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难是“人生调色板”
没有人希望与苦难同行,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人生注定一帆风顺!在生命的历程中,当苦难不期而至的时候,有人从此消沉,有人却成就非凡。对待苦难的态度,决定了苦难在人生中的“角色”。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2007级学生中,张俊青无疑是一位“特殊”的人物:这位26岁的大二学生,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老大哥”;在他成熟的面容背后,有着一段同龄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历程。
父亲去世、身背巨债、弃学谋生……少年张俊青的苦难,来得突然,也来得沉重;可是,苦难并没有压垮他的脊梁,反而成就了他的坚强。对于常年以丹青为伴的张俊青而言,在他的“人生画卷”上,苦难就如同一块“调色板”,只不过调出来的不是灰暗与沉沦,而是亮丽与坚韧。
用“责任心”书写勇气的颜色
1983年出生于山东烟台的张俊青,是家中的掌上明珠,自小苦练琴棋书画。初一时,他获得“中日韩三国少儿美术大赛铜奖”;1998年,还在读初三的他考上了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学。为了筹集每年1。3万元的学费和不菲的生活费,父母亲双双辞职,将58平方米的房子做抵押从银行贷款20万元买来一辆大货车跑运输。
正当幸福指日可待时,苦难来临了。2002年7月11日,45岁的父亲出车祸永远离开了这个温馨的三口之家,留下了20万元的贷款和几万元的外债,连骨灰都没钱弄回烟台。这样的变故,对于一个19岁的男孩来说,实在是太残忍了。“儿子的命运在那一年被彻底改变了!”母亲马连君为儿子的将来感到揪心。
然而,倔强的张俊青没有退却,已经被保送进中国美术学院的他选择了辍学还债。2003年初,凭借自己的美术特长,张俊青在烟台创办了“尚美苑”美术培训班,由妈妈上街发传单,自己既当老师又当炊事员。在一间月租金400元的毛坯房里,张俊青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教学生,一对一进行辅导。有一次,张俊青得了重感冒,不得不打点滴。医院里,他对护士说:“右手不能打,我要用它辅导学生画画!”点滴接连打了十几天,张俊青的左手被扎得又红又肿,最后都找不到地方扎针了。
2007年,张俊青基本还清了父亲留下的20多万元债务。“那一刻,我和妈妈都哭了,我终于可以上大学了!”当年秋天,张俊青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进学校,钱都教了学费,班主任帮他到处找家教工作,还把自己的自行车给他用。了解到他的特殊情况后,学校为他安排了勤工俭学岗位——扫操场,每天8块钱。对于这一份“工作”,他同样是尽心尽力:“既然接了扫操场的活,就一定要干得漂漂亮亮!”大年初三自己生日的那天晚上,张俊青和妈妈将自己“承包”的操场打扫得干干净净。
用“孝心”描绘亲情的颜色
父亲的离开,等于抽去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作为一名男子汉,作为父母唯一的儿子,张俊青十分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他要尽一切可能“让父亲安息、让母亲安心”。不幸与艰难的岁月,使这份孝心显得愈发闪亮。
在美院附中就学的张俊青听到父亲的噩耗,觉得天都要塌了。等他擦干眼泪赶回家,才发现房子已经被封了,讨债的人踏破了门槛。他和母亲只得租住在附近一间10平方米的车棚里,连床都没有。“一夜之间让我懂得太多了!”灾难让张俊青成熟了许多。
为相互照顾,张俊青带着母亲回到美院附中,妈妈打小工,他白天学习晚上做搬运工,勉强维持生活。
虽然校方减免了部分学费,但20多万元的债务,加上高昂的学费,张俊青还是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退学,打工还债。为了安慰妈妈,他发誓:“债还清了一定继续读书。”
在以后很长一段日子里,还债和照顾母亲成了张俊青生活的全部内容。张俊青走进大学1个月后,在珠宝系老师的关心帮助下,就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把母亲从烟台接到武汉;第二年,学校组织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在学工处、团委的指导下,他靠画壁画挣了1万元,立即给母亲买了不少衣服和一台32英寸的液晶彩电。
