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感是“掤劲不丢”的明确指标

 太极谷 2012-05-01

气感是“劲不丢”的明确指标

      劲,是太极拳的特有劲别,是太极拳各种劲别的母劲。对太极拳而言,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须臾不可、不可离的。
  没有掤劲的太极拳,松柔至极而近于瘫软,没有活力;有了掤劲的太极拳就像充了气的轮胎,饱满而充满张力,刚柔并存。
  那么,掤劲是怎么产生的呢?
  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抻筋拔骨,练拳者行拳盘架中,在对拉拔长这一基本方法和相关拳理指导下,通过肌肉、韧带、筋脉联合放长,即可产生一种掤劲。
  拳论要求盘架时要一掤到底,且周身无处不掤。如上部的虚领顶劲和下部的气沉丹田形成的对拉,就能产生一种掤劲,这种掤劲不是一般习练者能达到的,本文不做介绍。这里只谈一下最基本的,相对最易做到的掤劲,即指掌、手臂的掤劲。
  掤劲有无可检验的指标呢?
  回答是肯定的!笔者早年习练简化、竞赛太极拳,几乎每位老师也都要求要时刻做到掤劲不丢,细问怎样才能做到掤劲不丢,无非上肢要掤圆,动作要到位之类,并无可操作的技术和检验指标,让人很茫然。
  后随张正荣、张宝绪父子习练杨式老架91式,并得著名武术家张修林公指点,经刻苦习练,逐步体悟到掤劲不丢其实有着明确的指标,即盘架时指掌会产生强烈而明确的气感。
  指掌上的这种气感是在对拉拔长中产生的,主要表现为胀、麻、疼三种。功夫深厚,对拉拔长和放松两者的关系处理的好,这种气感则又主要表现为胀、沉,且功夫越深,气感越强。
  传统太极拳本是一门艺术,其精彩丰富、博大精深,我辈即使天赋异秉,穷尽一生,或许也只可能得其一二。然而,简化、竞赛太极拳如今占据着主要市场,举目望去,满世界人都会太极拳,且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已学习的就是正宗的太极拳,短视和偏狭使人们错过了太多优秀的东西。
  当然,相对而言,即便是简化、竞赛套路,如能将传统的五弓俱张、对拉拔长、缠丝等加入,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但问题是,绝大多数简化、竞赛套路走的都是体操的路子,殊为可惜!
  当年,窃如果亦报这种偏狭,则即便与张老和张修林公近至为邻,恐怕也仍然望不到正宗太极拳的门楣。张老未及弱冠即开始习练传统太极拳,如今虽70高龄,亦常电话召我过去,言近日又有所感悟……”云,其谦虚、执著,足为我辈楷模!
  记下此番感悟,意在与同道相互鼓励,早入正宗太极之门。
  凡眼看太极 · 之一
  本人属鼠,三十有五,但曲指一算,工作之余,自学中医、习练太极10年有余,似乎一刻没停过,屁颠屁颠的,像一个不知劳累的小蜜峰。而这,皆因健康二字折腾的。
  还在读高中时,我就患上了肠胃病,常常腹泻,好在那时才十几岁,也未感觉有什么大碍,但人怎么也胖不起来。高中毕业后,我入伍到了西藏。日复一日的高寒、缺氧、风沙、紫外线,烧不开的水和煮不熟的饭,把我原本单薄的身体洗礼的愈发单薄。屋漏偏逢连阴雨。多年伏案工作,没日没夜地撰写材料、采写新闻,我又得了肩周炎,颈项也又僵又痛,弄得人吃不好睡不香,常常生出往自已的脖子上砍上一刀的念头。
  好在不管怎样,我对生活始终充满了热情和信心,积极地进行治疗。当弧派酸、庆大等林林总总的消炎药吃了多年,也未见效时,94年,我开始自学中医,在悉心研读《伤寒论》、《温病条辨》、《皇帝内经》等经典的同时,还扎实地学完了中医院校的本科教程,图书馆能借出的中医典籍我也反复研读。所以,后来我不仅治好了自已的腹泻,平时还能给亲朋好友开个方子,效果也颇好。但是,我的身体依然无法恢复前状,稍不注意肠胃就难受,身体消瘦依然。我逐渐认识到,再好的医药都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古人就告诫说:有药治病,无药移情。勿徒恃乎草木,当养性以达生。而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还专门创编五禽戏,供人们锻炼强身。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在办公室坐台,五谷虽分,四肢不勤,我的身体或许最需要运动。
  1996年我开始习练简化太极拳2448式。刚开始的那些日子里,我几乎整天沉浸在太极拳里,有点劲头都用在了练拳上。套路掌握以后,每天坚持打上56遍,刮风下雨就在屋里练单式。平时,我还对照太极教学光碟,细心揣摩。每每到外地出差,也总会多方打听,想着法子拜访那些行家里手,诚恳地向他们求教。日子不知觉中就过去了三个月,一天,坐在我对面的战友问我,这段时间你怎么不喊肩痛了。我这才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我的肩周炎好了。活生生的现实使我对太极拳刮目相看,练拳的劲头更足了。
