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节论价格成因及价格变动

 雪域.苍狼 2012-05-02

第三节论价格成因及价格变动

 

 一、论价格成因:

  价格是金融市场的基础,是衡量金融市场一切标的物的标准,投资者每天所必须面对的也是价格将如何变动,所以对价格成因的正确理解极为重要。

  大家想一想,人世间万事万物的价格是怎么形成的?比如,一公斤黄金,它的价格是多少?这是怎么形成的?其实,人世间万事万物的价值、价格都是人赋予它的。假设地球上没有人,那么一公斤黄金有价格吗?答案是没有。股票、期货的价格也一样,是人赋予它的。价格是人的行为结果,是全体市场参与者共同行为的总结果。那么价格是通过怎样的逻辑过程“生成和变动”的呢?在任何时点,都有众多信息影响金融市场。价格的“生成和变动”过程实际上就是市场参与群体消化相关信息的过程。全体市场参与者都在用近乎相同的模式,去消化不完整的相关信息。信息消化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主观对客观信息的领纳(领是领受、纳是接纳),然后主观对客观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决策。那么主观依据什么“对客观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决策”呢?依据人的好恶、得失、取舍。全体人类都在以上述模式消化着所有信息,当然在金融市场上也不例外。

具体的说,价格“生成和变动”逻辑过程是这样的:“信息-人的认知-人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价格变动”。信息是不能直接导致价格变动的,信息对价格的影响必须通过人的行为才能得以实现。例如,黄豆减产的信息不能直接导致黄豆期货价格的上涨,必须通过人对该信息的认知和行为,才能使黄豆期货价格的上涨。假设我是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得到了黄豆减产的信息,我会对该信息做这样的分析、判断、运算、决策:“黄豆减产了,未来会供不应求,未来价格会上涨,我现在买入黄豆期货未来会有赢利,于是我买进了黄豆期货。”很多人都在用这样的方式消化该信息,买的人多了,买力把黄豆期货的价格推上去了。

由上述逻辑过程可以得如下结论。由于价格是人的行为结果,所以在价格形成和价格变动过程中,人性必然会得到充分体现。那么人性又是什么呢?人性就是人所具备的根本属性:“贪、嗔、痴、慢、恐惧”等。正是由于人性的稳定不变,所以价格波动才可能呈现出强烈的统计学意义上的规律。

先说'贪心’怎样影响交易。'贪心’对交易的影响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的表现是这样的:假设某投资者做了一个交易计划:“30元买进一支股票,29元止损,40元赢利平仓。”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易计划,预期盈利10元,预期风险1元。当他30元买进股票后,股价跌到了29元,该止损了、该控制风险了,这时'贪心’起作用了,贪恋那该亏的“1元钱”,舍不得亏那“1元钱”,于是不止损,结果股价跌至5元,每股亏损25元。整个交易是把“应该合理支付的风险成本1元”变成“恶性亏损25元”。第二类的表现是这样的:假设某投资者做了一个交易计划:“10元买进一支股票,9元止损,20元赢利平仓。”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易计划,预期盈利10元,预期风险1元。当他10元买进股票后,股价涨到了20元,该赢利平仓了,这时'贪心’起作用了,不肯平仓,继续看25、甚至看30。结果股价没有继续上涨,跌到了18元,当股价跌到18元的时候,他的想法变了-“股价再回到20我就卖”。股价没有回到20元,而是进一步跌到了15元,当股价跌到15元的时候,他的想法又变了-“股价再回到18,少赚点也卖了”,股价没有回到18元,又跌回到了10元。整个交易就象坐了一次电梯,上去又下来,这样的电梯很多人都坐过。更有甚者,由赢转亏的人也很多。这都是贪心的毒害啊!

“嗔心”对交易的影响也很大。“嗔心”的表现形式多为“生气”、“发怒”。当客观随顺了主观(比如买进的股票价格上涨),就高兴、满意、欢喜;当客观违背了主观(比如买进的股票价格下跌),就不高兴、不满意、不欢喜。大家都知道,做金融投资是需要智能水平的。而人在有情绪的状态下,智能水平一定不是最好的。只有在清净、平静、无情绪状态下,人的智能水平才可能最好,这时主观对客观的反应才最接近真实,进而交易效果才可能最好。所以“嗔心”是金融投资的重大障碍。

“痴心”在交易过程中的表现多为“期望、等待、一厢情愿”。有这样的投资者,30元买的股票,已经跌到25了,明明熊市已经展开,整个市场都在下跌,他不是及时止损、控制风险,而是在那里“期望、等待、一厢情愿”'股价总会再涨上去吧,总会再给一个反弹吧’。市场的客观会因为他主观上的“期望、等待”而发生变化吗?当然不会。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投资者,上证指数从6100跌到3800的时候,我问他的股票仓位是多少?他告诉我说是满仓。我告戒他,熊市已经来了,应该空仓。他说:“等个反弹我就走”。我说:“我向你保证,下次反弹涨到不了现在的位置,止损就是当下一刀,不要拖泥带水。”结果他不听,还在那里“期望、等待、一厢情愿”。指数跌到1600点附近的时候,他还是满仓的股票,帐户亏损70%多。由此可见,“痴心”对交易的影响有多严重。

“慢心”就是傲慢之心,它对交易的影响是致命性的。有两种人在金融市场上很快会死掉。第一种人就是认为:“我有钱、我钱多。”谁敢这样想,他就快死了。很多有钱人,在证券市场上几十亿、几十亿地输掉,他们都很有钱,结果都死了。第二种人就是认为:“我技术高明、投资水平高。” 谁敢这样想,他也快死了。对于上述两种人,市场一定有办法杀他。真正有智慧的投资者,总是时刻对市场怀有敬畏之心,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去处理每一笔交易的风险,哪里敢有半点傲慢之心。

“恐惧”让很多投资者失去大行情。有很多投资者常做这样的交易,计划:“10元买进一支股票、9元止损、20元赢利平仓。” 10元买进股票后,股价涨到了12元,遇到微小的价格波动,就生“恐惧心”“好不容易赚了20%,千万别再丢了。”,于是把涨势好好的股票卖掉,结果股价很快涨到了20元,他失去了一轮大行情。大多数投资者,会在浮动盈利20%左右的时候,心生“恐惧”,患得患失,拿不住盈利仓位。那么他们在什么时候不“恐惧”呢?在亏损的时候不恐惧-“反正不让我赢利我就不出来”。

通过以上对人性各种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投资大众,都是在人性的作用下,以不同的情节,演绎着相同的悲剧,进而致使价格波动呈现出强烈的统计学意义上的规律。而高明的职业金融投资者,正是利用投资大众的“人性群体表现特征在统计学意义上的规律”谋取收益。研究“人性群体表现特征在统计学意义上的规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投资决策模型”。至于“投资决策模型”是什么?如何研制?后面有专题论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