当记者问他还有没有未实现的愿望时,他说:“父亲的骨灰至今还寄存在烟台公墓,没有入土为安……将来再存点钱给爸爸找块墓地,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妈妈的愿望。”
懂得孝敬父母的张俊青,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俊青不仅争取到了国家助学贷款,还获得了学长们的捐款资助;大一时,学校特意为他安排了勤工俭学岗位;大年三十,学校领导送来鸭绒袄,请他共进“年夜饭”……“地大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张俊青逢人就说,为了回报社会,孝顺的张俊青以同样的真心关爱他人:他积极参加学校赈灾捐款、组织慰问福利院;独立创业后,他招收的第一批30名员工,大部分是来自武汉各高校的贫困生。

用“进取心”勾勒未来的颜色
“勤学慎思,约取笃行”,是张俊青的座右铭。经历苦难的他,始终拥有一颗不断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个孩子很负责,立志高远!”在中国地质大学,指导老师周汉利教授十分看好这个学生。
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张俊青曾两次参加高考:2004年7月,21岁的他首次参加高考,同时被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录取,可是高昂的学费再一次击退了他;直到2007年,已年满24岁的张俊青,才在中国地质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学校开展的“大学生课余科研基金立项”(简称科研立项)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激发了张俊青创业的斗志。2008年夏,一个偶然机会,得知一家餐厅要做主题壁画,他主动上门应征。经过锲而不舍的沟通,对方答应让他试一试,但要求必须在三天内完成任务。为了赶工期,张俊青拉上一个同学做帮手,用生活费买来颜料,说干就干。“整整三天,我们最多睡了五个小时。”张俊青说。效率和质量赢得了信任,他获得了这家餐厅所有的壁画业务,也赚到了“第一桶金”——4000元。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时刻影响着张俊青,正是画壁画的经历,使张俊青感觉创业也是可以为社会分担责任。2008年12月,他带领中国地质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高校的30多名贫困生,注册成立了武汉海伦墙面手绘公司。对张俊青的企业,地大的老师们同样视作“珍宝”,对其运营和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目前,公司已与多家商业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占据了武汉墙面手绘市场的一半份额。在张俊青的带动下,珠宝学院2007级学生中,创业者占了三成。
创业紧张,张俊青却没有耽误学习。综合测评班级第一的他,拿到了一等人民奖学金,另外还获得了珠宝人才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张俊青身上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笑对挫折、迎难而上、敢于拼搏的精神品质!”这是校长张锦高教授对自己学生的高度赞许。
当代大学生,是幸福的一代。他们远离了饥饿和贫寒,有幸迈入了一个物质丰富的年代。然而,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具备了战胜苦难的品质。时至今日,大学校园里还不时出现以自杀的方式来了结青春生命的惨剧,有些因为情感纠葛,有些由于学业、就业受挫,有些甚至是一时之气所致。对于某些人而言,任何挫折都可能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张俊青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他拥有比别人更丰富的人生经历,而在于他在遭遇苦难时表现出的勇气与韧性,自强不息、脚踏实地面对人生。这些,正是许多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也是现代高等教育正在找寻的东西。当我们还在千方百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时候,张俊青也许能给他们讲一堂精彩的人生哲学课。
