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流坑董氏修谱历史的疑点

 荷香月暖 2012-05-02

对流坑董氏修谱历史的疑点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QQ353159928

 

《流坑董氏六修族谱凡例》记载:《抚乐流坑董氏族谱》历经五修江西南康董世策和我昨晚QQ交流,说及五次修谱是:故谱是南宋,元至顺年间再修,洪武29年付梓刊行,成化22年重修,弘冶,嘉靖,万历续有修撰,以后就没修过了,最后一修为明万历十年(1583年)。由于年代久远、迁徙不断、兵燹灾祸等原因,造成源流不清、世系不一、长幼难分等局面。据有关资料记载,有两支董氏于不同时期迁入流坑,一支是董谦,一支是董合。目前谦公一支资料还不够完整,而合公一支,自宋开始就陆续编修了族谱,源流较清,史料较全,合公以上及谦公一支作为研究对象。宜黄扩源(谱中或作和霍源,北源。今仍称北源村)的董清然生二子,长子连,次子称。连复有三子;长子尚一,生董全/董含;次子尚二,无后;细子尚三,生董合,此时的清然一家,不仅人丁渐繁,而且家道颇裕,富甲里邗。所以清然去世后,在五代吴国顺义年间(921--926),董连曾在宜黄黄山施田建寺以守其墓,据说其面积达田1300亩,外加鱼塘8口。但董氏族谱都称清然为居士绝非仕宦之人,而只是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五代南唐时期(937--975),大约因为家族繁大,董氏全、含、合三兄弟分蘖析居。全徙鄱阳海口,因其地后属德兴,帮董全一支族称德兴海口派;含与父、祖留居宜黄,其后即为宜黄北源派;而董合一家西来流坑,这里当时尚属吉州访陵县云盖乡,帮董合一系就叫访陵派,以后又叫乐安流坑派。董合,便是流坑董氏的一世开基祖。

查阅有关历代修谱,流坑董合后裔的宗谱基本以无确切撰写时间的《万历十年董氏族谱凡例 》为基本规范,清至民国三百年间,董氏各小房又修房谱二十余次,多以此《谱例》为基本规范。前有明弘治成申(1488)十月湖广道监察御史、二十代孙(董)明望所撰新谱例跋,和弘汉甲子(1504)冬十九代孙训导(董)象写的又跋。且屡屡提到嘉靖谱已遭兵乱损坏一事: 司徙公生子二:长司空桢,次知县躬。躬至七世无传,传以桢。桢生四文,曰:明法文广、屯田文肇、校书文晃、道者文亨。…… 嘉靖谱为辛酉兵燹,散亡颇多,已行议罚。无故失亡者黜族。今谱分收,合更加严密推断该《谱例》与嘉靖末至万历初年董氏家族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活动。而影响较大的则属于明万历乙卯岁(1615)孟夏月二十一代孙御史裕作《居 考》、《本源考》。

《居 考》记载:叙曰:余读《盘庚》,……司徙公徙流坑,世传二十有八,历年七百有奇。人文载史册,食指在世系图,班班可考。而徙流坑与自流坑徙,可无考欤?流坑始扩源始广川。与世递迁,互为隐显。……”。南宋绍兴年间,董合因八世孙董德元位居参知政事而被追赠司徒,所以在族谱中又被尊称为司徒公

《本源考》谱序记载:“董姓者宗之咸称陇西郡云,吾董独郡广川者何?尝读参知政事公德元所为攀公状谓,仲舒之孙春守庐江,子孙家焉,六世至黯以孝行称。唐末裔孙连徙自临川扩源,五季时连仲孙合徙流坑。又读御史公时望叙董氏文献类纪亦如参政公所云,参政公当吾董盛世科名勋爵一时罕俪,御史公立朝侃侃,不徇文僖以附华腴皆卓然自竖者而一宗仲舒,吾董派出仲舒无疑,不然何独郡广川也!……故吾董之派直溯仲舒,而系详清然徵所信也。尤加详於司徒合以下,而谱而祠咸祖合者重始迁也,乃清然以上则不详者,匪不欲详不敢详也。……” 

在明朝时期,谦公支系万历丁未仲冬月即公元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泉溪田铺坂训礼邑庠生育春譔《泉溪盘根奕叶序》 等。

