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个经济名词小常识

 流水无限 2012-04-30
 
流水无限src="http://userimage1.360doc.com/10/0607/15/232916_201006071526250344.gif" 流水无限 流水无限src="http://userimage1.360doc.com/10/0607/15/232916_201006071526250344.gif"


36个经济名词小常识
   流水无限
 
      1.  效率工资(Efficiency-wage)指的是企业支付给员工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这样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也就是指企业付给员工的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这样的工资能够起到有效激励专业人员的作用,可以提高生产率与企业经营绩效,因此,这样的高工资就是效率工资,也就是在这样的工资水平支付下,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收益是最高的。简单地说,效率工资,就是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
   2.所谓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命名的,并基于帕累托最优(PARE-TOEFFICIENCY)基础之上。帕累托最优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福利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另外一方的福利;而帕累托改进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帕累托改进可以在资源闲置或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实现。在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一些人可以生产更多并从中受益,但又不会损害另外一些人的利益。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一项正确的措施可以消减福利损失而使整个社会受益。  
        3.“巴菲特规则”指的是,百万富翁投资收入的税率,不应低于工资等普通收入的税率。    这一规则源于“股神”巴菲特的一句笑谈。作为亿万富翁的巴菲特,曾以自己缴税的税率“还不如手下的秘书多”,直指美国税收体制的不合理性。巴菲特缴税的税率约为15%,而其秘书缴纳的税率则为30%。巴菲特为此支持奥巴马政府推动税制改革,并表示自己愿意缴纳更多的税费。
       4.  养老金入市是指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的个人账户基金进行证券投资。将养老金投资于市场,可以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也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由于养老金属于社会保障范畴,投入市场难免存在风险,因此养老金入市一直是中国专家、学者争论的问题,同时也受到民众的强烈关注。在2012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养老金双轨制遭到质疑,养老金入市与否再引争议;20日,养老金入市问题尘埃落定,广东千亿养老金确定入市。
        5.标准普尔是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由普尔先生于1860年创立。标准普尔由普尔出版公司和标准统计公司于1941年合并而成。标准普尔为投资者提供信用评级、独立分析研究、投资咨询等服务。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标准普尔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或称“NRSRO”。2011年4月18日,标准普尔把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前景展望由“稳定”下调为“负面”,维持主权信用评级不变。2011年08月06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当地时间5日晚突然对外宣布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一级至“AA+”。
        6. 道琼斯指数,即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是世界上最有影响、使用最广的股价指数。它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作为编制对象,由四种股价平均指数构成,分别是:

    ①以30家著名的工业公司股票为编制对象的道琼斯工业股价平均指数;

    ②以20家著名的交通运输业公司股票为编制对象的道琼斯运输业股价平均指数;

    ③以15家著名的公用事业公司股票为编制对象的道琼斯公用事业股价平均指数;

    ④以上述三种股价平均指数所涉及的65家公司股票为编制对象的道琼斯股价综合平均指数。
        7. 所谓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就是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当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被央行收购时,新发行的钱币便被成功地投入到私有银行体系。
 
    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後,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与利率杠杆等传统工具不同,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比较央行在公开市场中对短期政府债券所进行的日常交易,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要庞大许多,而且久期也较长。

    量化宽松一词是由日本央行于2001年提出,是指央行刻意通过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包括大量印钞或者买入政府、企业债券等让基准利率维持在零的途径,为经济体系创造新的流动性,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的做法。

   8.塔西佗陷阱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约A.D.55~120年)是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塔西佗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领导人——执政官,此外还先后干过保民官、营造官、财务官、行政长官和外省总督等,他曾经这样谈论执政感受:“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的得罪人民”。这个卓越的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里的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现今也适用于经济领域。通俗地讲,可以解读为:“当一个部门(企业)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9.经济软着陆,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

    国民经济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年度间经济增长率的运动轨迹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围绕潜在增长能力上下波动,形成扩张与回落相交替的一条曲线。国民经济的扩张,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具有连锁扩散效应,在投资与生产之间具有累积放大效应。当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超出了其潜在增长能力,打破了正常的均衡,于是经济增长率将回落。“软着陆”即是一种回落方式。

    “软着陆”是相对于“硬着陆”即“大起大落”方式而言的。“大起大落”由过度的“大起”而造成。国民经济的过度扩张,导致极大地超越了其潜在增长能力,严重地破坏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均衡关系,于是用“急刹车”的办法进行“全面紧缩”,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率的大幅度降落。 
 