奋斗着的青春最绮丽
【编者按】有人说,年轻就是青春。也有人说,年轻就是资本。我们应该在年轻时勇敢去诠释属于自己的青春,靠自己的青春赢得更多的资本。要知道,年轻时,就该出去闯闯,寻找属于自己的正真舞台。
有一个姑娘,有一些任性和嚣张,还有一些叛逆和疯狂;有一个姑娘,眼神清澈,笑容无翳,纤腰长腿,小麦肤色,行处灵动如流水,说话噼啪似炒豆。她健康,她个性,她的青春像一树一树的繁花,粉白黛绿,灿烂得令人妒忌。这姑娘,是米莱,又是钱小样,但归根结底是王珞丹,独一无二的王珞丹。这位新晋80后甚至90后代言人,人气已冲到了火星上,她的爆红,原因无他,正是青春的胜利,青春的酣畅淋漓。
我的青春我做主
粉丝“丹磁”们最初爱上王珞丹,是因为《奋斗》里的“米莱”。虽不是女一号,但这角色实在太讨巧:美貌和财富齐备,善良与风趣兼具,偏还痴情得九头牛拉不回,这样的女孩,人间烟火中怕是难觅芳踪。相比之下,《我的青春谁做主》里的“活宝”钱小样更草根,更现实,深得80后的欢心。
谈起钱小样,王珞丹用八字评价:“亦正亦邪,亦动亦静”。钱小样是谁?是王珞丹,也是你,是我。她有我们全部的缺点:自以为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别人碰过的不算壁,自己不栽过的不算跟头”。她满脑袋理想,满肚子主意,为自己做主不惜离家出走,擎着中专文凭就敢从银川杀进北京,由着个性一顿瞎扑腾,然后被现实呛得七荤八素。
然而这个一根筋姑娘的可喜可贵,正在于她的百折不挠、乐观无敌,无论生活如何打击她,始终“傻笑”着蹦不息;在于她有一个大路通天的幸福彼岸不去,偏要向长辈禁止的阴沟里踽踽独行,当她学会背起责任,俯下身躯,却永远学不会放弃爱情;在于她的知足常乐,蚂蚁有蚂蚁的幸福,别人吃一碗还吃不饱,咱有一粒就乐半年。
王珞丹上蹿下跳地奔向了钱小样,她演得太投入太忘我,以至于电视剧杀青那天,她悲伤地在博客上写道:“我就这么被钱小样抛弃了。”但,看她简约而不简单的人生履历,不由人不感慨:王珞丹简直被钱小样附体了。
跟钱小样一样,王珞丹生性叛逆、不羁,爬树上墙的像个男孩,而且打小就爱自作主张。中学时,因不甘心被老师冤枉,竟当众跟老师掐起来,险些被学校开除。父母见这孩子如此叛逆,生怕她惹事,只好严加看管。母亲更从不准她和男同学结伴出去玩,男生打来的电话也一律扼杀在摇篮里。
进了师范后,王珞丹的酷劲儿愈发张扬,单薄得像纸片似的姑娘竟学起了激爆的架子鼓,还加入了校乐队。这个被帅气的文艺男青年垄断的特长,成了王珞丹的看家秘籍。当时全校只有她一人会打架子鼓,风头可想而知,“人人都认识我,那时候我走路不看地,看天,比现在还牛。”
跟《我的青春谁做主》中苦口婆心的家长一样,王珞丹的父母也为她规划了一条“不出错”的道路:考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将来进入稳妥而踏实的教育行业。王珞丹却临时变卦,要考北京电影学院,“我特自信地跟他们说,今年考不上,我明年再考,还是考不上,第三年再来。如果连续三年考不上,我就服了,绝对安安心心回老家当老师去”。她的这份执著和勇气到底打动了父母。
从家乡内蒙古赤峰到北京,隔着两座山峰。那个多风的春天,王珞丹住在北京邮电大学旁边的一个招待所里,白天风尘仆仆地去上表演辅导班,晚上就关起门来练歌,或举着报纸练习朗诵和背台词。回想那段时日,王珞丹感慨万千:“大多数父母都要替孩子的青春和前途做主,希望把孩子拴在裤腰带上,这样的年轻人出不了大错,但也成不了大事。感谢我父母在我追求梦想时没有阻拦……”
凭着在师范习得的文艺功底,和一首令师生至今印象深刻的摇滚歌曲《无地自容》,2001年9月,王珞丹如愿成了北影表演系的学生。
“其实刚入校那会儿挺受打击的。第一次在食堂遇见我们班男生,他从别人那听说我跟他一个班的,他都惊了,和我擦肩而过的时候特大声说:‘我们班女生怎么这么难看啊!’”这事让她深感困惑,比她漂亮、聪明的人比比皆是,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
开始,王珞丹总觉得班主任对她比对别人严厉,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知道,当初许多老师不看好她,“以前招过一个我这类型的女孩,没‘出来’,大家觉得这类型不适合在演艺圈待,这不浪费名额吗?”是班主任顶着巨大压力招了她,并告诉她,因为她是一张白纸,只有白纸,才有可能在上面画出美丽的图案。为了不负师望,大学四年,“这张白纸”一心扑在了学习上,像海绵一样疯狂汲取知识,常在排练室待到凌晨才走,光经典电影台词就手抄了好几大本……做喜欢的事,怎肯虚度光阴?
