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原创)

 武当书苑 2012-04-30
 
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

 

 图/网络    文/武当书苑   编辑/武当书苑

 

精神的苏醒对人来说是最可贵的东西,而且是生存的目的所在。

——[黎巴嫩]纪伯伦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缺失了精神,迷失了方向,丧失了自我,选择了荒谬。过去如此,现在还是。

 

在中国,儒、释、道三教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儒教自孔子至今有2400多年,佛教自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土有2000多年,道教的思想源于2500年前的老子《道德经》,其形成至今也有1800年。此“三教”之思想乃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犹如三朵奇葩,镶嵌在绚丽多彩的天空;亦如三座灯塔,照亮了喧嚣尘世中的灵魂。

 

浩瀚的宇宙世界,滚滚的历史长河,存在许多定律,但最有影响的莫过于竞争定律、因果定律、平衡定律。这三大定律正蕴含在儒、释、道三教的精髓之中。

 

一、从儒教中看竞争定律

 

竞争定律是指万事万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竞争,学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竞争发展乃硬道理,是大势所趋。200年前,西方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首次提出“进化论”,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倡导竞争。而在2000多年前,东方儒教就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学“孔孟之道”、谋“经世济民”、取“功名利禄”,也处处闪耀出竞争的光芒。可见,儒家讲的是“入世”哲学,重生活、苦追寻、求发展、建功业,人们体味到的是世间的酸甜苦辣及喜怒哀乐。

 

竞争是残酷的,为避免无序恶性竞争,儒家提出治国安民必须遵循“仁、义、礼、智、信”,施行“仁爱仁政”、“克己复礼”的思想。封建时代,儒家虽张扬了人性,却又施行了愚性和奴性,制定了“三纲五常”,儒教因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故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最高、时间最长、作用最大、影响最久。儒家思想曾一度立为钦定“正统思想”,还被奉为“显学”。孔子及儒教倡导的积极进取、勇于竞争、自强不息、礼仪仁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从佛教中悟因果定律

 

因果定律是指世间万物因果相连,爱恨相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事出必有原因,善恶终有报应。今天的结果决定于过去的想法及做法,同样,今天的想法、行为也影响和决定未来的结果。

 

佛教讲因果轮回报应,超度苦难,普渡众生至极乐世界。因此,佛教信奉“出世”哲学。体现为禅宗、顿悟、佛法。讲求养善心、行善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秉持善念善行,终有善果。提倡慈爱众生,慈悲为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注重“心相”转换,正所谓“有相无心,相随心灭;有心无相,相随心生”。因果定律揭示了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从道教中寻平衡定律

 

平衡定律是指事物运动的规律总是从不平衡状态指向平衡状态。不平衡是一种异态,走向平衡是一种常态。现代科学揭示的物质守恒定律也体现了宇宙的平衡。物质虽然在不同形态之间转换,但物质的能量是不变的。物质变精神,精神亦能变物质。一种物质或平衡被打破了,一定会有另一种物质或平衡来取代。失去了平衡便意味着死亡和毁灭。

 

道家的思想和道教体现了最古老的平衡哲学和智慧。“道”是万物之“母”或“本源”,“德”乃万物所呈现出来的“道”的特性。万物由“道”而生,由“德”而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指 “太极”,“二” 为“阴阳”,“三”是“天、地、人”。万物因保持平衡和不断变化,由此形成五彩斑斓的缤纷世界。

 

“一阴一阳谓之道”。故天地之道,由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世间万物有阴阳之分、男女之别、好坏之异、得失之差、成败之果……莫不与平衡之道相关,若失去平衡,地球将出现灾难,动植物将出现疾病,秩序将出现混乱,必然导致风不调、雨不顺、善恶不分、功过不明。

 

道家的决胜之道 “天人合一”、“虚静无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的思想,处处闪烁着辩证的真理、平衡的光芒。因此,道家始终追求一种崇尚自然、远离尘世,寻求超然脱俗、道骨仙风般的逍遥生活。

 

 

儒、释、道三大家思想的闪光之处还在于:儒家重在确立人生的目标。要求追寻梦想、建功立业、敢于担当、勇于负责。道家重在处世方法。讲究阴阳平衡、发展变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佛家重在行事态度。倡导慈悲为怀、舍得放下、多行善事、寻求善果。

 

以上正是成就大事的三个重要因素——目标、方法、心态。此三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相依存,互为补充。也就是说要跟儒家学目标,随道家学方法,向佛家学心态。如三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则海阔天空,无往不胜。这也正是儒、释、道三教之所以能长期共存于中华大地、宇宙之中的原因吧。

 

 

纵观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与宇宙三大定律之间有很强的关联,都是探索与弘扬宇宙存在与变化之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三家在处世原则和态度上也存在不同之处,其主要表现在:

 

儒教、道教讲求今生,佛教讲求来世。儒教追求发展,道教寻求自保,佛教宣扬普渡。儒教求功名,道教求永生,佛教求寂灭。儒教展示人事的苦乐,道教显示天人的和谐,佛教揭示死生的轮回。儒教讲“改变”,以入世态度行入世之事;道教讲“超越”,以入世之心行出世之事,追求飘无定所、云游四方、超然脱俗、得道升仙的境界;佛教讲“离开”,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教化人们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儒教追寻与时俱进的执着人生,道教信奉“道法自然”的自然人生,佛教宣扬因果报应的善恶人生。儒教重 “精神”,道教讲 “虚无”,佛教求 “气相”。儒家讲“事在人为”,道家讲“自然无为”,佛家讲“因果轮回”;儒家讲如何“做的更好”,道家讲如何“活的更好”,佛家讲怎样做“死后更好”。儒、道两教重在“生前的苦乐”,佛教则注重“死后的极乐”。勤奋努力,勇于争先是儒家的“作为”。游山玩水、回归自然是道家的“作风”,忍辱负重、积善行德是佛家的“作法”…… 

 

 
 

有道是:人在少年的时候想“逃家”,显示了年少时的童真、天性和轻狂,体现了道家的自在和逍遥。青年的时候想“成家”,是儒家的“齐家”愿望。成年的时候想“离家”,要么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抑或是道家的“云游四海”,或者是佛家的“遁入空门”。老年的时候想“回家”,也许是儒家的功成身退、淡出江湖,或者是道家的落叶归根、回归自然,或是佛家的因果轮回、投胎转世。

 
 

     

     学习“儒、释、道”三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们的思想及所揭示的宇宙三大定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指引人们的生活、涵养人们的情操、提升人们的品性、净化人们的心灵。

 

“儒、释、道”之思想和精髓不愧为是人类永恒的智慧追求和共同的精神财富。

 
     

 后记:幸福来自于精神财富,而非物质财富。施予爱便会得到爱,爱能导致成功。只有对生活满怀感激的人,才会把苦难变成财富。


 
 
 

 

     特别推荐:成功从改变开始(原创)2009年5月30日 - 香儿 - 香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