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人的逻辑,男人常想不透

 maria含羞草 2012-04-30
女人比男人喜欢让人费猜疑。
  在感情处理上,大多数男人比女人实际,他们比较不喜欢依直觉去猜测对方真正的意图,也比较不花时间来思量彼此的关系,不会像女人,为爱人的一句话百转千回、废寝忘食地分析:“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十分钟内作出两种极端推论:“他爱我……呃,不……他不爱我……嗯,不,他还是爱我……”也不会因此打电话和闺中密友长谈六小时。
  有一位美国幽默作家提醒女人:别以为男人已明了你与他之间的关系。如果他真是呆头鹅,你就不要强迫他猜你的意思,否则只会搞得大家不高兴。比如说,他如果一直不记得你的生日或情人节该送礼物,你又非要不可,干脆提醒他,别假惺惺地说:没关
  系。他会以为真的没关系,真省事。
  据统计,女人说话后头的问号比男人多三倍,她们喜欢问:“你猜我今天做什么事?”“你猜我是谁?”“你猜我想去哪里?”“你觉得呢?”男人则比较少叫人猜疑。
  男人其实不一定要猜,只要面带微笑或保持耐心继续倾听就行。如果没有相当把握最好不要猜,接电话时特别要注意。
  有些脑筋动得快的男人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我有一位甚受女人欢迎的男性朋友,就发展出一套“放诸四海皆准”的方式应对。只要有女人要他猜:“我是谁?”他一律斩钉截铁地回答:“林青霞。”(有时是关之琳!)
  没有人怪他猜错。
  电话那头只会传来“啊,你好死相”的撒娇声。
  有时,为人女友的为试男友关不关心她,则会故意剪一点点头发或换上新衣服,问他:“你看我今天有什么不同?”
  粗心大意的男人常因看不出来而头痛。
  如果她因你猜错而找碴,有一句话,即使很油腔滑调也很管用:“你在我眼中永远是那么美丽,永远没有任何不同,天长地久都不会变。”
  女人就是这么喜欢口头上的承诺。即使是假的,也一样飘飘欲仙。
  女人拿身体换承诺

  他走到一个罕无人迹的山崖上,正打算跳下去的时候,有个声音喊道:
  “等一等,别想不开!”
  他的眼前出现一个肥胖而丑陋的女人,哦不,那根本是一只超大型的母癞蛤蟆,她的皮肤上都是令人作呕的脓汁,一头乱发上还长着暗绿色的苔藓。
  他想,唉呀呀,我死了算了,别污染我最后的视觉。
  “你一定是个失意的人吧!”她说,“别急,我是仙女,我可以给你三个愿望。”
  男人不可置信地看着她。“既然你都打算死了,为什么不试试看?”女人劝他,“我可以给你三个愿望!”
  “好吧!”男人心动了。他许下三个愿望:
  一、他要一个非常温柔又非常独立。非常美丽又非常贞洁的女人做妻子。
  “好,我答应你。”
  二、他要有一栋非常壮观又非常精致、非常古典又非常现代的城堡当房子。
  “好,我也答应你。”
  三、他想了想:“我要成为一个非常庞大但经营起来非常简单、非常赚钱又非常不要我操心的公司的大老板。”
  “好,我也答应你。”
  天下有这么好的事吗?男人以充满期待的眼光看着这个自称是仙女的女人。
  “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你若想实现你的三个愿望,得跟我做爱三次才行。”
  男人忍痛捐出了他所有的男性尊严。
  在三次“欲仙欲死”的热情激荡后,他像一头用尽力气的驴子一样,倒在草地上喘气,等待仙女履行她的诺言。
  没想到“仙女”拍拍屁股,想要一走了之。
  “喂喂喂,你别忘了你的承诺,我许的愿望呢?”
  “仙女”神秘且诡异地笑了笑,问他:
  “你今年几岁?”
  “三十五岁。”男人据实回答。
  “哈哈哈,我没想到有人到了三十五岁还相信这种鬼话!”
  不管你从上述那个无头绪的鬼话中嗅到什么信息,推演出什么样的寓意……
  据我观测,最少有一半的女人,还认为只要交出最清白纯净的自己,就可以交换幸福的婚姻。
  女人还是喜欢以做爱来换取承诺。
  我一位男性朋友的惨痛经验如下:他遇到一位看来观念蛮开放,在第一次碰面后就主动约他,并且以各种细微动作挑逗他的欲望的女人。虽然他觉得这个女人“差强人意”(勉强还可以而已),但因为他很久很久没有女朋友,所以他同意有进一步的交往——
  一上了床,平日的豪放女忽然变得拘谨万分,动作死板,并不如他想象中热情奔放。一番“勉强还可以”的缠绵后,他下床准备穿衣服时,她竟幽幽叹了一口气,问他:
  “你会不会对我负责?”