     10.     人们常说的“拉美陷阱”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拉美许多国家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工业发展战略纷纷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进口替代工业化为主;拉美各国政府集中资源和要素,重点和优先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并且巨额投资制造业。这期间拉美许多国家实施了牺牲“三农”利益、扶持“幼稚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以及一系列吸引外国资本向制造业投资的优惠政策。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这些国家工业年均增长8%以上,国民经济年均增长6.5%。到了20世纪6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全面“起飞”,除了极个别国家外,大部分拉美国家人均GDP一举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有的国家甚至达到1500美元左右。

    在短短十多年时间,拉美国家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均GDP从原来的400多美元迅速提升到1000多美元,真称得上是“拉美奇迹”。

    然而,就在这种“拉美奇迹”的背后,却隐藏着他们忽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必然隐患。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经济与社会畸形发展,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分配严重不公,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大量城市贫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村移民陷入严峻的生存困境之中,从而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政局动荡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外债危机,导致拉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滑,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均GDP出现负增长0.9%。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拉美陷阱”。
 

政府增加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就会减少相应数量的私人投资,从而总需求依然不变。对于挤出效应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学家认为,挤出效应是无可否认的。因为公共支出的钱不论来自私人纳税或是私人借贷,如果货币供应量不变或增加很少,则由于公共支出的增加,会造成货币需求压力,迫使利率上升,从而会减少私人投资。因此,挤出效应不会使总需求发生变化。

 

     11.  挤出效应 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1)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只有达到充分就业后才会存在挤出效应。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萧条时期公共支出排挤私人投资的问题。(2)影响私人投资的,除了利息率水平,还有预期利润率因素。如果增加公共支出能提高预期利润率,那么公共支出对私人投资不是“挤出”而是“挤入”。另外,即使公共支出影响利润率水平,但由于私人投资者对预期利润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利息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所以公共支出也不可能“挤出”相等的私人投资。因此,增加公共支出仍然能使总需求增加。 
    12.奥肯法则: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奥肯的原始论文,Okun,A.M.(1962)‘Potential GNP: 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

    它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是分析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基本工具,但是直接形式的奥肯法则在中国并不成立,一般人将之归于中国的失业数据统计不准确,从而需要利用奥肯法则与菲利普斯曲线对之进行变形而间接研究。由于对奥肯法则理解得不准确,导致在变形的过程中产生严重的错误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这种理解错误不仅初学者容易犯,这种错误在中国经济学界都是很严重的,包括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并且可以说到现在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下面我说明为什么人大高鸿业与吴汉洪的两种解释是正确的,也是等价的,而江财何建春的解释是错误的。

    奥肯法则本质上是一个经验法则,而且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最为有用的经验法则之一,但也是有理论根据的。这可以从一个简单的生产函数出发:Y=aN,其中Y表示产出,a表示劳动生产率,N表示就业人数。用带时间t下标表示实际值,而用带n下标表示潜在值。并用L表示全部劳动力,U表示失业人数,并有N=L-U,将之代入生产函数,有:Y=a(L-U),实际值产出除以潜在产出得:Yt/Yn=at(Lt-Ut)/[at(Lt-Un)]=(1-ut)/(1-un),两边同时减去1,得:(Yt-Yn)/Yn=-[1/(1-un)](ut-un),其中ut=Ut/Lt,un=Un/Lt,分别表示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

    通常在短期假定un是一个常数,而且1/(1-un)接近于1,因此可得:(Yt-Yn)/Yn=-(ut-un),但是由于现实中失业的变化并不是与产出的变化完全一一对应(对此可参见布兰查德的详细说明),由于奥肯法则是一个经验法则,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系数不可能是1,而是估计的结果。因此奥肯法则的准确形式应该是:ut-un=-β[(Yt-Yn)/Yn],其中β>0。因此:“奥肯定律: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则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约3%”对的。即β=1/3,这是针对美国的情况,其实各国是很不相同的,在中国则更值得深入研究,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明显。

    另外一个解释:

    假定un是常数,Yn是变量,对ut-un=-β[(Yt-Yn)/Yn]求时间的微分,得:△ut=-β(Yt/Yn)(△Yt/Yt-△Yn/Yn),其中△表示差分符号,比如△ut=ut-u(t-1),△Yt/Yt即是实际增长率,△Yn/Yn即为潜在增长率,潜在增长率表示由于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而导致的增长率,在短期通常也假定为一个常数,比如3%。这是就吴汉洪的解释,即“失业率变动=-1/2(实际GDP变动百分比-3%),即当实际GDP增长率为3%时,失业率保持不变”,不过认为β=1/2。 
        13.  索取权是财产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它是对剩余劳动的要求权。一般而言,索取权的基础是所有权。当资本家用自有资本进行生产和交换活动时,资本家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资本使用者。在这里,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统一的,利润归这个同一主体所有,不存在各主体对利润的分割问题。资本所有者拥有完全的剩余索取权。

    进一步来说,剩余索取权是一项索取剩余(总收益减去合约报酬)的权力,也就是对资本剩余的索取。简单地说是对利润的索取,即经营者分享利润。在实践中,将剩余索取权分配给经营者的一种做法就是在市场经济国家盛行的让经营者持有股份或分配给经营者期权。这种激励方式的主要机理在于,让经营者成为公司的股东或虚拟股东,使经营者与其他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取向完全一致。
     14 保留工资是从劳动力供给方的决策中延伸的一个概念。

    具体含义指:如果市场工资尚未达到处于劳动力水平之外的人对其边际闲暇小时价值的判断,那么这些人宁愿不工作,也不愿意接受水平达不到自己认为的最低要求的薪酬去工作,即“保留”自己的劳动力。

   对现实经济中的求职者来说,一般而言,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和观察到的劳动市场的工资分布,对未来职业的工资有一个预期。这一心理价位的工资水平被称为“保留工资”(Reservation Wages)。理论上,保留工资应该是劳动者‘次佳职位’所能带来的报酬(机会成本)。

  另外,也有学者将其定义国有企业在处理老员工,尤其是原国有身份员工在薪酬改革后工资下降矛盾的常用手段。在这种调控手段中,一般将这些员工薪酬改革前后工资下降的差额部分作为保留工资,随以后工资调整进行冲减。
    15. 阿贝·勒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垄断势力为基础的计算市场结构的方法,该方法避免了必须从销售资料推算垄断势力的问题。

    经济学家用勒纳指数测度市场垄断程度。勒纳指数度量的是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其计算公式为:L=(P- MC)/ P。式中:

    L——勒纳指数,

    P——价格,

    MC——边际成本。

    勒纳指数通过对价格与边际成本偏离程度的度量,反映了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强弱。勒纳指数在0到1之间变动,勒纳指数越大,市场中的垄断力量越强;反之,竞争程度越高。在市场完全竞争时,勒纳指数等于0。

    例如MC=5美元,垄断价格=10美元,则勒纳指数就等于10美元-5美元/10美元=0.5或等于50%。

    勒纳的垄断势力指数要求人们能够测量边际成本。至少可以说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价格必须与某个质量固定的单位联系在一起,因为质量方面的差异意味着实际价格发生了变动。所以研究者想要通过计算勒纳的垄断势力指数来比较某一行业中的厂商时,他或者她就必须确信能够把产品中所有质量方面的因素数量化。

    勒纳指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边际成本的测算比较困难。同时,价格往往同产品质量有关,因此某一产业中厂商之间通过勒纳指数来比较垄断势力时,必须要考虑到产品质量因素,即在价格上要有可比性。

    ②勒纳指数是对厂商实际行为的一种量度,它没有测算厂商潜在的垄断力量。例如,某厂商从其规模或市场占有率来看,已经拥有较强的潜在垄断势力,但由于某种原因,其产品价格和边际成本相差不大,那么勒纳指数就无法计量该厂商的潜在垄断势力。

    ③勒纳指数是在建立在对价格和边际成本进行静态比较的基础上,它没有深入考察造成价格和边际成本差异的具体原因,而把这种差异全部归之于垄断行为。实标上在很多情况下,造成价格和边际成本差异的原因有多种,比较复杂,不单是垄断。

    勒纳指数的缺陷在于:有关边际成本的数据难以获得。

    它反映的是企业的实际行为,并不反映企业潜在的垄断或竞争行为。如企业降低价格有可能是驱除竞争对手的策略行为,但并不表明市场就是竞争的。正是因为勒纳指数本身反映的是当市场存在支配能力时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所以它无法反映出企业为了谋取或巩固垄断地位而采取的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等行为。

    相比较的市场中的所有产品的质量必须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并且能够定量化,否则,产品的质量差异会导致产品的价格变动,从而影响结论的准确性。

