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浸信会 浸信会,基督新教主要宗派之一。十七世纪上半叶产生于英国以及在荷兰的英国流亡者中。当时属清教徒中的独立派。反对给儿童行洗礼,主张教徒成年后方可受洗,且受洗者须全身浸入水中,称为“浸礼”,故名。 简介 浸信会的起源,比较权威的观点是浸信会源于英国的不从国教者运动。当时,不喜欢英国国教的基督徒离开国教,建立独立的教会,不接受国教的控制;浸信会就 是其中一个。浸信会应该受过重洗派的影响,这从他们都坚持信徒浸礼、都反对婴儿受洗可以看出。但是浸信会不认同重洗派。早在1624年,英国伦敦的五个浸 信教会就以书面形式谴责了重洗派。浸信会主张独立自主,反对英国国教和政府对地方教会的干涉。各地方的浸信会并不受一个中央的总会管理,而都是各自独立、 自主和自治;浸信会传入美国后,自1836年起派传教士来中国。1845年,美国的浸信会分裂成美南浸信会和美北浸礼会(例如:中华基督教浸信会联会、香 港浸信会联会、马来西亚浸信会联会等)。目前存在于各地区的浸信会联会,并不是管理各地方浸信会的组织,而是由各地方浸信会自由加入,目的在协调共同事工 的推动。 信仰特色 浸信会信仰的特色可以用七个英语短句表达,而其每一句开头的字母拼起来刚好是BAPTIST。 Biblical authority 认识和肯定《圣经》的权威 ------ 浸信会以《圣经》作为信仰和实践的最高权威(若干宗派在《圣经》之上还加上教会或是信条)。一般说来浸信会中对于特定神学立场的执著是比较淡的。浸会中可能有加尔文主义者(以约翰·吉尔为例),也有反加尔文主义者(以司布真为例);可能有时代主义的支持者,也有恩约神学的拥护者。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浸会中的神学是复杂而多样的。 Autonomy of the local church ------ 自主的地方教会 Priesthood of the believer ------ 信徒皆祭司(信徒都是人人平等的) Two ordinances - Believer's Baptism and Symbolic Communion ------ 两种教会礼仪-信徒的浸礼与纪念性质的主餐 Individual soul liberty ------ 人有上帝所赐的自由意志来选择他的信仰,但人也要对自己自由意志的行使负责任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 政教分离 Two offices of the church - Pastor and Deacon -------- 牧师和执事作为教会仆人的职份 另一种版本: Beliver's baptism ------ 信徒的浸礼 Autonomy of the local congregation within the associational framework ------ 自治而互助的地方会众 Primacy of Scripture ------《圣经》首要和卓越的地位 True belivers only in the church ------ 真信徒组成的教会 Individual competency and the beliver's preisthood ------ 在圣灵引导下人人都有能力认识上帝以及人人皆祭司 Sepe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 政教分离 Two ordinaces 两种教会礼仪-浸礼与纪念性质的主餐浸信会在美国 1845年,美国的浸信会分裂成美南浸信会和美北 著名民权运动领袖小马丁路德金就是美国南方浸信会的一名牧师。 浸信会在中国 1836年9月17日,叔未士牧师夫妇(J.Lewis Shuck,只有23岁和18岁的新婚夫妇)抵达澳门,成为来华的第一位浸信会宣教士。1851年全数宣教士被迫离开中国。直到1949年,美南浸信会在中国有教会392间、布道所410间、信徒123,000人、220位宣教士,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等省。 浸信会在广东 道光十六年(1836年),受美国浸会全国联会的派遣,叔未士夫妇抵达澳门,为美国浸会第一位来华的传教士。道光二十四年,叔未士和罗孝全来到广州,在 联兴街设堂传教。道光二十六年,罗孝全在广州南关东石角附近开设粤东浸信教会,洪秀全就是于次年在那里听到了基督教义并认识罗孝全的。同治八年(1869 年),在广州成立惠爱八约浸信教会,为美南差会和浸联会在岭南的传教基地。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美南差会决定迁址东山,接着中国人自办的培正学 校、培道女校、培贤女子神学院、医院、孤儿院、安老院等陆续迁来,神道学校也建成招生。