  他全身松软,近乎瘫痪,结结巴巴地回答:“我……我……我有戴……那个呀,不会有事的——”
  该女子厉色道:“我不是那个意思。哼,你别想一走了之!”
  这件事情拖到该女子找到下一个“可能的结婚对象”后才风波平息。他被广为宣传是“负心郎”,叮得满头包。该一夜风流的艳史也在此名女子“损人不利己”的传播下广为流传,越传越难听。
  害我每次看到他都得憋住气,免得自己爆出太不给面子的笑声来。
  哈哈哈。真是识人不明。
  看来,有些女人潜意识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交换概念:我如果跟你怎样,你就得娶我,并且保证给我幸福。有这种观念的还不一定是处女。
  想法简单的男人很难理解这种情结。
  女人这个想法的来源,可能来自幼年经验、青春期所受的恫吓或连续剧情节的影响。
  女人从来就被教育:把身体“给”男人,一定是女人吃亏,所以一定要向他要求补偿才公平。
  我已听过现代的新男性发出不平之鸣。比如上述那位中了某种“精神上的仙人跳”的朋友,就愤愤不平地说:“为什么我要负责,我们男人在做那件事的时候很费力呀,我觉得男人比女人费力多了,应该是男人吃亏才对!”
  有人说,女性“情欲自主”的意识再提升的话,类似事件若发生,第二天早上可怜兮兮问“你会不会为我负责”的可能是男人。可是我想,一百年内这个角色应该不会互调才是。
  对身体与承诺之间的关系,中外看法有相当大的歧异。有一个外国女孩告诉我她的“新发现”。
  一位来台学中文的美国女孩Mary,和一位与她同是二十七岁的女研究生同居一室。有一阵子她发现自己的室友茶不思饭不想,几近形销骨立,出于关心,她建议室友看看医生。不过,台湾女孩却哭了起来,说她没病,只因为男友离开了她,她连跪下来抱着他的腿都无法挽回他的心,所以才难过成这个样子。
  Mary学以致用地告诉室友,天涯何处无芳草,但室友却反驳:她和男友之间,除了没有一纸结婚证书外,什么都有了,她实在不甘心这样让他“逍遥法外”!Mary当然听懂室友话中之意,她本来想耸耸肩说:“sowhat?”但惊觉中西方女人的观念如此不同,不敢妄下评语。
  Mary说起她的美国经验,二十六岁那年,终于有个看得顺眼的帅哥追她,她感觉这一次“将有罗曼蒂克的事发生”,可是私底下她惶恐得不得了,到处问“有经验”的人说:“如果他发现我到二十六岁还是处女,他会不会不要我?”
  “你和他的性关系很差吗?不然为什么那么懊恼?”她问室友。她实在没有办法理解“第一个使用者必须负担女人一生”的中国式爱情观。
  中外观念如此不同。我在读《每个女人都该冒一次险》这本翻译书时,看到某一段文字,忍不住笑了出来:
  一群英国女人在做“心灵沟通”时,一个女人煞有介事地警告密友们:“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但如果你们有人说出去,我打赌我会杀了你们!”
  什么事呢?
  “哦……今年二十四岁,还是处女!”
  因为她觉得,一定没有任何英国女人像她一样在二十四岁还是处女,太可耻了。
  Mary感到啼笑皆非的问题,也是我在各大专院校演讲后碰到的问题,当然前来询问的女学生都说是替室友或同学问的。情况发生的原因,都是因为“女生想把性留到婚后”而“男生坚持要”,最后女生“把持不住,怕不给他之后,他会找别人,因而妥协”,给了他又认为他一定得娶自己,不管恋爱谈得多差——在如此心态上,性对女生不是享受,而是一种身心煎熬与挣扎,一种交换。
  女人在没有学会“自己为自己的身体负责”以前,想要谈男女平等是痴人说梦。拿身体换承诺,基本心态上是交易,而不是爱。如果我们把爱的层次定位得如此低,就不能责怪男人不尊重爱情。
  不久前某文教基金会指出,不能接受女性婚前性行为者有五成四。我想,至少有一半的台湾女性,还是希望“以身体换承诺”——你保证娶我才给你。但现今实际上在婚前有性行为者,必定超过此数——怎不叫人忧心台湾女人的“行为开放,思想保守”?
