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许多人估计会大吃一惊,接着可能会有人指着我很是愤怒的骂道:“雷锋精神惹你了吗?你竟然说我们不再需要雷锋精神了,是不是别有居心?” “不!”我想说:“你一定是误会了,我所说的不再需要雷锋精神是当我们已经有了,不缺少了。那时,我们的周围不再会有更多的人抱有遗憾、埋怨或是仇恨。因为爱和善良早已深深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雷锋精神也因此无处不在。” 现在,我想提一个问题:如果上帝可以满足你一个愿望,你会要什么?先不要急着回答,我们听一听其他人是怎么说的。 一个沙漠探险者说:“我只需要足够的水和食物。” 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说:“我想要一个温暖的家。” 一个很富有的商人说:“我想要一份持久而热烈的爱情。” 好了,现在你可以说出自己的愿望了。 大概,每个人许下的愿望都是不同的。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最渴望却往往得不到的,而每个人所拥有的又不尽相同。 有句话说得好:我们缺少什么,就需要什么。所以,我们愈是需要,就愈是缺少。假若某一天,自己买彩票中了五百万,我们当然不会再为买菜的事情斤斤计较了。 谈到雷锋精神,也是如此。 当我们在积极宣传雷锋精神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雷锋精神离我们到底有多近,又有多远?为什么我们还那么需要或是说缺少它。 当我又回想起小悦悦事件,十八位行人匆匆走过却又无动于衷;还有关于老人摔倒了,助人为乐的路人竟成了肇事者;又或者最近陆续报道出来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叫人忧心忡忡。 于是,我不得不疑惑:为什么我们缺少雷锋精神?我们还需要所谓的雷锋精神吗? 每年的《感动中国》我都会看,而每次几乎都会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当我们在抱怨社会的种种丑恶时,是不是还看得到一堆像雷锋一样可敬可爱的人呢? 现在,大大小小的公益慈善活动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小悦悦事件,一位捡破烂的好心阿婆让我们在冷漠的人群之中感受到了丝毫的温暖和慰藉;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北大副校长说:“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而就在我们的学校,就在我们的周围,好人、好事也是不胜枚举。 大学生周末村官 从2009年9月开始,每到周末,我们学院的一批同学便会到自流井区高峰乡的各个村子里,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他们在那里开展各类法制宣传、文艺演出,举办励志讲座、兴趣培训班、课业辅导。 他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周末村官”。 “生工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生工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是我们学院一个公益组织。它以“撒播爱心,传播文明,奉献社会,完善自我”为口号,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以“爱心、信心、虚心、恒心、责任心”为核心。自08年3月以来,“生工人”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实际的行动,为学校及社会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下为“生工人”开展的一部分志愿服务活动: “同迎绿色新奥运,共建爱心”生工林系列活动;“文明、环保我们在行动”环保周系列活动;“文明就餐,和谐校园”系列活动;“绿化校园,奉献力量”三月绿化校园植树系列活动;“塑城市形象,迎奥运圣火”青年志愿者服务系列活动;“迎绿色奥运,做环保使者”系列活动;“投身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彰显时代大学生风采”系列活动;“拯救生命,奉献爱心”丰富中华血库活动;“关注绿色农业,构建和谐农村”大山铺农业知识科普下乡系列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烈士园林扫墓宣传系列活动……他们还会到一些学校、社区、福利院进行定期的志愿服务。 我所谈到的也不过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要知道大多数的人都还不为他人所知,却一直默默的坚持着。 白方礼老人就是这么一位。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三轮车夫,在他逝世之后,却深深感动了数亿中国人。因为他用自己双脚为孩子们蹬起了一片蓝天,也因为他十五年的坚持,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奉献。 一位朋友曾在网上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结束,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在网上同他聊,说学生们的回答都不能令自己满意。朋友问为什么,教授说放不开,继而问他会如何回答“怎么向雷锋学习”这一个面试题时?朋友说,他会选择不答,因为这个问题简直就是对自己的侮辱,为什么我们不能做自己? 做自己,我想那时候雷锋也是这样想的吧。 今年的《感动中国》,在最后主持人是这样说的: “在过去的岁月当中,像白方礼老人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白方礼这样的故事,还在延续,而这样的好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感动中国》走过10年的时候,请接受我们的特别敬意,白方礼们。在洒满过汗水的三轮车上,这些鲜花整齐的摆放着。接下来,就让来自老人家乡的孩子们,把这花送到您的身边,送到您的手中。这一束花像是一个邀请,也像是一个接力棒,在爱与感动的传承当中,你我他人人有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