像我这么得瑟的人
只做喜欢的事,只说想说的话,口无遮拦,我行我素,这种“得瑟”性格,很让家人为王珞丹捏一把汗,她却不以为意。
2004年,王珞丹以配角身份进了一个剧组,没自己的戏份时,她拉着一个演员回休息处聊天去了。制片主任为此大发雷霆:“那么大的腕儿都在现场待着,你们有什么资格待在车上!”王珞丹的犟脾气一下上来了:“腕儿待在现场因为场场都是她的戏,后面两场都没我的戏,我为什么不能休息一下?”谈起往事,王珞丹仍然坚持自我:“可能有人觉得我特别各色,但作为新人,我希望受到的待遇是平等的。也许慢慢地,我会磨掉一些棱角,但本质上绝对不会变。”
她的“得瑟”还表现在接戏非常“挑食”。名演员“挑食”证明自己的身价,那是“范儿”,而她只是个小人物。她的理论是:“一个角色红不红只有天知道,既然如此,我干吗不挑自己喜欢的?只有演喜欢的角色才有冲动,才能演得好。”为此,她差点与《奋斗》失之交臂。
当初赵宝刚导演为《奋斗》选角儿时,找到王珞丹,说看过她演的海岩剧《阳光像花一样绽放》里的“单娟”,《奋斗》有一角色露露是个很酷很拽的女孩,气质相似。不料被王珞丹一口回绝:“我不想演与之前类似的角色,没法再超越。”她说想演米莱。赵宝刚问:“是不是不让你演米莱,你就不演了?”“是。”王珞丹毫不犹豫。
朋友们都问王珞丹是不是“脑袋被门挤坏了”,“那可是赵宝刚啊,和他合作太容易出名了,先合作以后再挑角色啊”。
不料第二天电话就来了,赵宝刚同意她演米莱。为了配合王珞丹的容貌气质,他还不惜修改了剧本。按当初的设想,米莱该是个白皙丰腴的女孩,以证明家里阔绰有余粮,而王珞丹又瘦又黑,全然不像。所以只好把米莱的爸爸从文雅儒商改成了做建材生意的土大款。
看过《奋斗》的观众没有不喜欢米莱的,赵宝刚也发现了这姑娘的可塑性,便在《我的青春谁做主》筹拍的第一时间联络了王珞丹,她“挑食”的老毛病又犯了:“小样这角色太闹了,我怕观众接受不了。”当时她手上有5个剧本,不知如何选择,就列了一张表格评分,“好导演加10分,好的演员阵容加10分,好的播出平台加10分,片酬加10分……结果,还是赵导的戏以总分70胜出”。
拍赵宝刚的戏是很有压力的,“拍戏时赵导几乎不夸我”,看别人的戏,赵导会乐,看她的戏,则一直很严肃,甚至发脾气。一次,赵导好容易乐了,王珞丹却哭了,“得到他的肯定,对我来说太难了”。有一场她在车上高唱《北京的金山上》的戏拍了好几天,唱了上千遍。赵导事后解释说:“王珞丹像个皮球,压得越低,弹得越高。”
两部青春励志剧的热播,让王珞丹成了新一代青春偶像。有一次她跟朋友吃涮锅,穿得很随意,素面朝天的,正蹲在凳子上甩开腮帮子大吃,有人拍她肩膀,一回头,那人惊呼:“真的是米莱!”当时她特不好意思:“还好这时代崇尚个性,我这么得瑟的人才有机会施展。”
未来无限大
或许在旁人眼里,王珞丹显得自我而叛逆,但在她看来,“虽然大家都说80后叛逆,可赵宝刚导演说他们那代才叫叛逆呢,和人发生矛盾了,板砖直接就拍过去。我们80后再怎么自我,也还是会有价值判断标准,局限在一个框架里”。
有人说,80后自负、物质、游戏人生,与钱小样对待爱情的态度截然相反。小样放着成功男士高奇不嫁,非要跟定没钱没房没车负债累累还折进大牢的方宇,让人感觉不现实。王珞丹立马反驳:“80后一点儿不物质,他们其实特有闯劲,因为还没失败过,还没被算计过,像钱小样一样,只管往前冲,坚信自己能闯出一片天。80后同样是有理想的一代!”