  我不是主张你一定要有婚前性行为。(老实说,你要不要有婚前性行为,那是你的事、你的决定,我赞不赞成有什么关系?)但我主张,不论男女,一个成熟的人就该为自己的身体负责,别像小孩一样哭嚷:都是你害的!那无助于美满姻缘,也不公平。
  若接受性邀约,就得自己负责;不想,别怕他因而离开,因为这样的男人也不值得爱。性是上天赐给每一个身体的礼物,不是婚姻的交换品。
  如果你真想跟他结婚,而且很确定他若不想娶你,你根本不想给他,那么,干脆开门见山好了:
  “如果你想和我发生关系,必须先跟我结婚、结婚、结婚啊!”
  这种坦率的态度,比“引君入瓮”后再死缠烂打好多了!
  有人外遇只是借力使力
  你身边有这么一只倒霉的兔子吗?
  不如放生吧!
  邓纪年生时潇洒,走时也潇洒。与他认识多年的她,竟然不知道他有先天性心脏病。
  慧良在和他分手时,早已约定,生时不再相见。邓纪年是个体贴女人的男人,懂得如何以诚挚的眼神为她带来惊喜。不可否认,和他谈恋爱充满了刺激感。但是,由于他是她的顶头上司,且是有妇之夫,慧良跟他在一起的日子,也如舟行险滩,时时提心吊胆,生怕有人读出了她的秘密。
  她是他的秘书,因而有不少机会和他共处,比如说,出差,他就完完全全变成她的,他们总是订两个房间,而其中一个只是备而不用;上班时,他在人前对她大公无私,有时甚或会疾言厉色,当她哭红了眼睛,他又会传唤她到私人办公室谈话,以顽皮的嘴唇吻她的泪痕,以爱情的魔法让她破涕为笑。
  慧良爱邓纪年,爱得无法招架,但她也深知,邓纪年是个她无法掌握的男人,即使他肯为了她离婚,她未必能平平稳稳地与他共度余生。所以一年前,她决定从捆缚她的爱茧中走出来,她回高雄找到了工作,相亲,从此安居乐业,过着她不怎么满意但也毫无风险的生活。
  “邓太太,请节哀。”慧良看着两眼红肿的邓太太,一股难以言喻的愧疚感浮上心头。
  邓太太四十开外,全职家管,看来贤良敦厚,一点心机也无。看到邓纪年的属下们来问候,端出家中糕饼殷勤招待。
  邓纪年去世已三月余,此时来访,似又为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已经不伤心的人,忽地又伤心了。
  天高皇帝远。慧良一点也不知道这个噩耗,还是当公司的小工读生小莉打电话来,问她要不要一起去邓家探望,慧良才恍然明白。
  曾经爱得死去活来的人,早已不在人间,而她竟然一点也没有知觉,实在是人生一大讽刺!而这一份除了她与邓纪年之外,没有第三者知道的爱情,恐怕将随邓纪年灰飞烟灭后,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秘密。基于一份缅怀旧情的心理,她和小莉联袂带了礼物探望邓太太。
  邓氏夫妻并无子女,本已平静的邓太太在诉说夫妻之情时,忽而激动了起来:“其实,独居也很习惯了。他那个人一向只顾自己,也不准我多问一句,结婚二十年来……我也不敢管他在外面做什么……其实去年还是前年,有一阵子我觉得他在外面搞得太凶了,我真想离婚!”
  温柔的邓太太说出这样的话来,使慧良羞涩地低下头去;坐在她身边静静倾听的小莉,听着听着也脸红了起来。
  “可是……他这个人,唉,偏偏那么……他就是有办法把我管得死死的,那天,他喝得一身酒味回来,我正想跟他掀底牌,他却把这个戒指送给我……”
  邓太太取下手上那只戒指,拿给慧良和小莉看,她俩的视线一接触到“献给我惟一的爱”那行字时,情不自禁地颤抖了。
  邓太太声泪俱下:“他走了,只要我一天戴着这个金戒指,我就欠他一辈子情……现在我才懂得反悔,是我自己对他太冷,两个人才一直热不起来,其实他是那么爱我呀……你们还年轻,记着,有些男人外面是冰,里面是火,女人可要先化了他外头那层冰才行,别像我,等来不及才知道自己的错……”
  两人唯唯诺诺,谨遵前辈教诲。慧良咬着唇,企图不要让秘密从自己颤抖扭曲的唇吐出。那个戒指,她是见过的。她与邓纪年开始来往时,邓就把刻着这一行“爱的明誓”的戒指送给她,使她无限感动。她决定分手时,才将它物归原主,没想到这“惟一的爱”转而献给邓太太。
  如此这般,不知是不是好事一桩?慧良决定让秘密成为她一个人的秘密,就让邓太太对她“情深似海”的丈夫感念在心吧!虽然,她的心中也有些许不甘,让邓纪年又借花献了佛。她还记得,那时邓纪年口口声声苦苦宣称,他的爱情从此被埋葬了。
  好不容易走出邓家门。慧良快步向前走,小莉则跟在她身后;慧良听到啜泣声猛然回头,看见小莉哭得像泪人儿似的。
  “喂,你真是感情丰富,一个戒指的故事就让你如此感动?”
