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申克的救贖--刺激1995》感言

 aspire5500 2012-04-30

  “這裡的高墻很奇怪,剛開始你討厭它,慢慢地你適應了它,再後來你就離不開它了。這就是制度化。”

    整個故事從一開始就被放進了一個牢籠──監獄,在這裡一切都有明確的規章制度。犯人們一進牢房,典獄長就告誡他們“把你們的信仰交給上帝,賤命交給我”。而當有人問起“什麼時候吃飯”時,得到的是獄警的拳打腳踢,甚至有人因為晚上哭泣而被活活打死。

    規則,是一個奇怪的東西,人們大多時候會痛恨它,覺得是它束縛了我們的天性。但是,一旦被它約束久了就會形成一種習慣,自然而然地跟著它走。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們是怎樣形成服從的習慣的。後來他們發現,人們的某些行為一旦被懲罰多次,那麼他們自然會在心裏形成一種權威,慢慢的,就算懲罰他們的人不在面前,他們也會在心裏儲存權威的形象,然後學會服從這些權威的意志。

    電影裏被毀於規則的典型代表就是囚犯布魯克斯,他在監獄裏度過了大半生,而當他得知自己獲得假釋的時候,竟然想要通過傷害其他囚犯,從而使自己被繼續留在監獄裏。因為“在監獄裏他是個有知識的體面人,而到外面之後他什麼也不是”。可憐的布魯克斯在獲得自由之後卻終日惶惶不安,經常在惡夢中驚醒,最後不得不選擇上吊來了卻殘生。

    而後來獲得假釋的瑞德同樣發現,“40年來每次上廁所都要請示,不請示連一滴尿都尿不出來。”他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那就是永遠無法適應監獄高墻之外的生活,每天只想著破壞假釋條例,讓周圍的人再把他送回監獄去,只有在那個熟悉的地方,他才不必惶惶不可終日。

    也許人們會感到奇怪:自由、平等,不是每個人的理想嗎?為什麼會有人逃避這種自由呢?心理學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就明確指出了一點──人類具有逃避自由的傾向。因為他認為,人類要想逃避孤獨,就必然要放棄自我,逃避心靈的自由;要保持自我的獨立性,追求自由,那麼就必然會陷入孤苦伶仃的無援境地。相對於孤獨的境況,大部分人都更傾向於選擇逃避自由。因此人們需要秩序,需要法規,在這些條條框框地約束下,人們會獲得起碼的安全感,按部就班地活下去。

    在監獄裏已經被“制度化”了的布魯克斯完全無法適應外面世界的自由生活,因為對規則的服從已經內化成他心理的權威,變成了一種生命的秩序,而這種秩序遠比生物鐘來得更加強大,一旦失去它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所以,他寧可選擇死亡,也無法忍受這種“自由”。

    就像瑞德説的那樣,“這裡的高墻很奇怪,剛開始你討厭它,慢慢地你適應了它,再後來你就離不開它了。這就是制度化。當你被判終身監禁,你就等於交出了一生,至少也是一部分。”而很不幸,這一部分就是對自由的渴求,是人性中最美麗的光輝。

    “有一種鳥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在囚犯們外出勞動時,安迪爭取了警衛隊長的信任,通過自己的會計專長為大家贏得了兩箱冰鎮啤酒。囚犯們興高采烈地喝著久違的啤酒,而安迪只是坐在一旁微笑著注視這一切。瑞德説,那一刻,“我們坐在春光下喝著啤酒,像自由人在修理自家的屋頂一樣,我們是萬物之主。”其實,安迪冒著生命危險想要贏取的決非這區區兩箱啤酒,而是自己,還有其他囚犯的自由的感覺,哪怕只是一點點。

    從這個細節我們不難看出,儘管自己身陷冤獄,儘管自由已經被剝奪殆盡,但是安迪卻從未喪失信心,一直對未來充滿希望,這也是他能在制度化的監獄裏保持獨立自我的原因所在。

    安迪第二次做出驚人的舉動是在播音室裏,他通過高音喇叭向囚犯們播放了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讓整個肖申克監獄都為之震撼。華美的女高音帶著空靈的自由在高墻內飛翔,那一張張曾經寫滿過罪惡的囚犯的面孔,還有平日裏窮兇極惡的獄警們的面孔,都在這一刻變得虔誠高貴,聽著這滌蕩靈魂的天籟之音。

