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代诗歌中“起承转合”的结构美 选自 语文教育与审美研究
(2012-04-25 08:38:27)

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
“起承转合”是历代诗文作者在创作时总结出来的诗文结构方式之一,是诗文作者创作经验的体现,最早由元代范梓提出来的。那么,什么叫起承转合?所谓“起”,即开头。“承”在“起”后,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甚至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合”就是诗文的结尾,即收合结尾,使诗歌的结构完整,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合)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总之,诗文中的“起承转合”,也就是如何开头,如何发展,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的结构问题。下面选择几首诗歌(包括词、曲)予以说明。
首先,我们看看诗中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全诗“起”,写了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分别是“岭”和“峰”,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奠定基础。第二句“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承”,它是承“成岭”、“成峰”而来的,是对观看效果不同的解释。第三句“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一句是“转”,是诗人在上面的基础上而宕开一笔,视野由观山转移到了探究(虚写)。最后一句“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合”,既回答了上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也诗歌得到完整的收束。
下面再以王昌龄的《闺怨》为例,说说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体现。全诗如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首先“闺中少妇不知愁”,这是“起”,写出了“少妇”无忧无虑的感受。接着的“春日凝妆上翠楼”,这是“承”上句的“不知愁”而来。这里,诗人写少妇相思之情,不是直接进入,而是迂回曲折,所以,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承接上一句而转“转合”,其中一个“忽”字,明确地表明了少妇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最后“悔教夫婿觅封侯”,是诗歌的“合”,是少妇“怨”的集中表现,其中的“悔”字很好地少妇“不知愁”而达到最后的“怨”情。可以说,诗人的构思婉转曲折,很有吸引力,而且卒章显志,使诗歌的感染力增强。
其次,我们看看词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
我们以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例。全词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首先的“昨夜雨疏风骤”,这是全词的“起”句,它交代诗人写诗的时间、背景。“浓睡不消残酒”接承上句而来,写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词人的状态。接着“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是由“浓睡不消残酒”而转词人醒了,就问“卷帘人”天气。接着的“知否,知否”是又一转,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的反诘。最后“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错误”的纠正。诗人通过“风骤”而推知“海棠”应是“绿肥红瘦”,从而借“绿肥红瘦”形象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生伤感 和寂寞的心情。
再次,我们看看曲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
我们以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全曲词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起句“枯藤老树昏鸦”,诗人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几个意象,描写了秋天傍晚昏暗的景色,为“断肠人”的活动营造了背景。接着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两句是“承”,诗人的视角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断肠人”眼前让人悲伤的景物。特别是诗人在描写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温馨的,正是这句温馨的描写,引发了“古道西风瘦马”中的“断肠人”的伤感。接着“夕阳西下”就“转”,整体上的背景由昏暗转到“夕阳”亮色,通过“夕阳西下”来暗示了“断肠人”无家可归处境,为后面的“断肠人在天涯”设置了情感背景。所以,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是“合”,是诗人伤感情感的集中表达。
总之,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思维进程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而且使诗歌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