  “不是,不是,”小莉把手伸进口袋里,摸出一个金光四射的小东西,放进慧良掌心,“是因为我有另外一个戒指……”
  “嗯?”慧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两个戒指长得一模一样,也同样刻着“献给惟一的爱”!
  “你……”她抬头,以不可置信的眼神看着这个才刚满二十岁、青苹果般的小女孩。
  “我想……我被骗了,慧良姐。邓先生去年给我这个戒指以后,我很感动,才跟他在一起的呀……”慧良还在思索如何安慰,小莉又抬起头来,问她,“慧良姐,我好怕,邓先生是在和我分手后开车回去的途中心脏病发作的……我有没有罪呀?”
  有些外遇未必是真外遇。
  我的意思是,未必是真的爱上外遇对象。
  女孩刚踏出社会时,常会爱上已婚男子。因为他们比较“见得了世面”,谈吐举止花钱和气度可能都胜于和她们一般青涩的年轻男子。
  然后爱得死去活来。谈这些“爱上一个人就得和全世界对抗”的恋爱似乎很凄美,但事过境迁之后常怪自己糊涂,但愿自己不曾飞蛾扑火,不知当初那般壮烈为什么?
  我无意跟大家异口同声谴责第三者。第三者过的日子可能是三个人中最苦的。
  但是,仔细看看外遇,大部分并非因为真正爱上了外遇对象。
  有的是因为婚姻本身有问题。有的是习惯性外遇(这类人会在女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妻子不了解他,或抱怨太太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很坏,恨不相逢未娶时,使婚外情对象飘飘然)。
  有些只想证明自己还有魅力。
  有些在潜意识中想追回已经逝去的青春。
  有些男人的外遇只是借力使力。
  这样的例子很多,除了当事人之外,旁人可能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男人因为外遇而造成离婚战争,离婚前,元配和第三者为争取这个男人而互相憎恨。互相较劲;离婚后,两个女人都成了失败者,因为那个男人娶的不是第三者,而是另外的女人。

  另外一位因外遇而离婚,而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和外遇对象分手的L君也承认:“事实上我一点也不想娶我的外遇对象,论条件和脾气、教养,她都比我的前妻差,我只是不想再受前妻的控制而已。”
  H也表示:“当初和M(第三者)一起打离婚战争,想来并非觉得她适合我,只是因为我和前妻再也没有感情了。当你喜欢你身边女人时,你看到的是其他女人的缺点,反之,你会很容易看到其他女人的优点,而不是M真的那么好。”
  男人比女人更不愿面对自己感情生活中的真正问题。夫妻关系一亮起红灯,男人常闷着头不做良性沟通,天真地借外遇以毒攻毒。就好像堂吉诃德,为了假想中的公主向风车宣战,打得头破血流,还不知道真正出了问题的根本就是自己的脑袋。
  借刀杀人,并不是解决婚姻问题的好方法。如果那个问题根本就在于男人本身的个性和沟通模式上,那么,不管结几次婚,遇上什么样的女人,问题还是永远存在,只不过在第三次婚姻中,男人的忍耐力又增强了而已。
  谈到外遇,在本地大多数是男人外遇。
  不少走过婚姻的女人还是将后半生的力气赔在婚姻里,继续“关心”负心汉或谴责负心汉,死而后已。
  其实,不是男人独爱外遇。四百年前,《堂吉诃德》一书就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女人只是机会较少而已。”
  我看过有关女性外遇的一个报道。
  女性一有外遇,比男人更敢爱敢恨。男人在处理外遇时,比较优柔寡断,常会两边放不下,天真地希望两边和平共存。而发生外遇的女人,在东窗事发后,百分之七十毅然选择第三者,丈夫、儿女皆可放弃。
  看来,女人一味谴责男人“喜新厌旧”,并不公平。
  小心!喜马拉雅山的猴子
  我记得一个作者佚名但很有名的故事——喜马拉雅山的猴子。
  从前,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小村落里,来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他向全村村民宣告,他会一种可以点石成金的法术,不过,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想要学这套法术的人得先把家中最值钱的东西拿出来当学费才行。
  村里的人实在穷怕了,人人都想发财想得发疯。大家商讨了一下:既然可以学会点石成金术,那么,先牺牲点学费有什么关系呢?(当然,他们的逻辑头脑没你聪明,不会如是想:如果老人真能点石成金,还收学费做什么?)
