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蓑烟雨任平生

 昵称8088609 2012-05-04
            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望苏轼
                                                                                    举杯望明月
                                                                                    把酒问青天
                                                                                               ——题记
 
明末清初的学术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论境界”篇里极力推崇宋词的境界,认为苏词高标秀挺,无出其右者。谚云:“愤怒出诗人。”词人的杰出大抵根植于词人自己内心的愁苦,所谓病蚌成珠者是也!
 
举杯望明月,把酒问青天。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密州的中秋,他好歹还是个太守。欲攀新党以求发迹的李定、舒檀、何正臣三御史,断章取义地从苏词中拼凑出“攻击新党”的言论,“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这使得苏轼在思想上从未有过地认识到官场倾轧的残酷,世道人情的险恶。苏子开始感叹“黄叶无风自落”“人生几度新凉”了。
 
黄州的中秋,凄凉依旧。“有罪之身”的苏轼无人敢来探望,仅得一位王先生冒昧相访,原来此人是三十三年前宋仁宗时罢官安置在此的。人生能有几个三十三年呢?苏轼写了一首《满庭芳》送给老前辈:“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他感觉自己也苍老了吧?“到此豪情已惝恍,看取眉头鬓上!”
 
悲哉,苏轼!
 
同是浩瀚的长江,李之仪用它来作证爱情:“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夜思君不见君,同饮长江水。”李白用它歌颂友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煜用它来比喻无限哀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柳永借它沉吟游子之心:“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东坡居士却借它抒发壮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真乃品高文自奇也!
 
壮哉,苏轼!
 
苏轼的词豪放壮气,一洗绮香罗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长的局限,使词从花前月下、浅斟低唱之中走向更加广阔的生活天地。他曾以孙郎自喻(亲射虎,看孙郎),以魏尚自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以说,在词的创作中,苏轼最善用典,以典中之事为己事,化典中之情为己情,诚如《漫叟诗话》云:“东坡最善用事,既显而易读,又切当。”
 
奇哉,苏轼!
 
苏轼豁达潇洒,任凭风雨穿枝拂叶,他却竹林长啸冒雨前行。东谪西贬的生涯使他学会了蔑视,学会了超越。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因为如此,不管春寒料峭,不论红日斜照,是雨,是晴,是寒,是暖,诗人一样相处,安之若素。
 
伟哉,苏轼!
 
不能忘,那个“大江东去”的苏轼;不能忘,那个“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苏轼;不能忘,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
 
一缕微笑,两坛美酒。好想握住你的手,同醉同乐同追求,尽享尘世优游。只可惜,故人已随大江去,才子又向何处求?书咄咄,恨悠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