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献血功臣”用血遭拒背后的真问题

 xiongmao007 2012-04-30

温州一位社区主任王女士10多年间累计献血达1600毫升,但其丈夫因手术需用血时,血液中心拒绝直接提供。“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的口号因此事受到质疑。日前,因这起用血纠纷,温州市中心血站正副站长被免职。(4月27日《中国新闻网》)

“一人献血,全家受益”,曾是国家鼓励人们踊跃献血的最动听、最实惠、最诱人的口号,然而,当累计献血达1600毫升的“献血功臣”因丈夫手术急需用血时,所谓的宣传似乎只是“口号”而已。尽管血液中心把“拒绝直接提供”的理由解释为“血站供血压力极大”,但有诺未践的诚信缺失,很可能会进一步伤害义务献血善举,让不时呈现的“血荒”状态雪上加霜。这便是公众质疑“献血功臣”用血遭拒的现实焦虑。

尽管人们对“献血”习惯性冠以“无偿”和“义务”的定语,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献血法》中“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的规定,却明确道出了其当属“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的慈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无偿献血”应当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性质,而“献血者优先”无疑是最具人性化的激励措施。从家庭是社会细胞、“家是最小国”的角度解读,“一人献血,全家受益”便是“互助献血”的家庭化诠释,这或应成为常态化的制度设计,而不应当沦为仅作“宣传”使用的漂亮言辞和权宜之计。

温州市中心血站负责人关于“在血非常紧张状况下,血站方面会鼓励献血者或者其他家属等再献血”的表态,本意是在鼓励多献血,但这种现用现“献”做法难免会被误读为乘人之危和强制逼迫。这既让“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的宣传诚信顿失,更会让原本积极主动的献血者心灰意冷,甚至会产生波及更多人群的不良影响,其负面效应不容小觑。正如当事人所言,“当初不为图什么,只想着为救死扶伤尽一份微薄的力量,可真到急需的时候,血库工作人员的说法令我有些寒心,”“接下来还得组织社区居民去献血,自己都出现疑虑了,又该怎么去动员他们。”

“血荒”的确是令人头疼的严酷现实和亟待破解的社会难题,免去血站负责人的职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血站缺血的现实窘况,摆脱“血到用时方恨少”困局的治本之策当属完善“造血机制”。每一名义务献血者都是一面镜子,他们的遭遇直接影响着旁观者的行为——若他们受到冷遇,旁观者也会心寒;若他们受到善待,旁观者也会向他们学习。因此如何善待“献血者”,确保其快乐献血并从中受益,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态度”和“方法”问题,而是事关无偿献血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其应当成为“造血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说“血荒”是血站拒绝献血者直接使用的理由,那么,献血者的“被拒绝”或将成为更大血荒的诱因。也许,正是血站工作人员对这种相反相成关系的认知偏差,无意间成为无偿献血的人为阻力。从这点讲,正副站长被免职并不“委屈”,但需要反思的却不能仅仅是站长。而血荒、诚信、机制就是人们反思“献血功臣用血遭拒”事件的三个关键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