  于是他们虔诚地交了学费,集合起来听老人教授这神奇的法术。只听老人呱啦呱啦念了一大串咒语,然后就把盖在木桶下的石块变成了闪亮的金子。
  “快教我们吧!”每个人的喉咙深处都发出饥渴的声音。
  老人不厌其烦地将咒语教了村人,当村子最笨的人也能背诵咒语之后,他很满意地告诉他们:“你们等明天日出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做试验了。我保证各位都可以把没用的石块变成亮澄澄的黄金,不过,你们可要记得呀——念咒语的时候,你们的脑子里千万不要想起喜马拉雅山的猴子。”
  “绝对不会!”村人异口同声地回答。黄金跟喜马拉雅山的猴子有什么关系呢?老人真是无聊,他们哪会想起喜马拉雅山的猴子?
  可是……
  一千年过去了,现在如果你到这个村庄,作者说,你还是会看到不少人把石头盖在木桶下喃喃自语,“努力”地不要想喜马拉雅山的猴子。
  他们始终没有炼出黄金来,但也没有人能怪老人说谎,因为每个人都得承认,他们越想告诉自己不要想那些猴子,就越是想起那些事不关己的猴子。
  我们的头脑中,也常常有这些幻想的猴子。
  “告诉我你以前有多少女友,没关系,我不在乎——”
  (或者“我是你第几个男人?没关系,我不是小心眼的人,谁没有过去呢?”)
  问话的人非常诚恳,答话的人也就相当坦白。然后,正中人性的要害。
  当午夜梦回时,这些他或她说“没关系,我不会在意”的历史,就变成一群喜马拉雅山的猴子,在他脑袋里摇出一幕又一幕的幻想电影:你和前任男友(或女友)是最佳男女主角……最糟的是,他脑海里上演的可能是A片!唉,于是第二天,他开始翻旧账,要不然,就给你脸色看——
  如果他够理性,猴子们会随时间而减弱活动力,但万一,他不肯善罢甘休,猴子猴孙可能世世代代繁衍不断!
  情人间要谨防喜马拉雅山的猴子,朋友间亦然。那种“喂,我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讲……你不要在意我才要讲——某某人说你……”的发语词,正是在你脑袋里养猴子的最佳方式。
  你很好奇没错,但得考虑,你是否真不受三姑六婆影响。
  不会吗?别太笃定。举个例子说好了。请问,你家附近每逢假日是否常有“土窑鸡、土窑鸡,又烧又好吃的土窑鸡……”或“芋仔冰、芋仔冰,台中草湖的芋仔冰……”的广告车呢?它们扰人好梦,一定不被你欢迎,当然你更不会想背它的广告词。
  偏偏,你的脑海在“百闻只好背下”的情况下,常常被它制约了,听久了,就可以很顺地和广告噪音一起背诵下去。
  谗言原来也一样,说久了就变得根深蒂固,进入你的意识深处。就像古贤人曾参的母亲明明了解自己的儿子,听人说三次“曾参杀人”,也只得慌慌张张地想爬墙逃走!
  小心!别让任何人在你的脑袋里养了喜马拉雅山的猴子!
  我应不应该对他坦白?很多女孩在决定和一个男人深交后都有这样的疑惑。依我看,这不能一概而论。老实说,有些事情坦白之后,你会死得很惨。
  我在《认真玩个爱情游戏》一书中提过,有一个女人,在男朋友向她求婚后,她决定对他坦白,把过去所有的爱情历史全部告诉他,包括她和历任男友发生关系。
  她答应了他的求婚,并向一身欲火已完全燃烧的他要求坦白自我的过去,男人此时除了上床,什么也不想,只希望她赶快说完她的话。“待会儿再说,可以吗?”他轻咬她的耳朵呓语着。
  “不,”她坚决要先讲,“我答应了你的求婚,从此就是你的人,我把我的过去做交代,这样,我可以和过去做个了结。”
  “你不在意吧?”她小心翼翼地问,“我保证不跟任何人来往了。”
  “当然不在乎,”男人拥抱着她,拼命地亲吻她,像捡回一只失去小羊的牧人,“只要你在我身边,我什么都不在乎,有你,我心满意足。”
  她因为将过去向“良人”交代而觉得身上的重量轻了很多。但是,她完全没有想到,他并不是真的不在乎。他当时可能真的不在乎,在结婚后,越想越在乎,常常不自觉地以言语讥刺她“经验丰富”。最让她无法忍受的是,当她怀了第一个孩子,喜滋滋地告诉他时,他竟然讥诮地问:“你确定那是我的吗?”
