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一天,在原来的赵国即现在的河北省南部一带,在通往南方的路上,一对年纪大概在三四十岁的夫妻,推着一辆小车,步履蹒跚地走着。
这对夫妻姓卓,曾经是赵国大名鼎鼎的大冶铁商人,现在被强迫迁居去巴蜀之地。和他们一起的,还有赵国的一些工商巨富。这些人的家产大部分被秦始皇没收了,只携带少量的行李。秦始皇消灭六国后,强迫原先六国的富商大贾离开本乡本土,迁居到遥远的地方。很多像卓氏夫妇一样的人,被人押着,奔走在南来北往的路上。其中,被迫迁移到秦朝首都咸阳的富户多达12万户。(图1) ![]() 秦始皇为什么要强迫富商大贾进行全国性的大迁徙呢?这与商鞅变法的重农抑商政策有直接关系。
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始作俑者就是商鞅。商鞅变法是在七雄争霸背景下展开的。争霸要靠实力,当时,决定一个国家实力的主要靠两方面,一是粮食,二是军队。粮食由农民生产,军队士兵的主要来源也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所以,商鞅认为要使秦国富强,必须重视农业,重视农民。(图2) ![]() 一方面:士农工商中,农民最辛苦,赚钱最少。相比之下,工商业者赚钱比较容易。司马迁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商鞅也曾提出过这样的看法。在任何时代,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愿望,士农工商这种客观的差别,吸引了很多农民弃农经商。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种普遍现象,秦国也不例外。商鞅抑商,是要刹住农民弃农经商的风气,稳定并增加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 另一方面:工商业者中,虽然不乏像白圭这样怀有仁义之心的廉贾和良贾;但也有一些只顾自己赚钱,不管别人死活的贪贾和恶贾。他们投机倒把、囤积居奇、搞乱市场,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商鞅抑商,是试图减轻工商业者对农业经济的轻视。 在此背景下,商鞅变法采取了抑商的措施:比如,加重工商业者的税收及其徭役的负担;把赚钱的行业,比如制盐、冶铁收归官办;禁止随便开设旅店、饭馆,为外出经商设置障碍。商鞅的抑商政策,在秦国实行了100多年,直到秦始皇时依然存在。而秦始皇的特别之处,是强迫原关东六国的富商大贾迁移到其他地方去。这样做,除了和商鞅同样的原因外,就是要彻底铲除关东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防止他们和富商大贾勾结,威胁秦朝的统治。
既然从商鞅开始,重农抑商政策在秦国已经搞了100多年,为什么秦国后来还出现了由大商人吕不韦担任相国这种事情呢?虽然从商鞅到秦始皇,重农抑商政策是一贯的,开启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之先河,但并不意味着商人的地位从此一落千丈,工商业从此一蹶不振。其实,商鞅抑商是作为重农的一项辅助手段,是给工商业设置一些障碍。而秦始皇在商人吕不韦羽翼下生活了十几年,他对工商业、对商人的感情,既有敬畏之心,也有厌恶之情。所以,秦始皇对待富商大贾的政策既打击,又利用。打击,是出于政治目的,防止富商大贾和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相勾结;利用,是出于经济考虑,利用富商大贾的聪明才智,促进秦朝经济的发展。比如,秦始皇强迫原关东六国的12万多户富商大贾迁移到首都咸阳的作法,一方面是要加强对这些人的控制,更主要的目的,是利用他们的财富智慧,把咸阳建设成繁荣富庶的大秦帝国新首都。这些富商大贾在移民到新地后,逐步东山再起,卓氏夫妇就是一个例子。(图3) 原赵国的大冶铁商卓氏夫妇被迫迁移到四川临邛,他们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又一次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了当地著名的富豪。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图4) 卓氏夫妇和一群赵国的富商大贾被人押着,终于走到了巴蜀,来到了葭萌,即现在四川省北部的广元。这时,很多人不愿再往南走了,他们觉着这里离关中不是很远,离老家比较近,于是拿出财物,贿赂押解的秦朝官吏,要求留在葭萌。卓氏夫妇没这样做,他们认为葭萌比较狭小,土地比较贫瘠,不能留在这儿。他们听说再往南的汶山下边,是一片广袤的原野,土地肥沃,地里长的大芋头能当粮食吃,无论旱涝,都不会挨饿。他们还听说那一带的人善于经商,商业很发达。于是,卓氏夫妇继续往南走,被安排到成都西南的临邛县。一到临邛,卓氏夫妇高兴得手舞足蹈,原来他们发现附近的山里有铁矿,过去的老本行又有了用武之地。定居后,卓氏雇人开采铁矿石,开始铸造各种各样的铁制器具。 战国时代是我国冶铁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很多重要技术都是这个时期发明的。当时,冶铁业的中心在中原。卓氏夫妇把先进技术从中原带到了四川,促进了西南地区冶铁业的发展。