王珞丹形容自己的性格是:红色与蓝色的综合体。一面,如红色热情阳光,笑神经发达,经常自个儿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能玩能闹,旱冰、攀岩、架子鼓,样样精通;另一面,又如蓝色安静平和,没戏拍时就宅在家里,看书,弹琴,写博,遛狗,睡觉,完全自得其乐,爱好广泛的好处即是,永远不会闷。
拍戏,她喜欢挑战不同角色,立志做“千面女郎”,她也爱尝试新事物、新领域,自己设计过衣服。“也许将来会做服装设计方面的工作呢,不一定一辈子当演员啊”。她像个孩子,永远有好奇的眼和蓬勃的心,贪婪抓取着异香的糖果。而世界如一个五光十色、充满能量的大魔方,不断诱惑着她去探寻,她的未来不可限量。
自己是生命的重心
有一个非常痴情的男孩,几年以来一直苦苦追求他所深爱的女孩,但女孩却一直没有答应。
一次,男孩将女孩约了出宋,他哭着告诉她,如果没有她,他就会活不下去了。男孩在一次没有明确结果的询问后,果真吞服了大量安眠药,幸亏被家人及时发现。送到医院抢救,才保住了一条命。
其实,在频繁的接触过程中。这个女孩对他已经慢慢产生了好感,但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后,女孩反而不愿再和他进一步发展下去了,对他也越发冷淡了。
好朋友对此感到不解,问她为什么,女孩对他说:“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的话.怎么会真正爱别人呢?”
是的,一个爱自己的人才能够去爱别人,不懂得珍爱自己的人,也不会真正懂得去珍爱别人。人的一生总要有个重心,你把什么当作自己生命的重心呢?事业、爱情、亲情、友情……他人,还是自己?
生活中,我们都曾听过:某人为了迁就父母的想法,选了一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者娶了自己不爱的人等;某人看别人在商场中大发横财,便盲目跟从,结果经营不善,亏掘累累……所有这些都是源于你缺乏自信,没有真正认清自己,不相信自己能够承担自己的现在与未来,所以,你才努力地把自己的一切依附于别人。事实上,如果连你自己都不能肯定地相信自己,别人的鼓励是根本产生不了什么作用的。其实,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做事情,也就是以自己为中心、重心。自私也并不是件见不得人、不光彩的勾当。相反,一味妥协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小王在大学选择专业时,本决定读自己喜欢的机电专业,但他母亲说:“现在。大学生要读热门专业,毕业后才好找工作。”在小王眼里,母亲一直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因此,他相信母亲是对的。所以听了母亲的话,改学电算会计专业。因为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所以没用心去学,勉强拿到毕业证。到单位上班,也不愿从事会计工作。现在感觉大学是白读了,所以他一直后悔没有坚持学自己喜欢的专业。
中国的传统婚姻现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0世纪的多数人都受它束缚,在爱情上也是以别人的意见为重。庆幸的是,现在,多数青年已冲破它的束缚,自己择偶,自由恋爱,但也有不少男女在爱情中迷失自己。有人把爱情作为生命的全部,把自己的全部交给所爱的人,生命不再属于自己,而爱人也会因此背上沉重的包袱。爱情本来就是两颗燃烧的心互相碰撞的结果。如果只剩一颗心在独自跳动,爱情的火焰也难以燃烧太久。
小张在单位下岗后,成天游手好闲,就靠拿几百元的单位生活费勉强度日。而他妻子善于经营,几经打拼,在商场上拥有了一片自己的天地。(经典语句)小张自恃夫妻感情不错,日子好过,不思进取,只图享受,搞得妻子终于不堪重负,与他分手了,他现在只能四处打工维持生活。小张就是因为在爱情生活中失去自己的生命重心,而痛失幸福生活的。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重心,只有自己才完全属于自己。无论年轻,或是衰老,无论成功,或是失败,无论是好,或是坏,都是你自己。只要敢于面对自己的困境,摆正自己的位置,确立自己的信心,你就不会失去自己生命的重心。
别人的想法永远不能完全代表你自己,你也绝对有权去决定要不要接受别人的意见或是受不受别人的影响。当我们把自己作为生命的重心时,我们就把自己当做知己,当做朋友,我们和自己谈心交流,监督自己,惩罚自己,奖赏自己,安慰自己,没有伪装,汉有隐私,获得灵魂的安宁,接受正义的审判。为自己的快乐而快乐,为自己的忧伤而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