    16.吉芬反论是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正向关系这样一种状况。当劣质商品价格的替代效应并不足以抵消收人效应时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需求定律对经济学十分重要,因为它简单而拥有强大解释行为的能力,且该定律约束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可是,吉芬物品的出现,使需求定律出现问题。

    当价格下降,根据需求定律,需求量必然上升。可是由于吉芬物品的出现,需求量可能也会下降。这样,价格下降,我们没法肯定需求量是上升,还是下降。因此无法约束行为而导致失却了解释能力。吉芬反论在逻辑上否决了需求定律,但需求定律对经济学十分重要,因此,很多经济学者用尽辨法尝试挽救这定律。

    吉芬反论又被称之为“吉芬之谜”。在经济学中,需求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量减少。这是绝大多数人所共知的道理,也符合理性人行事的假定。但是,1845年在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马铃薯价格在上升,但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英国经济学家吉芬(giffen)观察到了这种与需求定理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就被经济学界称为“吉芬之谜”,而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

    “吉芬之谜”其后已经被经济学家解开,而被看作是需求定理的一种例外。需求定理后面还掩盖着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差异。在经济学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一种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第二种则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对于所有商品来说,替代效应都是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需求定理一直有效。但是,在少数特定情况下,某些低档商品的收入效应作用要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正是如此,经济学中将商品分为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两大类,正常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动;而低档商品则反之。这在现实生活中也不难理解。

    试想一下,爱尔兰1845年饥荒使得大量的家庭因此陷入贫困,土豆这样的仅能维持生活和生命的低档品,无疑会在大多数贫困家庭的消费支出中占一个较大比重,土豆价格的上升更会导致贫困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更穷的人们为了生存下来,就不得不大量地增加对低档商品的购买而放弃正常商品,相比起土豆这种低档商品来说,已经没有比这更便宜的替代品了,这样发生在土豆需求上的收入效应作用大于替代作用,从而造成土豆的需求量随着土豆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的特殊现象。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低档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被称之为吉芬商品。

    17.“逆向选择”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它的一个定义是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和常规不一致的现象。本来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所以,叫“逆向选择”。

    18.说到价格听证,就要说到价格听证会制度,这是政府定价程序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价格法》第23条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时,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这项法律规定确定了价格听证会制度的四项主要内容:    

    一是听证的范围。明确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表明凡属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而又有必要更多地听取意见的价格,都可以列为听证的范围。    

    二是价格听证会的主持单位。《价格法》规定,举行价格听证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这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公正地听取意见,防止有的部门将制定价格与自己的部门利益、局部利益相联系。    

    三是征求意见的对象。《价格法》规定为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这是因为价格的制定与其利益有直接的关系,必须保障利益相关当事人的代表享有提出意见的权利,同时举行价格听证会不仅是为了听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    

    四是论证的内容。《价格法》规定主要为所要制定的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必要性、可行性,具体包括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是否合理,是否切合实际,是否符合国家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等内容。

    19.加息是中央银行或普通商业银行(包括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对现行的某种或某些利息率进行有目的的提高的行为,通常是为了实现某具体目标而做出的举措。    

    狭义来说,加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提高利息的行为,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的借贷成本提高,进而迫使市场的利息也进行增加。加息的目的包括减少货币供应、压抑消费、压抑通货膨胀、鼓励民间存款、减缓或抑制市场投机等等。加息也可作为提升本国或本地区货币对其它货币的币值(汇率)的间接手段。1992年9月16日,英格兰银行一天之内两度提升英镑的利率,试图阻止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狙击英镑,是近代金融史上加息的典型事例。    

    一般而言,加息的直接目的,是迫使商业银行以更贵的成本向中央银行借贷,进而迫使银行之间的拆借利息(例如银行隔业拆息、银行同业拆息)提高,来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短期融资的成本,抑制恶意投机行为。    

    加息不仅是经济行为,同时也是政治、社会因素多重作用下的产物,有时很可能不是为了经济目的而进行,而是迫于压力。    

    例如某国或某地区在本国(或本地)货币不断升值时进行减息,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增多,可以达到抑制货币升值的目的(这种行为要成功,还有很多前提),但是该国或该地区将面临新的物价上涨压力,不得不加息以平抑物价(若减息货币增多后物价将进一步上涨)。

    央行加息的主要影响

    2010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四次加息,分析人士认为,持续加息一方面有利于缓解我国居民储户的负利率状况,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抬升了企业融资成本和房贷者的还款压力。    

