石: 《舞鹤赋》刻石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上刻康熙皇帝临摹的董其昌《舞鹤赋》书法作品。《舞鹤赋》的作者为南朝宋著名文人鲍照,该文以吟咏仙鹤优雅出众的形体、高下回翔的美妙舞动姿态,比喻君子超凡脱俗的风节和情怀。

西湖隐逸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林逋所代表的隐士风范吸引了其后传统文人士夫精神价值上的认同,“隐逸”作为一种东方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态度,在11-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人阶层、特别是16世纪之后朝鲜半岛的儒生中获得影响和传播。

对日本的影响:林逋“梅妻鹤子”的隐士生活受到大量日本文人包括僧人的推崇和景仰,植梅成为日本人仿效的对象。日本醍醐天皇(897-930年)就曾在朱雀院园林中植梅养鹤。

尾藤二洲:名孝肇、字志尹。伊予(今爱瑗县)川三江生人。江户时代儒学家。青年时代赴大阪学习儒学,后专攻朱子学。因其学识渊博,颇有名气,受到幕府松平定信的器重,并参与策划独尊朱子学的“宽政异学之禁”。时人将其与柴野栗山、古贺精里并称为“宽政三博士”。主要著作有《正学指掌》等。因仰慕林逋,推崇隐逸文化,写有《梅花五言古诗》。

《梅花五言古诗》:此花花中选,人能俦汝谁。一从孤山逝,风情独自知。 吾爱其清高,而未能相随。早晚解尘绊,就汝野水湄

对朝鲜半岛的影响: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明代《西湖游览志》等书籍的传播,林逋的故事对朝鲜半岛具有了突出的意义。西湖被视为“厌世的隐逸之士的脱俗空间”而成为朝鲜文人知识阶层想往的精神乌托邦。当时的士大夫们在自己家中挂着西湖图,“在纯观念的世界上憧憬西湖,试图挣扎脱离充满暴力的现实的压迫”。

金昌翕(1653~1722),字子益,号三渊,朝鲜安东人,韩国史上有名的文人。1689年在“己巳换局”中因其父被赐死而隐居遁世。父得平反后,金昌翕屡受举荐授官,均未就。

金昌翕在其著述中对以林逋为代表的西湖隐逸文化极为推崇。在他的文集《三渊集》中,有对杭州西湖景观、特别是飞来峰下的三生石的赞赏、并推崇苏轼等的诗文。

收起︽

五、藏书文化与西湖

中国作为伟大的文明古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数量居于世界之首。中国古籍不仅数量多,门类也很丰富,故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藏书文化。西湖作为江南人文荟萃之地,很早就与藏书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江南地区悠久的藏书文化传统

江南地区人文荟萃,有着深厚的藏书文化传统。私家藏书尤为兴盛。天一阁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三家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之一。它曾对清代《四库全书》藏书楼"南北七阁"的建造产生显著影响。

嘉业堂: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当地巨富刘镛的长孙刘承干(1882-1963)建于1920-1924年。嘉业堂藏书楼为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人藏书楼。

西湖的书院

南宋时临安为国都,设立太学。明清之际,书院林立,弦诵之声不绝。历代学术机构多建于西子湖畔,给其自然美景汇入一股浓重的翰墨书香。

万松书院

明弘治十一年(1498)由浙江参政周木在凤凰山万松岭报恩寺故址创建。曾改名太和书院、敷文书院。2002年于旧址重建。该书院是明清时期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书院,它还因梁祝爱情故事而在民间广为人知。

诂经精舍

由浙江巡抚阮元于清嘉庆六年(1801)创建于孤山。历任掌教者均为一代名流,以经学大师俞樾历时最久,共三十一年。

敬一书院

系清浙江巡抚赵士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创建于孤山。初为宣讲圣谕和讲学之所。书院久废。1998年,旧址建筑重修作为展示孤山文化的场所。

(俞樾(1821-1907),号曲园,浙江德清人,著名经学大师。)