之后,还见之于清嘉慶九年(1804)甲于歲桂月吉旦仲三公裔孫國學生春薰沐敬撰《擴源源流考序》;以及清咸丰九年(1859年)次己未孟秋月谷旦,德昭公二十六世孙拔凡拜撰,德昭公二十八世孙上庠生绍舒仍照,德昭公二十六世孙增广生黄荆林  积谨识,德昭公二十九世孙邑廪生雷公坳  振校订的谱序。流坑董氏后裔的迁徙基本把《擴源源流考序》作为考证的标准:惟讓公之子連,字承重。重之子申,字清然居士,黄山居焉。娶樂氏,生子萬一,萬二。萬一公配鄒氏……公生子三,尚一、尚二、尚三。……尚一公娶吴氏,生子仲一,仲二。尚二公生子仲三,仲四,四失考,尚三公生子仲五,仲一公名全,徙饒州德興海口。仲二公名含,遷宜黄北源,轉遷臨川,復徙樂平徽州及上峰等處,皆公處焉。由是尚一公葬北源陳家坑,搏鳳形,吴氏葬楊梅坑。仲五公名合,於五季開平初徙流坑,謙公仍居之流坑,生子三,長曰遠,次曰遂,三曰述。遠公生子三,長曰炳,炳公生了子三,長曰珣,娶吉氏,徙福建莆田。次曰瑛,居流坑,三曰埕,娶汪氏,徙徽州婺源。遠公次子焕,焕生予四,長曰珂,娶宋氏,遷撫州。次曰琛,娶未氏,徙豐成。三曰珠,配徐氏,遷南昌董家窑。幼曰球,配潘氏。遠公幼子名炟,炟生子二,長曰玫,娶王氏。次曰琢,居流坑。遂公生子曰長,曰燦,燦公生子二,長曰瑢,居流坑,幼曰獻,娶魏氏。遂公次子諱炯,炯生子四,長曰琏,娶吴氏。次曰璹,居流坑。三曰琦,徙德安。幼曰瓖。遂公三子爍,爍公生子二。長曰琥娶艾氏遷西蜀成都。幼曰珀,娶沈氏,徙浙江温州。遂公四子諱煉,煉公生子三,長曰璞,娶曹氏,徙湖廣。次日琇。幼曰璲,徙山東。述公生子二,長曰炎,幼曰熹。炎公生子二,長曰璠,配陳氏徙九江。幼曰璵娶熊氏,徙进贤已上十餘支,因徙居疏远,不及詳載。惟熹公賢良博學,為武宰,而生子五,長曰珪,隨父在邑,遂家安樂鄉泉溪里。次子璋,三子珮,幼子瑗,俱居流坑。四子琨,居洞里源。珪生子三,曰嵩,曰崇,曰廣 ,嵩公守舊,崇公徙尚漳,廣公徙修坡,三支流慶,簪笏傳榮,為修江之望族,不可尚也。然而今之流坑,乃擴源讓公五世孫,司徒合公娶羅氏,生子二,楨與耽。合公……娶鄧氏,封南陽夫人,自龍塘,飛鴣形。楨公生子四,長文廣,次文肇,三文晃,幼文亨。廣公為明法郎,肇公為屯甲邓,晃公為校書郎,亨公為道者。

《擴源源流考序》基本相同的有:德安黄田岁进士《杭口南山分迁源流序》:惟我祖大汉,醇儒仲舒传十四世而有侍中、侍郎、允允传十五世而有唐相陇西郡开国公晋,晋传十一世而有建州刺史翬,翬生子二长曰让,幼曰谦,让生连,连生申,申字清然。谦生述,述生熹,熹字德昭。清然公与德昭公为堂兄弟皆翬公裔,此宁州杭口与武宁泉溪所由合谱也,杭口谱起世于清然,清然生子三长曰万一,次曰万二,幼曰万三。后万三公十二世孙以青由乐安流坑迁新泥又后以青公第七世孙邦二,生子朝祖又生子朝祺。朝祺生子孔友,孔友生发先由新泥迁杭口落源居焉。朝祖生孔安,孔安生子有七,其次子惟先公由新泥迁义宁州泰乡一都,二图,七甲复迁本州高乡三十八都杭口南山居焉。

而从有关谱序中,知道流坑董氏常修谱,如董氏在嘉靖辛卯(1531年) 赐进士及第南京礼部主客司郎中前翰林国史编修经筵官安成邹守益江西安成今安福县人,号东廊,官至南京国子祭酒。书修成的刻谱是为新谱云。宋元人士直接记载董氏家族历史及修谱活动的最早资料,着意突出董氏在宋代仕宦之众,抚州诸宦族也莫之与伦的地位。元代修族谱的董有庆,谱名方成,文肇公房滋派十四世孙。