    目前,储户实际利率水平在负的2%左右,这意味着储户一万元的定期存款存满一年损失200元。加息之后,无疑将缓解负利率水平,进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居民财富缩水压力。

    “但必须看到,持续加息会加大企业的还款压力,在生产资料价格出现上涨的同时,如果融资成本也有所抬升,将不利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说。    

    专家认为,由于美元维持走弱态势不改,未来原油、农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将维持高位震荡,同时,国内随着春节之后开工率的不断提高,投资消费逐步走强,PPI涨幅上半年仍将维持在高位,这给企业运营带来不小压力。    

    持续加息将带来房贷利率的提升,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购房者的还贷压力。以20年期100万元等额本息还款的商业贷款为例,此次加息后,每月还款额将增加119元。    

    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央行加息是必然的趋势,信贷政策收紧对楼市的刺激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在多政策下房价或下降。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究部研究总监张大伟分析认为加息对房地产市场有直接影响。加息叠加效应逐渐明显,过去一年来已经加息多次,虽然前几次加息的直接影响都不明显,但是逐渐将出现叠加效应,特别是贷款优惠利率的取消,给市场的影响将逐渐由量变到质变。

    此外,政策叠加效应逐渐明显,相比严格的限购措施,目前支持购房者依然入市的主要原因就是通货膨胀及货币供应多,无更好的投资渠道。相比限购,加息将使得投资成本非常明显的上涨,而且贷款的难度也更增加。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由于蓝筹股估值偏低,对此次负面消息应会有防御作用。他认为,央行今年的加息次数将会视经济运行的情况而定,不过随着今年加息次数的增加,对市场的叠加效应会越来越大。但是李大霄强调,今年股市运行的格局仍将会是震荡偏强。

    20.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在中国一般系指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一种是计划的垄断性定价,另一种是市场定价。在中国一般系指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这是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的特殊产物。中国已经经历了三次价格双轨制向的单轨制的转变,第一次是生产资料,第二次是人民币对外币汇率(牌价),第三次就是现在面临的资本市场的价格双轨制——非流通股的场外转让价格与流通股的市场价格的并轨,也即非流通股在统一的市场上实现全流通。双轨制价格的产生,并非主观决策的失误,而是改革过程中必须接受的现实,是无法回避的选择。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中国是一个资源约束型的国家,不仅总量短缺,而且结构短缺更为严重,全面放开价格是不可能的。同时,也不可能寄希望于实行某些政策,就能在短期内解决长期积累起来的总量和结构矛盾,创造出一个全面放开价格的条件。而在价格扭曲的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不可能是最佳,甚至产生逆调节。正是这种放统两难的局面,决定了中国只能实行双轨制价格,寄希望于通过两种价格撞击反射,交叉推进,最后达到理顺价格关系。

    第二,双轨价格产生还同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有关。中国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继之实行利改税以及财政分灶吃饭,从而形成了既定的利益格局,这在客观上强化了价格机制的功能,扭曲的价格信号造成错误的资源导向。但是,要大面积的调整生产资料价格,又受到由于强化利益刺激所形成的既定利益关系的牵制,因而实行双轨制则是比较切合实际的选择。

    21.政府债务(亦称公债)是指政府凭借其信誉,政府作为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按照有偿原则发生信用关系来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信用方式,也是政府调度社会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并借以调控经济运行的一种特殊分配方式。政府债务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的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政府债务。

    政府债务(Government debt)分为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中央政府债务即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举借的一种债务。除中央政府举债之外,不少国家有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共机构也举借债务,即地方政府债务。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尚不能举债,因此,这里所说的政府债务即为国债。    政府债务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和信用范畴。它首先是一种非经常性的政府财政收入,政府发行债券或借款的目的是筹集资金,这意味着政府可支配资金的增加。但政府债券的发行必须遵循信用原则:有借有还。政府债务具有偿还性,又是一种预期的政府支出,这一特点和无偿性的税收是不同的。政府债券的担保物是政府信誉,因此也常被称为“金边债券”。

    政府债务作为一种财政分配的特殊形式,与财政分配的其他形式相比较,有其特殊性:

    (一)政府债务的双重性

    政府债务收入是财政收入的特殊形式,其收入列入政府预算,由政府统一安排支出,还本付息由政府预算列支,是财政分配的特殊形式,属于财政范畴。但政府债务又是利用信用形式,按照信贷原则,以偿还为条件的资金分配,属于信用范畴。因而政府债务具有财政与信用的双重属性。

