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都在以成败论英雄

 月月爱看书 2012-05-03

  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主要内容是通过史书的相关记载,论证项羽不懂兵法这个观点,后来把它帖在了一个国学论坛上。有位网友可能是只看了题目,没有认真阅读内容,在下面跟帖说,在我们很多人的心里,都存在“成王败寇”潜意识,项羽最终败给了刘邦,因此就会有人认为项羽不懂兵法。我看了他的评论,随即跟帖反驳:的确是“成王败寇”!项羽破釜沉舟打了胜仗,我们便把赞美都送给了他,而很少去考虑其中的偶然因素或个人的性格因素。如果当年赵括长平之战打赢了,我们也决不会笑话他只懂纸上谈兵,而要夸他骁勇善战;如果马谡当年守住了街亭,我们也不会嘲讽他死读兵书,而要誉之为一代英豪、诸葛第二了……

  争论最后不了了之。现在想来,这个争论本身也学并没有多大学术价值,但从中却反映了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成败来论英雄的。(我和那位网友都不例外。)

  韩信当年被市井瘪三逼着钻裤裆,后来成了大将军,淮阴侯,功成名就,我们谈到这件事的时候,便说他是大丈夫不拘小节,有度量,能够忍辱负重。试想,如果是一个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建树的普通百姓被人这样欺负,那么我们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他呢?像贪生怕死、懦弱无能、苟且偷生这样的带蔑视和恐怕侮辱性的词语恐怕是少不了的。

  陈涉年轻的时候给人家当雇工,干累了,跑到田埂上跟工友们打趣:“苟富贵,毋相忘。”结果被工友们好一通嘲笑。他对此不但毫不在意,还煞有介事地感叹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后来由于天时与人和的关系,他果然把事业做大了,我们读史书翻到这一节的时候,便不由得佩服他出语不凡,豪气冲天。要是他一直都给别人打工,那么他的那些“豪言壮语”也许只能一辈子沦为别人的谈资笑料了。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不仅史书中俯拾即是,生活中也有很多:有钱有势的人,即使是糗事也被传为美谈,并阐发出很多“深刻”的道理;无名无分的人,即使说的做的都是对的,也很有可能成为别人的笑柄。总之一句话,成功了,做了上流人物,缺点也变成了优点;失败了,处在社会底层,优点也很可能被视为缺点。这才是事实,而我们平时说的“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过是个虚幻的梦想。正是因为现实中缺少这种做法,所以这个口号才喊得特别响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