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拿破仑谈“四种人”

 老张722 2012-05-02
      拿破仑曾说过,“聪明而勤快的人、聪明而懒惰的人,甚至愚蠢而懒惰的人都可用,唯有那些愚蠢而勤快的人不可用。”
拿破仑何其伟大,他的话我们不能不重视。我仔细揣摩、略有所悟,不知对否,特发本文与友人共同商讨。
我以为把人分类,特别是较为精确地分类,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当今地球人却是数以亿计。所以,我们不要难为拿老前辈了,不要挑剔他老人家把人分为四种的说法在哪里有毛病,不要评价这种说法的科学性怎样?是否合理?也不要嫌弃他的分类有点太初线条,在这里我只愿意做的是:为他老人家叫好,去领会其中的合理成分及其智慧。

我认为要领会到这个“四种人说法”的合理性及其智慧,必须至少明确以下几点:
一)复杂问题简单化,“一分为二”看问题和善于抓主要矛盾。
   拿破仑将人分类,是从两个视角进行,一个是从人的思维看,将人分为聪明人和愚蠢人;一个是从人的行为,,将人分为勤快人和懒惰人。其做法,如同切瓜,横竖两刀,就分成四块,即分为:聪明的勤快人、聪明的懒人、愚蠢的勤快人、愚蠢的懒人。将人分类这么复杂的问题,在拿破仑手里就如此简单地迎刃而解,其中的智慧是耐人寻味的,恩,没错,这里闪耀着他有“复杂问题简单化,“一分为二”看问题和善于抓主要矛盾”的智慧。
二)关于这“四种人"的使用问题
      有一则据传为拿破仑论用人的故事,说是聪明而勤快的人,让他当高级参谋;愚蠢而懒惰的人,让他当普通差役;聪明而懒惰的人,那是当统帅的材料;愚蠢而勤快的人,则什么也别让他做--最好让他滚蛋。
      为了查证这个传说我费尽不少力气,查了很多资料,发现有好多种关于“四种人”的说法,这些说法都认同的是:1.拿破仑确实将人分为四种-----聪明而勤快的人、聪明而懒惰的人、愚蠢而懒惰的人、愚蠢而勤快的人;2.愚蠢而勤快的人不可用。  至于那些不一致的地方,谁是谁非,其中的是非曲直,我不敢评价,在这里只谈我的理解。
我以为:
    1.从单个层面讲,聪明优于愚蠢,勤快优于懒惰,毕竟“万事德为本,德以勤为重”吗。
    2.若论做事,聪明人比愚蠢人的分析、判断、以及策略和方法要来得更加正确,更容易取得成功,愚蠢的人往往把事情搞砸了,把方向搞反了,不是通往成功,而是走向失败;若论做事,勤快人比懒惰人肯定更努力、给的推动力更大,使事情发展速度加快、发展程度加强,当然,这里我们需要以假定聪明程度相同为前提。简言之,聪明与愚蠢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勤快与懒惰决定事物发展的力度大小,这与画力矩很相似。
    3.关于四种人的排序问题,只要画一个数轴,按照方向和大小来排列,其结果应该是:聪明而勤快的人、聪明而懒惰的人、愚蠢而懒惰的人、愚蠢而勤快的人。所以,愚蠢而勤快的人最差劲,不可以用就不需要做什么解释了。这刚好与拿破仑说的“聪明而勤快的人、聪明而懒惰的人,甚至愚蠢而懒惰的人都可用,唯有那些愚蠢而勤快的人不可用。”是一致,请大家注意,拿破仑谈论这四种人的顺序。目前,争议较大的是,聪明而勤快的人与聪明而懒惰的人比较,谁更好,谁该排第一的问题。很多帖子人认为“聪明而懒惰的人”应该排第一,还给这种人安排一个好位置,什么元帅呀、老板之类的老大角色,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伟大的拿破仑所言,对此,我不敢苟同。其理由是:这种排序与刚才我们所画数轴上的排序相违背,也就是说他违背了数理逻辑,另外,我不太相信拿老真的会这么看问题,他可是自小很勤奋,当了元帅以后更加勤奋,每天睡觉时间只3--4个小时,《拿破仑言行录》里提到:【工作是我的一切,我生来就是为了工作。即使我身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即使我所有的业绩全部毁灭,我的勤奋和我的荣誉,在我死后仍将足以鼓舞千秋万代的青年】,【勤奋是构成天才的要素之一】;再者,如果拿破仑说
