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融让梨我也让”或许更糟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4-30

“孔融让梨我也让”或许更糟

http://www. 2012-04-25 16:49 长城网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该名学生表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才这样写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网友认为,“言之有理”就算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更不能算错。(4月19日《新闻晚报》)

  之前,谈论类似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不会这么积极,因为很多人会认为这只是一道题而已,不必较真。而实践证明,这样的争论越多,对于民众走出误区是极为有益的,这不仅是一道题,背后的是非争论,才是题目意义所在。

  民众看到“孔融让梨”的故事,都会为孔融的谦让所折服,也希望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这种美德。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是孔融,如果孩子都成孔融,懂得谦让,这样的故事就没有意义,正是因为现实缺少,我们才会心向往之。然而,民众却在这样的误区里“沦陷”,这样的德育也逐渐变味。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儒家“谦让”和“孝悌”思想盛行的时代产生的美谈,但这是特定时空的美德。现在思想多元化,但民众的固定思维没有改变,认为孩子仍然应该做出“孔融让梨我也让”的回答,岂不知这样的答案可能有更大的隐患,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更糟。

  老师将美好的期盼倾注于题目中,暂且不论这道题有没有正确答案,单从这样的判分,就是一种错误的引导。试想,如果孩子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他是否会改变初衷,而所谓的聪明“孩子”,又是否是真的有这种美德,还是为了获得分数。如果继续用这样的分数杠杆来进行所谓的德育,而孩子们根本不理解“让梨”的美德,只是为了得分。那么,这样的德育只会培养出更多的“伪君子”。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德育中,都学会了如何获得更大的梨。有的父母会告诉孩子,你要拿小梨,把大梨让给别人。如果孩子还是要大梨,父母就会“教训”孩子,而如果孩子拿了小梨,父母就会很开心,然后会“奖赏”孩子更大的梨。试问,这样的德育是在教孩子美德,还是在让他们学会欺骗和心机。

  其实,父母和老师都走入德育的误区,以为孩子做出了所谓的正确的选择,就是德育的成功,而根本不去想孩子都想了什么。孩子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奖赏而“谦让”,还是真的受美德的内驱力去谦让,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但现实中,很多人都只会看结果,而习惯性忽视细节,于是,就会出现德育“片面化”“形式化”的局面,这样的德育是失败的,可能会毁掉孩子。

  “孔融让梨我不让”或许才是孩子的心声,才是真实的想法。否则孩子们都是孔融了,美德充满人间,又岂会出现那么多缺德的行为。对于孩子们的选择,老师应该多问问他们的思想过程,而不仅仅是将分数作为“诱惑”,让孩子学会虚伪。

  “孔融让你我也让”是一种美德,社会需要这样的美德,但切不可“急躁”,更不能单纯地以为一道题就能判断出谁是美德谁是缺德。德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人的一生。老师要想让学生学会“谦让”,就必须承受孩子的“不谦让”,然后通过德育让孩子拥有这种美德,这才是正确的德育之道。(欧阳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