《旧谱事略 》记载: 吾宗家谱,当元初兵燹之余,惟罗坑一帙仅存而已。后经诸老成增修考订,续所未有,载所未备。前列《登科记》、《衣冠图》视旧加详。元至顺癸酉,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同时,《董氏新谱序》记载:乐安董氏之先,居临川扩源,墟墓在黄山寺。至赠司徙公合,当五季开平初,始迁流坑。时地隶庐陵,曰庐陵派。史含仍居之宜黄,曰北源派。史全徙鄱阳,曰德兴派。原谱刻于宋,以司徙为一世祖。元丙午,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乙已,知县尚与县丞养性润色之。洪武丙子(公元 1396 年),复与桂林刊行之,凡十有六世,是为旧谱。成化丙午,御史时望准东里杨公新式,先修桂林一派于前。正德辛未,象继修校书一派于后。嘉靖辛卯1531年),润等复辑理之,凡二十有六世,是为新谱云。……”

      从修谱过程,以及谱序的记载,以及根据《 流坑的开基与董氏家族的肇起》一文研究:流坑董氏的家世渊源,据说可以上溯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至今流坑董姓仍是自称广川董氏(董仲舒为广川人)。而此后流坑董氏的世系与南迁轨迹,一说仲舒之孙守访江,子孙家焉,南宋状元董德元和明成化进士董时望在科举家状中均如是说;一说则谓,唐德宗宰相董晋之孙清然值李氏乱,避居临川之扩源,,由是安家江南。此说的主张者为明代万历年间曾任刑部尚书的董裕等人,现存各种族谱中最通行的。”。并提出:按董清然以下的族谱世系明晰无异大致可信,但说其出自董晋则颇可疑。否则何以较早的董氏人士却不着一词呢?所以,应该说董清然是流坑董氏现在可以确知的第一位先祖。1984年出土于江西德兴的南宋初年董鸿墓志铭云:五季(按:似当为唐末)之乱,士大夫皆保歙之黄墩。乱定稍出,散其旁数百里间。……董氏其一出。德兴董氏亦为清然之后,则流坑董氏祖先曾居皖南,其后才辗转迁来江西,更早的历史,也就难以考察了。

     董炎星2011128提出《流坑万历董氏族谱可信否?》:董清然的上祖千年会说话的墓碑志中:北宋崇宁二年进士董鸿都不知。难道与秦桧为伍的南宋位居参知政事董德元说仲舒之孙守访江,子孙家焉可信否?后裔为了证明董氏的高贵,明成化进士董时望在科举家状中不敢写董德源吧!却按董德元说仲舒之孙守访江,子孙家焉。明代万历年间曾任刑部尚书的董裕等人为写谱说:唐德宗宰相董晋之孙清然值李氏乱,避居临川之扩源,,由是安家江南。

 

因此,对于流坑董氏宗谱,我有一些奇思怪论,进行新的研究探讨:

 

1、流坑董氏宗谱不断润色,为寻找先祖,具有充分的历史条件:原谱刻于宋,以司徙为一世祖。至元丙午,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乙已,知县尚与县丞养性润色之。可见宗谱不断进行润色。润色过程是否失真?

2、流坑董合后裔人才辈出,为流坑董氏宗谱的润色创造条件。董文广的努力很快就结了了果实。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文广长弟文肇的四子淳、湘、滋、渊全都中举;次年董沈阳市进士及第,成为流坑董氏登进士第一人。从此,董氏科甲之盛,一发而能收,登科之儒,累累相续。仁宗明道二年(1033),文晃长子董淇及淇子师德,次子董洙之子师道,与董淳子俦、董渊子仪、董湘子,文亨之子董汀,叔侄兄弟七人同获乡荐;次年景 甲戌,洙、汀、仪、师德、师道五子联科,同中进士,时号五桂士林传为佳话。南宋文天祥〈谢恩表〉中有花耀贴金,一门而五董之句,即用此典:云盖乡也曾因此一度由太守奏请朝迁改名五桂乡;流坑后来有五桂坊,亦为彰扬此事而建。是科之后,董门解试四举、五举时有发生,而且在仁宗庆历元年(1041)和八年(1048)乃有六子联科七子联科的盛事,登进士第者亦代不乏人。其中仁宗皇元年(1049)董淳之子 、仍 ,董渊之子偕,以及董唐臣四子同科,足与五桂例相媲美。又靖康元年(1126),宋迁以金人大举南侵,诏特设一科以谋略取士,时在京师国子监就学的董藻名选第一,时称武状元,亦成为家族殊荣。据清同治年间纂修的《乐安县志》载,从宋初到乐安建县前,乐安境内共出进士52名,其中流坑董氏居21名,占40.38%;又解试举人72名,而董氏更占47人,达65.24%之多。可见,人才辈出,后裔为了证明董氏的高贵,是否在不断修正中失真?