聪明而懒惰的人适合做统帅,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打一个响亮的耳光吗?当然,假若能考证出拿破仑真说了这句话,那我就立马认错,但是,在没有证据足以说服我之前,我相信拿破仑不会把聪明而懒惰的人摆在第一位。
三)理解拿破仑的四种人理论,一定要把握好关于“聪明与愚蠢”的界定存在相对性问题。
      这里所说的相对性要至少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把握:A.聪明要分“小聪明”和“大聪明”,只是脑袋瓜子好使,大脑这个硬件好,但是他的软件跟不上,缺乏学识、远见和智慧,只能算“小聪明”,一个属于“小聪明”的人,无论他是勤奋的、还是懒惰的,他既不适合做将军又不适合做参谋,“大聪明”人则不然 B.聪明是有所指的,是相对于一定场合、范围而言的,那种绝对的、全能的聪明人是及其少见的,除非他是所谓的超天才,因此,用人时,要根据需要来定,决不要以为“一个绝顶聪明的棋手就能当好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也不要认为“能叱咤风云的将军在商战中绝对不会一败涂地”。C.若与用人联系在一起,对“聪明与愚蠢”的界定就不那么简单了,必须在通常意义的“聪明与愚蠢”界定的基础上追加任职的要求,无论他看上去多么聪明,只要不胜任其职,不精通其门道,不能正确分析、处理哪些应该处理的问题,就不要当作聪明人用。举一例吧,学习究军事理论,马谡可以算得上是聪明人,若把他作能为带兵打仗的聪明人来用那就大错特错,失街亭的教训还不惨重吗?再举一例,若论玩弄权术,搞窝里斗,慈禧太后可谓是精于算计、聪明过人,但是她以为自己能作一个聪明的君主,独揽皇权,其结果是祸国殃民至极。D.一个人聪明不聪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与他的年龄、知识、经历、地位、身体状况、甚至还与身边环境有关,例如,商纣王本来是聪明过人,文武全才的人,可是由于他好色于妲妃,听信于身边小人,成为臭名昭著的暴君、昏君。
四)要注意追求少劳多得的人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懒人。
      现在很多文章,笼而统之地大肆吹嘘懒人好,还以刘邦为例,说什么第一把手非聪明的懒人莫属,好像“越懒越光荣”,真实好笑。刘邦是懒人吗?不是,他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是的,他不像诸葛亮事必躬亲,他把军务政务交给良将贤臣去办,这是他善于用人,善于管理,这是他在追求怎样才能实现少劳多得,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讲究办事效率的人”,如果硬要说他懒,那也只能说他在思想上有偷懒、求省事的意识,这和通常意义上的懒人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一般所说的懒人,是在行动上懒得做事,是既不在乎劳也不在乎得的懒人。严格的说,追求少劳多得的人不应该归属到懒人之列,道理很简单,你能说爱迪生是懒人吗?历史上许许许多多的发明家是懒人吗?他们那个没有“追求少劳多得的意识”?如果非要说他们是懒人,那我就不来争辩了,我只能一笑了之。记得,有人和我聊到车的发明问题,当他说“发明车就是为了懒得走路”,我立马打住,只是淡淡一笑,哑口无言,仅此而已。

