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越项链(羊城晚报,略有删改)

 相约归渡头 2012-05-04

超越项链

   莫泊桑的《项链》作为文学经典,长期存在于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对它的解读经过了很明显的变迁,我觉得这种变迁本身是很值得玩味的。总体来说,解读越来越人性化,说明我们渐渐在摆脱前苏联文学解读形态的窠臼。若彻底把文学还原成人学,个人认为,《项链》讲的仅仅是人在无常命运下的脆弱。
    故事都很熟悉。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为了一时的风光,为了一串假项链,付出十年的苦役。这明显是一个“罪不当罚”的悲剧。十多年前,我读中学时强调得最多的版本是“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后来开始强调人性美,表扬玛蒂尔德在还债时的自尊、坚韧、诚实、守信。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都聪明地把前两种糅合起来讲,一边批判主人公的虚荣心,一边赞赏主人公的守信。这当然是很辩证主义很讨巧的一种和稀泥,也算时代的进步。但仍不够清晰和简洁,也有很多不合情理之处。
    在我看来,这个悲剧就不应该归咎于虚荣。先不说虚荣属于人性的普遍弱点,不分哪种社会型态。单说一个漂亮女人幻想自己拥有漂亮的裙子、拥有一条珠宝项链、嫁给一个体面的丈夫,这实在属于理所当然的事情。借项链参加舞会,既可以说是虚荣,也可以说是一种宴会礼节以及对邀请者的尊重?至于贪图享乐,它跟向往美好生活之间的边际本就不确定。我们常用十年苦役的结果来否定主人公正常欲望,同样是在用结果来反推原因,这是反逻辑的。倘若因她这一夜的光彩照人,因此结识了很多朋友(事实上舞会就让她赢得了不少粉丝),其中某一位大人物出手帮她或者她丈夫在事业上取得了进展。这算不算一个灰姑娘顽强自立,麻雀变凤凰的故事?邓文迪不就是这样认识默多克的吗?面对“虚荣”这样一个不是罪的人性弱点,几十年从不放过的大加鞭挞,多少带着些幸灾乐祸的庸俗与势利。盗用《圣经》里的一句换,谁没有虚荣心的,就可以对她仍石头。
    至于美德说,其实也不能让我信服。没错,玛蒂尔德在还债务时确如“山中的溪水,清澈又不失明艳”。假如玛蒂尔德愿意逃跑,又或者愿意出卖身体,凭借她的姿色。根本就不用十年的苦行,也根本不会出现与福雷斯蒂埃相逢不相识的悲剧。于是感动、赞扬,纷沓而来。但这照样有问题,先不说小说的魅力肯定不是宣传“善无好报”。单是欠债还钱这个行为本身,就属于天经地义的普通行为。我认为她所做的,只是一个正常人的基本伦理底线。至于如此地惨烈,那只是因为命运的玩笑开得大了点。
    上面两种说法,前者我们假设一个人应该成为圣人,没有虚荣,不会攀比;玛蒂尔德做不到,所以我们批判她。后者我们假设一个人应该成为坏人,丢了别人东西就跑,或者干脆去卖身还债,玛蒂尔德没这样,所以我们称赞她。但偏没有想到,《项链》最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这是个正常的普通人。玛蒂尔德是如此美丽而易老,虚荣又守信,不愿被看低,又向往荣华。这种虚荣与顽强、坚韧与易碎完全可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出现。所以我们才不分时代与国界的被打动。进一步去想,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棵会思考的芦苇,一个有欲望的蛋壳, 面对命运的强大与无常,我们确实就这样的渺小和绝望。佛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所以我坚信:当你读完这个故事,心生悲悯而不是鄙视,突感颤抖而不是幽默时。文学的力量和尊严,也就超越了解构与政治。也就能更好地感受作品里普通人、欲望、命运与偶然,误撞时的震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