从此,作为美南差会工作中心的五仙门被东山取而代之。浸信会与长老会一样,是岭南势力最大的基督教派之一,其宣教区遍布广州、香港、东江、西江、北江一带及梧州、桂林等地。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广州成立“广东浸 信者总会”,后数易其名,民国21年始定作“两广浸信联会”。民国15年,总会下有广州区联会、西江区联会、北江区联会、东江区联会、中澳区联会、香港区 联会、西南区联会、桂南区联会、五邑区联会等9个地区性联会,有堂点142处,信徒14600余人。抗日战争期间,浸信会的大部分事业疏散至香港、肇庆等 地,并参加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该会进行复员工作,并逐步将教会事业移交给中国教牧或信徒主持,使该会的自立自主性更强。至1949年,两广 浸信联会下设有12个区联会,各地共有教会和基址145所,工作人员179人,信徒16000余人。 此外,潮汕地区有岭东浸信会,为北美浸会所创,并不隶属两广浸信联会,但同属一宗派。咸丰十年 (1860年),受北美浸信会的委派,该会教士耶士摩和约翰抵汕头马屿传教,稍后在角石创设传道所,为岭东浸信会的根据地。此为北美浸信会在潮汕正式传教 之始。后教务日益发展,宣教区逐渐扩大至汕头、潮安、潮阳、揭阳、黄冈及客属地区之梅县、鄩乌、河婆等地。据岭东浸信会刊物《嘉音》,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该会有堂会22处,信徒837人,至民国15年(1926年),堂会增至125处,信徒增至4380人。又据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中国 基督教团体调查录》至民国37年。岭东浸信会有堂会127处,信徒达8300人,办有医院4所,诊疗所5个,圣经学校和义工训练所各1所。 浸信会在台湾 1948年6月间中华浸信会全国联会差派杨美斋牧师到台湾进行边疆布道,10月19日,美南浸信会差派明俊德教士(Miss Bertha Smith)由山东济宁抵台北,12月26日举行浸会在台湾首次的主日崇拜。50年代前后,原在中国浸信会在浸会宣教士和信徒纷纷迁到台湾。因此浸信会在台湾的事工,以当时军公教背景居多的大陆省籍族群为主要对象,也因而被以为系纯“国语系”教派。 1954年7月5日成立“台湾浸信会联会”,1972年 更名为“中华基督教浸信会联会”沿用至今。第一任主席为宣教士同时也是浸信会神学院创校院长的柯理培牧师,现任主席为恩惠堂邹仁鸿主任牧师。 华人浸信会名人戚庆才牧师:中华全国浸信会联会的主席。上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75号怀恩堂牧师(1935-1989)。牧养信徒达54年之久。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 周联华牧师:浙江慈溪人,民国九年三月七日生,美南浸信会神学院哲学博士;从事传道、圣经研究员、作家、教授等工作,曾制作台湾电视公司“清晨佳音”福音性节目,现任台湾世界展望会董事长与亚洲浸信会神学院院长。 唐佑之牧师:曾任台湾浸信会神学院教授、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教授,美国金门浸信会神学院教授。 王美钟博士:道学硕士 (M. Div.),神学博士 (Th. D.);现任马来西亚浸信会神学院院长、马来西亚浸信会联会差传部主席、马来西亚神学院校协会主席、全球华人浸信会宣教促进会总干事、世界华福会神学教育协调主任。 邹仁鸿牧师。 : 美国民主党党员,在1997年至2005年间担任华盛顿州州长,是第一个担任美国州长的华裔美国人。 1996年11月5日,以百分之五十八的比数获选为华盛顿州第21任州长,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的华裔州长,也是第一位能在美洲大陆主政的亚裔州长。2011年3月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担任驻华大使。6月23日美参议院外委会将大使提名提交全院表决。美国参议院2011年7月27日举行表决,一致批准现任商务部长出任美国驻华大使。正式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驻华大使。2011年8月14日下午在大使官邸首次举行媒体见面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