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报酬归因的知与无知;以及什么度量我们的无知

 渔翁很快乐 2012-05-04

关于报酬归因的知与无知;以及什么度量我们的无知

2012年05月02日 21:55:02
分类:未分类

利润来自何处,自古以来众说纷纭。理解报酬归因如利润现象几乎就等于理解文明世界的的内在运行机制。

报酬归因,边际分析不能解决问题。边际分析归因是是这样一种思路:设定其他投入都不变,改变其中的一种投入,然后观察产出变化。这里面陷阱很多、很深。这种分析假定生产过程具有数学上的无限可分性质,完全忽视了投入和生产的结构维度。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核心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互补特征,缺少某一项投入,则导致生产根本无法进行,产出为0。设想一个大型超市少一个收银员和少一个总经理的差别。在解释利报酬归因时采取边际分析几乎就是一种思想偷懒。把生产和交换网络简单化为“吃什么拉什么”的简单因果链。

报酬归因,采取所谓剩余法或间接定价法,是一种现实可行的解,但并不是能说从根本上理解了或解释了报酬归因。因为间接定价原理仍然是一种完全局限于个体层次上的分析。个体互动与结构出现,超越个体的新结构涌现性并未出现在间接定价定理的关注视野。结构、涌现性,在许多新古典经济学家甚至许多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都认为虚,或者有鼓吹集体主义的危险。其实完全错误。问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知识存贮于何处?简单地回答是,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头脑中。这种回答似乎没有错。但是我们进一步追问,可以把存贮于每一个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加总得到一个关于市场上全部种类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和制度)知识吗?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自然会想到哈耶克关于知识分散分布于无数个体且并不能通过任何中央计划控制予以收集和利用的洞见。其实不仅如此,除了哈耶克所说的知识的分散分布,不能集中于一个单一机构或头脑中。说知识存贮在每一个个体的头脑中这种回答是非常表面的,它没有回答实际在起作用、得以使用的那种实际存在状态的知识。我们用隔离法截取正在飞流而下的瀑布中某个单位水柱,描述其精确的三维坐标,并不有助于我们理解瀑布下降的流动事实、势能转换规律。纳尔逊和温特对企业中惯例的研究描述了存在于“干”中的企业惯例,说明企业中一部分知识存在于动态的使用过程中。何梦笔用“脚手架理性”描述不能还原到个体头脑中的社会中的知识,斩断头脑和头脑中的联系(交易、企业组织、日常交往联系),那种“脚手架理性”就消失了。

回到企业联合要素投入联合生产的报酬归因问题。联合投入和产出不仅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还原以确定每一种类每一单位投入的产出贡献是不可能,而且,把企业原子化处理,不把其置于一个企业间的联合和借助于交易而存在于一个网络中的事实,对企业总体收入的归因一而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从正面去寻找清晰绝对的因果线索几乎是不可的,这与物理学者的拉普拉斯妖问题很类似。于是,问题解决采取了一个事实上一种复杂的回报机制:(1)劳动力市场的简单市场缔约;(2)间接定价;(3)无法说明原因的再分配。需要立即指出的是,我们对任何积极的再分配努力持一种警惕和审慎态度,尤其是由政府强制力介入的再分配。但在一个企业之内,由企业组织自身实施企业内部的与市场劳动缔约精神不一致的“大锅饭”、或再分配措施是可能的。无论哪一种,我们这里所指的一种审慎的再分配努力,或准确地说,超越前二者的收入分配方式,其规模度量我们关于联合生产的报酬归因之无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