3、宗谱当元初兵燹之余,惟罗坑一帙仅存而已。后经诸老成增修考订,续所未有,载所未备。又见:嘉靖谱为辛酉兵燹,散亡颇多,已行议罚。无故失亡者黜族。今谱分收,合更加严密。可见,对宗谱不断进行考证与修正是存在的。我不知道,该仅存惟罗坑(即今日流坑)一帙是否真实?

4 熹公八世孙 赐进士第累官右丞相兼签书枢密院事 槐谨撰《宋·泉溪董氏原谱序》 董氏之世素,出自唐德宗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讳晋,字混成之后裔也……翚行四,生子二,谦与让也……谦为观察御史,……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生子三:长曰远、次曰遂、三曰述。述子二,曰炎与熹。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当时的修谱正处于官谱不再起社会作用,转由民间修家谱时期。民间修谱为了显示自己出自豪门而相互攀比成风。当时,唐朝的董晋无疑是最接近宋朝的董氏地位显赫的人物,董谦也是隐居流坑一带在唐朝观察御史。是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董合先祖的兄弟呢?或则说是不是董谦的弟弟是董让呢?以致再董槐修谱时候,修于流坑,存于泉溪。进行考证便出现差错?从居住的辩论也大致有这样的疑点?当然,由于董合后裔的强盛,支系的强大排挤其他支系?还是元朝时期流坑董氏躲避朝廷清洗?以致后来流坑没有居住董谦后裔呢?

5、泉溪董氏与流坑董氏,曾经对居住流坑方面进行很多的辩论性研究,从泉溪《醇儒堂》万历谱序对让公派的记载:万一居士,娶邹氏巨富,好延贤士,異人杨松筠归之,谓公曰:宜黄黄山庵前后左右,有公侯地数穴。故公于唐天祜元年,奉其父清然公葬庵后,蜈蚣形;母乐氏葬庵右,人脐形……然而今之流坑,乃扩源让公五世孙合公之后。合公在扩源时,得异术曾文迪曰:乐安流坑,乃尔族谦公之遗基,今其子姓虽俱迁徙,犹有阴阳吉地,诚万世公侯之地,尔当往居焉。由是开平初始迁于此”,对于董谦在流坑先居住,而后董合后裔因为风水宝地穴位而人才辈出,基本占据了流坑!自此出现我在20111220日的撰写《纠正振公的推断错误兼与振明宗亲商榷》一文,对德昭公二十九世孙邑廪生雷公坳 振公《泉溪董氏谱系订讹》中关于亦未知其实有两德昭并有两德元;董槐舍近求远,又怎么修于流坑,存于泉溪呢?进行提出纠正的看法。而这以异人卜风水宝地,杨松筠所言的乃尔族谦公之遗基,是不是仅仅为同属于董氏而言的呢?而仔细分析董合的宗谱: 董晋父伯良(復初公)生子三:晋、申、三。长子晋,生四子:全道、溪、全素、澥。溪生四子:清然、居中、从直、居敬。次子申,字洛成,吏部侍郎,因官睦州清溪始居海口下市井头,生子三:全福、全秅、全祯。幼子三,从许旌阳真人,斩蛟有功,追封白马将军,至大宋,江边万里,崇祀庙享。董晋孙子清然,又名全正;董让之子:连,字承重。重之子:申 ,字清然,娶乐氏,生万一、万二。可见,董晋的孙子清然,董让的孙子申,字为清然;董晋的弟弟,申 ,字洛成。董让的孙子亦名申,字清然。我曾经分析不属一个人。但是,假如是后裔修谱时候,记载上的董申、清然呢?当然,年代不是同一个年代。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文广长弟文肇的四子淳、湘、滋、渊全都中举。假如淳、湘、滋、渊在20岁之间,则出生时间大致在公元994年,而查阅宗谱则属于董晋的20世裔孙。也就相隔19代,那么994723(董晋出生时间)=271年,那么每一代间隔是约14年?以历史记载的:全溪生于762年,49岁时因军资问题被皇帝赐死(811年五月十二卒湘中),以董合在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937-943)937年建村计算。建村时间时候,董合分别以25岁、50岁计算,则董合出生分别计算公元912年、公元887年。分别与历史记载的全溪出生相距152年、125年。每一代间隔4151岁?    

        以上仅仅是个人的突发异想而作,仅仅供董氏宗亲研究探讨。不当之处请更正!

                            201252日草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