  后来,他常常出去喝花酒,她一吵闹,他也会以此为借口回嘴,说:“大家彼此彼此。”
  非常恶劣,可不是吗?但是,人人都有翻旧账的本能。修养好到不翻旧账的人,如今的确是稀有动物。
  除非你毫无爱情经验,否则如果你坚持向另一半百分之百坦白,等于是在和人性的弱点作战。坦白,不一定好。有人说,亲密爱人或夫妻之间,应该无话不说,事实上,一定得看情况,有些事,千万别大嘴巴。男人也一样。某些事,绝对要坚守“打死不承认”的原则。除非你百分之百确定他是不翻旧账的现代圣人。
  也有些女人会假装宽宏大量,告诉她的男人:“你可以拈花惹草,但不能发生真感情。”
  据作家苦苓观察后表示,那是假的。至于“你可以和年轻女孩发生感情,但不能发生关系”他认为那更是假的。
  我同意。
  虽然从前的女人忍了很久很久,但那绝对是一种压抑,绝对不会真的船过水无痕,真的没关系。
  只是有人忍了一辈子没机会爆发而已。忍字头上一把刀,刀子藏在心脉里,一定割得好痛。
  当然人们理想上希望,夫妻彼此到死还能赌咒说“你是我的惟一”。但若“一不小心”或“不得已”逾越誓言,要不要百分之百招供,可要三思而后行,视对方宽容度而定。
  到大学演讲时,我常遇到一个问题。
  男孩投诉女孩苦苦拿他早已分手的前任女友来相比。
  女孩苦恼男友动不动拿她以前的男友翻旧账。
  相爱的人,真应该一起赌誓: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谈恋爱,把握这一次吧!
  男女沟通不是说服
  你知道刺猬们怎样才能谈情说爱吗?
  答案是两只都得收起刺来,
  用柔软的腹部……
  “男女沟通”越来越流行,这股新时代的沟通魅力,也感染到不少老夫老妻。
  有一天,她有感于父母之间的相敬如“冰”不是办法,看见对面阳台上那对新婚夫妻正搬了桌子出来,享受春天的阳光,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十分悠闲,就努力地说服她的父母效法人家。
  说破了嘴,她的父亲终于同意去搬桌椅,她的母亲则羞涩地说:“好啦,我去泡茶。”
  没想到两人坐在阳台上默默喝茶,像两尊雕像,一句话也没说。
  “爸,你看看人家,说话说得多开心……学学人家嘛。”
  她指着对面阳台的新婚夫妇对自己的父母亲说。
  “好吧,”她的父亲一本正经地站起身来,说,“我去打电话问问他们有什么好讲!”
  “男女之间一定要能沟通。”这句话常挂在每个自诩为现代男女的口头上,“沟通”似乎成了避开婚姻暗礁的万灵丹。但实际上,想沟通,却越沟越不通,进而演成吵架的不可胜数;被沟通却不真正心悦诚服,进而产生恐惧感的也大有人在。
  “我一听到他振振有辞地提出‘沟通’的要求,就会心跳加速、表情木然,心想,我又哪里做错了?他又想来改变我什么?如果他在晚饭前向我预告:今晚我们来沟通一下,我就会变得食不知味……”这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目前担任“家管”的女性发出的抱怨。她的先生是某公司的高级主管,自从上过几堂“人际关系”的成长课程后,动辄回家沟通。起初两人的关系的确因讲出“真心话”而改善,但后来做妻子的对沟通越来越反感,原因出在:“我的口才比较差,思路也没有他清楚,所以每一次都是我被说服。”
  现代人,人人想成为说话高手,想借言语来扫除蕴积在心中的不满,但却忽略了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和谐的相处,不是证明自己对就算了。在办公室里,上司找属下沟通常是为了说服,但在家庭中或情人间,可不能以此类推,否则会造成“虽然如愿以偿,实质上已造成亲密关系的重大伤害”,越沟通,越生鸿沟。
  夫妻与情人之间当然得不时沟通,但私人性的沟通需要相当的技巧,绝不可拿出在办公室里的一本正经,而是语气尽可能柔软,最好能寓有形于无形,不必开门见山地表示“我们来沟通一下”。在软性沟通的过程中,尽可能让对方也有机会和缓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双方也都有权利“虚心接纳他人意见,坚决不改自己看法”。