文澜阁与四库全书

文澜阁位于西湖孤山,属于官府藏书。清代乾隆皇帝考虑到江南是文人才子汇聚之所,为了使年轻人读书方便,特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下令建造《四库全书》藏书楼。文澜阁是当时全国修建的收藏《四库全书》的七大藏书阁之一,收藏全套古籍共36300册。江南地区与文澜阁同时建造的《四库全书》藏书楼扬州大观堂文汇阁和镇江金山寺文宗阁现均已不存。惟有文澜阁在历经浩劫之后获得修复,成为“江浙三阁”中仅存的一阁,并在“南北七阁”中,唯一保持了书、阁共存。

收起︽

六、西湖与中国及东亚地区文学艺术史

西湖景观承载了唐宋以来社会各阶层的情感寄托和审美享受,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得到充分表现。有关西湖的文学艺术作者,几乎囊括了10世纪以降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名家,其数量之大、影响之广、持续时间之久,是任何一个园林景观或文化景观所无法比拟的。

1.文学

有关西湖的文学作品数量庞大,仅民国以前的作品,总计就达2000万字以上。其中,收入《西湖文献集成》的作品达400余种,总计1800万字。历代西湖诗词约2万余首,其中收入《全唐诗》及其补编的西湖诗有300余首,作者达100余人。收入《全宋词》的西湖词有1000余首,作者达200余人。

唐代

唐代中后期(9-10世纪),随着西湖景观的营造和发展,西湖风光成为文人墨客纷纷赞咏的对象。

北宋

当时最著名的文豪苏轼吟咏西湖的诗篇达160余首,广为流传,吸引了更多的文人墨客徙居此处,创作了大量西湖诗词作品。

《忆杭州西湖》长忆西湖胜鉴湖,春波千顷绿如铺。吾皇不让明皇美,可赐疏狂贺老无。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曾以礼部侍郎知杭州。在杭时间虽短,但政绩颇著。曾作《忆杭州西湖》表达对西湖的眷念。

南宋

南宋建都杭州,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大量文学艺术精英汇聚杭城。西湖成为重要游赏对象,由此产生了大量吟咏和描绘西湖景观的文学作品。而文学的繁荣反过来又促进了西湖景观设计营造理念的发展。

木兰花慢(选) 宋 周密 雷峰落照 塔轮分断雨,倒霞影、漾新晴。看满鉴春红,轻桡占岸,叠鼓收声。帘旌半钩待燕,渐香浓径远趱蜂程。陌上人扶醉玉,路旁懒拾遗簪。 郊坰。未厌游情。云暮合,漫销凝。想舞茵歌席,烟花露柳,都付栖莺。重闉已催凤钥,正钿车绣勒入争门。银烛擎花夜暖,玉街淡月黄昏。

元代

西湖未得到治理而趋于衰败,但西湖景观依然发挥着精神家园的作用,成为文化人寄托思想情感、享受精神审美的场所。不少著名文人撰写作品,追思南宋西湖景致。

关汉卿(约生于金末,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家,名列“元曲四大家”之首。

明代

西湖景观复苏,诸多文化艺术名流再次汇聚西湖。大量西湖文学作品应运而生。《红梅记》为明代戏曲作品。写的是发生在西湖边的有关李慧娘的故事。

清代

清初,西湖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康、乾等君主在游赏西湖后都留下了至今流传广泛的诗文。由此也引发了文人雅士创作西湖题材作品的热潮。

2.绘画
宋代

南宋定都临安(杭州),杭州成为全国艺术创作中心。西湖美景激发了画家们的灵感,当时成就最高的南宋宫廷画院的画家们,创作了一系列西湖风景题材的绘画。不仅使西湖景观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家园功能被开掘和发扬至高峰,而且南宋绘画也因其特有的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

明初有“浙派”与“武林派”声誉鹊起,他们继承南宋画派的风格并积极创新,在中国绘画史上亦独树一帜,堪称经典。

戴进 (1388—1462),字文进,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画家,擅山水,主要吸收南宋马远、夏圭的风格,亦有所创新,是著名的“浙派”创始人。

清代

大批宫廷画家与文人形成新一轮的西湖艺术创作高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