    也許他們“聽不懂義大利女士唱的是什麼,也根本沒想聽懂,因為有些東西無需言語來表達。但是每一個人都相信,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得無法用語言描繪,美得讓人心痛。歌聲高亢悠揚,超越了囚犯們的夢想,就像一隻美麗的小鳥飛進了高墻,使他們忘記了鐵欄的束縛。此時此刻,肖申克裏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自由”。

    強者自助,聖者渡人。安迪無疑是後者。當他面對著面孔猙獰扭曲的典獄長,卻故意開大音量時,他自然知道等待自己的會是什麼,但他依然那樣做了。兩個星期暗無天日的禁閉換來的決不是一曲歌劇,而是在肖申克監獄中即將消逝的希望和自由的夢想。也許這短短的幾個音符算不上完整的自由,可能只是一道閃光,一聲耳語,也許這些破碎的自由反而讓囚犯們看到了現實生活的黑暗和殘酷,這剎那的釋放將帶來更沉重的壓抑,原本隱藏起來的傷口會更加疼痛。但是,不管怎樣,安迪是對的,就算疼痛也要保持自我,保持對自由的嚮往,決不能在習慣中麻木,甚至麻木到已經意識不到自己的麻木了。

    在最易磨滅希望的監獄裏,安迪用這些方式提醒自己和身邊的人們──這世上還有不用高墻鐵欄圍起的地方,這是任何人都無法觸摸的,是屬於自己的,那是存於心底的希望!

    只要有希望,就有可能。安迪六年裏,每週給州長寫一封信,希望得到捐助擴建圖書館。開始人人都説不可能,但他最終建成了全美最大的監獄圖書館,讓囚犯們享受著音樂的洗禮,接觸到外界的知識。在輔導年輕囚犯考取高中文憑時,安迪將對方揉爛的試卷從廢紙簍中拾起,寄出,最終使對方獲得了文憑認證。

    人們總是在還沒開始之前就先看事情的難度,從而判定它“不可能實現”。這是一種心理慣性,其實並非真的覺得它沒有希望,而是為自己逃避苦難和責任找一種藉口罷了。而強者的不同就在於,他可以捨棄這種藉口,讓自己去嘗試,去努力,直到成功。

    這也就是為什麼別人看起來需要挖600年的牢墻,安迪只用20年就把它挖穿了;也就是為什麼別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500碼距離,安迪卻忍著熏天的臭氣爬行過去。當安迪站在瓢潑的雨中張開雙臂,享受著嚮往已久的自由時,我們從這個自由者的身上,深刻地體會到了希望的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説,布魯克斯、瑞德和安迪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的“自由者”。

    布魯克斯是被制度化扼殺了的自由者,他所能享受的只是制度帶來的安全感,而一旦到了外面的自由世界,反倒只剩下惶恐不安了。而瑞德代表的則是在現實中掙扎的自由者。他並不像布魯克斯那樣完全喪失了對自由的憧憬,但也不能像安迪那樣享受自由。他在監獄中能搞到任何東西,但“到了外面卻什麼也幹不了”。他像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一樣,期望在桎梏般的社會現實中尋求一方能喘息的天空。可以想見,他假釋之後尚需一段時間來適應突如其來的自由。而安迪卻是心靈自由的詮釋者,他臉上恬淡的笑容,還有藏在頭腦裏不曾磨滅的希望,只緣于對自由的不懈追求!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像瑞德和布魯克斯他們一樣,生活在一個囚籠裏,雖然我們擁有看似自由的身體。但是,如果日復一日地重復一種工作,而它再也無法激發你的熱情;如果年復一年地生活在一個環境中,而你早已覺得它沉悶不堪,那麼,它不是囚籠又是什麼呢?

    曾有人抱怨説,他只能完成別人命令他做的事,而假如放他自由,那他就什麼都做不了。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你我都會遇到或者正在經歷著的情形。可是,縱然認識到這種情形,又有幾人能像安迪那樣,心存勇氣,堅持抗爭,最終贏來真正自由的人生呢?

    影片教會我們一句話──Hope Can Set You Free──希望讓人自由!那麼,就充滿希望地生活吧,要相信任何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將變做現實,這是救贖心靈、獲得自由的最佳方式。

    “記住,希望是個好東西,沒準兒是世上最好的東西,而好東西永遠都不會消失!”

    (希卡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