由于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卓家的产品很快打开了销路。司马迁说,“倾蜀滇之民”,是说卓家的产品赢得了现在的四川、云南消费者的欢迎。卓家的财富再次暴发,产业规模远远超过了在赵国的时候,挣的钱不计其数,家里的奴仆有一千多人。卓家在临邛买了很多地,建了一片片的庄园,过上了国王般的日子。当时,临邛还出了一个大冶铁商人,名字叫作程郑,程郑家也是被强迫从北方迁移来的。程家的产品销路也很广,特别是得到了西南夷地区少数民族的欢迎,其产业和卓氏差不多,奴仆也有好几百人。卓家产业世世代代传了下来,到了汉武帝时期,卓家的产业越做越大,成了汉朝有名的大冶铁商。当穷才子司马相如来到临邛县时,他和卓家大小姐卓文君,身份上已有了巨大的差距。司马相如采取了怎样的做法,让卓文君对他刮目相看呢?其做法,又是怎样符合商业营销的策略呢?(图5) ![]() 汉武帝时,卓家掌门人卓王孙的名字已被史书记载。啼笑因缘的故事就是在当时发生的。一天,临邛县县令王吉接待了一个客人住下,安排服务员伺候他,并配备了专车;王县令还抽出时间,陪着客人坐着车,在临邛县四处游览。这位客人雍容大方、潇洒自如,他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擅长写作辞赋的大大有名的司马相如。(图6)(图7)
![]() 汉朝时,有一项制度叫作“赀选”,规定有钱人家如果献给国家一笔钱,就可以送孩子去首都长安担任郎官。郎官没有具体职权,碰机会也能在皇帝身边当差,但没有工资,车马、衣服、生活费用须自理。这项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卖官鬻爵的办法。父母为了让司马相如有个好前程,倾尽家产给他捐了这么一个官。司马相如来到长安担任郎官,偶尔有机会陪汉景帝打打猎。但司马相如不太喜欢这个差事,汉景帝对辞赋也不感兴趣,司马相如觉着自己的才华没有用武之地。他听说梁王喜欢辞赋,于是辞官,去当了梁王的门客。几年过去,梁王去世了,司马相如没了知音,没了依靠,只好回到成都老家。 这时,司马相如的家境已一贫如洗,吃了上顿没下顿。临邛县令王吉是司马相如的好朋友,他请司马相如到临邛做客。开始时,王县令每天看望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还能以礼相待。过了一段时间,司马相如居然端起了架子,常说身体不舒服,不见王县令。王县令不仅不生气,反而更加恭敬。按理讲,这时的司马相如还没有名气,有什么资格摆谱呢?而王县令又有什么必要去向司马相如献殷勤呢?这似乎有些离谱,但如果从商业营销角度去理解,就会有新的发现。 原来,这两个人正在合伙儿演一场钓鱼的把戏,所作所为都是为“钓鱼”做铺垫,他们要“钓”的就是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图8)
一到临邛,司马相如就从王县令这儿听到了卓文君的情况,卓文君长得很漂亮,精通音乐,颇有艺术修养。司马相如顿时对才貌双全的卓文君产生了爱慕之心,但他又听说,卓文君才高气傲,不好接近,于是就和王县令设计了这场“钓鱼”的把戏。王县令也愿意为老朋友成全这桩才子佳人的美事,所以配合得十分默契。司马相如和王县令综合运用了商业促销的手法:比如,王县令陪着司马相如在临邛的大街小巷转来转去,招摇过市,不就是在做广告吗?王县令向司马相如献殷勤,不就是在搞明星代言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抬高司马相如的身价,把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包装成一个了不得的大人物,以便钓到大鱼。 鱼很快就上钩了,王县令殷勤待客的消息在临邛县被炒得沸沸扬扬,人们都认定这位客人一定大有来头。卓王孙的眼球也被吸引了,他找程郑商议,出面款待司马相如,并请王县令作陪。宴会地点设在卓王孙家的豪宅。王县令如约前来,卓王孙请来做陪的各路头面人物有好几百人。可到了中午,仍不见主角露面。卓王孙派人请了好几回,司马相如都说身体不舒服,不愿意来。而王县令面对着满桌子的山珍海味不敢动筷子,最后亲自去请司马相如。这时,司马相如才装出迫不得已的样子来到了卓家。司马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吊足了人们的胃口。盛大的宴会终于开始了,酒过三巡,王县令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把古琴,走到司马相如身边,施礼说,长卿先生,久闻阁下琴艺高超、深不可测,别人弹琴您是不会入耳的,委屈您弹奏一首,自娱自乐如何?司马迁《史记》记载,司马相如口吃,说话结结巴巴,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藏拙,他很少讲话。对于王县令的请求,司马相如装模作样地摇头、摆手,推辞了一番之后,才操起古琴,全神贯注地弹奏起来。司马相如的演奏结束,有一个人的心,已经被悠悠的琴声彻底地征服了。这个人就是司马相如要钓的“大鱼”——卓文君。 最初,卓文君对县令待客的新闻还没当回事,当传说中的帅哥亲临家里做客,特别是当司马相如的琴声响起来时,卓文君怦然心动了。司马相如弹的都是向女孩子倾诉爱慕之情的曲子,自幼精通音乐的卓文君被牢牢地吸引了,她悄悄地躲在宴会厅帘子的后边,听完几曲之后,她深深地被司马相如的才华折服了。她从门缝里一看,传说中的帅哥果然名不虚传。司马迁《史记》记载,卓文君当时就对司马相如“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是说,卓文君一下子对司马相如产生了无限的爱慕之心,同时自惭形秽,担心自己配不上司马相如。