    (二)政府债务的信誉性

    政府债务的发行主体是政府,政府是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主导者和管理者,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及权威性。政府债务的发行是以政府信誉和国家资产作担保,因此,具有较高的信誉。

    (三)政府债务的灵活性

    政府债务是根据某一预算年度或某一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财政资金的需求而发行的,其发行规模和范围,偿还期限和形式都可以灵活调剂,只要经过政府批准就可以。而政府收入的其他形式,如税收和利润上缴收入,则要根据法律规定和财政体制的确定,获得固定收入,不太可能大幅度调整变化。相比之下,国债更具有灵活性。

    (四)政府债务的有偿性

    政府财政收入的其他形式,或是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取得,或是凭借财产权利参与收益分配获得,都是无偿的。但政府债务是利用信用形式,按照信贷原则,到期需要偿付本金和利息的有偿分配,政府与债券持有人之间是债权与债务关系。

    22.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费物价指数,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当相关部门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时,需要使用成千上万中物品与劳务的价格数据。

    消费物价指数的目的是衡量生活费用的变动。换句话说,消费物价指数是要确定为了保持生活水平不变,收入应该增加多少。但是,消费物价指数并不是生活费用的完美衡量指标。这个指数有三个受到广泛承认但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称为替代偏向。当价格年复一年地变动时,他们并不都是同比例变动的:一些物品的价格上升得比另一些快。消费者对此的反应是少购买价格上升相对较快的物品,多购买价格上升较慢甚至价格下降的物品。这就是说,消费者倾向于用那些变得不太昂贵的物品来替代。如果计算消费者物价指数时假设一篮子物品是固定不变的,就忽略了消费者替代的可能性,从而高估了从某一年到下一年生活费用的增加。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设想在基年苹果比梨便宜,因此,消费者购买的苹果比梨多。当相关部门编制一篮子物品时,它包括的苹果就比梨多。假设下一年梨变得比苹果便宜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自然是多买梨少买苹果。但是,相关部门在计算CPI指数时仍在使用固定的一篮子物品,实际上就是假设消费者仍然购买和以前同样数量而现在变贵的苹果。由于这个原因,消费物价指数所衡量的生活费用的增加就大于消费者实际感受到的。

    第二个问题是新产品的引进。当引进了一种新产品时,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就减少了维持相同经济福利水平的费用。为了说明为什么,考虑一种假设的情况:假设你可以在提供各种物品的大商店的100元礼品券和物品价格相同,但选择范围有限的小商店的100元礼品券之间做出选择。你会偏好哪一个?大多数人会选择品种更多的商店。实际上,可选择范围的扩大使每一元更值钱。这对经济进步同样适用。当引入新产品时,消费者就有更多选择,每一元就更值钱。但由于消费物价指数是基于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它就没有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而引起的人民币价值的增加。

    第三个问题是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如果一种物品的质量逐年变差,那么,即使该物品的价格保持不变,一元人民币的价值也下降了,因为你支付同样的货币量得到的东西变差了。同样,如果一种物品的质量逐年上升,一元人民币的价值也就上升了。但是,质量变动时一个问题,质量是难以衡量的。

    关于这些衡量问题有多严重以及对此应该做些什么,在经济学家中仍然存在很多争论。有言论称,消费物价指数每年高估了1%的通货膨胀。针对这些批评,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技术性变动以改善CPI,许多经济学家相信,现在这种偏差只是以前的一半。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政府计划是用消费物价指数来调整物价总水平的变动的。例如,社会保障领取者每年补助的增加就与消费物价指数有关。一些经济学家建议修改这样的计划,例如,通过减少补助自动增加的数量纠正衡量中存在的问题。

    23.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简称商品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制度还很不完善,为此,我国已经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保障性住房亦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是指城市的廉租住房、城市的经济适用住房,也包括在一些林区、垦区、煤矿职工的棚户区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    

    从今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要扩大农村危房改造的试点工作,所以我们把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解决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的改造问题、游牧民定居工程和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统称为保障性安居工程。    世界各国将住房大多分为公屋或私屋。公屋是由政府买单的保障性住房,而私屋则是私人拥有不享受政府买单优惠的自建或市场化的商品房。日本有一种保障性住房叫公营住房,类似于廉租住房,住户是没有任何产权的;还有一种是公团住房,政府提供相当的优惠条件,使得住房者拥有一部分产权。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叫“组屋”,既有出租,也有销售。