  然而在以后的几年里,身体并没有其他方面的改观。这使我心里难免生出些许郁闷,我一遍遍问自已,是我不够刻苦吗?悟性不够吗?似乎都不是。那么,问题出在哪呢?作为一种内外兼修的拳种,太极拳无疑和中医一样,都是国粹,可是,它治病强身的功效似乎与所见所闻相去甚远,怎不叫人无所适从?!
  百思不得其解,我一度准备放弃转寻他途时,一次很偶然地看到一篇关于太极拳师张正荣热心传播传统太极拳的报道,我如获至宝,我一直想知道简化太极拳和传统太极拳的区别,一直想知道这个内外兼修的拳种,其到底是什么,多年间多方求教,没能找到答案,张老或许正是希望所在。于是,报着试试看的心理,我用书法专用纸,恭恭敬敬地给张老写了封信,并随信附寄了2元电话费。信中我详细地倾述了自已多年习练太极拳的历程和困惑,表明了想跟张老习练传统太极拳的心迹。没想到很快接到张老的电话,热情地邀我过去学拳。
  按约定时间,我早早到达指定的地点。张老时年70岁了,但腰不弯、背不驼,声若洪钟,满脸慈祥,一见心里顿生亲切感。按张老的要求,我先是打了一套简化太极拳24式给张老看,张老鼓励说:打的不错,能够很好地放松,动作也很到位。谈到效果问题,张老笑了:传统太极拳的繁、慢、长恰恰是它的精华所在,而简化太极拳为了便于普及去掉了,成了太极操,方法不对,效果自然打折。从那以后,我便随张老系统学习传统91式太极拳。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亲身体会到通过沉肩、坠肘、拔长等动作来拉伸两臂和脊柱,太极拳竟然可以象针灸一样,产生强烈的胀、麻等气感,即带气打拳;也就是从那时起,才知道练太极拳如何做到练在腰上,不能练在手上……仅仅习练一个多月,我便感到肠胃明显舒服了,睡觉安稳了,入冬手脚也开始温热起来。我的练拳热情又如火般燃烧起来。如今,我依然瘦如排骨,但胃肠症状、工作精力都有根本性的转变。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习练传统太极拳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把握好太极拳虚领顶劲的要领,对颈椎有着异乎寻常的保健和治疗作用。什么是虚领顶劲呢?诸家所论颇丰,但我体会到的有两点。一是头颈乃至脊柱如用指端拎起的筷子般松垂松直虚竖,日常生活中行走坐卧都要注意提醒自已做到这一点;二是盘架子做五弓俱张时,做到哑门虚竖、大椎微后撑。二者都是虚领顶劲,仔细体味,自得此中三味。这样做了四、五个月,我的颈椎就好了,就像从来没发生过。病痛一天天、一样样相继从体内走开,心里甭提多兴奋了。
  被病痛折磨的日子里,我常常感慨,人生还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呢?!在我打心眼里感激师父无私的教授,感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的同时,我常常想,还有多少人为病痛折磨,寄希望于太极拳祛病、健身却仍在黑暗中摸索呢?真心地希望大家都能远离病痛的困扰,更加幸福地生活。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大家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如何转腰
  何谓真正的转腰?未得真传者以为腰胯一起转是转腰,并谓腰动胯不动为扭腰,不是转腰。未得真传,以谬为正尔。
  知道了真理受益的是自已,不可做无谓之义气之争。故不得谓某某是大师,他(她)是这样练的,也是这样传的,而一定正确。凡事皆要讲出个理字,练太极拳就是练太极的理论,理不明,路子如何能正?古人早有明言。
  生活中的运动,九层九是煅炼心肺功能的,而只有如太极等极少数功法是锻炼肝肾功能的。如何练及肝肾?受人体先天构造的限制,腰胯一起动则无法很好地练及腰椎,或者说腰椎的练及部位大不如腰动胯不动多。腰动胯不动,一则可最大可能地练及腰椎,增加锻炼所及的部位;二则很好地加强对腰肌的锻炼;三则内脏各部位也可得到最大限度的按摩,或者说锻炼的部位也比腰胯一起动要多、要大。
  我遇到过不少练简化太极拳的人,反映膝盖痛。一般会以为是膝盖承重力不济的原因,其实主要原因不在这里。以白鹤亮翅转搂膝拗步为例,若腰胯一起转,必然带动膝盖偏离脚尖所指方向而扭伤膝盖。如果坚持腰胯一起转,又不伤及膝盖,则只能是手臂在动,而无法做到以腰带手。这与动手不是太极的原则要求是背离的。 
【摘自http://www./Read.asp?tid=69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