当司马相如埋头弹琴时,王县令也没闲着,他派人买通了卓文君身边的一个丫鬟。宴会一结束,司马相如趁热打铁,发起了正面进攻,通过这个丫鬟带给卓文君一封信,表示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卓文君正在为自己配不上司马相如懊恼呢,一接到信,什么都不顾了,当天晚上就和司马相如私奔了。司马相如抱得美人归,立即带着卓文君跑回了成都。(图9) 卓王孙突然发现女儿不见了,派人四处打探,终于知道是被司马相如拐跑了。这时,卓王孙才明白,自己被王县令和司马相如忽悠了。卓王孙暴跳如雷,生气自己上了当,司马相如不过是个家徒四壁的无业青年。更气愤的是,自己的女儿居然跟人家私奔了。秦汉时,虽然妇女改嫁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可至少也要听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卓家在临邛是数一数二的大户,卓王孙觉得女儿的举动让自己颜面尽失。于是,卓王孙说,“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是说,女儿太没出息了,居然叫人拐跑了,我不忍心杀死她,但是我也不会分给她一分钱。亲戚朋友来劝说,毕竟是自己的女儿,现在文君也怪可怜的,给她点钱吧。卓王孙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坚决不答应。 怒火中烧的卓王孙断绝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经济来源。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会做什么?他们的做法,又符合商战中的什么策略呢? 蜜月后,生活的压力袭上心头。卓文君毕竟是大财主家的千金小姐,从小不愁吃不愁穿,现在跟了司马相如这个穷小子,虽然每天可以弹琴、唱歌、写诗、做画,非常浪漫,可再浪漫也顶不了饭吃啊。于是,卓文君对司马相如讲,我们还是回临邛吧,虽然父亲不认我们,可我还有兄弟,即使向兄弟借贷,我们还能吃上饭。司马相如心想,让爱妻受穷实在于心不安,于是跟着卓文君回了临邛。卓文君把自己的车马卖掉,又从兄弟那儿借了点钱,盘下了一个小酒馆。从此,卓文君每天站柜台卖酒,司马相如扎着个大围裙和雇来的伙计在店门口刷盘子洗碗。临邛人听说这个酒店的老板娘,居然是大财主卓王孙的闺女;店里跑堂的,居然是前不久招摇过市的那个大帅哥;而且两口子还有一段私奔的风流韵事,这个新闻一传开,小酒馆里从早到晚挤满了人,有来喝酒的,有来看热闹的。客人越多,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两口子干得越起劲。夫妇二人能屈能伸、敢作敢为,靠自己的双手勤奋劳动、自谋生计;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大胆地追求爱情不丢人,只要夫妻相濡以沫,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但他们也许没想到,他们的做法完全符合商战的策略:给对手制造麻烦,从来都是商战的常用手法,其中一条就是动员社会舆论压力,迫使对方让步。(图10)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开店卖酒,给死要面子的卓王孙制造了一个更大的面子危机,小俩口生意越红火,卓王孙越觉得丢人。于是,他待在家里,不敢出门。亲戚朋友一批又一批的来劝说,你家里最不缺钱,可你只有一个儿两个闺女,现在文君已成了司马相如的人,你还能挽回吗?更何况,司马相如人虽穷点,却非常有才,而且又真心实意地喜欢文君,这种人靠得住;再加上司马相如又是县令大人的朋友,也算是有点身份,所以你老人家就别太死心眼了。卓王孙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同时他担心,万一女儿、女婿被逼急了,再闹出点叫他难堪的事来,可怎么办?于是,卓王孙听了亲戚朋友的劝,分给了卓文君一百万钱,一百个家仆,出嫁的被褥、衣服等各种嫁妆也一应俱全。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拿到这笔钱后,立即关了小酒馆,回到成都,买房子买地,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后来,司马相如杰出的文学才华被汉武帝发现了。汉武帝把司马相如招到首都长安,任命他做了官。汉武帝为了安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把司马相如提拔为中郎将,派到西南夷出使。成都、临邛都是通往西南夷的必经之地,司马相如作为皇帝的特使,浩浩荡荡回到四川。蜀郡太守带领百官到郊外迎接,临邛县令跑前跑后在前边开路,成都人奔走相告,都为本地出了司马相如这么个大才子感到高兴;临邛人也兴高采烈,都为司马相如是本地的女婿感到自豪。这时的卓王孙后悔把女儿嫁给司马相如太晚了,后悔给女儿、女婿的家产太少了。于是,卓王孙重新分配家财,给了卓文君一大笔钱,数量跟留给儿子的一样多。(图11) ![]() 但是,卓王孙和汉朝的富商大贾都没有想到,恰恰就在这时,一场比秦始皇强迫富商大贾移民还要沉重的打击,落到了他们的头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