    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制度还很不完善,致使有人开始怀疑这项举措的推行。    保障性住房成为“鸡肋”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保障性住房无法像商品房那样有高额的“卖地”款可得,反而要政府倒贴配套资金。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过程中,将保障性住房建在了位置偏远房源不好的地方。要从根本上解决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问题,一是要从财政层面解决多年以来地方政府依赖的“卖地财政”,同时还要看看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是否落到实处,将那些依然是画在墙上的“大饼”,真正转化为老百姓嘴里的食物。    由于70%以上的常住人口都是中低收入家庭,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只能以低水平、广覆盖为目标;中国的住房保障体系需要保障70%以上的中低收入家庭。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第一层级是不足10%的极低收入的家庭、老人、病人等进入政府提供的廉租屋,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最弱势民众的居住生存权。所以廉租屋的建设比重应该在5-10%。第二层级是20-80%的中低收入民众,在政府住房货币化补助、优惠利率、优惠税收等优惠条件下通过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租赁经济适用房、民工住房等多种形式来解决。其中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比重应该不低于20%。限价商品房的建设比重应该不低于30-50%。、只有20%以上中高收入者,他们的住房完全由市场决定,不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24.“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被别人用习惯思维的逻辑推理误解,并且最终屈服于强大的惯性思维的事情,生活中并不少见。鸟笼必定用于养鸟,结婚必先置办新房……这种惯性思维的益处是,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快捷地认知和适应周围世界。然而,如果走向刻板思维,就会适得其反。鸟笼如果设计精巧,其实可以作为观赏品;号称“裸婚”的先结婚后置房,已逐渐为80后所接受,等等。创新、改革碰到的阻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于传统和习惯。突破习惯思维,才能获得进步,我们应该少用“鸟笼逻辑”去推断别人,也不要使自己陷于“鸟笼逻辑”中,成为一个墨守成规、顽固不化的人。

   25.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它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刘易斯指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的、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部门;一个是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的、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部门。从劳动力报酬变化规律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必然不断提高。

  “刘易斯拐点”预示着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不是永久的,同时也警示一国不可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否则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以致在“人口红利”枯竭时,就将可能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境地;从影响上看,数目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出现市场短缺将直接影响那种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经济增长点将面临严重萎缩,“倒逼”这类产业升级。在人力资本对产业的要求更高之后,政府、企业在创新环境和制度文化等方面也必须作出调整和改善,例如改革税收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农民工子女就学、职业技能教育等公共产品。

    26.“一分钟管理法”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管理方法,它简单、实用,已经成为很多 《财富》500强企业的实践指导原则,在管理学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一分钟管理法的具体内容为: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及一分钟惩罚。一分钟目标,便于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努力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一分钟赞美可使每个职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使自己的行为趋向完善;一分钟惩罚可使做错事的人乐意接受批评,促使他今后工作更加认真。一分钟管理法则大大缩短了管理过程,有立竿见影之效果。

  既然有了“一分钟管理法”,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有了“一分钟经理”。如果我们把钟表上的一分钟读数作为一分钟经理的象征,那么“一分钟经理”必须要做到:每天抽出一分钟时间来注意一下我们所管理的人,并把他们作为你最重要的资源加以利用。现在的经理要么只注重人的管理,要么只注重工作成果,他们的工作只收到了部分的成效,所以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经理。“一分钟经理”则要求我们管理好自己和与自己共事的人,让你管理的人找到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事半功倍。

   27.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相互跟着绕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天又一天,直到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我们经常会犯毛毛虫似的错误,原因在于,一是思维存在惰性,二是目光短浅,三是害怕风险,四是缺乏胆识和魄力,五是缺乏创新的思想,六是缺乏可行性目标。

  怎样避免“毛毛虫效应”呢?一是了解自己。企业管理者一定要了解目前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充分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是对固有经验和思维分析的前提。二是要分析思维模式。要想借鉴已有经验,或是准备按照特定思维行事之前,一定要知道,这种方法、这种经验是在哪一种情况下所得到的。如果情况发生改变,就应该加上环境变量再考虑特定思维。三是要有创新精神。这就是在特有经验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随着市场因素的不断变换而改变自己思维方法。创新和守旧只差很小的一步,这一步就是市场变化或是环境变化,如果发现情况变了,却还是在用以前的方法,那么就一定要提防“毛毛虫效应”了。