--------------------------------美丽分界线------------------------------------------------
                                                    参考文献
                                               
愚蠢的勤快人  (原创:查证中)

有一则据传为拿破仑论用人的故事,说是聪明而勤快的人,让他当高级参谋;愚蠢而懒惰的人,让他当普通差役;聪明而懒惰的人,那是当统帅的材料;愚蠢而勤快的人,则什么也别让他做--最好让他滚蛋。
  对于这个故事的确切出处我没考证过,但不论是否真的出自拿破仑,其立意之深远概括之精到,跟这位天才统帅的智慧应是能配得上的。当然,要按咱们的有关古训,万事德为本,德以勤为重,似乎应该是这么排序:聪明而勤快怎么也得排到第一,所以得当统帅;愚蠢而懒惰则应在倒数第一,这种像猪一样的家伙才应叫他滚蛋。至于聪明而懒惰和愚蠢而勤快谁在第二谁在第三,倒是可以商榷,见仁见智,或有不同。可是既然有了所谓的拿破仑论用人的这个标准搁在那里,两相比较,你就不能不认为还是老拿的看法更有道理。
      聪明而勤快的人为什么要做参谋,却让聪明而懒惰的人去做统帅?我想那是因为人太勤快了就会做事太具体太细致的缘故——什么都想滴水不漏都事必躬亲,你纵有天大的能耐也会忙不过来,末了就得像诸葛亮似的活活累死。所以说诸葛亮之质充其量只应是位高级参谋,而不是个好统帅。聪明而懒惰的人就不同了,他才不去操心具体事务,他知道哪些事该交给哪些人去做,甚至哪些事该叫哪些人去操心。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了,他把领兵作战的事交给韩信,把出主意定谋略的事交给张良,内政后勤一应杂务则统统交给萧何,自己只是记着到时候给这几位添个官晋个爵就行了,尽可以歌舞美女的玩去,天下照样坐得。这就是聪明而又懒惰的好处。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聪明而勤快的人也能做得统帅,说刘邦们也是勤快人只不过他的勤快用在心计上了等等。这牵涉到对勤快这个词的理解上的歧义,我不打算多辩。
      我想说的,主要是愚蠢而勤快的人的危害。
  愚蠢的勤快人竟会有害么?克雷洛夫寓言上有段故事说得很明白,讲一个叫米舒卡的熊和人交上了朋友,因为受了人朋友之惠而觉过意不去,总想着找机会报答一下,于是有一天,当人睡熟而一只苍蝇落在其脸上的时候,它看到报答朋友的机会来了,激动地搬起一块石头朝着苍蝇砸下去——却使得那可怜的人朋友满脸开花。这虽然是个寓言,但谁能说它不是某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呢。
  所以,愚蠢的勤快人之害,首先是让你根本就无法预料其会在何时何地为害。敌手在前,我尚可揣测其意图之一二,该攻该防,如何调度,总是有个谱。但愚蠢的勤快人为害的时间地点程度等等全是随机的,不定什么时候就给你弄出乱子来。我的一位朋友在某部队当新闻干事,有一回他让一个兵从城里买回一盒放大纸,洗照片时却用一张黑一张,全是曝了光的,原来是那兵在班车上呆着没事时把盒子打开,数起相纸的张数来,见一张没少才放心了,却害得我那朋友破财又费时,还差一点去找人家商店算账去。当然这是害之小者,笑笑罢了。还有一件也是发生在该部队的事,其损失之重就叫人笑不出来。那是从某高原往内陆运送导弹,主要领导只顾往前赶时间了,把技术人员的建议当耳旁风,未给弹体充气加压,结果刚到平原弹壳就因气压增大而成了瘪茄子状,损失好几十万。这位领导却还想不明白,骂道:奶奶的,这么大的玩艺儿难道是纸糊的不成?
  愚蠢的勤快人之害,还在于面对已出的祸害,却让你说不得怨不得,一肚子邪火没处泄。因为不管怎样人家总是好心办出错事,正所谓没有功劳还有苦劳。这话不仅出了岔子的蠢人自己说,有时别人也帮着说。当年渤海二号石油钻探船在海上翻沉,偌大个石油部从上到下都在为责任者开脱,连翻船的幸存者也诚心诚意地为“不可避免的意外事件”作证,不然死了的人就显不出英勇就当不成烈士,真是于心可嘉于情可悯,可是于理就实在说不通。后来倒是有些责任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分,但据说鸣不平的人也还不少。事实上这种思维逻辑也是长期养成的结果,这些年来我们不一直是在鼓励勤快而不大深究这勤快的性质么?当年大跃进,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没日没夜地毁林当柴砸锅炼钢,够得上愚而勤的典型了吧,后来也只是说这做法有些犯傻,对其动机还是肯定的。不过我就看不出这动机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不是说奉了命或是也犯了傻去干这些活儿的普通人,而是说那些从上到下层层加码的官员们,好大喜功,生怕落在人后生怕卫星没别人放得高,骨子里不正是一种缺德么。
  愚蠢的勤快人最大的害处,则在于这种人从来不知道接受教训,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疲倦什么叫消沉,总是千方百计地找机会表现自己的勤快,几乎是为了勤快而勤快,勤快就是他的事业就是他的宗教。若他是个普通人,会在受雇帮人做家务时把人家古董上的锈斑擦得干干净净;若他是位文艺批评家,就会不停地写文章不停地找茬儿骂人,绝不让自己闲着;若他是位政治理论家或道德教育家,会一天没被人请去做报告讲理想就憋得难受,却从不会想到他的报告其实是些废话;而最不幸的则是这种人一旦成了或大或小的官员,那他便会在一乡一县或一厂一矿的权力范围内今日一个新纲领明日一个新举措,结果自然是百姓们跟着受累不说到头来还要受穷。对这些人,你要跟他讲按经济规律办事讲从实际出发是讲不通的,因为他坚信自己正是在按规律办事是从实际出发。所以你怎能不佩服前头提到的拿破仑的那段高论?我要是这种官员治下的百姓,就会想:如果实在没有让聪明的懒人或聪明的勤快人当我们头儿的福分,那么与这种愚蠢的勤快人相比,倒不如弄个又蠢又懒的家伙来当领导才好,那样充其量是个酒囊饭袋,费不了几个钱,倒免去了那种劳民伤财的瞎折腾。
                                         刊于《心中的河》,花城出版社20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