  如果在言辞之间挑战到了他的自尊心,不妨以真正的万灵丹——赞美来开头。甜言蜜语人人爱听,鼓励的功效还胜于批评,不要让任何负面的言语不自觉地从舌头滑出,这才是夫妻、情人双向沟通的正面意义,对方也不致一听到“沟通”二字,肾上腺素便分泌惊人。
  沟通不是说服,真正了解感情沟通意义的人,必须先做好心理建设:
  ●不以情绪性字眼攻击对方缺失。
  ●盛怒时先远离现场,不要在盛怒之下沟通。
  ●假设你不一定是对的,替对方想一想。
  ●如果不能“双赢”,至少对方可以赢,至少不能双输。
  ●别祭出老祖宗的教条,说“你们女人就应该”。“你们男人就应该”或“既然你爱我就应该……”,试着以“如果你怎么做我会觉得很快乐”的祈求语气开始。没有人喜欢被命令,但人人喜欢被请求帮个小忙。
  ●先把面子问题放在一边,也别太急着讨好别人。
  ●微笑的嘴角和坚定的眼神是必须的,有时还得配合表示友善的肢体动作。男人安慰男人时会搭肩,女人安慰女人时会轻轻拍她肩膀,或抱住她的头,擦掉她的眼泪;为什么男女朋友在沟通时总像谈判桌两边的对手?
  如果爱意完全被恨意掩盖,那么,再怎么沟通也来不及了。我们必须承认,沟通在爱情之中并非万能。
  有一位美国女作家曾经说过:“没有比永远不可能再相爱的两个人住在同一屋檐下更可怕的事。”
  有些人因离婚率越来越高而忧心忡忡。其实,往光明面看,离婚不一定是坏现象。它至少表示了现代人越来越明白“留不得,舍得”的道理,懂得为自已被堵塞的人生路谋出口。
  曾经相爱的人未必都能天长地久。俗话说,当媒婆的只管撮合姻缘,并不包生儿子;爱神的箭促使两人爆出火花,但不保证一定能相处。
  爱情就是这样。
  《东京爱情故事》的作者柴门文,曾把恋爱分为“恋”和“爱”两个阶段:
  她说:“恋容易冷却,爱非常顽强。”
  刚开始的情投意合,都是恋。恋是容易的,爱则要轻过千锤百炼。
  但愿那千锤百炼的过程,是沟通的过程。像园丁,铲去花圃中的杂草,使一园玫瑰长得更好,而不是日复一日把可能盛开的花苞都剪掉。
  如果玫瑰已死,铲除杂草就不必要了。
  每一株玫瑰都有刺,正如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
  爱护一朵玫瑰,并不是得努力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刺伤,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心爱的人。
  在所谓“先进国家”,心理医生或婚姻咨询顾问常扮演“化险为夷”的中介者。很可惜这儿几乎没有这种“媒婆”,只能靠当事人摸索沟通技巧,摸索中,刺得满手血是难免的。
  我听过一个因婚姻咨询专家协助沟通,才使破裂的婚姻恢复生机的例子。
  结婚十年的一对夫妇,因先生五年前的一次短暂婚外情,夫妻之间变得相敬如“冰”,两个人都很痛苦,妻子难以忘记过去的伤痕,但是他们又不愿意离婚。

  女人带来一张当时被她撕成两半的结婚照和一瓶苦酒。
  女人的东西容易解释:撕裂的婚照代表外遇发生时她的痛苦与愤怒,苦酒象征她还忘不了那种苦。
  男人带来的东西大有玄机。
  “我的父亲就不断地有外遇,所以潜意识中我以为有外遇的人才是男子汉。”他说。老鼠笼呢?“我觉得我从那件事发生后就像一只老鼠,跑来跑去累个半死还是回到原点,什么也没得到。”
  女人笑了,原来有外遇的老公并不快乐。
  外遇事件后,他们第一次得以相视而笑,相互以笑容融化彼此脸上的冰霜。
  如果不想再坏下去,只有求好。求好需要两厢情愿的沟通。
  爱情关系经过“重新评断”可以更新生命力。
  最怕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又不肯舍弃的人,徒然闹得鸡犬不宁,大家痛不欲生。
  有人问我,什么是新好男人,新好男人要有哪些要件?
  我的答案很简单,新好男人要懂得与女人沟通。
  新好女人呢?
  聪明的你,用膝盖想也知道。
  沟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未必难,只要两人都愿意练习。如此,相爱容易,相处也不难。
  恋爱前也需要心理建设
  有些有习惯当飞蛾,
  所以把每个爱上他的人都变成蜡烛!