   28.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30.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31.菜单成本: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一笔开支和费用。虽然菜单成本的数值并不大,但是,如果菜单价目表变动的次数很多,那也会给厂商带来一些不利之处,如使顾客感觉不快和麻烦等。  


    大多数企业并不每天改变他们产品的价格。相反,企业往往宣布价格,并使价格在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不变。一种研究发现,大多数企业大约一年改变一次自己产品的价格。

    企业不经常改变价格是因为改变价格有成本。调整价格的成本被称为菜单成本,这个词来自餐馆印刷新菜单的成本。菜单成本包括印刷新清单和目录的成本、把这些新价格表和目录送给中间商和顾客的成本、为新价格做广告的成本、决定新价格的成本,甚至还包括处理顾客对价格变动怨言的成本。

    通货膨胀增加了企业必须承担的菜单成本。在当前美国经济中,由于通货膨胀率低,一年调整一次价格是许多企业合适的经营战略。但是,当高通货膨胀使企业成本迅速增加时,一年调整一次价格就是不现实的。例如,在超速通货膨胀期间,企业必须每天变动价格,或者更经常地变动价格,以便与经济中所有其他物价保持一致。

    假设马兰小吃店每年1月印一份新价格菜单并使其价格在一年中其他时间不变。如果没有通货膨胀,马兰的相对价格——与经济中其他价格相比的其饭菜价格——将会在一年期间不变。与此相比,如果通货膨胀率是每年12%,马兰的相对价格每月自动下降1%。在刚刚印了新菜单后一年的前几个月,餐馆的价格相对较高,但在后几个月相对较低。而且,通货膨胀率越高,这种自发的变动越大。因此,由于在一段时期内价格只变动一次,通货膨胀引起的相对价格的变动就大于没有通货膨胀时。

    为什么这一点重要呢?原因是市场经济依靠相对价格来配置稀缺资源。消费者通过比较各种物品与劳务的质量与价格决定购买什么。通过这些决策,他们决定了稀缺的生产要素如何在个人与企业中配置。当通货膨胀扭曲了相对价格时,消费者的决策也被扭曲了,市场也就不能把资源配置到其最好的用处中。

    32.自然率假说(natural rate hypothesis):卢卡斯在“自然失业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关于就业、产出、物价等经济变量存在着一种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实际因素(如生产、技术等)决定的自然水平的理论观点。

    自然率主要是指自然失业率。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它是货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新古典主要的重要基本假设。“自然率”的存在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只有在造成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时才能奏效。“自然率假说”从理论上论述了政策作用的有限性,为理性预期学说确立了重要的理论前提。

     33.概述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这种贴现率也指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  

    34.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

    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之反义为通货紧缩。无通货膨胀或极低度通货膨胀称之为稳定性物价。(在若干场合中,通货膨胀一词意为提高货币供给。因之,若干观察家将美国1920年代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即使当时的物价完全没有上涨。以下所述,除非特别指明,否则“通货膨胀”一词意指一般性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上涨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35.所谓比价复归就是具有比价关系的不同商品的价格先后发生同方向、同幅度的变化,使比价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各种商品之间的价值比例是商品比价关系的基础,但由于商品价格偏离价值的程度不同,比价复归所引发的结果也不相同。

    比价复归大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力量主导下的比价复归,比如,由国家定价的商品,政府一般要根据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供求关系来确定比价。一种是市场力量主导的比价复归,这是一种隐性的但非常强大的力量。各种商品的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商品比价关系的基础,因为商品的价格背离其价值的幅度是有一定客观限度的。

    36.在经济学中,效用是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之中获得的幸福或者满足的尺度。有了这种衡量尺度,我们就可以在谈论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时候有所参考,因此,我们也可以在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好处时有了衡量标准。


    功利主义的学说把效用最大化看作衡量一种社会组织的道德标准。按照这种学说,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边沁(1748-1832)和密尔(1806-1876)主张社会应该以总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也就是以大多数人的幸福最大化为目标。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是基于在经济约束中寻求效用最大化的人来定义的。按照这种假设的行为衡量标准,效用不是由于像幸福、满足这种心理状态来决定的。

    效用被经济学家们用于构造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反映了个体或者社会在维持一种水平的满足状态时需要的商品的数量。个体效用和社会效用是一个效用方程的因变量。当把效用曲线同生产约束曲线或消费约束曲线联合起来分析时,可以得到帕累托效率曲线。

    帕累托效率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