  谈生涯规划的专家,在某种程度上和所谓“恋爱专家”(对不起,我真的不想被套上上述头衔)一样,常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怎么说呢?因为,每个人的人生和恋爱一样,都是个案,绝对不可和会会众生的其他人一视同仁。还有,都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更不能依靠“多数票”。
  某些人的肉是某些人的毒药。西方俗谚这么说。每个人所听到的人生召唤都不一样,所要诠释的人生意义也大不相同。
  往往期待越深,挫折越大。
  除了努力,多少靠点运气。不是步步为营就可以。
  而在人生胶着处和恋爱沸腾时,再理智的人都会两眼全闭。
  但我并不排斥所谓的理性规划,只想帮它们改个贴切一点的名词。也许,目前极为热门的“生涯规划”甚或“感情规划”,应该改为“生涯心理建设”和“恋爱心理建设”。
  ●不保证成功,但得在踏出第一步时深切明白,如何面对失败。
  ●可以怀抱希望,但在希望不符所望时,懂得如何让人生转弯。
  ●没有“HOWTO”指引,但必须学习与人性周旋的技巧问题。如此才能在人生中与社会、家庭保持和谐,却不为社会、家庭所控制——这是美国心理辅导专家约翰·布雷萧对“成熟”所下的定义。
  惟有成熟的人,才能在自利的过程中不损折他人;在爱情的旅程中,和自己所爱的人携手共同成长,而不是同归于尽。不会斤斤计较得到与失去、爱与被爱间多一分少一毫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你到底想做什么?你真正爱上了你要做的事吗?是打从心眼里爱它,还是为了别人的掌声才爱它?你在实现你的理想时,是否感到热情澎湃。艰苦犹甘,仿佛头上长了光环?
  你遵照的路径,是否无违良心?
  大多数想开始生涯规划的人,多半茫茫然然,只想从所谓专家处得到开启自己生命之门的钥匙——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真正的答案只在你心中。
  除了你,没有人有能力透视你的生命。除了你,没有人能度量你的生命潜能。当然,除了你,也没有其他人能使你的人生误入歧途。
  你到底想做什么?
  我在没有仔细问自己这句话之前,曾经浑浑噩噩地做了好几段啼笑皆非的“生涯规划”。
  高中毕业那年,在偶然的机缘里,我读了美国著名律师丹诺的自传,于是决定我自己可以做一个在法庭“耀武扬威”的律师。我考上了台大法律系,兢兢业业念了四年之后,只深切地体会一个事实:我对法律既乏热情也无耐心。
  是的,那时候我感到生命干枯而饥渴,我在《六法全书》里找不到人生的出路。毕业那年多少有点不甘心,但又在从小许愿拿到高学历的驱使下,决定继续念硕士,我跳槽成功,又考上了同校的中文研究所。
  让人汗颜的是,念了三年中研所,拿到了硕士学位后,我发现我不适合念中研所,对考据与写学术论文,兴趣缺缺。
  不知何去何从的我,莫名其妙进入社会工作后,碰运气出版了第一本书,我才发现自己独断慎行的人生规划全然错误。我从没选择过写作,老实说,是写作在召唤我,选择我。
  走过的路即使并不正确,但根本不必后悔,因为懊悔只是浪费时间而已。我对自己感到欣慰的是,我毕竟在尝试错误的路途中仍勉强自己学了点东西,虽然事倍功半,但并没有太勉强自己走下去。否则,否则,那我一定成为一具终生不快乐的行尸走肉。
  人生问题很微妙,有时得勉强一下自己,有时却不能太勉强自己。
  费尽力气制定生涯规划表之前,得先问自己内心的声音:你会快乐吗?这可真是你所要的?
  几年前,我曾到新疆拜访音乐家王洛宾先生。八十多岁的老人,身子依然硬朗,精神也很健康。他笑盈盈地说:
  “音乐是我的宗教,爱情是我的信仰,不管在何时何地,只要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是拥有了自由。”
  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如果明白,那么“生涯规划”就不只是个勉强套上的枷锁,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那才是自由的真谛,人生到了这样的层面才能畅快呼吸,才不会在成功后依然感叹:是非成败转头空,悲欢半点不由人。因为生命只是过程,不是为了追求目的。
  爱情也是一样。
  如果你真的爱上一个人,你知道你在对他做什么吗?
  爱情以互惠为原则。互相得给予恩惠方能长久,且要多给他一点自由。
  如果他稍一自由就想逃走,那也不叫爱了,你留他做什么?你不是笼子,他也不是困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